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华为管理日记

《任正非华为管理日记》读后感

对于华为,对于华为的老总任正非,说实话,我并不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民营企业——华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这多多少少引起了自己的一点好奇心。一个民营企业,如何在短短的25年间,从19xx年注册资本2.1万,到20xx年销售额达218.21亿美元(149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26.72亿美元(183亿元人民币),是什么支撑着它在短短10年间,已经甩开西门子、诺基亚和阿尔卡特等全球通讯巨头,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通讯系统供应商?好奇让我找来了有关华为和任正非的有关介绍和书籍,好奇也让我找来了《任正非华为管理日记》,认真拜读之后,感受颇深,特别是任正非读“毛选”,管企业;用兵法,带队伍,其独到的思想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任正非当年曾经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现在,他将毛泽东思想活学活用到华为的营销市场上。在电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心城市被众多洋巨头围剿的情形下,他选择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先占领国际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农村市场,步步为营,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得手后再依次转移。任正非正

是运用“农村包围城市”营销策略,完成了对农村市场的开创和巩固、对城市市场的歼灭和占领、对海外市场的蚕食和拓展(先后在俄罗斯、巴西、埃及等国家建立了合资厂,分别在当地实现了产品本地化)、对欧美市场的挤占和取代,逐步建立其牢不可破的市场优势,其销售策略及手法,堪称经典。感悟之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明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更离不开扎扎实实步骤与措施。既要有战略,也要有战术,而身体力行的贯彻落实则是关键,否则,一切如空中楼阁,似水中月,镜中花…… 二、“不让雷锋吃亏”的理念。企业需要能为之卖命的员工,但是,员工凭什么要把命卖给你?使别人为你卖命的动力在哪里?任正非始终倡导“不让雷锋吃亏”的经营理念,视员工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在薪酬待遇等方面,建立起了一整套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努力付出的人获得相应的激励和回报。任正非在谈及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表述的:当年,中国共 产 党由弱变强,最终将国民党赶到台湾,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 产 党发动了土地运动。土改政策使千千万万的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这些农民参军的动机就是要“保卫自己分到的土地”,拥有自己的土地,是激励农民去扛枪打仗最基本、最原始的理由。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很多企业管理者习惯于“加班前空许诺,加班后讲奉献”,不愿或不善于激励

员工。华为秉承“不让雷锋吃亏”的理念,不让生活和工作中的雷锋吃亏……在薪酬待遇上,坚定不移地向优秀员工倾斜,让所有奉献者都能得到合理的回报,从而为公司积聚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使华为在电信基础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和终端等四大领域,确立领先地位,成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感悟之二,企业应当努力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使那些不事张扬,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员工得到褒奖;作为领导,对默默无闻工作的员工,不能默默无闻地看,要发现雷锋、善待雷锋、大张旗鼓地宣传雷锋,努力倡导一种“使雷锋式的员工不吃亏”的氛围。只有这样,企业雷锋才会越来越多,企业正气才会越来越浓,企业氛围才会越来越好,企业发展才会越来越顺。

三、“永远自我否定”的精神。任正非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他几乎打造了一个东方的神话,但是,当他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保持着异常的冷静。对于华为的发展,他坚持和倡导辨证思维,保持着强烈的“永远自我否定”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他多次强调“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并多次在内部会议上说:我考虑华为明天就可能死亡,但正是因为我们建立起了这种危机意识,也许华为才不会死亡。“唯有惶者才能生存”。任正非在公司大力强调自我批判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批判是个人进步的好方法,并通过自

我批判,优化组织改造和组织活动。他借鉴了毛泽东治党的做法——如民主生活会。每季度召开华为的民主生活会,主题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精神的人才能成长;企业只有在“否定之否定中”才能创造性地前进。他身体力行,要求自我批判要从公司高层做起,并将这种精神一直往下传。在华为,提升录用干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考虑这个人是不是经受过重大挫折,并且已经改进,他用“凤凰涅槃”来揭示年轻人必须经过挫折、磨难和洗礼,才能走向“更生”的道理。感悟之三,批评与自我批评,历来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曾几何时,党的优良传统,被当着过时的东西,逐步被忽视了,遗忘了……而一个民营企业家,却能将毛泽东思想活学活用到极至,这多少留给我们一些启迪:我们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个不断反思、不断自我批判的过程?是否存在着一个对毛泽东思想再学习、再认识、再深化的过程?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优化,化危机为转机这么一个过程呢?

