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

——浅谈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

“可可西里”在藏语里意思为“美丽的青山”,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少女”。无论是什么含义,它都令人向往。然而,这片美丽的土地却经历一次巨大的浩劫,也由此诞生了《可可西里》这部电影。

《可可西里》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片头寥寥几笔揭示了其发生的背景:19xx年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藏羚羊,但随着藏羚羊绒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羚羊被杀戮殆尽。

整部影片从藏羚羊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的画面开始拍摄,讲述了秘密警察尕玉化身记者,来可可西里调查藏羚羊的故事。 影片主体讲诉的是以日泰为队长的巡山队抓捕盗猎者。他们连夜出发、赶路的过程中,他们抓捕到了以马占林为首的部分盗猎者,找回了部分藏羚羊皮毛,但狡猾的盗猎头目漏网了。于是巡山队员冒着风雪继续追赶盗猎分子,但此时,环境恶劣,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一个接一个牺牲。

影片高潮讲诉了尕玉和日泰队长追上了盗猎头目。但日泰拒绝盗猎头目的收买,最终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尕玉死里逃生,带回了日泰队长的遗体。

片尾以可可西里的故事传遍世界,大多数的国家禁止买卖藏羚羊皮毛结束。

短短的85分钟,一部剧情极其简单的电影,不矫揉,不造作——《可可西里》用它真实的记录,震撼了我的心。

除了片头,整部影片我并没有看到存活的藏羚羊,而是大量藏羚羊尸骨和皮毛。可见,人类出是以一种多么粗暴的方式剥夺了藏羚羊生命。众所周知,这种做法,在现在看来是有多么地不可思议和残忍。然而,在藏羚羊绒风靡的那个年代,这种做法却是屡见不鲜。这很明显地揭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因人而异的。然而,往往在一系列的价值评价中,总有一个价值评价的到了社会和发展的认可,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正确的价值评价。然而,正确的价值评价往往建立在一次次的错误的价值评价上:就像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禁止捕杀、买卖藏羚羊的规定,

是建立在以日泰为首的巡山队的牺牲之上。

我认为,树立相对正确的价值评价,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最整个国家,乃至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如何树立相对正确的价值评价也就成了首要问题。

首先,要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评价,我们需要对人类自身(主体)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无论是史前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影片所描写的现代化社会,人类总是不断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总是以我们(人类)为中心,对其他的物种采取了“物种歧视主义”。这就像是影片中的藏羚羊,那些盗猎者并没有将他们平等地以生命的角度去看待,以至于藏羚羊从一个强大的种族成为了濒危动物。

于是近几年,尊重自然的声音越来越响。这源于我们对自身有了一个良好的定位——我们只是大自然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王国聘教授曾说过:人类和其他千百万物种都生活和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正是由于这些生命的存在,才使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因此,环境道德规范必须面对和解决好人与生物的关系,尊重生命就是环境伦理对处理人与生物关系提出的道德要求。它的主要原则是:敬畏生命,反对无故伤害生命;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取利除害要适度;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事业。影片结尾,也正是对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强烈呼吁。

其次,要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评价,我们需要对其他事物(客体)有长远的认识。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诚如影片中的盗猎者,他们看中了短暂的金钱利益,大量地捕杀了藏羚羊,这不但严重地影响了藏羚羊种群,对其他的物种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透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到处的流沙、稀少的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这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众多的巡山队员、盗猎者都死于这恶劣的环境。

因此,我们要以可持续的发展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人与其他物种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也要承认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作为唯一的有智慧的动物,我们在维护自然平衡,促进自然价值链的延生等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价值评价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费尔巴哈告诉我们,实践是面对疑难

的首要解决办法;马克思也曾说过,“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日泰为首的巡山队,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自己的价值评价,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价值评价,在挚爱的土地上,日泰做出最后一次生存的挣扎,他找到了“战士的归宿”。此时的日泰,散发出了生存与价值评价和谐统一的强烈光辉。事实证明,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他们也由此永远活在人的心中,闪耀在藏羚羊的历史长河中。 因此,在形成价值评价或判断后,我们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我,不断检验价值评价,不断改进,并最终让它合乎正确的价值评价。

虽然《可可西里》早已看完,“可可西里”的悲剧也早已结束,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它诠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评价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头脑,挥之不去。我相信,这些也会长久地存活在人类的进程中,成为历史长河的一朵浪花,多彩岁月的一缕馨香。

 

第二篇:生命的最后一刻——《可可西里》观后感

生命的最后一刻

身体陷进了黄沙,他努力挣扎,试图抓住一些能挽救他生命的东西,可是,可可西里最原始的荒原里,除了活生生的藏羚羊和令人作呕的秃鹫,还有什么能让他看到希望?在苦苦挣扎后,他放弃了,寂寞的黄沙一点点的吞噬着他的身体,它不知道这是勇士的生命~~ ——题记

