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愚公移山》有感

读《愚公移山》有感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一老头为了使大伙儿行路方便,不顾邻居的嘲笑,带领着儿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搬石头移山,最终移走了家门的两座大山的故事。愚公移山的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在我们深处困难的时候,我们便会用与共的精神来鼓励自己坚持到底。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用了这个典故,并赋予了这个语言故事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这个共 产 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愚公移山”从此成为表现中国共 产 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解放之后,它又发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

我们都知道,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华民族面临着何去何从的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提出新时代的愚公移山精神,提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国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一鼓作气,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这篇文章中,流传最广的名言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坚持的事业是正义的,

但前进的道路上是有困难的,要充满信心,万众一心,去战胜困难,赢得胜利。这句话也是我党做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与真实写照,集中而形象的展示中国共 产 党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以毛主席为代表的第一代共 产 党人带领亿万人民推倒了三座大山,又在建设新中国的途中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典范。这份无比宝贵的精神遗产传到我们手里,我们不仅不能丢,更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这个义务与责任,同时这也是我们的光荣。

毛主席的著作曾经在过去的时代武装与教育了亿万人民与党员,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今天,特别是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保先教育中,愿我们广大的共 产 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率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树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在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大道上,重塑共 产 党员、党的领导干部的形象,抖擞精神,奋勇前进!

 

第二篇:读《愚公移山》有感

读《愚公移山》有感

(兰化三中初二二班 孙银海)

小时侯,听过大人讲《愚公移山》的故事。上了初中,在语文课头上又听老师细致的讲解了《愚公移山》。记得当时很不理解老愚公的所作所为,还和父母进行辩论,固执地认为老愚公率领子孙“叩石垦壤”太愚蠢了。

上了初二,还像初一那样“玩着学”,结果名次一落千丈,痛定思痛,我又读了《愚公移山》。

老愚公心无杂念,决心以自己的艰苦劳动改变现状,搬走两座大山,那是何等艰难!可老愚公却坚信一定可以完成。精诚所致,终于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由此,我深感到,老愚公搬走的不仅是山,更重要的是,他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

如果老愚公怕费劲儿,图省事,安于现状,完全可以搬到山前去住,不用“出入之迂也”,也不会被看成“愚蠢”。可他却坚持不懈,虽然头发都白了,干活不得力了,可他还是去挖山,调动他的子孙,直到将山移走,才停下来。与老愚公相比,我就失败在梦想不发费力气,不必刻苦学习,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就在于没有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中的困难就像“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使人“出入之迂也”。学习就像搬走大山,本身就是苦差事,需要勤奋,刻苦,认真,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就像“空中楼阁”的故事一样,光建第三层根本不行,需要坚固的地基。学习是一环套一环的,就像九

连环,环环相连,解开了一个,就可以解开下一个。这次失败,就因为潜意识中不自觉的企图绕开困难,不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吗?

我还深深认识到,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愚公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必须发扬光大的。如果安于现状,只会在强烈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不会胜利,事业更不会发展。

由此看来,“愚公精神”不仅没有过时,相反,它正激励我们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