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论世界的存在性与超越性思考

论世界的存在性与超越性思考

作者:孙悦 院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号:1000010111

摘要:

我们日复一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能从未思考过,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每个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否也是真实存在。这些命题并不是哲学家们在象牙塔中做的思维游戏,而是千百年来人类探讨不衰的永恒话题。这篇论文的由来是我对《苏菲的世界》的思考,我认为世界的存在性并不是一个值得忧虑的话题,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存在性。而超越性思考,是获得自我存在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

《苏菲的世界》 、世界存在性、自我存在性、超越性思考、韩寒

一、对一本书的思考

很多年以前第一次读《苏菲的世界》,只是对其中的诸位哲学大师的观点感兴趣。这本书中借哲学导师艾伯特之口,向苏菲讲授千百年来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从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书中处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和哲思的火花,让人畅游在人类千年来最优秀的思想中。我感受到了思考的愉悦,与苏菲的邂逅让我叩开了哲学世界的大门。

而第二次或者以后的数次阅读中让我感到极度的压抑。书中设置的情景是这样的,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是存在于这本书中的书中!他们仅仅是书中的角色艾勃特上校给其女儿席德的信中存在的角色而已!也就是说,即使是在书中的世界,苏菲也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存在于艾勃特上校构建的一个世界。但是艾勃特上校呢?他也不是真实的存在啊!在我们看来,艾勃特也仅仅是这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心中的电磁波!那么,是否存在另一个世界,在他们看来,我们,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一切,全部都只是虚无,在我们发觉,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都是艾勃特上校用笔和纸描绘出来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质疑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我们,是否是真实的存在?

二、世界的存在性

看到一个有趣的推理,如果设艾勃特上校的世界1号世界,那么苏菲的世界即是2号世界,而苏菲爱读的故事书就是3号世界了。或许还可以无限的递推下去···直到 +∞ 号世界。苏菲意识到了1号世界的存在,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超越。但是艾勃特上校就没意识到我们,即0号世界的存在。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0号世界是终极的一个体系,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外界参照系,我们有的只是自身的对照。0号世界之上,是否存在 – 1 号,– 2 号, 以及– ∞ 号?

在多年以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我,曾深深感到忧虑与困惑,忧虑者,为我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困惑者,为我所做的事有无意义。如果我的世界只是虚幻,那么我做的一切也只可能是虚幻,一切还有意义吗?我的努力,我的成功,我的失败,我的热爱,我的厌恶,一切的一切,镜花水月,皆空而已······当然或许在别人看来,我的这个思考只是典型的阅读哲学读物的危害的后果——让人一无所获却徒增烦恼。而今天的我突然回首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

那时的这个困惑我的问题,但今天它已经无解而解,在我又一次带着我的问题读这本书后。

三、自我存在性

苏菲生活在艾勃特上校思维的世界中,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学生,过着再不能平凡的生活。但是苏菲在艾伯特的引导下,并通过自己对哲学的深入思考,意识到了自己世界的不存在性。而令人激动的就是,苏菲和艾伯特,最终脱离了他们原本的世界,进入到了(虽然是通过令人不能接受的一种方法)上校的世界——书中的真实世界。他们是超越了自己存在的人。

所以,我逐渐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不是这个世界的存在的真实性。即使我们的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但是我们自身却可以真实存在,或者是,相对真实的存在。笛卡尔有一句名言,I think , therefore I am. 我思故我在。虽然世界的一切都是能均是可怀疑的,但唯有一件事情是毋庸置疑的,即“我在怀疑”这一事实本身。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既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是千真万确的,那么,正在怀疑或思想的“我”也必定是存在无疑的了。所以,我思故我在。那么这句话为什么不能这样解释,外部世界的存在与否固然是值得关注也是值得质疑的,而且的确外界事物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思考,但是我们的思考,关于上级世界的思考,尽可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的思考,也就是超越性的思考,能让我们免受自己的世界的影响而存在。我们,虽然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中,过着再也不能普通的生活,但是我们的思考可以是无疆界的。我们思维的触须能伸展宇宙最深处,也能甚至超越整个宇宙,任意所至而无所羁绊。所以我们自己的觉悟程度决定了我们存在的方式,我们存在的价值,我们存在的意义,最终的问题是我们是否真实存在。存在的含义是,超越了感官切实感受到的存在,是我们拥有了自己存在的证明,我们的思考是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我们的行为是自己决定的而不是受现实影响的,存在不受现实的约束。

四、论证的成立性

但是也有人会说,命题的出发点仍是现实世界的存在性,如果现实世界都不是真实存在,也即我们的世界是被支配的,人如何可以知道自己的思考是超越的?人同样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自己的思考是属于自己的。如果姑且称我们世界的支配者是一位叫做上帝的先生,人没有任何理由不质疑自己现在所做的事全部是上帝的安排。我思故我在,那么如果你的思考也是上帝的安排呢?那你还能勇敢地说“我存在”吗?