四、提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在华为,提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和顺序是——业绩、品德和素质。业绩是基本门槛,是纳入干部考核的先决条件;品德是一票否决的条件,不好的,坚决不用;素质是决定性依据,良好的素质是干部受到重视和提拔的依据。在华为有这么几个规矩:一是干部必须从基

层干起,没有基层经验的人,不能做领导;二是接班人培养制度。规定主管只有在培养出可以接替自己的人选后,本人才能得到提拔,否则工作再出色也要继续留任;三是中高级干部的岗位轮换制度,目的是防止中高级主管形成个人权力圈或是工作经验局限,造成工作发展不平衡,尤其为防止销售骨干独霸一方客户资源搞割据,规定销售人员定期轮岗。任正非认为,“对人的能力进行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曾经感叹道“中国人太聪明,所以5000年来都受穷”,而做好企业的关键是“要把聪明的人规范起来”,只有提拔富有敬业精神、献身精神、有责任心、使命感的员工进干部队伍,只有严格要求高级干部,企业才能管理好,才能良性发展。感悟之四,管理干部,一要管,二要理。管,要建立一些针对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管理制度:——如最基本的任职资格条件,经历、资历、学历;理,要理清和发现干部队伍倾向性问题,对干部的考核要重业绩、重品德、重素质,其关键在于考核科学、评价合理、激活组织活力。

任正非的成功给我们的感悟是:当西方在研究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毛泽东思想”时,中国企业的芸芸管理者,却似乎忽略了养育中华民族的文化国粹和精神财富,少有将“孙子兵法”有效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案例,“毛泽东思想”则更多地成为一个思想标签和政治口号。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与任正非作为的同类例证。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国家从最初的“科学管理”到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体系引入中国后,给中国企业注入了管理能量。然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我们既能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理念,同时又能继承并发扬中国的先进文化,只有荟聚中西文化的精粹,中国企业才能自立于世界之林,我们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任正非领导的华为就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例证。

 

第二篇:华为CEO任正非:管理的灰度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开放与进取,这条内容在行政管理团队的讨论中,有较长时间的争议。华为是一个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公司,开放难道有这么重要吗?由于成功,我们现在越来越自信、自豪和自满,其实也在越来越自闭。  我们强调开放,更多一些向别人学习,我们才会有更新的目标,才会有真正的自我审视,才会有时代的紧迫感。  清晰的方向来自灰度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妥协一词似乎人人都懂,用不着深究,其实不然。妥协的内涵和底蕴比它的字面含义丰富得多,而懂得它与实践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我们华为的干部,大多比较年轻,血气方刚,干劲冲天,不大懂得必要的妥协,也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我们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变法,虽然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不灭的影响,但大多没有达到变革者的理想。我认为,面对它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他们的变革太激进、太僵化,冲破阻力的方法太苛刻。如果他们用较长时间来实践,而不是太急迫、太全面,收效也许会好一些。其实就是缺少灰度。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并不是一条直线,也许是不断左右摇摆的曲线,在某些时段来说,还会划一个圈,但是我们离得远一些或粗一些来看,它的方向仍是紧紧地指着前方。  我们今天提出了以正现金流、正利润流、正的人力资源效率增长,以及通过分权制衡的方式,将权力通过授权、行权、监管的方式,授给直接作战部队,也是一种变革。在这次变革中,也许与二十年来的决策方向是有矛盾的,也将涉及许多人的机会与前途,我想我们相互之间都要有理解与宽容。  宽容是领导者的成功之道  为什么要对各级主管说宽容?这同领导工作的性质有关。任何工作,无非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同物打交道,二是同人打交道。  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

