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姆医生读后感(最新)

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及评阅书

课 程 名 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读书报告等级 任课教师姓名: 秦桂秀 任课教师签字:

著 作 名 称:《勾勒姆医生》

重点解读章节:

第一章 安慰剂效应

第二章 以假乱真—冒牌医生

学 院 名 称:研究生学院

专 业 名 称:医学影像

研 究 生 姓 名:任浩(201520373)

导师 姓名 职称:宋英儒

上 课 时 间:20xx年 9月—— 2015 年 11月

一、著作背景和内容概述

科学是笨拙的,经常杂乱无章没有头绪。医学领域是科学领域的一种,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甚至在现实中比较糟糕。因为它总是伴随着死亡和疾病,所以使得医学存在更多的谜团。二十世纪末期,对于现代医学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于现代医学中不稳固的临床基础、伪造的断言甚至假冒的行医行为,Harry collins(哈里?柯林斯)和Trevor Pinch(特雷弗?平奇)做了深入的研究,《勾勒姆医生》由此诞生。

《勾勒姆医生》继承了前两部勾勒姆结合案例分析的传统,却又更深入地置身于医学场景中。所谓“勾勒姆”,原是犹太神话中的怪物,它由黏土和水以及符咒造出的人形动物。它强而有力,遵从命令,为主人工作,并且保护主人;但它也是笨拙和危险的,失去控制的勾勒姆也许会以它巨大的力量摧毁自己的主人。它不是一个邪恶的造物,而是一个笨拙的小家伙。医生也是一个勾勒姆,这个勾勒姆不应该为它的错误买单,毕竟这些错误归根结底是我们人类造成的,其问题在于它出于好意。

《勾勒姆医生》在考察科学研究固有的难题及凸显其异想天开之处的同时,对医学中存在的谜团和复杂性进行了探索。柯林斯和平奇审视了医学中相抵触的几个方面的冲突:作为科学的医学和作为救助手段的医学,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成功率。对“面对医学的可错性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勾勒姆医生》建议对医学科学给出的说明和论述采取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在本书关于现代医学的案例研究中,柯林斯和平奇讲述了扁桃体切除术的盛行、安慰剂效应和随机对照试验、冒牌医生问题、心肺复苏术、维生素C在抗癌过程中的功效、慢性疲劳综合征、艾滋病治疗及疫苗接种等内容。全书由头至尾,柯林斯和平奇始终提醒读者: 医学科学同时处于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之下,这促使医学科学的创始者们在永无止境的奋斗中,寻找大部分人的身体健康和小部分人的牺牲之间的平衡,例如疫苗接种会使大部分人受益,但也有小部分人会产生不良反应。

在这样一个被试者的死亡、临床试验的提前终止及干细胞的研究准则都成了头条新闻的时代,《勾勒姆医生》对医学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及时的分析,同时也从未否定医学的力量。

二、重点解读章节的主要思想

由于自身兴趣的关系,我重点关注的是第二章,在国外社会上医生是个名利双收的职业,所以这就引来了一些趋之若鹜的冒牌医生(PS.请原谅我用国外这个定语,因为在中国医生地位和收入并不高,你们懂的。)书中举例了贝利医生等四个英国冒牌医生的例子,其中都说了他们都受过一些医学机能的培训,有些冒牌医生的在某些方面的医学机能甚至比在医学院顺利毕业拿到国家医师证书的正规医生还强,但这样的冒牌医生技能都不全面,在某个地方犯下错误的话,就可能会对病人造成生命危险。作者在书中略有对那些医术不错的冒牌医生表示有惋惜,但冒牌医生的确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毋庸置疑的。当你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一个你信赖的人,到头来却发现他居然是个冒牌货,这得多惊悚啊!

生命如此可贵,那些以欺骗牟利的冒牌医生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对于医学上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冒牌医生得以不轻易被周遭察觉。

冒牌医生这一章让我联想到中国有些医术差劲的医生,这些医生在医学院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医术,实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也没有积累经验,坚持学习(据我所知,学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工作岗位上),然后通过关系拿到了医师资格证还步步高升,最后在给病人治疗时候乱开处方,收钱走人,与残害百姓无异。这些正牌医生比起那些乡村的经验丰富勤恳学医冒牌医生还不如。所以也更希望医院能加大对医生的考核制度,严格录用门槛。

在贝利医生这一段落,也给我今后从医一些启发。贝利医生很虚心的向其他医生请教,或者和其他医生讨论病情,我觉得这点就很不错。因为医学浩瀚并且充满不确定性,一个人的医术实在有限,在遇到棘手的病情的确应该回归集体。这也再一次提醒了我,学习医术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而第一章安慰剂效应,是指在没有明显的对身体的干预情况下,病人的精神力量使自身痊愈的现象。安慰剂效应之所以为医学科学中的重大难题,是因为每当医务人员试验一种新药物或新的治疗方法时,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没有安慰剂的效应进行对比,就不能判断病人健康状况的改善是由该药物还是病人的心理作用引起。

