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教父 》读后感

亚洲教父读后感

亚洲教父读后感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联系方式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读《亚洲教父》有感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纪实类财经书籍之一,而在关于亚洲的书籍里,无疑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我怀疑,该书的中文版,至少在一段时间里,可能都是不会出现。

该书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关于东南亚(仅指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和香港的超级富豪们不那么光彩的致富之道。书中众多的故事,使全书有相当的可读性。但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财经八卦”书,而是对这些富豪们所代表的东南亚经济特点,有着细致/有说服力的分析。其目的,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不是为了 “揭丑”,而是为了激发读者思考,怎么样才是持久的/平衡的发展之道。

虽然作者所暗示的政治化的改革方式,以我偏自由市场的口味来说,有点过于简单化,但毫无疑问,他的认识要比绝大多数的“左派”改良理论家的认识深刻/实际得多。但作者也确实相当有说服力地,对以弗里得曼为代表的所谓“自由派”的观点,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当读到这些富豪们如何,愚弄大众,疯狂敛财时,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愤怒:相对比而言,你会觉得中国的陈良宇/周正毅们真是太小儿科了;但接下来你会觉得困惑:在这些看上去是“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他们为什么能一次次地得逞呢?最后,你会思考,到底是怎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养育了这些富豪(毕竟他们本质上和全世界的商人一样,都是在适应环境以获得利益最大化)?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虽然我们早就知道马 /泰/印/菲的腐败和混乱,但我原来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并不很了解,而该书让我在这方面增加了很多知识,使我对这些国家中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政变/政权交替,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比如他信的起落)。如果要对这些国家进行投资的话,我现在会非常谨慎。

但给我带来最大启发的,还是作者对新加坡/香港经济模式/富豪的批评。(我读后的感觉,就像人们第一次听到极富洞察力的观点之后所常有的那样:我怎么这么笨,这么明显的事都没想到?)

虽然人们把新加坡/香港视为发展的模范,但实际上,这两个城市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被腐败/低效的国家/地区所包围,而他们把自己定位为这些国家 /地区提供洗钱/走私服务的中心。而新加坡/香港这两个地方,在政治/经济体制上虽然差别很大,但他们的人均GDP却没有大的区别。显示他们的根本优势,还是在于他们的地理位置和市场定位。

这也就解答了我原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一贯强调儒家道德的新加坡,会开赌,而且据说对卖淫态度比较宽松:它的定位就是一个洗钱中心,是经济罪犯的天堂。许多被印尼所追捕的经济罪犯都生活在新加坡,新加坡的相当大部分金融资产来自印尼富豪。近几年新加坡金融业发展很快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欧洲的反洗钱法规越来越严,很多不愿见光的资金从瑞士转了过来。

而香港的起家源自走私,本来就不是什么秘密,而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觉,以为它是一个完全自由化的经济体(弗里得曼认为它是全球经济最自己的地区)。但实际上,香港的对外经济(贸易)确实是最自由,但它的内部经济,却一点不自由,地产/公用事业/零售等各行各业都被寡头所垄断。(为了阻击零售业的竞争,李嘉诚不让家乐福的运货车进入长江实业拥有的物业地区,打断水电供应)

李嘉诚/李兆基这些富家们,尽管被大众视为“超人”/“股神”,但他们本质上都是“寻租者”。他们的利润都是来自于与垄断相关的行业,而没有一个人建立过一家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尽管几乎所有的富豪都要建立一个由穷至富/白手起家的形象,但正如作者所指出,除了个别随苏哈托起家的富豪外,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出身穷人的。要么本来家庭出身就优越,要么是做了优越家庭的女婿。当然这些富豪确实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原有家庭的财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这种努力主要是体现在利用已有的财富做资本,进行政治寻租。

李嘉诚总是说自己小时候如何穷,怎么没机会读书,实际上,在他为他自己富有的uncle(叔叔?舅舅?)工作之前,他读过几年书。然后他娶了老板的女儿(堂妹?表妹?)。他开始的生意得到丈人丈母娘的经济支持。毫无疑问,李是一名商业天才,但他的天才在于他搞关系/做交易的能力。而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他并没有体现出多少投资/管理的能力。作者指出,如果扣除他在垄断性资产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中获得的利润后,即使加上他售“橙”中获得的巨额收益,他在开放市场上的投资收益,并不比被动投资的收益高。

可是正是由于他们财富“寻租”的特征,这些富豪通常尽量保持低调,如果有负面新闻的话,马上毫不留情地打压。当苹果日报要登关于李嘉诚早已去世的夫人(港人普遍认为是自杀)的报道时,长江实业马上停止了在该报的所有广告。谢国忠的辞职,据说就是因为他给同事关于新加坡是洗钱中心的邮件被曝光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我们可能永远看不到该书的中文版。

