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填空题答案

1. 欧·亨利(1862年9月11日-19xx年6月5日),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2. 欧·亨利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

记者、银行出纳员,甚至坐过监狱,并由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以(出人意料的结尾)闻名,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3. 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1904)、《四百万》

(1906)、《西部之心》(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集子,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 “曼哈顿的桂冠诗人” )之称。

4. 欧·亨利曾以(骗子)的生活为题材,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作者企图表明(道貌岸然)

的上流社会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级的(骗子),成功的骗子。

5. 欧·亨利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

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如( 《爱的牺牲》 )(A Service of Love)、( 《警察与赞美诗》 )(The Cop and the Anthem)、(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The Furnished Room)、( 《麦琪的礼物》 )(The Gift of the Magi)、( 《最后一片藤叶》 )(The Last Leaf)等都可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中。

6.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

(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 “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7. 欧·亨利的代表作有小说集 ( 《白菜与国王》 )、( 《四百万》 )、( 《命运之

路》 )等。其中一些名篇如( 《爱的牺牲》 )、( 《警察与赞美诗》 )、

(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 ( 《麦琪的礼物》 )、( 《最后一片藤叶》 )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8. 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

用( 漫画般 )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 意料不到 )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 双关语 )、( 讹音 ) 、 ( 谐音 )和( 旧典新意 ),妙趣横生。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

9.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它通过写在( 圣诞

节前一天 ) ,一对小夫妻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而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 爱 )。

10. ( 欧亨利 )和 ( 莫泊桑 ),( 契诃夫 )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1. 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 三 )类 。一类以描写( 美国西部

生活)为主;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类则以( 拉丁美洲生活)

为对象。这些不同的题材,显然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期的不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三类作品当中,无疑又以描写( 城市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意义最大。

12. 《麦琪的礼物》:为了给丈夫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

(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却是(无价)的。

13. (《麦琪的礼物》)、(《爱的奉献》)、(《带家具的出租屋》)、(《生活的

陀螺》)是一曲曲刻骨铭心的爱情礼赞。

14. (《最后一片常青藤叶》)、(《刎颈之交》)歌颂感人至深的真挚友谊和善良人

性;

15. (《警察与赞美诗》)写一个流浪汉想躲避进监狱以免受冬日的饥寒之苦,数次以

身试法却屡试不得如愿,而当他站在教堂前,聆听赞美诗,决心从此振作精神认真做人时反被诬陷入狱,故事结局,使人(啼笑皆非);

16. (《汽车等待的时候》)表现都市小职员的虚荣心;

17. (《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我们选择的道路》)抨击惟利是图的经纪人和

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行径;

18. (《财神与爱神》)讽刺了拜金主义以及持有“有钱能使鬼推磨”观念的资本家;

19. (《二十年后》)表现警察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行为;

20. (《改邪归正》)、(《一位幽默家的自白》)则力图探索复杂的人性。

21.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揭露(金钱万能、惟利是图)的社会罪恶,描绘了社会底层

(“小人物”)的生活艰辛,赞美了他们的(人性美),反映了作家对(健康人性)和(健康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从此振作民众精神,医治社会痼疾。而对“上流人物”“得意之徒”们的(巧取豪夺、利欲熏心)予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作者从社会生活的侧面,选取(极富表现力)的生活场景,以(奇特的构思)、(调侃的口吻)表现他那个时代的风貌。

22.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名篇,是短篇小说

的杰作,是他优秀短篇小说之一。 作品写到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

23. 欧·亨利(1862年9月11日-19xx年6月5日)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小说家。他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美国欧·亨利、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有(“美国的莫泊桑”)这一称号。

 

第二篇:欧亨利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手法论

内容提要:欧·亨利(O·Henry,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1862——1910)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他的作品编织了一个个幽默而伤感的故事,有“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之称,他的艺术成就在于独特的具有讽刺艺术的创作风格,其艺术风格的代表则是独特的反衬与隐蔽的批判,加之其著名的“欧·亨利式的结尾”,人们将其统称之“欧·亨利式的手法”。欧·亨利给美国短篇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同时又以他独特风格“含泪的笑”称誉世界文坛并产生了“惊人持久的影响”。(1)

