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 读书笔记

无意中看到的书名,本来想我并不会喜欢。却发现过去千年的历史也可以如此鲜活。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只有一些断断续续的片段在我的脑海中,却仿佛要把我带入那个时代......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故事开始在战争,开始在秦国存亡之际。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忘记了残忍,代替的是激情。学过《过秦论》,《六国论》,残暴的秦朝早已在心中根深蒂固。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秋,黄河西岸的少梁山地, 打了一场罕见的恶仗,没有输赢,秦魏两败俱伤,却结束了秦献公金戈铁马的一生,国君死亡,国家必定不稳。他选择了嬴渠梁,而他大哥则发下毒誓。秦献公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嬴虔没有手足相残,却帮助渠梁即位。

稳定下,便是存亡的关键。常年的战乱,早已让得贫瘠的秦国变成了其他六国眼中的肥肉。然而嬴渠梁是个真正地君主。他的忍可比勾践的卧薪尝胆,宁愿放回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并舍弃公父辛苦夺回的土地,所求的只是秦国可以修养生息的时间。一句“我还会夺回来的”竟是让魏相都赞叹不已。

这时候的魏国,却已经开始了瓜分秦国的阴谋。庞涓坐着他的轺车驶进狂欢的大梁,开始了六国会盟的谋划。信步踱出帐外。已经是月上中天了,虽是初夏,逢泽水面吹来的风还是略带寒意。

庞涓望着一天星斗与逢泽岸边的连绵灯火,油然生出一腔感慨。他已经出山三年了,虽然打了几场还不算小的胜仗,但在刀兵频仍的战国还远远达不到名动天下的地步。必须有一举牵动天下格局的功业,才算真正达到了名士的最高境界。譬如李悝在魏国的变法,一举使魏国成为超强大国而举世闻名。譬如吴起,除了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还是执政变法的名臣。只有这样的名士,才是庞涓的人生目标。他常常觉得自己的才能与吴起相似,既是兵家名士,又是治国大才,该当是出将入相天下敬畏的摄政权臣。也许,正因为对自己如此评价,正因为有如此远大的目标,庞涓的目光从来都没有仅仅局限于兵事,从来都没有满足于做个能打胜仗的带兵将领。他对治国权力,对涉及天下格局的邦交大事更为关注。一个既能够统帅三军驰骋疆场,又能够谋划长策纵横捭阖于天下诸侯之间者,方得为真名士也。这一切,都因为六国会盟的实现而使庞涓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很艰难,但庞涓是满怀信心的,他一定会成功,一定会改变老师对他当初的评价。

庞涓有理想,有能力。然而却投错了位置,李悝在魏国的变法,一举使魏国成为超强大国而举世闻名。魏王骄横,他看不惯魏王的奢侈,他不能看着魏王调戏妃子然后与魏王讨论...注定他的抱负不会实现。六国会盟,都不想出力,却想要利益。一番争执。好容易敲定,各国却相互推延,这给了秦国机会。

六国分秦的消息传到秦国,全国震动。国耻昭昭,秦孝公却依旧平静,只是他自断双指,用自己的鲜血立下国耻碑让我们看到了

这位国君的心。一道道求贤令,从秦国发出,发向秦国,发向六国...最后发到了一个年轻人手上。他叫卫鞅。

卫鞅是魏相府上的中庶子,职位很小,但魏相公叔痤却看到他的才能。死前他曾用尽力气劝魏王重用他,若不重用变杀了他。魏王不以为意,庞涓虽然很是谨慎,还是让他跑了,就如同当初的孙膑一般。

求贤令,国人列国贤士宾客: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镇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 尊官,与之分土。卫鞅听罢,竟是久久沉默,胸中翻翻滚滚的涌动起来。卫鞅是孤独地,他虽有才,却无真正地国君欣赏,然而独自的潜修却让他的心异常明智。深刻的思虑是孤独的审视所产生的.大行赖独断,不赖众.啧啧众议只会关注行止妨碍心神,而无助于明澈的思虑。终于他踏上了秦国的土地....

大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便始终在脑海中盘旋。始终不变的是,那种激情。

 

第二篇: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大秦帝国》第一部通篇读完,感触很深,虽然从祖籍上并非一个完整的秦人,但是依旧对这数千年前,在这片秦人的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感到无比振奋。

“黑色裂变”的名称来由,至今无法理解。但变法的触目惊心确实令人敬佩,纵观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诸国的发展路线,不难看出“变法”的社会必然性,但是在秦邦,如何就可以通过“变法”达到“黑色裂变”的效果?

从历史背景来看,秦国是一个被视为异类的诸侯邦国,不服教化的马背诸侯,从国力、势力、军力、财力来看无疑是最不入流的一个。而这样的邦国领袖想要发迹,而最终得以发迹一定不是偶然的。于我看来,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

其一:“国耻”石与“求贤令”

经过战败、王薨、临危受命的赢渠梁,冷静的剖析了本国处境,勇于面对现实,将秦国的现状赤裸裸的展示给天下士子,其真诚、其气魄在战国期间是史无前例的。立“国耻”石无疑是表明了复国之决心;对三代先祖满篇微词的“求贤令”令天下士子对其宽大的胸怀和谦逊的真诚折服。此两举将真学名士和蛮夷弱秦真切的联系到了一起。

“国耻”石与“求贤令”是成就事业的心态,除了空杯,还要真诚。说起来很容易,真诚认识自己才是大贤之势。

其二:决心、信任、配合、方法、坚持

这几个词组是我对秦公赢渠梁的认识,不单指其素质,还有推行“变法”的思路,以上五点缺一不可,顺序也不可颠倒或混乱。

决心强国做出了“国耻”石和“求贤令”;信任贤臣坚定了“法神”商君;通力配合荡清了新政道路;巧妙的方法化解了次次危机;坚持不懈令大业得以传沿。有张有弛、有节有度、有始有终。

其三:积累、选择、考核、决定、计划、执行而后舍生取义

这几个词组是我对商鞅的认识,其受以“车裂极刑”为最终归宿是商鞅对“变法”的最大限度投入。从入世层面来看,商鞅的发展路线也是明确而明智的。

经过长时间低调的积累;

多方采集信息慎重的选择;

从品评“求贤令”到布衣于“聚贤馆”都是他在用自己的方法考核秦国;

当决定为秦国服务之后又与秦公“约法三章”有言在先;

从推行新法的先后顺序也可以看出其计划的周密,先“连坐法”平私斗而顺民、后“废井田”开阡陌而固民、在“奖耕战”商功爵而犒民,得到民众支持以后,才向贵族皇族发起变通“废世系”、“废农奴”甚至取消了持续了孔子所操持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之道。

而执行期间对老族长、太子、王兄甚至自己都得以“秉公执法”,然则一贯依照“法不诛心”的原则又是难上加难之举。

中国有一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前认为这句话中“扫屋”的意义在于“事无巨细”,凡事从小事做起,简单的事情做不好就不要想着做大事。同时类比于“治大国若烹小鲜”,但现在看来,“扫屋”谈何容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扫屋自有扫屋的章法,凡事除了要求“由小方能及大”,也要求我们对于“小”对于“简单”同样要付出100%的尊重和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