白衣少女,天葬师,诵经的喇嘛,聚集的秃鹫——这就是勇士的命运,赤裸裸的来,又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回到了自然,日泰走了,苦苦追寻盗猎者好几年,即使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他依旧坚定的说:“放下枪,跟我走。”然后“碰”的一声,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简单,然而,就这简单的方式,却诠释了可可西里最不平凡的价值观。勇士一个个的离开,秃鹫的盘旋和等待,就是神秘而美丽的可可西里的基调。一般来说,评价结果是以主体的特点为转移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呢?在可可西里又该怎么评价呢?

人物一:刘栋

“我需要点钱。”

“怎么每次找我都这样?”

“李序”

“你以为我开银行?”

这是刘栋跟他女友说的最后几句话,他可以毫不脸红的问三陪女友要钱,用最下层女性用性换来的钱,然后转身再进入可可西里,是为了兄弟,更是为了可可西里的灵魂——藏羚羊。可当沙无情的吞噬着他的身体的时候,一切的挣扎和祈祷在死神的面前都变的渺小和无力。刘栋走了,甚至连残骸都没有留下,唯独记住的是他生命最后一刻的眼神,是对女友的愧疚,还是对兄弟的坚持,再或者是对可可西里的爱和恨?没有人知晓,但已经不重要了。

在可可西里,尊严是什么?爱情,又是什么?

刘栋放下了一切男人的尊严,放下了一切的自尊,伸手问三陪女友要钱,在很多人看来,说的难听和通俗点就是这个男人还是男人吗?连自己爱的人都无法照顾,还要对方来照顾自己。这样的男人,你愿意接受他吗?可是又有多少人敢站出来,自信的说自己比他强。刘栋放下的是自己的尊严,但他却用行动维护了可可西里的尊严,他使那些濒临灭绝的藏羚羊看到了希望,使可可西里看到了希望,也使我们知道了还有一个无人区可可西里的存在。在这里,你留下的每个脚印都有可能是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如果一定要从价值观角度评价,刘栋只是选择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高度~

人物二:日泰

身为巡山队长,他选择了以大山为伴,与盗猎者为敌,每一次上山,都可能意味着与至亲的女儿永别,可比起亲情,藏羚羊是他的生命。进山的路程艰辛,困苦,却不曾畏惧。兄弟病了,急需用钱,加上罚款也不够医药费,他选择了违法——卖羊绒。即使知法,却不得不犯法,只为了生活的无奈,只为了自己的弟兄。汽车没油了,粮食没了,可此时此刻,他心里只有一件事——追上盗猎者,放下了兄弟,扔下了同伴,一路上却不停的默念但愿不要下雪,但愿不要下雪,简单的六个字,我的眼睛湿润了,他是铁铮铮的汉子,是实实在在的英雄,他选择了继续前进,可有谁能懂他内心无法呼吸的痛?他的目的达到了,他追上了盗猎者,但也把自己献给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在可可西里,这就是勇士离去的方式吗?强尼是这样走的,刘栋是这样走的,日泰也是这样走的,还有多少勇士是这样走的,或许我们都已经记不清楚了。

这片荒野上,兄弟,生命又是什么呢?

日泰放弃了兄弟,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而我们,该做如何的评价?是说他不仗义,不考虑实际情况,还是太自大?又或是坚守信念的英雄?生活的无奈,一群小人物的悲哀。但他们无疑又是伟大的,只为了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份信念。然而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贫困,

势单力薄,孤军奋战这些现实的状况面前,那份坚持也被蒙上了悲剧的色彩,这是一场注定死亡的战争,秃鹫的哀悼,这些悲哀的英雄似的人物,他们放弃了太多,沧桑的脸庞写下了他们奉献的凯歌,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道道足迹,然而上天并没有被他们那份坚守价值的执着所感动,也并没有悲悯他们的哀鸣,或许他们是伟大的,又或许他们是悲哀的。日泰保护羚羊,但自己又指示队员卖羊绒。保护自己的兄弟,却不顾队员和自己的性命去追那个老板。他的身上混杂了英雄和现实,这就是整部影片矛盾的焦点,似乎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对人物的正义性和纯洁性产生怀疑。然而最后他死前的坚持却是对他形象的升华。也许当他选择放弃那一切的时候,他就不在乎所有了,他在乎的是如果不抓住盗猎者,明年的这个时候,还会有成千上万只藏羚羊倒在枪口之下,还会有千千万万张羊皮被扒下,然后变成羊绒卖到国外~比起这些,兄弟和生命也不过如同大山脚下的一颗草一样的无力~~

