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那些事——《天堂电影院》观后感

那些人,那些事——《天堂电影院》 那些人,那些事——《天堂电影院》观后感 ——来自: jjmmzql 因为两会夜班的缘故, 最近生活黑白颠倒, 所以虽然借来 《天堂电影院》 已经快半个月, 一直到今天才有空打开看。一看,居然 DVD 版有两张(后来才知道是导演编辑加长版) , 以为自己恐怕得分两次才看得完。 谁知道,一开始看,就放不下了——这感觉很像当年看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 。好 多年没看过这么让我感动万分的电影了,觉得是工作以来看过的最经典的一部电影! 故事用蒙太奇的手法回溯托托 30 年前的回忆,故事细腻动人,看得我唏嘘不已。尤其 是导演在片中设置的若干小桥段, 常常令我有心头一动的感觉。 例如托托给神甫打工时打瞌 睡,结果神甫非得托托摇铃才记得祷告词;上数学课,托托教同伴 5*5=25,可是同伴看到 他本子上的圣诞树之后,居然傻傻地答“等于圣诞”;阿尔弗雷德为了帮托托开脱,“变魔术” 给托托母亲 50 里拉买牛奶钱;阿尔弗雷德在考场里抓耳挠腮求托托帮他作弊的样子;托托 偷学放映技术, 趁阿尔弗雷德去上洗手间偷偷换胶片; 剧院里的人捉弄爱在看电影的时候睡 觉的男子; 剧院外的人疯狂地挤着要进爆满的剧院看电影, 阿尔弗雷德好心地用镜子投影到 广场对面的墙上给人们免费看,结果却招致大火烧瞎眼睛;托托爱上艾琳娜,结果多次在艾 琳娜家楼下等待无果,愤怒地回影院后撕情书,结果艾琳娜竟主动送上门来,俩人终于在一 起;陷入恋爱中的托托和艾琳娜开着破车郊游,结果车坏在路边拦车,拦到的却是艾琳娜父 亲的车, 后面出现的画面是在影院里红肿着的眼睛的托托; 夏日在郊外放映电影时诅咒天下 雨就可结束放映,此时竟真的下起瓢泼大雨,艾琳娜犹如神话般出现,俩人在雨中狂吻;艾 琳娜和托托约定在搬家前见面却迟迟不来, 托托飞奔着去艾琳娜家找她, 中间穿插着电影里 男女情侣吵架分手的镜头,隐喻托托即将幻灭的爱情…… 太多太多了。意大利人似乎生来就擅长用画面来讲故事,几乎没有一个废镜头,前后总 能连接交代上,例如前面那不勒斯人中彩票,后面影院失火就来投资盖新影院;托托被拉去 服兵役,一年后再回到家乡,当年自己和艾琳娜郊游的破车已经被鸡当成了安乐窝,今昔巨 变不言而喻…… 演员的演技也是非常不错。 小托托的扮演者特别的可爱, 尤其是他独自一个人对着电影 胶片说话的样子, 和阿尔弗雷德做鬼脸的样子, 和阿尔弗雷德作弊时讨价还价的样子……青 年时期的托托也很不错, 把恋爱的青涩滋味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阿尔弗雷德的扮演者更是 出色,他是整个电影的灵魂,让人总觉着牵挂。当他淡淡地说,放映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时前妻过世;当他坐在路边给托托讲士兵的故事;当托托退伍,他和托托在海边劝说托托离 开家乡出去闯荡;当他在车站和托托分别,狠狠揪住托托的衣服在他耳边叮嘱不许回家、不 许想念、不许写信…… 当然, 最最高潮的部分出现在电影最末, 当成名的托托独自一人在放映室里看阿尔弗雷 德留给他的胶片, 原来竟是当年老头将被删节的接吻镜头全部接在了一起, 托托的笑容映证 了两人的心心相通,也再次将观众的思绪带回到片首,神甫审片时在接吻处摇铃示意删节; 托托偷偷看阿尔弗雷德删去的胶片,要求拿回家去……几十年前的一切,重新浮现,如此鲜 活! 当然,这只是戏剧。阿尔弗雷德用欺骗让托托离开了爱人,远走他乡开创事业,终于成 了名导演。我们也可以设想,如果当初托托不走会怎样?也许和阿尔弗雷德一样,终生只是 个没出息的放映员;也许真的和艾琳娜在一起,却未必真正幸福……当爱情成为遗憾,犹如 悲剧的结尾总令人回味无穷, 它才显得格外的美。 多年后, 艾琳娜早已风华不在, 成为人母, 那也绝对不是白雪公主和王子的结局吧! 电影并非人生。电影里那些令人深深缅怀的吻戏,无非是一出出刻意安排的高潮,却免 不了戛然而止;而真正的爱,却不会因此简单的结束。正如托托即使离开故乡 30 年,阿尔 弗雷德对他的爱依然还深沉地影响着他、激励他在事业上奋发向上;母亲的爱依然还在, 30 年来天天为他不曾锁过家里的大门;艾琳娜的爱也依然在,即使嫁作人妇,托托的电影 依旧每部都看,心中对托托的思念也依旧深藏…… 这正是阿尔弗雷德告诉托托那个士兵的故事的寓意吧!士兵之所以在接受 99 天的考验 后放弃公主,并非不爱,而是为了让这爱更加长久,耐人回味。 突然想起蔡琴的歌,感谢那些人,感谢那些事。发生在生活中,它们是悲剧;放在荧幕 上,它们是让无数人回味无穷,心潮跌荡起伏的伟大作品。

