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的审美感受

关于《蒹葭》的审美感受

《蒹葭》出自《诗经》,顾其记录的多为西周至春秋五百多年的诗歌。初读《蒹葭》,便觉其音律十足,但不同于时下的流行音乐,那种音律倒可以称作韵。朗朗上口,但文字极为简捷。我无幸活在那个将要历经沧桑的时代,听说《诗经》中的诗歌都是谱曲唱出来的,但渐渐失传,其韵律便不得而知了。

首先浏览全篇,虽然其重复内容过多,当然这也像极了歌词,或许那些各地的方言难懂,但是其词非常简明,能在视觉与听觉及幻觉上给人以生动体会。

视觉上的整肃不言而喻,其文“蒹葭”多次呼应,另有“所谓伊人”,“在水”,“白露”等反应出的就是口语的一般折叠。但内容上场景不断变化,情感也是渐进而来,加重了语气同时又给人思考的转换空间。

听觉上虽然听不到编者(们)的原唱,但凭借自己对音律的浅尝与玩味还多少感受到主人公对某女子的思念。这也是人内心的声音,听出的不止是旋律美,更能听出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即真实的追求。

幻觉上可以适度,文采不凡,估计是才子或才子集团,又将现实与幻境结合,可以让人仿佛置身于其境,共同为主人公痴情做衬托。整篇有厚重的朦胧感,仿佛不能判断主题,但又有一种“只可意不可传”的观念,又使文章趋于真实。幻想与现实互映,又仿佛主人公有苦难,使其对爱慕者的情感更好流露,又紧

紧握住我们的心,为主人公真情所感,为主人公默默加油。

在我看来,无论你什么心境读《蒹葭》时,你总会有内心的震撼,对体会过的人是多么美好的感触;对未曾体会过的人作出指引与美好的向往。但我反对向主人公一样无所作为,认为梦境不该成为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要不断追求,行动。

 

第二篇:《秦风·蒹葭》的企慕情境及其审美意蕴

《秦风·蒹葭》的企慕情境及其审美意蕴

一、《秦风·蒹葭》的企慕情境

(一)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我们总是先从意象开始,再品味到作品的意境。《蒹葭》的深邃意境是与意象的营造脱离不开的。

蒹葭,芦苇也,飘零之物。它随风摇摆,而根却是静止的。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正如同主人公无限的思绪,恍惚飘摇,而止于其根-----思念。从“苍苍”、“凄凄”、“采采”的芦苇意象中,我们不难联想到芦苇繁盛,芦花随风波动起伏的唯美景象。霜,“白露为霜”。霜是露水遇寒凝结而成的。如同主人公的情感,追寻不得,心中郁结,却愈加坚定。同时,“白露”一词,既突出了露的颜色,又烘托出芦苇花的洁白,让我们联想到“伊人”的冰清玉洁,德行高尚。中心意象是“伊人”。“伊人”这个意象古往今来有多种解释“一,指理想的恋人;二,指隐逸的贤士;三,指作者本身难以实现的志趣抱负以及理想追求。”

[1 ]我们在这里且将“伊人”看作理想的恋人。因为“美的事物总是为人专注,更何况是冰清玉洁的‘伊人’,更是唯美事物的代表,值得每个人去追求。”[2]除此之外,还有水这一意象。水,成为爱情的障碍和阻隔,“渲染了不可知的追寻过程的艰难困苦” [3]。这些暮秋的景象与人物惆怅的相思之情交铸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凄清迷蒙的意境。

(二)执着追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中主人公形象的展现与景物的赋陈离不开。首先,诗人的凄婉心境,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其次,景物的反复描写烘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痴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已经凝结成白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主人公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展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人。”[4]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点明了主人公思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所谓”二字,表明“伊人” 1

《秦风·蒹葭》的企慕情境及其审美意蕴

常常被主人公念叨,主人公对她定是十分思念。然而她现在却在水的另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主人公本想沿着河边,逆着水势走上去,跟从中“伊人”,只恐路上有阻隔,不能通行,而且路是很长的;主人公又想顺着水势走过去,跟从中她,但是在这里望去,那人好似站在水的中央,不能和她接近谈话,也是徒然啊!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那怅惘的表情,体会到主人公心境的凄清。白露“为霜”到“未晞”“未已”,描绘出朝露成霜又融为秋水的过程,暗示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向前发展,说明主人公追寻时间之长。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形象地描绘出主人公与伊人之间的距离,这距离始终存在,未曾改变。“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则展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的辛苦与困难重重。白露在变,伊人所在方位在变,追寻的过程也充满艰辛,主人公对伊人的思慕与痴情正是通过这些表现了出来。一个执着追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

(三)爱而不得的审美意境

诗歌通过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凄清的暮秋景象。作者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让我们感受到凉凉秋意,衬托出主人公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写出主人公对伊人的强烈的企慕情感,主人公仿佛看到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求,以期欢聚。接下来的四句,主人公顺流而下、逆流而上,但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飘忽不定,来去渺茫。她是那样的模糊,那样的遥远。追寻过程的艰辛,让我们想到其结果是最终不得靠近伊人。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使得追寻无果的怅惘之情愈来愈深。

