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王朝的背影后随感
透 视
——读《一个王朝的背影》后随感
推荐的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只看了一篇——《一个王朝的背影》,其中有一点很赞同:“因为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传之久远却饱含着极大的不公正,我们缺少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启蒙,因此这些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大多是从封建正统观念逐渐引伸出来的,带有很多盲目性??”我们以汉族自居、自傲,我们总是以推翻以满人统治的清朝政府而自鸣得意觉得这是历史上一大留芳百世的青史,这种民族正统论常常令我们看不清许多不可违避的历史事实,蒙上了心智的汉族人,又会用一种不屑的口吻去对那不属于汉人统治的历史进行贬头贬尾,也许这也是我们的前人留于我们最有民族感,历史感,但也是最蹩足的批评艺术。
我们汉人其实是最学不好哲学的,因为哲学让我们明智,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而我们汉人却沉溺于“民族正统论”不能自拔,常常是“世间唯我是大的”的偏执理念作祟,所以那种所谓的“侵权”“侵族”会随着自然条件而反射般地投影在脑子里,那种民族的正义感也因此义愤填膺,挑拨着众多的汉人“反清复明”。其实那些所谓的反清复明者,从未正眼看过一代皇帝康熙的英明善断,英勇神武;从未真正看清在历史受到参改的必然背后,是因为有一位博学多才、始终保持着无比亲和汉族文化的皇帝在指点江山,其实历史的改变是必然的!任何的荒诞颓废的政权,终于是会被开明充满生机的新政权所代替,所以反清复明者,最终也反不了清,当然更复不了明!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不会因为少数人的阻碍而停止转动,所以,汉族人的“民族正统论”,也
被历史的车轮滚滚辗过,辗得粉身碎骨,辗得毫无颜面!当康熙用“大文化”观收买了汉族文人的心的同时,其实也是汉族文化接纳一个非汉族民族统治的开始。所以康熙是聪明的!正如余秋雨所说的,满族是中国的满族,中国不是汉人的中国,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统观全部的中国的古代历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是比较开明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的汉族人中国人感到骄傲。
通过承德的避暑山庄,透视了一代清朝盛世的敏华见证了一代清君的叱咤风云与艰辛创业,所以余秋雨在书中说:避暑山庄其实就是康熙皇帝的“长城”,与蜿蜒千里的秦始皇长城相比那个更高明些呢?而确实康熙也用自己的一生修筑着一座无形的长城——“修德安民”,软硬兼施,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确实不能不说康熙的高明!然而眼前那道道地地的园林和寺庙,道道地地的休息和祈祷,军事和政治消解得那样烟水葱茏、慈眉善目,如果不是那些山庄中的石碑和楹联我们甚至连可以疑惑的痕迹都找不到。确实,透视一个王朝的背影,我们该怎么延续我们的民族正统论呢,我们不该为这样的一代皇帝而喝彩吗?
读〈〈一个王朝的背影〉〉有感
愤恨
“我们这些人,对清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了,这是清代的尾声。年迈的老师一哭,孩子们也跟着哭,清代历史,是小学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从小种下的怨恨,很难化解得开。”
这是余秋雨老师的〈〈一个王朝的背影〉〉的开篇,也是我感想的开篇。这段话震撼了我的心灵,道破了我的心事。对于清代,我的恨是巨大的。死得不明不白的咸丰,软弱无能的光绪,愚昧却心狠手辣的慈禧,1840,1842,1858,1860,1894,1895,1901。。。。。。〈〈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烟台条约〉〉,〈〈望厦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人,这些数字与条款所书写的一部屈辱史给中华民族蒙了羞,我以此为耻,恨,由此而生。
我记得余秋雨老师在〈〈道士塔〉〉一文中曾经写到:
恨我不早生一个世纪
我要和你在城楼下
决一死战
。。。。。。
我在看到这首诗歌时也热血沸腾着,我至此也不能忘记余笔下所描写的“王道士”的猥琐形象,呆滞的眼神,口袋里的几个银錠。。。。。。余说他不过是这一出巨大悲剧中错步向前的一个小丑罢了,
再多的愤怒再多的恨向他倾泻也没有用。。。。。。
对于这种种,普遍意义上的人民个体除了无可奈何便无它
法了。时隔两个世纪,我们的无奈已经上升为恨了。恨得深与浅只是因人而异。
钦佩
在前面已经说过对于一整个清代,情感是复杂的。除了恨,对于这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我还有钦佩之情。因为它还有值得我去钦佩的地方。
例如说康熙吧。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如此年轻就下了决心要把父辈们打下的江山重新梳理一遍,去伪存真。康熙向他们,也向自己挑战了:十六岁干脆利落地除掉了鳌拜集团,二十岁向开始向吴三桂开战,花八年时间的征战取得彻底的胜利。他使自己从一个继承者变成了一个创业者。他可以骄傲,然而他却不自满。他对内的改革取得了成功,他便把目光投向了塞外。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与“木栏围场”便应运而生了。康熙还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结果他不仅武功一流,“内秀”也十分了得,成为中国历代皇帝中特别有学问,也特别重视学问的一位。这一点一直很使我震动,而且我可以肯定,当时也把一大群冷眼旁观的汉族知识分子震动了。以上讲的还只是我们所说的“国学”,可能更让现代读者惊异的是他的“西学”。康熙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物理,医学,化学,与中国原有的这方面知识比较,取长补短。。。。。。即便如此,我并不认为康熙给中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希望,他的政权也做过不少坏事,如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之类。我
想说的是,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他的人格比较健全,与他相比,许多皇帝都活得太不像样了。他开创的盛世,确实值得我去敬佩。 沉思
“今天,我们面对着承德避暑山庄的清澈湖水,却不不想起王国维先生的面容与身影。我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这是余秋雨老师的结语,也是我最后要讨论的话题。康熙开了盛世的先河,雍正又再一步把社会推向繁荣,乾隆做起了中国历史上福气最好的大皇帝。事实上,清朝乃至中国的整体历史悲剧就在乾隆这个貌似全盛期的皇帝身上,在中华帝国的梦幻中中国的历史已经羼杂进某种凶兆。再来就是嘉庆,他为人比较懦弱宽厚,一生都在面对内忧外患,最后不明不白地死在避暑山庄。道光继嘉庆之后,没什么才能,只知道艰苦朴素,一眼望去,这个朝廷已经没有多少气数了。1860年,咸丰皇帝突然驾临承德避暑山庄,原来是来逃难的,英法联军正威胁着北京。他死了后,慈禧出场了,在她身边跟着的小屁孩就是光绪。康熙连同他的园林一起失败了,败在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建立过什么功业的女人手里。一个朝代如此地开创,如此地达到全盛,如此地由盛转衰,最后灭亡了,岂不悲哉!
一部清代的历史置于我们的书案上,在它的翻开与闭合时,我们应该多多沉思。。。。。。
徐少莲
读背影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有人说如果一个知识分子欲保持心灵的平和持有一份淡薄和超然的心境那就千万不要和余秋雨遭遇是的余秋雨太沉重了…
读一个王朝的背影心得体会在我看来秋雨先生的散文一贯带有着他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的深沉思考这篇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他踏入承德避暑山庄游览时…
历史宝鉴读余秋雨之一个王朝的背影有感浩瀚的历史带给我们无数启迪曾经用生命换来的殷殷告诫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读余秋雨的散文一个王朝的…
读一个王朝的背影有感愤恨我们这些人对清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