人物三:马占林

他,只为了五元钱一张的羊皮,带着三个儿子放弃了放牧的生活,选择了与盗猎者同伍,遍野的羊皮,麻木不仁的人们引发了我们对盗猎者的愤怒。如果说这部电影中一定要有坏人,那他——马占林也应该算是坏人,至少他选择了盗猎,选择了猎杀,可他本性却是善良的,像可可西里的大山一眼纯净。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恶人会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善。或许他们的出逃,差点让巡山队员丧命,然而也正是他们救了那个巡山队员的命。这时正义与邪恶的分界线就显得那么的模糊。日泰倒下了,也是他默默地留在了原地为队长默哀,没有任何的言语,因为此时言语显得那么的无力与苍白。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之后安静的离开,却不忘告诉记者:“跟着我们的脚印走五公里,就是公路。”这是出于正义还是出于人性的复苏?再或者是愧疚?

可可西里的正义和道德又是什么?

马占林选择盗猎,选择捕杀,我相信那不是他本意,“现在这个村变成荒原,牛和羊,死的死了,卖的卖了,人也没的吃了,人也活不下去”,如果可以生存,为什么还要冒着连命都不要的危险去扒皮?试假设连生命都没有了,那还挣五元钱一张的羊皮钱又有什么用呢?他们,都只是最贫苦的老百姓,当草原变成沙漠的时候,也夺走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了经济收入,他们只能选择铤而走险。比起活下去的勇气,盗猎算什么?捕杀算什么?连生命都可以置之不顾,还有什么可以值得他们去顾及?他们,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只是想能活下去,只是希望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去养活自己的家人,与这相比,正义算什么?道德又算什么?可是他们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能看到他们纯净的心~~

《可可西里》是一部尊严与卑贱,道德与法制,正义与邪恶的矛盾体。任何一个角色里,你永远找不到完美的人,是铁铮铮的男人,也是在女友面前失去自尊的男人,是大山的守护者,也是羊绒的贩卖者,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也是弃兄弟于荒野的“背叛者”,是盗猎者,也是最朴实的百姓,他们,就是用一种矛盾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寻常的价值观。其实不是每一个灵魂都可以高尚,也不是每一灵魂一开始都能够高尚,更不是每一个高尚的灵魂都能一直高尚,我们一样,可可西里的巡山队员们也一样~再高尚的灵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逃脱不了秃鹫的哀悼~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价值比~

我有时就经常想:评定一个人的价值,其尺度到底是什么?他们——巡山队员本可以有一种常人的生活——“刘栋以前是开计程车的,阿旺当过兵,桑吉是游牧的,宜兴是青海师大的。”可是,他们都放弃了,他们选择了守护大山,选择了孤单和危险,选择了常人难以坚持的方式体现自己的价值,最后,他们成功了——“一年后,中国政府在可可西里设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并成立森林公安机关。”可这,是那可可西里无数的英雄造就的~当我们现在看着藏羚羊健硕的身姿的时候,你会不会想到那些倒下的英雄?还记不记得英雄每走过的路上都停着等候的秃鹫?

以黑白的色调贯穿整部影片,天地之间,到处灰蒙蒙的一片,这正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

带着彷徨与不安,可可西里,美丽的少女,却被笼罩着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一群自发的组成的志愿者,却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一颗只为保护我们羊子的火热的心,却被现实的残酷不断冲击着,邪不胜正,但那些坚强的背影却一个个的倒下,陆川成功了,成功的开启了中国电影美学的一次革命—审慎的支持,也成功的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他用生命去诠释存在,道德和信仰,不论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史诗,一个戈壁滩上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的绝唱。当我看完了整部片子,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落泪,只是内心的沉重,让我更体会到生活的无奈,看着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一个个的倒下,更多的是心中的那份哀悼,没有任何的言语,只有行动,只有拥抱,一切都显得如此的凄凉,在绝望中不断地挣扎,可可西里,我们沿用多年简单明了的好坏评判标准彻底失效。好与坏可以在瞬间转换,一如生死。想再一次试问: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和尺度才能最公正的表达可可西里的一切?

闭上眼,又是那一幕:

“你是巡山队的?”

“对”

“好”

“日泰的手下?”

“对”

“好,松绑”

似乎听到了用刀割绳子的声音,然而,“碰”,是枪响,鲜血溅了射击手一脸~~夜幕慢慢变的苍白,尾随着我们来到了山上,那是一只秃鹫,不,是两只,是三只,是一群,他们不远聚集,只为了分的死去巡山队员的一份残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