我认为上帝的存在性一直是极为深刻的命题,即使在科技与文明极为发展的今天,上帝早已经被,至少被科学丢到了文明的垃圾桶。但是考虑世界的存在性是哲学命题而不是宗教问题也不是神秘主义,所以这里的上帝只是一个代名词而不是基督世界中的世界主宰。

是的,如果一切都只是上帝的安排,好的,既然我们已经觉察到他的存在(虽然现在仍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那么总有办法超越他,难道不是吗?因为上帝是一个切实的存在,那么既然他切实存在就有办法超越他。虽然我们谁也不能断言超越上帝的方法,但是,从逻辑上讲,上帝一旦不是虚无的,我们超越上帝就有可能。也就是说人总有可能超越现实的存在而获得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

把上帝的论题放在一边吧。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超越性思考本身。并能勇敢地超越自己的现实生活。

五、超越性思考的举例与阐述

人类千百年以来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科学家,无不是靠超越性思考的指引。超越性思考是人类进步的真正动力,正是人类对自己的一次次超越,人类才得以前进。

突然那想起了韩寒。这个多年以前以一篇叫做《杯中窥人》另类的文章以独立的姿态出

现在世界面前的被大多数人评价为“叛逆”、“另类”、“轻狂”,以及不知什么时候竟被这个社会接纳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 的年轻人,我却一直认为韩寒是一个不需要依托社会存在的人,韩寒始终是韩寒。因为当我们认识他时,在那个褒贬不一、但贬绝对多于褒的年代里,韩寒却在更早的岁月中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早已不会因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而伤神。不论是对高考制度的质疑,还是面对社会各界的评价,还是在社会肮脏的现实面前,韩寒始终表现的是他的战斗态度,即使在战斗中处于下风。韩寒始终只是在进行自己的思考,不论整个社会的主流声音是否刺耳。奇怪的是今天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了,“假以时日,韩寒能成为下一个鲁迅。”这是给韩寒的包容还是肯定?但是就像韩寒所说,韩寒绝对不会是下一个鲁迅,因为韩寒从来都是,也仅仅是第一个韩寒。韩寒就是这样一个,被我称为超越性思考的人。韩寒超越了人所处社会对人的限制。

超越性思考从来都需要首先超越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但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社会制度中的人们,意识到自身所受的影响是极其困难的,即使这个社会缺乏严谨的架构,制度极度不合理。因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很容易站在自己既成的思考角度考虑问题,而缺少客观精神。如果不能站在云端俯瞰整个世界的全貌,站在熙熙攘攘的世界中难免短视,却自以为看到了最真实的世界。

六、结语

经过了冗长的论证,一个让我难以回答的问题是,我,这个也许我透彻了解的人,在这个我并不透彻了解的世界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去向何方?这三个千百年来困扰了无数人的问题同样让我神伤。但是,我明白这些问题的答案正在发生着默默的变化。在我每一次能够超越昨天的自己的时候,每次我向着自己的思考结果前进一步的时候,我的存在就在一步一步地被认证。我知道,未来,是属于我,独一无二的生活······

 

第二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乔斯坦·贾德所写的畅销书——《苏菲的世界》非常适合那些未接触过哲学的人们来作为启蒙教材,引导人们步入哲学的殿堂。该书主要讲述了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导师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著名的古今哲学家。先从如“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苏菲产生哲学性的思考,接而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还有一些自然哲学家的议题思考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的哲学,神秘导师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之多,思想之深刻。不仅如此,更加值得人们称赞的是作者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了哲学家的故事和他们的思想,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揉碎以另一种更加细腻的方式注入读者的头脑中。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男欢女爱那样情意绵绵,而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们特有的言行蕴含着哲学的深邃,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这种“灌输”的效果显然要比在哲学课堂上那些单一乏味的概念讲解要生动得多,这样的哲学知识将会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心灵。

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思考过,相信这个问题是人们一致迷惑过的。为什么会有“我”这个意识的存在?其实最开始,我并没有从书中直接得到答案,作者模棱两可的带过了。可是到后面谈到笛卡尔的时候,他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顿时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彻悟。人因为思考而存在,这句话带了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确实是当人们在否认在怀疑的时候,这一思考的行为就已经证实了“我”的存在。当我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心中还总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开始,在艾伯特为苏菲讲解自然派哲学家的时候,先谈到了神话故事对自然问题的解释方式,然后是自然哲学家们产生怀疑,他们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得到答案,他们相信自己的思考是不变的。在这里,他们批评了传统神话,这是否体现了神学与哲学的矛盾?后来又谈到笛卡尔的时候指出他目前发现的三件事: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二、上帝是存在的,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他坚持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他宣称上帝可以保证我们用理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必然会与现实世界相符。这样看来,哲学又是为神学服务的,而不是矛盾的。如果说神学是人们的信仰属于唯心,科学是理性的探索属于唯物,那么哲学就是否包含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者,与其兼容?哲学属于逻辑理性的思考,科学的灵感源于哲学。但是哲学在某一层次上又服务于神学,那么也就是说神学是哲学的更高层次的境界,因为“神学揭示启示的真理,而哲学只是阐明自然的真理”。

当然无论人们怎么认为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总是先有神学的启示方向,后有哲学的思考,理论上而言哲学都是源于神学的。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如今的青少年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考究和疑问,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现在的社会,虽然安定,但缺乏哲学性的思考。拿现在的网络来说,它的与人方便却造成了知识剽窃的普遍问题,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学术研究者,大家似乎疲于自己去探究思考问题,而是更喜欢借用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而缺乏个人的灵魂性。不仅如此,现在的许多长大成人的大人们更是习惯了这个世界,习惯了以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像以往哲学家那样挑战神学,挑战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想法与勇气早已消失不见。结合我的个人所经历过的一件事来讲,曾经有一位同学,他只是喜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某天他对我们平时用水的水质产生了质疑,然后他就借了一台简单的仪器装备将我们平时用的自来水提炼分解,发现底部沉淀了许多的红色物质。当他把这件事的结果告诉我们的时候,许多人的反应都是先是惊讶,后是接受,按照他们当时所说的一句话,“都已经用水那么多年了,我们不还是活得好好的,所以没有必要那么麻烦地去深究这种问题啊。”很多人都可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产生的问题,都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更遑论去自我探索和

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了。这就是现代人习惯于这个世界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虽然不可能回到那个百家争鸣,到处充满对知识真理追寻的年代,但是也不能安于现在和平舒适的生活,而疲于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哲学性思考的光辉应该不时从人们的身上闪现,那份对世界的好奇心不能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永久失去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