 

第二篇:天堂电影院影评

新闻与传播学院09广告学甲班摄像作作业二

《天堂电影院》影评:

做电影,不简单呐 作者:周少君

最近看的电影比较少了,偶尔看一下电脑里仅存的几部,也经常是截着看。想到老师说的要看百来部电影,真有些心寒。上完摄像课,总觉得有些束手无策。想看的电影没来得及看,想拍得的东西没能力拍。心中一直酝酿着一罐酒,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到了开坛的时刻,我却没能开……憋着,挺难受的。

那天下午骑着单车在大学城乱晃,突发奇想,到广外和中大的教学区探察了一番。广外有几座拱桥,静静地立在幽幽的碧水中,真是情侣拍拖的佳处。在中大蜿蜒的河道上,天边有一抹晚霞,洒下落日的余辉,天水一岸,莫名的愁绪涌上心头,仿佛在这样的时空里,发生了一段难以言说的故事……我想拍下这些美景,我想将心中的情感翻腾出来,编成一部电影。

但我现在,好无能……

好吧,拍新闻就拍新闻。不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爬,是不可能上到“天堂”的。 回到《天堂》上吧。老实说,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写影评。而且我也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特别不喜欢后半部。

这是内含式时空结构吧。“母”故事是30年后中老年的男主角回故乡参加艾费多的丧礼,:“子”故事是男主角的成长经历。两段故事都是按时间发展叙事的。以母为开头和结尾,中间是子。线索是天堂电影院。除了男主角,另一个核心人物是艾费多。我甚至以为,整部片子导演是在缅怀这位“亦师、亦友、亦父”的人物。最后,伴随着艾费多的死去,天堂电影院的爆破,以及爱情的幻灭(这是我回到宿舍看无删减版才知道的),留在男主角心中的,该是一番怎样的情感。是辛酸、悔恨、感激和不舍吗?还是尘埃落定后任凭时光流逝的无奈或淡定?是对美好童年及青春的怀念,还是对艾费多情感的依恋?还是说,人生,有太多可能性,却只有一种可以实现;有太多想追求的,却只有一种可以把握。纵然舍不得,放不下,还是要选择一往直前,不回头,也不可能再回头。感慨唏嘘的,已不是电影中的他了,而是

坐在屏幕前的我们。流下泪水的,也是我们。

还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怀着对电影的亲切感,拍摄了影院里观众与电影丰富生动的交流,在表现电影的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观众对电影的追捧与热爱。那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同时也是天堂电影院的黄金时代。后来,战争的硝烟愈演愈烈(从男主角父亲在战场上殉难、同学一家搬去德国、男主角被征去当兵等事件可察觉),广场上一片荒凉,电影院就更不用说。在这战争的年代,天堂电影院也迎来了它的萧条。最后,回到故乡的男主角,发现时过境迁,一切人与物都面目全非:当年那些观众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电影院也废置了六年,铺满尘垢。时代就这样悄然而至又悄然离去,一切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心中的情感。“我又回到了原点,仿佛我不曾离开过这里……”男主角发现自己对故乡依旧眷恋,对初恋情人的爱依旧没变,对天堂电影院及艾费多依旧怀着深厚的感情。

节奏如老师所说,是比较缓慢的,多处使用到长镜头,包括缓慢的推拉和摇移,和节奏分明的好莱坞电影比较起来,它是柔软的。而声音对节奏的调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适时而起的配乐恰当地渲染了气氛和情绪,而同期声也运用得恰如其分。

可能是删减版剪得过头了,我总觉得前后的节奏不是很协调,尤其是看到后面很恼火,仿佛剪辑的人擅作主张,把我想看的内容都省略掉了。后来看了一下无删减版,才大悟,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原来是这样。同时感叹,剪辑对于一部电影而言,何其重要!还发现,导演也用了很多特写镜头(在无删减版中更明显)。果然,欧洲的电影偏爱运用主观镜头,在这方面,电影《黑天鹅》尤为突出。

至于镜头或场景的切换,较多运用到的是声音。我还是第一次发现,同一段声音下,两个不同的场景竟然可以如此自然地衔接到一起。还有几个镜头切换是比较隐晦的视觉联想。整部电影平和地娓娓道来,没有夸张与突兀的地方,温婉平静,导演的风格由此彰显。电影《撞车》更多的是运用视觉上明显的相似来连接镜头,显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光是剪辑方法不同,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差别,做电影,真不是件简单的事。

写影评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还好我挺enjoy的。

完成于20xx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