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下册)

中华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下册)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

一.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

一.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咏柳》(曾巩)。熟读《幼学琼林(七)人事》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

一.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四

一.诵读内容:7、《大林寺桃花》8《幼学琼林(八)饮食》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大林寺桃花》。熟读《幼学琼林(八)饮食》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7、《大林寺桃花》8《幼学琼林(八)饮食》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五

一.诵读内容:9、《蜂》(唐*罗隐)10、《观蚁》(北宋*杨万里)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9、《蜂》(唐*罗隐)10、《观蚁》(北宋*杨万里)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六

一.诵读内容:11、《蝉》(唐*李商隐)12、《幼学琼林(九)贫富》

二.教学目标:

1.会背《蝉》(唐*李商隐)。熟读《幼学琼林(九)贫富》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11、《蝉》(唐*李商隐)12、《幼学琼林(九)贫富》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七

一.诵读内容:13、《寄人》(唐*张泌)14、《宿骆氏亭寄怀崔衮》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13、《寄人》(唐*张泌)14、《宿骆氏亭寄怀崔衮》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八

一.诵读内容:15、《夜雨寄北》 20《幼学琼林(十)疾病死丧》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夜雨寄北》。熟读《幼学琼林(十)疾病死丧》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15、《夜雨寄北》 20《幼学琼林(十)疾病死丧》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第二篇: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活动: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活动课时:三课时

四、活动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五、活动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1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 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 (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 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如创用诗文,提高思辨能力。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改创诗文,培养创作爱好。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 2

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改创诗文。学生把对经典诗文的喜爱倾注在各种活动之中,表达于他们精心设计的手抄报以及精心撰写的读后感上。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校园内到处可以听到朗朗的诵读声

六、活动总结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引导师生养成了爱经典诵诗文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增加了小学生对中华经典诗文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我还要把这项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并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