关键词:欧·亨利 独特的反衬 隐蔽的批判 曲笔 “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同时亦与法国作家莫泊桑以及俄国作家契诃夫4齐名,是响誉世界的短篇小说三位大师之一。但比起另外两人来,欧·亨利所经受的磨难与非议则更加得多,人生之路也异常的坎坷曲折。欧·亨利的一生充满了不幸,正如他在《麦琪的礼物》中的感叹:“人生是由低泣、抽臆、微笑组成的,而抽臆占了大半部分。”(2)然而艰辛的生活给了作家灵感的源泉,并最终磨砺出一代文学巨匠,这不能不说是生活对作家的一种幽默,仿佛作家人生中的“欧·亨利式的结尾”。

一、从以小见大到笑中含泪 独特的反衬无处不在

欧·亨利小说中表现出的明显的艺术特色之一既是其“以小见大”的反衬式的创作风格,作家擅长运用剧情以及人物的反差来映衬出“笑中含泪”的艺术效果,这种风格的养成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作家的一生十分坎坷,三岁丧母的欧·亨利跟着当教员的姑姑学习,十七岁当学徒,后来到银行当出纳员,之后办过杂志社,由于银行的怀疑使得他惹上了官司,被迫逃往洪都拉斯,回国探望重病的妻子后得到的却是妻子病故的噩耗与他被判监禁五年的双重打击。但是人生的艰辛与坎坷并没有击倒作家的信心,相反给了他宝贵的生活阅历这笔创作的财富,他以身边熟悉的小店员、医生、律师、潦倒的艺术家甚至小贩与小偷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来作为写作的对象,为读者们展示出小人物们的真实的生活画面和他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作家所处时代的美国并没有变成“人人享有民主、自由、幸福权利”的天堂,却成了世界上“贫富间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在那里一方面是一小撮卑鄙龌龊的沉浸于奢侈生活的亿万富翁,另一方面是千百万永远饥饿线上挣扎的劳苦大众”。(3)作家将描写纽约社会生活的集子命名为《四百万》,因为他认为构成纽约的社会基础是“四百万”的纽约民众,而绝非是“四百个”富翁。在短短四十八年的人生旅途中,他为人类留下了一部长篇,将近三百个短篇小说的文学遗产,其中大多数都是在描绘平凡的小人物们的生活。

1、 小人物有大智慧

现实主义的力量在于典型化,欧·亨利小说的小人物主角们,常常在紧要关头迸发出智 慧的火花,并且用他们的智慧来照亮人们的心灵,反衬人们的愚钝的同时往往又起到了你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作用。

如《哈格里夫斯的模仿》中的剧场演员哈格福斯,为了塑造一个固执、蛮横、陈旧且墨守成规的南方军人的舞台形象,和来自南方的退役少校塔尔伯特交上了朋友,并在其不 知情的情况下以其为原形来进行舞台剧主角的模仿,哈格里夫斯的模仿最终在华盛顿剧院上映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也深深伤害了发现了真相的塔尔伯特少校的心。为了挽回自己的过失并表达自己的歉意,深知塔尔伯特少校生活拮据的哈格里夫斯决定继续他的表演,这一次他表演了一名老黑人莫斯大叔,以答谢塔尔伯特少校从前的照顾为名赠予了少校三百块钱,感动莫名的少校信以为真,高兴地收下了这笔钱,并且丝毫没有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将他气得七窍升烟的哈格里夫斯。哈格里夫斯用自己的智慧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使得南北之间的裂隙,黑白之间的差距等反差都显得那么的可笑与微不足道,同时也衬托出对顽固不化的古老人物的讽刺。

2、 卑微的身份有着崇高的心灵

欧·亨利在作品中把绝大部分笔墨和篇幅用在了对人间真情、对美好事物以及崇高的心灵的讴歌上,反之对世间的丑恶与黑暗的一面往往一笔带过,有的甚至只字不提,而是留给读者们深思。作家的种种写法不但起到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的效果(4),而且使得沉重的社会现实中常能透漏出一缕缕诗的意境,使得人们增加面对困境与丑恶的勇气与决心。

