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萧红 读书笔记

4-24(五)

萧红 1911-1941

《呼兰河传》,回忆性长篇小说

许鞍华,《黄金时代》

书评:萧索

《呼兰河传》里可以看到许多鲁迅作品的影子,颇有《朝花夕拾》的韵味。间或有回忆作品特有的缅怀的美好,又带有着对那个旧社会的种种批判。

第一章首先描述了一个地理空间,呼兰河城的几条重要街道,特别是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子。给人们带来了吃便宜瘟猪肉的借口。毕竟这便宜肉可能是被泥坑淹死的而不是病猪的,吃病猪肉未免太不卫生了些。而带来了种种不便却也没人说,要拿土填上。

第二章接着是一系列民俗活动的描述。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然而这许多的活动,终是多为了鬼神,不是为了人。为了7月15的盂兰盆节,不得托生的孤魂野鬼可以找得到前往人间的路而放河灯。逐个灭了去的河灯就像真被小鬼托了去似的。野台子戏也是秋收后在河边上为敬神连唱三天的。四月十八娘娘庙会多是为了求子,可这重男轻女的风俗竟在神身上也是照旧。明明是为了拜娘娘,必先去了街那头拜了老爷庙。老爷被修缮得威风凌凌,眼里喷着火,来拜的人也甚是敬畏。娘娘则一副温顺模样,来拜的人也是不够诚心的。

第三章是最纯净的,关于祖父和后院的回忆。外面一篇生机盎然的土地,温和涵养的祖父,比起前后那些繁文缛节和琐碎,是充满了花草蔬菜的清新的。

后面就是一些人一些事,像极了《城南旧事》的风韵,从孩子的视野讲着些大悲苦之事。我家是荒凉的。反复说着这一句,跟着最底层的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抓在歪斜的草房子中磨粉的人,雨天过后在自家房顶上采着蘑菇。第五章最是极致。老胡家本是拉车的,本来两个儿子两个孙子人丁兴旺的,自来了个团圆媳妇后便一切都变了。到团圆媳妇被活活虐待死后,人们的关注点还在酒菜和热乎的汤上,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第六章是性情古怪,总爱跟物跟动物说话的有二伯。胆小却不断吹嘘着长毛子来他留下看家的英勇事迹。还有那磨坊里的冯歪嘴子。

这文字的里里外外,虽然不明说什么的,就像冬天呼兰河的气温一样凛冽。

知识点: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呼兰河传》《生死场》

萧军:《八月的乡村》

茅盾文学奖:

古华《芙蓉镇》(胡玉音,批判极左)

刘心武《钟鼓楼》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韩子奇,韩新月)

路遥《平凡的世界》

陈忠实《白鹿原》(白嘉轩,白孝文,白孝武,白灵,鹿子霖,田小娥)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王琦瑶)

贾平凹《秦腔》

莫言《蛙》

 

第二篇: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读《呼兰河传》有感笔记

逛书店,在书架推荐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土黄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年龄还小,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有趣。慢慢长大,再次阅读萧红的时候,却从她那字里行间读出了淡然的忧伤。《呼河兰传》由几节故事组成,看似这些故事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线索,但文章始终带着细腻的抒情。她用一种很散淡的语言来描写荒凉,“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笔调就像有人给她写的传记中说到的那样:这个人的手臂里有内伤,伤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给扁鹊看,也已经变色。但是她倒背着双手。她到门外面去,她说天凉,说风大,说橡树的红色叶子落了满地。

萧红的一生是很不幸的,虽然她被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社会的、民族的和性别的;精神的和肉体的。她在临终时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与不幸,都因为我是个女人。”令人心酸。印像中萧红总是在路上漂泊,在战火纷飞中从中国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国最南方的城市, 她总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过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风景。

《呼兰河传》写作的时间跨度很大,在“七 七”抗战爆发时开始酝酿,“八?6?1一三”上海抗战失败后开始动笔写作,直到19xx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而这个时期几乎是萧红一生不幸的缩影,她在疾病中还因战乱颠沛流离;在感情是中深泥淖。她虽被开除出“祖籍”,故乡也早沦于敌手,但人总是会有一种思返的心理,尤其在对前路深感茫然的时候,这样的想法愈发的强烈。

从《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当时的萧红是孤独、寂寞的。她曾对老朋友白朗这样说:“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的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她渴望着从现实的重负中解脱,而这种解脱恰恰是难以做到的,于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丽的土地,幻想着远离喧嚣的宁静。

但是,作者小时候对于荒凉的记忆像是深深的烙印,存于她的思想中。所以整部小说的基调是深沉的、哀婉的。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写的跳大神: “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起来彷徨。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途的人在夜里拆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在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

夜。”人世间,再多的繁花胜景,终了也难以逃脱最后的凄凉。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悲哀。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那里的人们似乎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病,人吃五粮,谁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场,埋了之后,活着的仍旧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小说描绘的日子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过去是怎么来的,未来又会怎么样,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规律,该发生的事就那么平静而自然地发生了,有什么是不该发生的事呢?人们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笔下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还在年复一年地开着小黄花,但我却知道,岁月可以流逝,人会变老,而有些记忆却永远都不会走远。于是我开始向往,向往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时空的流转,也许,在现在与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知道,风景向远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