人做好工作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  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宽容。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宽容是一种美德。  只有宽容才会团结大多数人与你一齐认知方向,只有妥协才会使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减少对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你的正确目的。  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  坚持正确的方向,与妥协并不矛盾,相反妥协是对坚定不移方向的坚持。  当然,方向是不可以妥协的,原则也是不可妥协的。但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协,只要它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为什么不能妥协一下?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干嘛要一头撞到南墙上?  在一些人的眼中,妥协似乎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似乎只有毫不妥协,方能显示出英雄本色。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next]  “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一味地让步。明智的妥协是一种适当的交换。为了达到主要的目标,可以在次要的目标上做适当的让步。这种妥协并不是完全放弃原则,而是以退为进,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目标的实现。相反,不明智的妥协,就是缺乏适当的权衡,或是坚持了次要目标而放弃了主要目标,或是妥协的代价过高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明智的妥协是一种让步的艺术,妥协也是一种美德,而掌握这种高超的艺术,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  只有妥协,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否则必然两败俱伤。因为妥协能够消除冲突,拒绝妥协,必然是对抗的前奏;我们的各级干部真正领悟了妥协的艺术,学会了

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就会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  坚决反对完美主义  什么是职业化?就是在同一时间、同样的条件,做同样的事的成本更低,这就是职业化。市场竞争,对手优化了,你不优化,留给你的就是死亡。思科在创新上的能力,爱立信在内部管理上的水平,我们现在还是远远赶不上的。要缩短这些差距,必须持续地改良我们的管理,不缩短差距,客户就会抛离我们。  的确,我们要有管理改进的迫切性,但也要沉着冷静,减少盲目性。我们不能因短期救急或短期受益,而做长期后悔的事。不能一边救今天的火,一边埋明天的雷。管理改革要继续坚持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达到适用目的的原则。  我们从一个小公司脱胎而来,小公司的习气还残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的员工也受二十年来公司早期的习惯势力的影响,自己的思维与操作上还不能完全职业化。这些都是我们管理优化的阻力。北方培训网由于我们从小公司走来,相比业界的西方公司,我们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运作与交付上的交叉、不衔接、重复低效、全流程不顺畅现象还较为严重。  在管理改进中,要继续坚持遵循“七反对”的原则。坚决反对完美主义,坚决反对繁琐哲学,坚决反对盲目的创新,坚决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坚决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坚决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参加变革,坚决反对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进行实用。  我们不忌讳我们的病灶,要敢于改革一切不适应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实现端到端服务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从管理进步中要效益。我们从来就不主张较大幅度的变革,而主张不断的改良,我们现在仍然要耐得住性子,谋定而后动。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西方的职业化,是从一百多年的市场变革中总结出来的,它这样做最有效率。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并非是为了好看。我们学习它,并非是完全僵化地照搬,难道穿上中山装就不行?  我们二十年来,有自己成功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总结出来,我们为什么成功,以后怎样持续成功,再将这些管理哲学的理念,用西方的方法规范,使之标准化、基线化,有利于广为传播与掌握并善用之,培养各级干部,适应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是一个僵化的西方样板,而是一个有活的灵魂的管理有效的企业。看西方在中国的企业成功的不多,就是照搬了西方的管理,而水土不服。一个企业活的灵魂,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两条要领的表现,就是不断提升效率。  我

们从杂乱的行政管制中走过来,依靠功能组织进行管理的方法虽然在弱化,但以流程化管理的内涵,还不够丰富。流程的上、下游还没有有效“拉通”,基于流程化工作对象的管理体系还不很完善。组织行为还不能达到可重复、可预期、可持续化的可值得信赖的程度。人们还习惯在看官大官小的指令,来确定搬道岔。以前还出现过可笑的工号文化。  工作组是从行政管制走向流程管制的一种过渡形式,它对打破部门墙有一定好处,但它对破坏流程化建设有更大的坏处。而我们工作组满天飞,流程化组织变成了一个资源池,这样下去我们能建设成现代化管理体系吗?一般而言,工作组人数逐步减少的地方,流程化的建设与运作就比较成熟。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未来的风险,我们只能用规则的确定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在发展中获得自由。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生命之树。我们要深刻理解开放、妥协、灰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