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观后感大全

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叫做杰克的11岁美国中西部的少年。他是家里三个孩子当中的一个。 一开始,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对他而言都是惊奇的。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灵的指示做事。他的妈妈教会了他用爱与仁慈去面对这个世界;而他的爸爸却告诉他,想要在这个世界里混下去,必须把自己摆在第一位。父亲和母亲都希望杰克顺从自己,处在矛盾之中的杰克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调节这两种相悖的思想。在目睹了饥饿、病痛以及死亡之后,杰克的心理受到了创伤,而且开始渐渐开始迷失自己。而这个世界上的曾经一度令人愉悦和欣喜的事情,也开始渐渐变得令人难以捉摸。

成年后的杰克生活得并不是太好。他丢掉了自己的灵魂,在当代社会中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摸爬滚打。他希望能改变这个社会的面貌和他人的想法,可是到头来一切都是空想一场。他最终明白,无法改变社会的原因是,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于是,杰克开始换了一种眼光和角度来看社会。从新的角度看,社会里充满了奇迹、珍宝和无双的事物。现在的杰克已经准备好了去原谅自己的父亲,并且即将开始自己生命的新的征程。

在故事的结尾,杰克终于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他理解了爱、美、善、真。杰克最终发现,他的认知的起点就来自于自己的家庭--那是他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学校。在家庭里,他学习到了关于世界的真相、自我意识的起源,以及如何对这个世界施以博爱

成年后的杰克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印象下,他的阴影来源于儿时父亲的严厉和苛刻,叛逆甚至 让他祈求上帝将父亲带走。他的内心在抱怨上帝给了他这样一个父亲,直到成年后重新审视自己的儿时生活,最终领悟到无条件去爱才是生命的真谛。影片中母亲的对白说,生命有两种形式:感恩和爱。就像影片结尾杰克对弟弟说,“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兄弟”。这就是亲情,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你无法选择亲人,你只有感恩上帝给你的,学会去感恩拥有的。而爱,可以让一切永恒,可能就是中国人说的“你永远活在我的心理”吧。

【生命之树】中“门”就像一个纯意识形态下的宗教符号。影片中孩子的出生的镜头是孩子从一个充满水的舒适房间开门游出这道“门”,孩子便从母亲的子宫(或者说一个未知的世界)来到这个世界上。影片最后成年后的杰克再次通过一扇“门”进入一个未知世界,那里有儿时的自己和兄弟们,有父亲,有母亲和一些陌生人,那个海边的美丽世界里时间是永恒的,也许那个美丽的世界就像泰伦斯马利克心目中的天堂。在这段充满各种象征性符号的段落,镜头再次回到儿时的家,母亲打开门,将弟弟送往门外,门外的世界就是那个光亮的海边。母亲没有走出门外,而是恋恋不舍的留在了门内,这也似乎暗示了弟弟英年早逝,弟弟死后便来到了这个未知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中的人都停留在杰克印象中最美的年纪,无论是杰克成年后现实中已经老去的父母,还有活着的三弟,那个未知的世界似乎又是杰克纯主观意识里的世界。相由心生,这个未知的世界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杰克内心的认知世界。 而【生命之树】也是一个关于亲情永恒的故事,无论是宇宙起源时母子之间就开始在时间之河里寻找彼此,还是有限的生命“存在”意义上的一家人相处,还是后来无尽的未知世界,“存在”这种表现永远存在于杰克的内心。我们看到的影像,也是一个由杰克的认知创作出来的幻像,这一切更像是一种“存在”,一种美好的向往。那个未知世界也就不存在实际空间感和实际时间感,那个世界只存在于杰克的意识里,一切“感觉”是可以延续到时间尽头的。这一切也许也是导演泰伦斯马利克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思想这东西用不着全世界都可以苟同,只需要全世界都可以耐心的试图去倾听。这一切的“相”都由成年后的杰克“心”生,一切的存在只取决于他个人对世界的主观认知,你对这个主观认识有多么赞同就直接决定了这部电影在你心目中的分量吧

生命之树》将Malick的这种风格张扬到了极致。有关自然画面的拍摄,比如反复出现的对水、水草、天空、阳光、岩石峭壁的细致入微的拍摄,美绝人寰。让人惊喜的是,这次出现

了对现代建筑物的拍摄(应该是Malick的电影中首次出现现代城市景观),那些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在他的镜头下,也有了别样的美感。