在试验中,还应注意对被试者随机分组,并且对分析者保密,以避免实验者报告产生的偏差。同时要考虑到病人是否相信自己服用了有效的治疗药物,以避免病人报告感受时产生的偏差。此外,病人的主观感觉并不一定与自身客观实际相符,尤其是诸如抑郁之类的病例。另外,受试者期望值高低也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这些问题,目前,我们只能尽量减少,却无法完全避免。

安慰剂效应不像过去一样认为确实存在,但远未能确定它是不存在的。安慰剂外科手术就非常有效,现在,发现即使有时病人没有接受任何治疗也能够以同等速度痊愈,所以病人痊愈可能不是安慰剂效应,而是自行痊愈。后面有人做样本较大的试验,很让人信服,但仔细分析仍有不确定的因素,干扰试验的结果。严格理想的试验条件,在现实中无法办到,所谓的双盲有时也会被受试者推断出是否自己用的是安慰剂。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安慰剂效应在试验中可能使安慰剂组和治疗组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说,试验的任何结果都可能不是正确的。

安慰剂效应就算有效,也很难再临床上系统的加以利用。因为一方面病人不愿意接受安慰剂治疗,而一点告诉病人实情,就不是安慰剂效应了。另一方面,安慰剂效应的疗效受外界影响大,很难把握,谁愿意用一个疗效不确定的治疗方法呢?所以无法在医疗中应用更多的安慰剂。

作者希望科学的世界观被全社会接受和认可,即使有部分人健康会间接受损。这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权衡。若患有医学无法治愈的疾病,又需要缓解病情的,可以借助安慰剂效应来帮助他。把医学作为科学来改进的同时,也可能对其治愈功能进行着破坏。尽管如此,没有其他选择。

四、扩展性的讨论问题及个人观点

对于第二章提出的第一个难题,我认为要想很好的去解决它,首先应该达成一个共识,即无论这个冒牌医生是多么的有能耐,诊治了多少病人,冒牌就是冒牌,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

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美国和英国等其他国家存在着许多冒牌医生,他们有假冒的行医执照,因为有伪造的学位证书和推荐信而获得注册机会??这些例子在他们的社会中似乎四处可见,可是,在法律如此健全的发达国家中,为什么还会存在如此多的欺诈事件?甚至以国民的健康开玩笑,居然会存在如此多的冒牌医生(当然,这里不是说冒牌医生的技术就不好,而是,感觉这个国家没有认真对待国民的健康问题)。况且,这些冒牌医生似乎来得挺容易的,那么,是不是,获取伪造的证书,行医执照,都是挺简单的事情,就连,过了医学理事会那一关也是很容易的?及此,我不禁联想到中国,那么我们中国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样的冒牌医生呢?

同样,在文中,提到了,一些冒牌医生的荒谬行为,比如用“潇洒”去屑洗发水来治疗咽喉感染等,犯了如此可笑易知的错误,他们的身份为什么没有被人怀疑,被人揭示?而且,文中也提到,即使是冒牌医生,他们也是有自己的支持团队的。在这个骗局中,为什么有些人还是愿意支持欺骗者,相信欺骗者?

第一章解释了安慰剂效应存在与否的原因,揭示了安慰剂在试验和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让人难以抉择的问题。这些问题推翻了我内心引以为豪的试验方法,比如随机对照分组。如果安慰剂效应存在,这些实验方法仿佛没有了意义。今后实验与治疗时,我们该如何看待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如何选择呢?

安慰剂效应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包括了病人和医生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在它的疗效上,我们要多方向的观察,不能绝对固定化,单独看成好或者无效都是不正确的,而是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连续过程,可以是好或者无效,甚至不良影响,程度上可以是从大到小逐渐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具体对应疗效中的哪一个,决定于实际过程中病人的心态。具体结果无法预测,因为人的心态很难琢磨,病人更是不安常理出牌,所以要求医生的把握能力要强,通过医生的行为尽量增加疗效强度。

