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读后感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读后感

这几天用闲暇时间看完了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这是我读过的所有关于描写一见钟情的书中最好的了。

书从一场争论开篇的,一场关于一个女人只见过一个男人一天就毅然决然的抛弃了一切随那个男人私奔了的争论,和别人对那一对私奔男女的大加挞伐不同,主人公却对此保持了一定的理解和包容(这也许和他那句“理解别人远比审判别人更为快乐”的名言不契而合),这个立场和一个老太太不谋而合,由此老太太给他讲了一段她年轻时的一段深藏心底故事。

那个女人年轻时偶然的一天在一个赌场邂逅了一个年轻的赌徒,挽救了他并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书中有两处描写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一处是写女人对赌徒的

一见钟情的心理描写,通过女人自己的描述,写出了一个女人瞬间爱上一个人时的冲动、疯狂和不可理喻;另一处是写那个年轻赌徒的动作描写,细到极致、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通过两段描写,真实生动的展现了那24小时中那对男女在感情纠葛中的理智和冲动。

茨威格是一个擅长时间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我还读过《滑铁卢的一分钟》和《断头艳后》,他特别擅长挖掘一小段时间内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样的题材。尽管我是一个粗线条的人,但是我却很喜欢读他的书,喜欢在那细腻的笔端感受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第二篇:读路遥的《人生》有感

理想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价值迷失

----读路遥的《人生》有感

似乎还没有结束痛苦的孕育过程,他便满头大汗地从人生的沟沟坎坎里走出来,疲惫不堪地站在人们面前,他叫高加林,是路遥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作为一个乡镇与城市交叉地带的有知识、有理想的文化人,一直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但他在“爱的追寻历程”中理想游离于现实之外,徘徊在现实之爱与理想之爱之间,陷入了生存的困惑,他颠覆了自己的“爱”,最终也被命运颠覆。在他的人生经历中,现实环境的种种制约,使他背离了做人的原则,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以一无所有的结局而收场。

高加林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勇于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生活,然而命运的不公却把他生养在农村这个封闭、落后的环境中。当他在县城高中就读时就对自身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他刻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高考落榜后他只能回高加村当一名民办教师,如果他像黄亚萍、张克南那样有城市户口,并且有当高干的父母,他也许会分配到县广播站或是副食门市部,那样他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种轨迹。生为农民的儿子,高加林心甘情愿的接受了这一分配原则,他明白只有靠个人的努力才能改变父辈们给他安排的命运。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职务被高明楼、马占胜之流下掉之后,他才愤怒起来,他明显感到命运的不公,“一种强烈的心理上的报复情绪使他忍不住咬牙切齿……只要高家村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他更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楼他们强,非得离开高家村不行!在农村很难比过他们!他决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会面前,和高明楼他们比个一高二低。”

父母对邪恶势力的忍辱负重使高加林选择用一种疯狂般的毁灭劳动发泄他心中的愤怒,孟子认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而在这种屈辱情况下,高加林又为了家里的生计不得不去县城卖馍,他既喊不出口,又伸不出手,怕遇到熟人,当在火车站遇见高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时,他谎称走亲戚,并敏感地回绝了张克南提出的帮助他买紧俏烟酒的好意。高加林无法真正摆脱作为文化人的心理构宿而承认自己是个农民,于是他一步步走向人生道路上的价值迷失。

高加林与巧珍的恋情从一开始不得不说是以挑战的姿态开始的,一个是大马河川“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一个是“满窑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的穷户人家。门户不当对造成巧珍的父亲无比的愤怒,然而这种愤怒似乎增加了高加林的勇气,他公开承认与 1

巧珍的恋情,并与巧珍在众目睽睽之下骑一辆自行车逛县城,他似乎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得到了自尊,并向着古老的农村进行挑战,他不顾旧势力的阻碍搞了一场“卫生革命”,高加林的行动在全村引起轩然大波,他虽有几分快意,但却没有使落后闭塞的山村发生多大的震动。新的压抑使高加林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寻找一切机会向人生的顶峰爬去,重新产生离开农村的念头。去县城“拉粪”所受到城里人的鄙夷和嘲讽,更加催化他愿望中出人头地的理想,助长了盲目报复情绪。

命运之神再次的眷顾高加林,那些把他赶回土地的邪恶势力又把他推向城市的舞台。在这以前高加林极力反对不正之风,愤世嫉俗,但此时他对邪恶势力为了巴结他荣归故里的叔叔给他安排工作这件事表现的毫无异议,心安理得的接受了。高加林进城当了一名通讯干事,简直就是县城一颗耀眼的明星,写文章,搞报道,名震全城,他既是摄影记者,举凡县城重大的社会活动,他总是胸前挂个照相机出没于稠人广众面前,十分醒目;他又是县直机关篮球队主力,身材出众,球艺超群,在篮球场上一亮相,就得到人们热烈的赞赏,他想把一切都做到尽善尽美,把生活规划的完美无缺。作者路遥认为:“把理想变为现实实际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活着就是要把自己无数的梦想和理想变为现实。” 此时的高加林就把他的理想变为了现实,实现了自我价值,俗话说“知足常乐,”然而这个“联合国都想去的人”内心欲望再次膨胀,他幻想着与黄亚萍到省城去发展,于是他在个人得失面前彻底迷失了自己。

理想是崇高的,现实是残酷的,高加林无情的抛弃了巧珍,而且“走后门”事件最终被揭发,他和黄亚萍也没有逾越那条横在他们之间的城乡之沟,理想受到现实的影响而化为泡影。就像作者路遥所说:“这一切太庸俗了,可为了生存,现实社会往往把人逼得在某些事上无耻起来,这是社会的悲剧。” 可这何尝不是人的悲剧啊!

高加林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这种曲折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他一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追寻属于自己的真爱和他心中那份美好的未来,他企图冲破落后社会环境的束缚去更广阔的空间实现自我价值,使他潜在的文化素养转为人之能力而折射出来。然而在追寻的道路上他爱的盲目,爱的悲苦,又在认识人生的问题上缺乏正确的科学世界观指导,盲目追求使他的理想游离于现实之外,造成了他生存的困惑,走上了人生道路上的价值迷途。

这正如作者路遥在文中引用作家柳青的一段话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影响一生。”

2

松原线路车间 吕东洋

2013/4/8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