但整部电影绝对不是自然画面的随意堆砌。镜头围绕着美国19xx年代一户中产家庭的生活展开,父亲笃信宗教,慈爱而严厉,母亲则十分温柔,三个儿子既调皮也很听话。虽然说剧情方面一切都平平淡淡的,但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偶尔有点小意外,但大部分时间都波澜不惊。着重刻画的是大儿子的成长,从他的出生到青少年时期,中间有一段演的是他从婴儿时期到5、6岁,那一段镜头极其流畅,拍得太好了。青少年时期则更加注重心理方面的刻画,没有什么台词,都是通过一件件很琐碎的小事来表现的,刻画的非常细腻而且写实

人间和宇宙,爱与争夺

这是一部非常严肃的电影。和”the thin red line“一样,一条人间线索,一条宇宙线索。前者异常感性,后者是纯粹的沉思。在the thin red line里,一面是硝烟战火人肉横飞,一面是美的令人心痛的岛屿风光;在the tree of life里,感性的人间叙述是一个家庭成长的故事,而沉思的一面则发展至极端,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宇宙叙事,从宇宙大爆炸,星云星系演变,一直到地球生命的演化。

似乎所有关于人事的追问,都可以和”非人事“的自然与宇宙息息相关。在thin red line里,这两种叙事交织起来的方式极其自然:如此醉人美景之下,年轻的战士却在相互厮杀,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成长为男人?为什么美景和厮杀如此水乳交融?美是不是没有价值倾向,以至于它竟可以和恶那么亲密无间,那被炸得只剩上半身的躯体在摇曳的草丛里竟然还是一副美景。这是一种对”恶“的怎样的追问啊?

tree of life以几乎同样的方式将人事与宇宙关联起来,主人公总是从人间之事中跳脱出来,仿佛在和宇宙对话,在和宇宙的神明对话。对于父亲令人窒息的严苛,他不去追问父亲的童年和青年,这仍然是人事,他越过人事,执著地向宇宙般的神明发出叩问。最后,他选择了一条非常宗教的路,他说,治愈一切痛苦的方法就是去爱,没有爱,生命顷刻就会消逝。

malick是个非常诚实的导演,一个诚实的导演,通常只有一个故事可讲,就是他自己。他的片子里出现的人物,似乎有某些固定的原型。比如tree of life里的父亲就和thin red line中的指挥官角色雷同,母亲和违抗命令保护士兵的队长角色对应,三个孩子和那些年轻士兵的角色相似。母亲和队长,是关于爱和恩典的叙事;父亲和指挥官是关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赤裸裸的自然法则叙事;而孩子们和年轻士兵,则处在选择的关头,是要相信爱和恩典呢,还是要投身于一场你死我活的争夺之中。 所以,malick是个对伦理问题极度关注的导演。同时,他又特别着迷于沉思,并且对电影画面的美感有一种强迫症式的病态追求,这使得它的片子总是呈现出强烈的冥想的氛围,沉思与感性美轮美奂地交织在一起。

如果说thin red line还是以叙事取胜,兼具一些审美性的沉思,那么tree of life就完全是两条线分量相当了,因此后者的叙事就不再那么情节化,而是更趋于诗意化。结果可能是,诗意的破碎故事和冥想式的宇宙史拼接成了一部电影。这种宏大的宇宙叙事和诗意的个人叙事是否很好地兼容在一起,我不敢说。但这种尝试绝对是令人钦佩的,使人不得不想到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哲学的恢弘气势。

我不懂,为什么一个这么严肃地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成长,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人事和宇宙的导演,会引来笑场声。难道我们自以为是”上帝“,所以会耻笑认真生活的人吗?

故事背景设立在50年代,以一个有三个男孩的家庭为中心,穿插大儿子现在时空的生活情绪,从丧子回叙家庭成员的生活点滴。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除去核心事件,几乎不再有任何戏剧因素存在,只剩一些朴实自然的生活片段。在这之中,贯穿着超时间性亦超空间性的意识流片段,描述宇宙诞生,物种起源,生命起灭。因此,影片没有按照线性来结构叙

事,而是按照某人的心理时间,以小窥大,看似随意实则严谨地描述着生命中的真,爱,持续,无限。

至于这个“某人”,是导演自己,是“造物主”,还是看完影片有可能与导演达成共识的观众。每个看过电影的人会有自己的答案。

正如煽情只是叙事手法中最低级的手段,强叙事或者说强戏剧性叙事电影,也只不过是电影最基本的类型。贾樟柯导演某次谈到,自己受教时导师曾用“沦落”来描述去拍剧情电影,导致他认真思考电影的本质是什么。《生命之树》尽管为有益宣传发行定位为剧情片,它却是凌驾于一部简单叙事剧情片之上的,非常接近电影本质的影片。这也必将造成它走向被推崇和被攻击的极端。喜欢的观众奉为现代经典,不喜欢的观众昏昏欲睡直喝倒彩。