《浪子回头》中的吉米就是一个例子,提前释放的吉米是一个手法独到的惯偷,他甚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专门作案工具,然而他已经厌倦了偷窃的生活,也并不想再与警察扯上什么是非,于是他改名换姓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正大光明的开始了全新的人生。浪子回头的他获得了体面的名声与爱情,然而就当他面对不慎被锁到保了险柜里的孩子时却遇到了困境,良心最终占了上风,他再一次变成了惯偷吉米,轻松地用他专业工具打开了保险柜并救出了孩子。然而正当他对迎面而来的老熟人普莱斯警探准备束手就擒的时候却收获了这样一句话:“我想你认错人了,斯宾塞先生”,警探被他的牺牲精神所感动,成就了他浪子回头。作者歌颂了吉米高尚的心,也无言的赞扬了警探的善良,将人间的温情发挥到了极至却给读者留下几个问题:吉米是个好人(监狱的警察也说过他本性不坏),他为什么要去做窃贼?是什么使得一个本性不坏的人成为了惯偷?也许炎凉的世态与腐朽的社会制度会给读者们一个回答。然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警察与小偷之间身份的反差所映衬出的人间真情力量,保全与牺牲之间选择的反差映衬出的人们良心的高贵,身份卑微如窃贼一样的人也可以拥有一颗崇高的心。

3、 一百种的笑却只含着一种泪

笑声是欧·亨利的标签,他可以毫不费力的描绘一百种的笑,如《艺术大师》中对愚蠢政客的耻笑;《两位感恩节的绅士》中对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嘲笑;既有《繁忙的经济人》中的啼笑皆非;也有《红酋长的赎金》中的开怀大笑;当然还有《浪子回头》中的会心一笑;亦有《麦琪的礼物》中喜中含悲的幸福的苦笑;然而作家却用这无数的反衬突出了一种泪,即对坎坷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小人物们的同情的泪、心酸的泪、感人肺腑的泪。

在《麦琪的礼物》的后半部分,作家笔下的两个主人公都用笑表达出了他们的情感:德娜率性的笑、宽慰的笑是为了带给吉姆快乐,而吉姆自嘲是的笑、理性的笑又是为了给德娜以安慰。他们是贫穷的,同样也是幸福的,但是就在他们笑声里,读者们却听到了艰辛生活的低泣,听到了对方的幸福可以牺牲一切的平民爱情的悲歌,不由得催人泪下。作家用喜剧的糖衣包裹这悲剧的苦药,让喜掩盖悲,使甜淡化苦。从“为世人所看见的笑料”中看到了“为世人所看不见得眼泪”。笑与泪的反差,身份卑微与心灵可贵的反差,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等生活的玩笑构成了这个幽默而感伤的短篇故事,映衬出“笑中含泪”的欧·亨利式的艺术风格。

二、妙用曲笔使得亦真亦幻 隐蔽的批判如影随形

欧·亨利生活与创作的年代,正美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并走上帝国主义阶段的时期,国内资本主义高度集中,低层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而面对这样的现实生活的美国文字,已经从早期的浪漫主义逐渐转型严峻的现实主义。作为诞生于这种典型的历史环境中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作家,欧·亨利是扎根生活并且面对现实的。但是大众文化取向逐渐走向低级趣味与哗众取宠的社会现实也让作家认识到,出版商与杂志社老板需要的是投向大众文化的猎奇故事、幽默笑话甚至是庸俗的社会绯闻,是结局要人惊奇、给人愉快的文化快餐。为了艺术生存,也为了艺术追求,这也就迫使作家在小说创作的手法上多用些功夫,以违心的求的转向,用技巧造就适应。而这种转向与适应的结果,却是崭新的欧·亨利式的创作艺术的诞生。

1、 曲笔溶悲喜

作为批判显示现实主义作家的欧·亨利,他的短篇小说主要在于批评,即使是描写小人物的苦难生活,或表现他们苦难之中的人性美德,抑或是暴露他们身上的劣根性,也是瞄准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与批评。社会现实需要他妙用曲笔,来想方设法迎合出版商与编辑部的要求和通过审查制度的关卡。马克斯曾经指出:“现在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卓越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5),欧·亨利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这方面的智慧、勇气与艺术成就,完全可以和这些作家媲美。

