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读书笔记

《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

(真我=everything=nothing^_^)

我是谁?最本质的我是什么?一个代号或者一个头衔?或者一段人生就是一个“我”或者说一种“能力”组成了你。再或者这是情绪感知与外壳的结合?

我是谁?不是思维,不是细胞。如何分裂生命个体的名,情绪,外壳??这样说,难免太形而上学。“我”是一个大概念,不能轻易说一种怎样完美的形态或者某个诡异的精神状态就是“真我”。那只是“我”的一部分,若想认清“我是谁”这个问题,将“我”分裂出若干子体,用哲学去模糊化诓骗世人,不免有些理性的神棍色彩。

“我”是一个大集合,它具有无数的子集。就像细胞构成,任何一个子集都缺一不可。顺便提一点,切莫将“我”当作主体,其他当作客体。其他是构成主体的一部分,譬如情绪思想。一个整体为何会牵扯到客体。

细胞新陈代谢,我仍是我。是否某个子集的改变,不会影响到“我是谁”这个论题的答案? 我想这实在是大谬。其实万物是运动的,我们每一刻都在新生,但是这种新生却像一种传承,不可轻易将这种传承套用母子这种例子。例子往往只是某一方面相似,相似并不是等同。 子集的改变会影响到“我”,蝴蝶效应谁都知道。只是这种效应在短期内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经过一定量的积累,会发生质的改变。每个人回首孩童,又有多少相似?我们改变了,这里的改变是一个相对于一个个体而言,两个个体之间不存在这种改变。回到正题,那么“我”还是“我”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改变了,但不是说我是他,或者她。“我”的子集无论怎样改变,它都是相对静止的,或者说稳定。

我们追求的是什么?仅仅是爱,喜悦,平和这种精神类乌托邦宝藏?生存的本能使我们有物质需求,纯粹的物质需求。你也许会认为如今的物质需求多多少少都沾染了一些精神的影子。但是笼统地将我们所追求的定义为精神需求,这种说法实在有失偏颇。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镜子中被物质与精神所枷锁的自己。你是谁?镜子里的你,镜子外的你,哪个是你?能够割裂两者吗?“真我”这个词出现在这个每日开着“面具舞会”的世界里,越来越被提及到,很多所谓的心理学家倾向于将“真我”与外在表现出来的“我”割裂开来,将“镜子外”的我等同于真我。这里仍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将“真我”孤立在外。

追求的是什么?我们不妨援引马斯洛的观点来解释,“ Maslow suggested that as people's basic material wants are satisfied they seek to achieve nonmaterial or spiritual goals.马斯洛认为:一旦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我们追求的从来都是两个层面的,只是如今大多数人生活都基本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所以精神需求的影响力才会渗透到我们的思想观念中。

第七章的“能量争夺”是一个有趣的论点。蝴蝶效应产生的条件就是“联系”,而能量争夺亦是依靠这种“联系”去影响,用行为,表情,情绪,一种更为高级的“蝴蝶效应”,更主观去影响,少了一些戏剧性,多了一丝故意(这种故意表现为可控性,效应的性质,好坏或者中性,都为可控)

潜意识,提到潜意识总会想到催眠这一极富神秘色彩的技能。或许这也算是我的潜意识吧。无需赘述,潜意识也只是上面提到的子集之一,同时它又是控制“高级”蝴蝶效应的“我”的一部分。

十一章,潜意识中的人生模式。模仿本身是一种本能,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创新。高级蝴蝶效应的影响无处不在,而人生模式与之影响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说蝴蝶效应过程中

有一“点”,模仿就是临摹那一“点”,然后反馈给潜意识,潜意识再指导,编排一种人生模式。

十二章之后十七章前,无非是自我沟通之道,也可以说发现自己,遇见自己。所以用来切题也算是言之有理。其实没什么说的,不过是感知自己,喂养自己。为了更好说明人体的机能,个体的反应,作者又开始拿出手术刀,使“患者”陷入将自己“分尸”的尴尬境地,当然舍弃这一点,也无过错。

17章,也许是故事的需要,又回到了高级蝴蝶效应上。

而后作者又拉出关于双刃剑这种惯用例子来说明相对性广泛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当我们将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其实我们也将我们关在了一个笼中里。我们将鱼放生,何不是将我们放生。 有时候,放下并不容易,比将一只鸟关在笼子里难得多。首先,放下,你得先拥有,拥有就必须接受,然后才能放下。

自我欺骗,我喜欢这个论题。其实,我更觉得这是一种对现状的填补,有时又像是对真相的揣测,至于对错误差总会有的,即使南辕北辙也是情有可原。但是这种揣测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却会影响人的机能反应。

最后书尾的故事,雨过天晴,心想事成亦不过是一种长远的蝴蝶效应,当然是良性的。

 

第二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倪蓓蓓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作者-张德芬

两个星期前,参加一个新加坡GRAY的读书分享会上,他送给我一本好书,很肯定的说用心看完它一定会对我有帮助,这是一本张德芬沉淀五年的著作-华语世界第一部销量过百万的身心灵必读经典,书名叫《遇见未知的自己》。我将信将疑的开始翻开书的第一页,细细品味阅读起来。

当我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看到遭遇各种困境的女主人公通过自我回观,找回重新面对生活、创建崭新人生的力量时,我非常感动和感慨。其实,就像张德芬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从逆境中走出来后,我多次把这本书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希望大家也能唤醒那个沉睡的自己,踏上爱和喜悦的心灵旅程。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以一个都市白领女性为主角,借由我们都可能遭遇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在世界,进而发现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糕的是,看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所以,难怪我们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为什么我不快乐”、“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我想要的生活?”这本书给了我答案,带着我一步步从理性、科学的角度看到大多数困惑的成因,并且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和研究。随着书中女主角在生活上的起伏和冲击,人生的很多课题和智慧也随之展开。女主角最后能够在智者的指点之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外在的世界,就像春蚕

破茧而出,迎风飞翔。

当我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我忍不住流泪了。我多么希望更多的朋友可以读到这本书,活出他们想要的人生,找回真实的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拯救过我的书,它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字,但是充满智慧。读完之后,我真的觉得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它让我学会了臣服和接受,并且现在我已经学会经常使用它们了,我现在的生活也乐观了很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