不难想像,这部科幻元素强烈,剪辑跳跃的电影会拿来跟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做比较。前者回溯过去,后者追进未来。然而从人物设置和情感走向来看,似乎跟拉斯冯提尔导演两年前也在戛纳放映的?反基督者?更为匹配。一阳一阴,一正一反。同样是家庭丧子,?反基督者?走向了颠覆神性抹灭人性的不复深渊,?生命之树?则以海纳百川的宽容举重若轻地关怀生命与神性。从某个层面来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有神论者对阵无神论者的信仰保卫战。

必须要提到的,还有本片有如神作般的摄影。镜头的运动有如行云流水,斯坦尼康正式从一门摄影技术融合到叙事之中。光影与色彩的调配完美无缺,每一个画面都精美得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视角都新颖独立带给观影者享受与思考。

文字的最高境界是诗,影像的最高境界,或者也是诗。在这个被简便文化侵蚀得体无完肤的时代,《生命之树》能否划破浑浊成为经典,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生命之树影评:生命的史诗

近四十年的导演生涯,泰伦斯·马力克只拍摄了五部长片,和那些精力旺盛的高产导演不同,马力克似乎一直就选择了一条孤独而自我的艺术道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的,虽然数量少,却早已拿遍了世界的诸多大奖。《生命之树》是导演酝酿了四十年的一部自己对生命的反思和体验之作,也是最为私人化和独特的抒发与感叹。能捧下今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实为众望所归。

一如题目一样,这部电影至始至终就围绕着“生命”展开。这个老生常谈的宏大话题很容易变成虚无的空谈,传统的做法往往变成细致的表现,以真实的小事来折射这个巨大的感触,以实托虚。马力克的杰出就在于,他从一开始便另辟蹊径,以史诗一样的恢弘来撑起整个故事高昂的骨架,以诗歌一样的灵幻来填补其中的空白,微观和宏观互相映衬,少量但是恰当的现实使得整部电影没有脱离实际,整部电影如同天马行空一样的幻想四处驰骋,也许是这个时代最为杰出的诗电影。

故事以一个眼中溢满悲伤的中年人杰克开始,现代摩登的水泥森林里,杰克显然并不快乐,四处徘徊而无法释怀内心的伤感。整部电影的现实时间正是这里,其后的大块的段落,都是杰克的回忆和画外的插入。整部电影可以看做是杰克一次内心的回溯和灵魂的感悟过程。其后开始上帝创世纪一样的宏伟的生命演化史,然后时间就停留到了50年代的美国——杰克的童年。记忆的碎片,以一种随意的姿态开始铺排,没有时间的顺序,没有固定清晰的逻辑。在这漫长的时光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平凡普通的美国小镇家庭的变化,杰克的成长,父母对他的不同的教育,兄弟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变迁,杰克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缓慢的形成,困惑和忧伤也开始堆砌,同时生命的味道亦开始显现。在这个记忆和时间的旅行中,丝丝点点的回忆侵入了杰克的脑海,杰克最终和逝去的父亲达成了谅解,重新理解了生命,从痛苦中解放了出来,树立了信仰。

生命,可以是宏观的万千世界,千姿百态的各个物种,在千万年的演化中兴衰;也可能只是一个微观的个体,在短暂而漫长的一生时光里一点点感悟生活,经历岁月。马力克以一种造物主的视角,很好的将这样两个极端融到了自己的电影中。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哲学,都强调人与广阔的“天”或者自然的互动感应,这种古老的生命观,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电影中插入的那一段漫长的CG动画,让世界从光亮中诞生,然后历经漫长的变迁演化,单细胞生命开始出现,到恐龙的灭亡,客观的镜头沿着造物主眼中的世界进程推进。这就是广阔的生命长河。数十亿年弹指一挥间,其中的气势和时光变迁,天地变换的感慨成了整部电影最深最沉重的基石。就像生命之树的树根和粗壮的枝干一样。

杰克的生活就像是这生命长河里的一条小小的支流,或者这个巨大枝干上的一支细细的绿叶,春荣秋谢,生命之树常在而人生轮回流逝。对于这片绿叶的描绘,导演可谓精细至极。这也许是全片最细腻和回味无穷的地方,感伤而充满怀念的镜头光影里,回忆如同画卷一样慢慢展开。琐碎的记忆,鲜活而充满炽烈的深情,如果你愿意沉浸进去,和杰克一起经历降生,父亲的严酷,母亲的慈爱,兄弟间的亲密与争执,性发育的困惑恐惧,弟弟意外死亡的打击,周围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成长。