欧·亨利善于营造小说的结构,能使本来看似平淡、单薄的故事通过加大情节的摆幅、拓宽人物活动的天地为小说带来故事内容的变幻,让读者产生一种审美的惊奇,将变幻莫测的艺术美感瞬间打进读者的心中,是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来达到形式的统一,作家这种技巧就是一种隐蔽批判的曲笔。他笔下的人物的人物常常喜剧性的做出自我牺牲,想做好事却事与愿违,造成悲剧。然而又常常幽默地表现主人公在悲剧性的遭遇中出乎意外地流露出人情味,因而带有喜剧色彩。在《两位感恩节的绅士》中的皮尔与《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苏比,这一对青年,都是当年美国千百万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都挣扎在饥寒交迫的生死线上,这是他们共同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但是他们的悲剧却又是通过相对独立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饥饿,另一个突出寒冷,然而最后却殊途同归,一个致死,一个入狱,小说又回归到悲剧的结局。作家不仅善用喜剧来展示人情冷暖,也擅长用悲剧来揭示非人性的摧残;不仅善于从喜剧中加深悲剧感染,也善于在悲剧中渗透喜剧色彩。以喜剧性的形式去表现悲剧性的内容,用悲剧性的情节来反衬喜剧性的效果,使得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结合起来,形成了欧·亨利创作艺术的辩证法,具有审美反驳的功能,收到辛辣讽刺与隐蔽批判的效果,这正是作家曲笔技巧的妙用。

2、 梦幻假亦真

欧·亨利在创作的过程中还有一种非常隐蔽的批判技巧,既是运用的高明而又巧妙的梦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由于美国严格的审查制度和资产批评家的苛刻要求,作家是无法做到直白的批判的,为此他躲进了梦境之中,用梦话来诉说自己的心声,让批判现实的锋芒转移到梦幻中去发挥特殊的作用。作家在一篇名为《未完的故事》中曾直白地说过:“你能海阔天空的信口开河,而不至于遭到驳斥的只有两种话题。你可以叙述你梦见的东西;还可以谈谈从鹦哥那儿听来的话······”因而就在这一小说里,作家就毫无顾忌地说:“我做了一个梦”。并且一梦开篇——

“我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同《圣经》考证绝无关系,他只牵涉到那个历史悠久,

值得敬畏,令人悲叹的末日审判问题。

加百列滩出了他的王牌;我们之中无法跟进的人只得被捉去受审。我看到一边

是些穿着庄严的黑袍,反扣着硬领的职业保人,但是他们自己的职权似乎出了一些问题,所以他们不像是保得了我们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样子”。

小说的正文描写占九成,梦境的叙述不到一成,然而就是这样不到一成的梦境,使得小说批判的锋芒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正文大为增色,也使得小说有了杰作的桂冠。

梦境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它远离现实社会的侵扰却又来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是一个经过作家有意识的净化了的自由的意识领域,可以畅所欲言,掩护作家作出隐蔽却又锋芒毕露的批判。

三、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不像传统的美国短篇小说,如浪漫主义文学家霍桑的作品,更注重心理描写或人物性格的刻画,这也是被称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6)的原因。他的作品构思奇巧,尤其以出人意料的结尾尤为著名,被人称作“欧·亨利的结尾”,是后人竞相模仿的范本,但是迄今为止,尚无能出欧·亨利之右的佳作。

1、 排比铺路夸张搭桥

欧·亨利式的结尾被无数人研究与模仿,然而至今没有人可以熟练的掌握这种技巧,其原因之一欧·亨利的成长环境以及生活阅历给了他独到的思维方式,这一点是不可及;原因之二则在与小说是一个整体作品,生硬的模仿结尾的努力肯定是劳而无功的,正如“功夫在诗外”的道理是一样,欧·亨利式的结尾则在“功夫在全身”,作者排比与异想天开的夸张是成就欧·亨利的结尾的两大功臣。