作者提出问题是表明有这样一种不确定性存在,应该引起医学科学人员的注意,然后尽量减少这样引起的偏差。我认为我们应该以解决主要矛盾为主,尽管

安慰剂效应难以控制,甚至在每一种病和每一个试验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只是大小好坏的区别;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存在就否认了实际药物的作用和试验方法的可靠性。安慰剂效应普遍存在的同时,除少数人外,作用也普遍较小,而治疗和试验起主要作用的是实际的药物。,并且人为可以以目的使安慰剂效应降低或提高。安慰剂和实际治疗药其实是为减轻疾病痛苦的两种不同方式,而药物可以达到绝对控制,安慰剂则不能。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真理的过程,不能因为安慰剂的小部分影响就否认了试验的准确性,就不去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试验。在一些局限的条件下,达不到全部人,就只能以大部分人的利益为准。比如说药物有副作用,难道就不用了吗,要知道治疗作用远大于副作用。

所以对于患者而言,不能把所有的医疗责任归于医生,因为自己也是参与治疗的一部分。患者要有接受这个现实的心理准备,有时候不得不牺牲自己个人利益来顾全整体利益。

总之,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的医生,我们一定要好好的读一下这本书,它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八个字应该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任 课 教 师 的 评 语

(1.简要评述读书报告的学术水平,包括原文理解的准确性、文献资料的掌握程度; 2.指出读书报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3.读书报告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规范。)

任课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第二篇:医生感想

其他] 你会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吗?给医生护士们的一封公开信: 给医生护士们的一封公开信: 我决定不再作医生,哪怕是去街边弄个铁桶卖烤红薯、哪怕是去擦皮鞋……尽管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作了近二十年的外科大夫。 中国不需要医生!是的,中国不需要医生,尤其是当今中国。 这是一个变态的社会,这是一个畸形的社会。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民族会把一个真正帮助自己的职业——医生,作为攻击的对象。就连在你死我活的残酷无情的战争中,医生,也是受交战双方共同保护的。 医生这个职业,是人们历来最为敬重最为放心的,也只有这个职业,是人们能够放心的。因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任何一个社会,医生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因为他们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职责。医生当自爱,社会也当尊重和关爱医生。作为一个医生,无论这个人是一个多么让人讨厌的家伙,性格多么怪异的另类,但当他作为一个医生,在遇上了病人的时候,他的念头是——怎么样才能把这个人治好而不是其他。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一心只要解救他人、也只有这个才是一心一意只要解救他人的职业,最近这十几年来,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却被当成了要打翻在地,并踏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牛鬼蛇神!现如今,如果每天浏览一下媒体,都会有关医疗方面的新闻负面报道,一个连着一个,舆论一边倒地倾向患者,仿佛医生已不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而成了丧心病狂的吃人魔王。 丑化甚至“妖魔化”医生,既是社会的悲哀,也是社会的耻辱。正是由于社会已把医生整体妖魔化,医患矛盾变得一触即发,就好像是一个随时可以引爆的定时炸弹。至此,使我想起了最近发生的事件,福建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在坐诊时,竟被自己的病人用刀捅死。这种因没治好病就把责任归给医生,并持刀行凶的行为,已经是目前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更加耐人寻味的是,人们对遇难的医生并不同情,这样的情况在这些年来不胜枚举。在网上1000多条评论中,80%的评论却是“理解”患者,而对医生则进行质疑和批评。现在一些患者用来防医生“高招”迭出。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赵劲民说,他们来看门诊时甚至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将医生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好像要随时准备跟医生算账。赵副院长说,“医生是敌人吗?在这样的环境下医生怎么能够专心工作?” 一位医生感慨:患者看病时,居然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将医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以便随

时“对簿公堂”。这说明,有的患者把医生当成了潜在的起诉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个医生真的太难了。医患关系已经成为了敌我关系,而这种敌我关系又完全不是在战场上那种可以双方用刀枪对砍的关系,因为医生没有反击的权利,他们只能任人宰割,不但不能反击,连为自己说句话的权力都没有,反正你不能说,你说便是你错。 说到这里,这当今中国的医患关系只能是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被压迫关系。就拿号称是人人平等的中国法律来说吧,还特地为医生将“谁指控谁举证”改为了“举证倒置”,对医生可真是青睐有加矣,其托辞便是,这是一种技术工作,患者不了解其中的细节。那我倒想问一问:什么工作不是技术工作呢?买一个手机出现了问题,你知道是哪里的毛病吗?一台电脑怎么也弄不好,你清楚是怎么回事吗?通讯行业是谁都知道的暴利行业,那么你能说出他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吗?…………为什么不能给他也来个举证倒置呢? 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认为当前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近3年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 是的,中国不需要医生,尤其是当今中国。 记得刚毕业的时候,以广东电视台首开的《求医问药》起,不断有电视台开发出同类的节目,尽管那时我们只有不过68元钱的工资,心里也为社会对医生的尊重暗暗得意而自豪。不过很快,这些节目便销声匿迹了,代之而来的是对医生护士的丑化和攻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