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读后感

《宽容》读后感

财务11-1

金燕琼

“被踏碎的花儿,仍将芬芳沾上鞋履,这,就是宽容。”

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

《宽容》,它继续用世俗的、希腊式的眼光关注审视这一统治西方人头脑和灵魂超过一千年的“神的道”,用现在通行的话讲,房龙是个很在行、很彻底的后现代:他把偶像拉下神坛,却警告人们千万不要树立新的偶像,他说过去的一切标签都是错误的书写,但拒绝给出正确的标签。但房龙不是虚无主义者,他承认历史,承认发展,这主面又类似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实践理性。他的作品在今日中国大行其道,除了适逢思想匮乏的国人要精神进补的时机之外,这样朴素的、自然的、充满实践唯物论精神的文风,也让中国人倍感亲切,易于接纳。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这是一位哲人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一日读到“纪伯伦”的诗:“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间。潮水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会永远存在??”心灵默默颤动。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铭记着海洋的宽容。霎那间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宽容——用爱来回报他人的怨恨,便是宽容了。霎那间我似乎觉悟到宽容是一个单纯的理想,她的存在仅仅需要一个高尚坚韧的灵魂。然而,当我读了的《宽容》后,我才发现,房龙先生似乎对“宽容”别有一番见解。

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革命为证,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今天看来,“宽容”这个话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诸如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

宽容。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宽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房龙在书中致力于用理性和自由来对抗各种基于偏见和自诩正确的优越感的狭隘意识,倡导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只要地球上还存在哪怕两个人,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必须的

 

第二篇:《我不原谅》的读后感

《我不原谅》

----读后感

《我不原谅》这本书我觉得很具有说服力,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正在”被“中国教育”所折磨的人。还没经历的人不懂,已经经历的人会忘,正在经历的人最感同身受。但是我从来也没有像钟道然这样思考如此的深刻,虽然在读书期间曾有过放弃学业的念头,但是最终都被父母所回绝。

特别是我每读到文章中的场景,仿佛我又回到了那个备受煎熬的中学时代,文章里的内容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也写出了我们在中学时代时代迫不得已所做出的各种应付,这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吧!

《我不原谅》这本书我觉的最大的作用,应该是揭露教育的根本,唤醒当事人的理智。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极其厌恶中国教育,但是为什么大家不走,不逃,不反?因为后顾之忧实在太多了。首先我们是学生,学生里有多少人可以自己出去混口饭吃的?没多少。这是最基本的原因,还不能独立。其次的问题,来自长辈人的压力,家人啊,不是说抛弃就可以抛弃的,就算你再怎么坚定,难道你父母泪眼朦胧地跪在你面前你会一点也不痛心?所以,希望各位同学,在决定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管是要求改革,还是计划退学,都要客观、深刻地进行思考,尽力顾及身边人的心情、苦衷、思想。

钟道然感叹:“生来成为一个中国学生,不失为人生一大悲剧”。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灌输,用工业时代制造机器的方法去制造“人

才”,培养出的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理想,没有个性的“产品”。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自此以后我们的脑子就像太监的内裤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便是你花十六年接受中国教育的结果。生在中国,或者说生来做中国学生,真是莫大的不幸。别人的青春是餐具,堆满的美味佳肴吃不了还要兜着走。中国学生的青春则是“杯具”,装的是苦水,比黄连煮苦瓜还苦。从这些字眼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一个在中国教育体制中挣扎多年的一个学生的痛苦、愤怒和失望以及对中国教育体制的不能原谅。

钟道然评价学习:中国学生对于学习赤诚的热情可谓是名声在外。外国人表示中国学生的努力程度 “超出想象”,甚至有人惊呼“你们简直是疯了”,而很多大学校长们对中国学生的第一句正面评价统统是“勤奋”。不过这差不多是唯一一句。之后“没创造力”、“缺乏挑战精神”、“不会做研究”什么的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痛苦教育,行为被束搏只是表面痛苦,精神被折磨才是深层的痛苦。它最牛B之处在于十几年后肉体上你貌似是出来了,灵魂却已死在那里。到最后,你会成为一个空有躯体没有灵性、空有头颅没有大脑的行尸走肉。书中文字幽默犀利,句句又都是事实。至少我也没发现我在学习当中也有多少只是是有用的,我们所学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只要有好分数就是好学生,而那些分数不起眼的学生就被一概论为差生,这种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他想唤醒一些麻木的神经,虽然行为被束缚,但精神总还可以不服从;即便无法挣脱铁链,但你仍然能够呐喊吧?每一声呐喊,都

是对世界的一次改变。即便只有一点点。

然而请大家不要因为厌恶中国教育针对教师,对教师进行各种各样的“反”行动。教师,严格来说,他们并不是支撑教育的基石,他们仅是几条撑瓦片的横梁,他们倒了,可能房屋露天,但是房子是不可能倒下的。其实,现在年轻教师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我们无不相同,只是因为涉及到这个职业之后,在思想上,产生了不同于过去的想法。或者明白点说,他们只是牺牲给“教育”的那么几个小棋子。一些教师可能会很现实:你不满意就走,没人逼你,不走就好好回去呆着。真正维持这个教育形式的,其实是国内主流的教育思想,例如“棍棒底下出状元”,这个就是古时的主流思想。现在的主流思想呢,大概就是统一看齐文凭了。但是随着一些新兴企业用人的多元化,开始以“不看学历看能力”为用人思想,在不久的未来,文凭的地位将被大大下降。教育改革,或许将是21世纪中国的思想改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