例如在《酒吧里的世界公民》这篇小说,作者排山倒海式的排比借助所谓的国际主义者考格兰之日将包袱抖的十足:

“‘对不起’ 他说到,‘我最不喜欢听这样的问题。从什么地方来有什么关系呢?从邮政地址去判断一个人公平吗?我见过不喝威士忌的肯塔基人,不写小说的印第安纳人,在天鹅绒裤子上不镶银边的墨西哥人。英国人里面又风趣十足的,北方佬也有大方的,南方人里也有冷酷无情的,西部人也有心胸狭隘的,纽约人也会忙的顾不上看缺了一只手的小贩。看人要公正,不要给人贴土地区的标签。’”

一连串的排比好似泰山压顶,咄咄逼人,在小说的结尾之前就连读者都为这位伟大的国际者所叹服,然而就在小说的结尾,这位考格兰先生对别人大打出手,只因为那人说他的家乡缅因州的路和水太差,而他则一点也容不得别人说他他家乡的坏话。至此这位国际主义者叶公好龙的真面目大白于天下,而又一个经典的欧·亨利式 的结尾已然诞生。不难发现,没有之前那段排山倒海式的排比,那么故事的结尾就将黯然失色。结尾的精彩在于前面的功夫下到了火候,是情理之中。

又如在《未完的故事》的结尾部分,作者认为那些每星期只给雇佣女工五、六块钱的维持生活的老板们的罪行,比放火烧了孤儿院,为了些许钱财谋害了性命的行为都要严重的多。看似夸张,实际则是指控的恰到好处,为结尾增色。作家就是这样巧妙的运用各种手法来营造不同的艺术效果,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收获了欧·亨利式的结尾。

2、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的结尾常常给人一种意料之外的感觉,然而分析起来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据说作家的一些朋友要求他谈谈故事结尾的诀窍时,他回答说,通常,他在写一篇小说时并不知道如何结尾。这恰恰说明他善于把意料之外的偶然因素与故事情节发展的的必然性相结合,而绝非单凭主观想象,随便臆造。从艺术的思维角度来看,意料之外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结果,其最大的特点是反常规性。“纵向思维家们对事物进行最合情合理的观察,然后利用逻辑原理予以解决。横向思维家们则仅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事物,而不是用一种最有希望的方法去观察并处理某些事物。”(7)作家正是依靠这种反常规的思维方式来赢得意料之外却有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一片叶子》这两篇小说中,前者以苏比一连串批斗性的举动埋下伏笔,以警察的听之任命的态度造成了一种错觉,既苏比这个冬天肯定是与监狱无缘了,然而就在结尾的两行字里,苏比却遭到了命运的嘲弄被警察随便找了个理由丢进了监狱。后来采用了侧面刻画人物的别致手法,让一个啰啰嗦嗦、火气十足的“失败画家”画出那幅不朽的杰作;最后的一片叶子,从而挽救了青年艺术家琼西,同时也揭示了老艺术家贝尔门的美丽心灵。前者的被铺在读者意料之外,然而被铺的理由却在情理之中,因为类似的方法苏比之前一直在实行,只是没有成功罢了;后者的去世在读者的意料之外,然而他在寒风中为青年艺术家琼西创作最后一片叶子的事实却给了他染风寒去世的合理性。两个故事异曲同工,分别而又统一显示出了欧·亨利式的结尾艺术造诣。

欧·亨利是世界级文学大师,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欧·亨利对待小说的求新求变、标新立异的创作态度;独特的反衬、隐蔽的批判以及欧·亨利式的结尾等的创作风格与技巧,都是使得他以“欧·亨利手法”被誉为世界文坛,当今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与

崇高的艺术价值,值得人们继续探讨与学习。

注释

(1)贝茨格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 (第一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2)欧·亨利著 阎玉英译 《欧·亨利文集》 (第一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3)列宁 《列宁全集》 (第二十八卷) 人民出版社 1963

(4)朱光潜 《谈美书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5)马克思

(6)董衡巽

(7)德波诺 (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1986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美国文学简史》《新型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