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读后感 文档

那淡淡的哀愁

————读曹文轩的《草房子》有感

昭化区元坝镇第二小学 肖露

《草房子》最初是学生时代读的。

文章不厌百回读。几天前,从图书室借来它,打开,一种古典、温馨的情调弥漫开来,阅读的感觉和儿时大不相同,居然泪流满面,呆在“草房子”里,走不出来。那不连贯的、近乎支离破碎的片段故事里,嬉笑、欢聚、离别,都成了自己内心那淡淡的哀愁。

作者说:“拿了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去的。”的确,当你走进《草房子》,乡野纯净的天空下,微风翻卷着荷叶,懵懂的少年奔跑在夕阳里——“草房子”这三个字,成了一口心泉,回忆吹拂着,情感泛起波纹,轻轻地荡漾。让桑桑刻骨铭心的“草房子”,就像是我小学读书的地方。

正如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一样,我的教室同样是“草房子”。虽然不是桑桑学校的草房子“很贵重”、“经久不朽”,但同样是用一般的稻草或麦草盖成的。

秃鹤坚守着人格的尊严;纸月文弱中透着内在的坚韧与沉静;细马小小的年纪就挑起了“当家人”的担子;大红门里的杜小康,因家道一落千丈而失学,其痛苦的沉沦与奋争,更是撼人心魄。还有秦大奶奶的性格转变;蒋老师与白雀热烈而无望的爱情;温柔菊忧郁、感伤的无歌词??这些同学好像都是我儿时的伙伴,那些大人就是身边的邻居,只是,人名不同而已。原来,我的草房子,还有桑桑的草房子都成了一如桑桑的伙伴,不同的命运散落了些许无奈,门前的那条河,流淌着淡淡的忧伤??

故事的最后,桑桑自己也因患病而经历了“死一回”的痛苦体验。这6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6年,他似乎朦朦胧胧地懂得了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从而逐渐感悟到“所有的人,都是在这一串串与沉重遭遇中长大的。”我虽不是男孩,可桑桑的的成长难道不是我们的成长呢?我们的天真童心,不也是如同桑桑一样逐渐敏感细腻起来的吗?品尝着生命中的爱与哀,体味着人世的欢愉与悲凉。现在,成年的我,越来越相信,这种人生滋味不是非要等到自己完全成熟之后才能体会到的。桑桑的生命从一开始变不得不面对它了,而由它构成的“苦难记忆”则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走向。

书中的桑桑和纸月,那种少男少女间毫无瑕疵的纯情,好像在我们的童年也多少经历过。确实,一个少年对女孩子的喜爱,或者一个女孩对少年的喜爱,表达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大都包含了调皮、胆怯、逞强??害怕直接接触,却有时时挖空心思地想引起对方的注意。喜悦与忧伤都积淀在少年朦胧的片段里。小学时,做学习委员的他曾经和我一起辅导其他同学写作业。因为我的假小子的性格,我成了“垂帘听政”的。我在一旁不停地指使他,他就在同学之间不停地忙活??文中的桑桑为了吸引纸月的目光,夏天穿着大棉袄在操场上走来走去;桑桑为了纸月不被欺侮,悄悄地一大早起来就去打架。我也有过类似的故事,只是,我那时透着傻乎乎的稚气,似乎已经有点悟性。上初中了,我们就到了不同的地方读书,知道现在也没能再见他一面。这一次阅读《草房子》,就好像在书中见了他一面——坐落在山脚下的草房子,门前有一条小河,我和他以及那些小伙伴无尽的情趣与诗意啊!

多么的不舍与难过,我开始想象远走的桑桑将来成了什么样子。他还会回到油麻地吗?多少年过去,那个装满他童年的草房子还在吗?我开始怀旧。我的小学时的草房子已经变成了瓦房。尽管她结实、现代,但就好像无情的地基一样,把我那草房子的记忆压在地下了。我伤心起来,同时也自问起来:这是一种过时的情愫?还是我自作多情?我为什么这么惆怅?

以后的日子,淡淡的哀愁困扰着我。在别人看来,也许这算不上什么不好的情绪,也确实不必人人都有,更不必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里都让读者如此难过。但,我想,无论是拥有它还是告别它,那都是我的情绪。可能这种情绪与我的总体生存有关,更与我的性格有关。但我

坚信,您肯定会将我的这种情感加以鞭打,加以拒绝。您也许会和我一起感叹,人际间带有一丝哀愁的温情脉脉不是很好吗?

眼泪流过,记忆定格,写下伤感的时候,才发现这里含着我的人情、人性的味道。老家房屋的苍凉,仍让我一往情深,引起我无尽的相思和哀愁。忧郁、惆怅、伤感、狂躁掺和一些,快乐后的忧郁,热烈后的伤感。这些柔弱的东西拯救了我,眼泪变成了很好的宣泄,哀伤成了我最好的排毒。

时代面前的彷徨,小悲欢下的失落,个人命运的无力,变故和冲击下的无法承受??回忆和思考这些的时候,我变得更加温情和怜悯。于是,个人在集体中的迷失,认同中的窘迫,自我安慰取得的一种心理平衡——小小的我人性深处的一点潜流,能坦然涌溢到我的眼眶和心灵,并在我生命的整个历程中,获得足够的东西。

 

第二篇: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这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孩子:顽皮、聪明的桑桑,秃顶的陆鹤,坚强的杜小康以及柔弱、文静的纸月……这些都出自于曹伯伯的纯美小说《草房子》。

《草房子》记录了一个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每读完一个故事,我都会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善良,尊严,顽强……这一切的一切都散发着人性之美的光辉,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心灵。

故事中最撼动人心的莫过于秦大奶奶。她是书中最顽固的一个人,在油麻地生活了几十年,房子龟缩在小学的西北角,是学校的一个污点,学校花费了十几年也没能将她赶出校园。在当地人的眼中,她是个可恶的老婆子,总在学校里搞破坏。然而在一个春季,她冒险救了落水的乔乔。在油麻地人悉心照顾下,半个多月后才勉强下地。从此,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动离开校园、用拐杖赶走闯进校园的鸭子,用拐杖关她够不着的窗户……最后,她竟为了学校的一个南瓜,不慎落水而永远地离开了。感动之余,我不禁想;是什么使她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是什么使她为了一个区区南瓜不顾眼前白花花的河水吧?是什么使她在垂暮之年发出人性光彩?是爱!是油麻地人的淳朴,是油麻地人对她纯真的爱。也是她那颗感恩的心。关爱、纯朴、感恩书写了秦奶奶完美的最后一笔。

书中最让我佩服的是书中的杜小康。他曾是油麻地最富有的人家。生长在高大阔气的红门里。一夜之间,他家里变得一贫如洗,学习名列前茅的他不得不辍学在家,和父亲放鸭子,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但一直生活在蜜罐里的他,在苦难面前表现得分外勇敢和坚强,他没有放弃生活,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让每个人都看到了他坚韧之后的美丽与优雅。杜小康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告诉我们:苦难来临时,我们不能逃避,而要满怀希望,微笑面对。

《草房子》魔力般吸引着我,荡漾与整部作品的悲悯情怀,闪耀在每个主人公身上的人性美,使我不禁赞叹这极致的美。

《草房子》是一本永远值得我珍藏的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