父亲和母亲,是杰克成长中的两个重要的影响。这两个人物可以抽象出来成为两种理念的代表,那就是宗教慈爱的美德和自然法则支配下的残酷淘汰。这两种理念,也正是宏观下人类生命历程的两种力量,它们共同左右了不同文明的发展和进程。在杰克身上产生的纠缠和撕裂,同样是整个人类生命历程的困惑。

宇宙诞生,生命起源,宗教和科学都试图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和源泉。《圣经》里,耶和华创造了天地万物,而霍金说,大爆炸创造了一切。电影试图展现的是,科学和宗教,也许只是不同侧面的映射,《约伯记》的颂诗里,恢宏的乐曲响起,大爆炸发生了,然后时间开始流逝,生命开始形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既是《圣经》里人对神的探问,亦是科学家不断向宇宙追索的真理。

宗教和科学,正是杰克父母两个极端的另一种映射,这样一个二元对立,其实从源头就开始存在了,它们是不同的认知事物的方式,却互相矛盾,令人陷入痛苦。但是,客观的生命是不变的,杰克正是在回溯生命的历程中,慢慢感受到了这一切,从生命的体验里,理解了宗教的慰藉和关怀以及客观的物竞天择的发展,从而谅解了自然的冷漠,沉重而严肃的父爱

阿巴斯在谈到电影诗的时候,曾经说过:“我说的是像诗歌一样的电影,那样的电影具有诗歌一般复杂的特性,也有着诗歌般广阔的潜能。”在《生命之树》里,古典交响、歌剧、绘画般壮丽的图案的引入,丰富了整部电影的语言和视听。这部电影并未遵循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反而以类似音乐美术般自由的方式去挥洒,有雄浑、有深沉、有低吟,如同流淌的画卷一样,不同的人可能会被不同的点所感动,远古生物的互相残杀的震撼,后院里阳光静静洒落的美好,母亲温柔的细语,与父亲的矛盾和隔阂等等。剧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就是这些画面背后透露出来的生命的味道,这就是诗歌般广阔的潜能

泰伦斯·马力克,一直是一个神秘的隐士般的导演,即使每部作品在世界各大影展获奖,他也从来不出席任何颁奖典礼,而是孤独的思索自己的哲学。《生命之树》前后构思了四十年,其实也是导演自身成长历程的映射,马力克就是影片中杰克的原型,在德州长大,少年失去兄弟,严厉的父亲等等,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影片里那些漫长的生活画卷会如此的细腻而怀旧。他是一个同时信仰上帝和科学的人,怎样让这矛盾的二者在自己的灵魂中保持平衡,也许《生命之树》就是导演苦苦思索的一个完美答案。

也许正如同很多年前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一样,《生命之树》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对于它的获奖,很多人持疑惑甚至否定的态度,不过我相信随着不同人生命阅历的增长和岁月的流逝,它的魅力会慢慢显现出来。正如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德尼罗所言:“我谈不了细节,但我们(评委会)都认同不管是它的容量、重要性还是方向,都适合金棕榈。我们绝大部分都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因为它的风格、理念,所以我们选中了它

 

第二篇:《安全》读后感

《安全》读后感

生命是惟一的,是宝贵的,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变的精彩。您的生命,您珍惜吗?要想生命得到保障,那就请您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人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交通,同时也离不开安全,所以我们处处都要做遵守规则。 想到这儿,我编了一句顺口溜,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牢记心中: 红灯停,绿灯行,交通安全要牢记。

街头标志要遵守,警察手势要看懂。

拐弯时,要打灯,街头巷尾要慢行。

酒后驾车真不好,赔了车子又蹲狱。

在高速,勿超车,切记车速要控好。

大客货车忌超载,交通安全你我他。

我们的生命安全就在一瞬间,我们身边处处都有危险。我是一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我的身边也有危险。我每天都要坐车回家,我每天提心吊胆的活着,我害怕我有生命危险。我每天都要五点起床。我害怕被人抢劫,有生命危险。 交通安全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针对所有的人,它让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学习和遵守交通规则,做到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去不返,它就像一只小小的贝壳,在大海中遨游,一路总是有一些坎坷。我们要敲响交通安全的警钟,永远铭记血的教训,学习交通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让生命之树矗立挺拔。

齐陵一中六年级:刘舒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