当然,相对而言,新加坡/香港还是比较好的地方。菲律宾警察表示20xx年以来,有110其政治谋杀事件,而国际人权组织认为有200~700起。所以,香港积极推动小股东权益的David Webbs表示,他不会在马尼拉或吉隆坡做类似的尝试。

本书的一大观点,就是反驳流行的“文化论”/“种族论”:东南亚富豪普遍是华人后裔或有华人血统,不是因为“儒家文化”或“中华民族”像李光耀所宣称的那样,有什么特别的优势,而是历史和环境的原因。我认为作者的论述相当有说明力。(就像中国古代的“商(朝)人”并不是有什么天生做贸易的优势,而是因为商朝灭亡后,其后裔被禁止进入政治等领域,而只能从事当时最低贱的贸易。欧洲的犹太人也是类似的情况。)

 

第二篇:《亚洲教父》读后感2

《亚洲教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是公开推荐本书却是颇为艰难的事情。因为这是一本“左”“右”都不讨好的财经纪实书。所以,本书的英文版推出多年之后,才有姗姗来迟的中文版,其原因就容易理解了。

这本《亚洲教父》的副题是《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非常准确。鬼佬作者详尽地披露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超级富豪们的致富之道(书中作者提到了这些发迹过程之中大亨们不太光彩的细节)。对李嘉诚、何鸿燊、谢国民、林梧桐、陈永栽等香港、东南亚商业巨贾的发迹史和生意经均有详细的介绍。

作者通过数据分析,揭示整个香港和东南亚的经济实际上只由四十到五十个家族所主导。这些家族的经营事业涉足银行业、地产业、船运业、糖业、博弈业到伐木业。巅峰时期,全世界最富有的二十五个家族中,来自东南亚的家族就占了八个。

本书带大家一览亚洲商业大亨们的世界。包括香港首富李嘉诚;赌场大亨、也是十七名子女的父亲何鸿燊;马来西亚云顶高原游乐区创始人林梧桐;印尼的几位银行家,以及由工厂蓝领变成菲律宾烟草业大亨的陈永栽

这些李先生等超级大亨们,尽管在成功学的包装下,被大众视为“超人”/“股神”,但在作者笔下,他们本质上都是官商结合的“寻租者”。他们的利润都是来自于与垄断相关的行业,而没有一个人建立过一家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尽管几乎所有的富豪都要建立一个由穷至富的白手起家的东南亚神话的形象,但正如作者耗费几万字掘地三尺地搜集资料后指出,除了个别随苏哈托起家的富豪外,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出身穷人的。要么本来家庭出身就优越,要么是做了优越家庭的女婿。当然这些富豪确实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原有家庭的财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这种努力主要是体现在利用已有的财富做资本,与公权力结合寻租。

当然,如作者在书里面反复强调的,指责这些手眼通天权势逼人的富豪是没有意义的。在特定的年代和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市场经济建立之初,寻租本身也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一种方式,有其价值。但是在过去几十年中,东南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东南亚富豪几乎没有一家想到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公司。实际上,在我看来,东南亚的制造业或者服务业企业的影响力甚至不如内地的民营企业同行——当然,像汇丰银行这样严格控制不被富豪控股的极少数公司除外。

所以,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之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经济学者担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巨型的寻租者所赖以生存的屏障,就会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寻租者的利益所在,以及寻租者已具备的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得打破这种屏障极度困难。而令人沮丧的是,目前很多亚洲的国家好像也正在遭遇同样的问题。

有人看到本书会沮丧,是因为看到标榜为典型自由市场的香港和法制国家的新加坡实际上远非媒体和舆论上讨论的那么理想。作者研究得出结论,这两个城市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被腐败/低效的国家/地区所包围,而他们把自己定位为这些国家/地区提供洗钱/走私服务的中心。而新加坡/香港这两个城市,在政治/经济体制上虽然差别很大,但他们的人均GDP却没有大的区别。显示他们的根本优势,还是在于他们的地理位置和市场定位。

从全书来看,作者的观察准确,剖析犀利,把握住了看上去炫目又神秘的东南亚富豪家族本质。当然,这类花大力气的专著的目的,正如作者所指出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揭丑”,而是为了激发读者思考,怎么样才是东南亚各国持久与平衡的发展之道,富豪如何才能与当地协调发展而不是阻碍。不过,看完这本书之后,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法显然是苍白的,恐怕更多的读者担心的不仅仅是东南亚了。

例如,香港知名维权股东代表戴维·韦伯(David Webb)就尖刻地表示,在购买家族企业股票时,好的投资者已非常熟练于消化大亨们天生的贪婪因素。“即便投资者知道大亨们将取得不公平的好处,但投资者已具备相当的能力来消化这种风险。”这种心态,相信很多在A股市场与虎谋皮的中小投资者一定会感同身受,引为知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