诗全是对景象的描写,字面上没有透露出对伊人的态度。但从那清虚寂寥的深秋景象中,透露出主人公的怅惘之情。诗中也没有直抒对伊人的企慕,而是通过反复的追寻及追寻中路途的艰辛,伊人方位的变换,将这种企慕之情表达得情深意挚。爱而不得的意境便在这情与景的交融中营造出来。

2

《秦风·蒹葭》的企慕情境及其审美意蕴

二、企慕情境的审美意蕴

《蒹葭》诗的企慕情境所包含的审美意蕴具有普遍性。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感情的洗礼。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诗歌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一)孤独是不可磨灭的生命感受

《蒹葭》这首诗具有深沉的悲剧意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寒冷深秋的空旷的水边高地上,苍茫无垠的蒹葭,晶莹洁白的霜花,幽静凄清的秋水,一种苍凉弥渺的萧瑟冷落之感扑面而来,将我们带到一个悲剧性的氛围之中。从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我们能感受到时间的流动,但不论是‘溯回从之’还是‘溯游从之’,主人公都不能到达近在咫尺的彼岸,与自己的另一半合二为一。” [7]“我们生下来就已经男女有别,因此我们永远彼此渴望,渴望那注定只是暂时的结合。” [8]“如果说‘暂时的结合’已经是一种悲剧,那么面对这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看在眼中痛在心上,永远不能与之同化的境遇不更是悲剧中的悲剧吗?” [9]主人公的这种悲剧处境,传达了人类在哲学层面上的一种悲剧处境。“每个人在感受到自身的孤独时,都渴望与他人结合。他希望参与到一种比自己更大的关系之中,在一般情况下,他往往通过某种形式的爱去战胜自己的孤独感。” [10]《蒹葭》传达了这种孤独感的不可战胜,不可磨灭。

(二)爱而不得是普遍的人生际遇

“蒹葭”是芦苇,它长在水中,每年秋天开出像棉花绒毛一般的花束。你看那秋水中的蒹葭,苍苍茫茫,浑然一片,清晨的露水因寒气凝为白霜,远远看去如雾、似梦,景象凄迷。在这样一个空旷寂寥、茫然凄清的时刻,“我”怀念起心中的“伊人”,她似乎就在水的那边,我“逆流而上”追寻她,然而“道阻且长”,“我”逆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央。从“伊人”身上,我们体会到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企盼、渴望之感。她激发了读者心中对美好事物的追寻的情怀。“‘在水一方’是一种象征,象征了人们对可望不可即境界的追求。”[5]这种“企慕”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 3

《秦风·蒹葭》的企慕情境及其审美意蕴

仕途坎坷、前途渺茫,都可以从这种情境中得到感应。人类的主观追求与客观现实总是有冲突的。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人类的宿命。此即爱而不得,是人的普遍际遇。

(三)永不放弃是最美的生命姿态

《蒹葭》这首诗着重描写了主人公追寻“伊人”的过程。追寻的过程是艰辛的,但主人公坚守着心中的目标,努力追求,执着无悔。“人生的挑战,不只是心目中有无‘所谓伊人’及能否勇敢地‘从’,更在于‘从’中遭遇挫折和失败甚至绝望的时候,对自己的命运和生命采取一种什么态度。人是可以被打败的,但是不可以被打倒的。”[6]在追寻过程中,遭遇挫折和失败是必然的,人应该有直面挫折和失败的勇气。《蒹葭》透出一股自强不息、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是一种生命姿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直面挫折,直面惨淡的人生,这种姿态才是最美的。千百年来,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

《蒹葭》的朦胧的意境使其具有深远的审美意蕴。人们的生命体验与诗中的意境产生的回响,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支绵延不绝的悠扬的乐曲。

4

《秦风·蒹葭》的企慕情境及其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

[1]肖婧婧. 浅议《蒹葭》的意象营造艺术[J].魅力中国,2010,(20): 210 [2]肖婧婧. 浅议《蒹葭》的意象营造艺术[J].魅力中国,2010,(20): 210 [3]肖婧婧. 浅议《蒹葭》的意象营造艺术[J].魅力中国,2010,(20): 210 [4]黄岳洲.《中华文学鉴赏宝库》[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 1995

[5]朱晓燕 .从企慕情境看《秦风·蒹葭》的内涵美 [N].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73

[6]朱晓燕 .从企慕情境看《秦风·蒹葭》的内涵美 [N].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73

[7]邱晓.由《诗经·秦风》看秦人的原始生命力[N].理论导刊,2010(9):111

[8]罗洛·梅.爱与意志[M].冯川,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114 [9]邱晓.由《诗经·秦风》看秦人的原始生命力[J].理论导刊,2010(9):111

[10]罗洛·梅.爱与意志[M].冯川,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152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