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

大概我高一的时候吧,就听过这部电影的名字了,同学们说这是一部好电影,极力推荐我去看,但我一听到电影名,就联想到死亡,顿时就敬而远之了。这大概也与我们中国的历史有关吧。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一个极其传统的巨大民族。在 这样的传统教育下“死”成为了不能提及的词,小的时候只要我一说到这个字,

姥姥就会马上跺脚说“呸呸呸”。“死”在中国人的字典里是黑色的,消极的,它意味着腐烂,僵硬,恶心,所以多数人不愿意去触碰死者,甚至不愿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前就为自己买下墓地,而这一切在东方文化中都是鲜见的。

我上大学了,因为对日本电影有些兴趣,就选了这门课。老师在一节课上放了这部电影,其实我一开始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怕死亡,怕尸体,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我甚至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但随着电影的播放,我心中的那点恐惧逐渐消失无踪。《入殓师》整部电影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氛围,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没有夸张浮华的演技,它静静叙述,缓缓推进,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从头至尾萦绕的久石让的音乐是那么澄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在《入殓师》整部电影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氛围,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没有夸张浮华的演技,它静静叙述,缓缓推进,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从头至尾萦绕的久石让的音乐是那么澄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缓慢而抒情的音乐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冲洗过的被阳光慵懒照着的那片蓝色天空,在不知不觉间,我的心平静下来,享受着光影交错带来的美感。看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因此,当老师让我们就日本一部电影写读后感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入殓师》。好电影是需要一遍遍去体会的,我只能尽力用我的语言来向大家展示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一点点的零碎的感悟。

当我看完之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部电影,我查找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资料,了解到这部电影一开始没有在电影界引来很多关注,却意外地成为了81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上最出人意料的黑马。随后,这部原本无人问津的作品成为了那一年最热门的电影之一。 《入殓师》导演泷田洋二郎的电影理念是“电影是人的艺术和人的工作”,在他拍摄的电影中,表现人物的想法和性格的多面性成为了影片的一大特点,而拍摄《入殓师》也是想要借助这个传统仪式探讨日本人对于死亡的看法。影片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于乐团解散而失业后,带着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无所长,就在他为找工作而发愁时,看到了一则待遇优厚又无任何年龄要求的征人广告。小林被社长轻松地录取后才发现,所谓的“旅行助理”其实是为死人入殓的入殓师。尽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后在社长佐佐木先生的极力挽留和优渥的工资待遇吸引下勉强接受了这份工作。通过一次次与死亡的接触和入殓仪式,小林逐渐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并且对死亡有了一种新的感悟。影片的结尾也是高潮处,大悟接到了抛弃他三十年的父亲的死讯,在为父亲整理仪容时,大悟回忆起了少年时父亲的脸,回忆起了父亲对他的爱。这部电影对于死亡的定义是踏上新的旅程。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所说的:“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整部电影对于死亡的态度是怀着敬意为死者送别,可以说是从一个侧面来体现日本人的“死亡观”。日本人对于“死亡”有着一种天生的凄美感,追求一种“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境界,正如他们热爱的樱花绚烂却短暂的花期一般,在一夜绽放后迅速凋零。这部电影的基调,如同许多日本的纯情电影一样:缓慢的叙事结构、简单平实的人物和不紧不徐的台词。但是,也就是在这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剧情发展中却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们也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入殓是虔诚的,电影将入殓这个仪式表现得唯美庄

重。让人觉得死亡是如此的淡然而优雅,甚至能让人会心一笑。双手为死者按摩脸部的各个部位,据说这是为了保持死者的面部轮廓。接下来,小林用绸被盖住死者的身体,在不露出死者身体的情况下将衣服脱下,之后手持手帕,伸进被子中为死者擦净身体——这个过程的意义是为了洗去死者在生前的痛苦和尘缘,好让他(她)无牵无挂地安心上路。随后是为死者打理遗容,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妆容,以期能恢复死者生前风采。最后,入殓师会请家人轮流用手帕为死者擦拭面容,让家人向做最后的死者告别。入殓师每进行一道程序,都要向一旁的家属说明并且征求对方的同意,这是对死者最后的敬意,因此过程是极为静谧肃穆的。整个入殓过程在影片被刻画得丝丝入扣,每一个蕴含着日本传统含义的仪式细节都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让我们对入殓师庄重优雅的姿态肃然起敬。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美丽”——《入殓师》细致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入殓仪式的场景:小心翼翼地为死者擦拭,换衣;一丝不苟地为死者打磨面容,上妆;双手合什戴上保佑的佛珠;将死者抬进棺材;而死者的家属则围坐一旁低头肃穆??这样郑重而庄严的仪式营造出的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入殓师的温柔情怀与日本文化对死亡的尊重。这样肃穆的入殓仪式不禁让人们对死亡产生了敬畏:原来人的离去可以这样美,就像一个画着美丽妆容的新娘等着上花轿去迎接新的人生,原来人的辞世是这样的宁静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在影片中我们见到了许多葬礼:因性取向异于常人而自杀的美貌少年,额头上印着亲人唇印离去的老人,手握十字架离去的男孩,想穿着长筒袜入殓的老婆婆等等等等,众生百态,导演把充斥着死别的葬礼导成了一幕幕白色喜剧,让死亡也带上了让人动容的温暖。除此之外,影片还展现了一种爱的传承。在影片结尾处,大悟在已僵硬的父亲尸体的手中找到了幼年自己给父亲的一块石头,大悟又将这块石头贴在妻子的腹部,将父亲对自己的爱传给了自己尚未出生的儿子。这种深刻的亲情将影片的主题再一次升华,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

这部电影采用了现代戏剧的悲喜剧特点,用戏剧的手法来处理悲痛的题材,在影片开头,小林第一次亲自动手进行入殓仪式便遇到了尴尬的情况——他在为原本以为是女性的死者清理遗体时,竟然发现对方是位男性。紧接着,死者的家属开始以为死者化女妆还是男妆而进行了小小地商讨,将原本庄严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可笑。这种幽默在影片中无处不在,但它们是轻描淡写的,不会让你捧腹,却成功地将葬礼的悲伤调和成了一种淡然的感伤,将死者背后的那些伤痛一笔带过,达到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意境。每一场葬礼都是一段故事,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家庭和人物,他们在面对死亡时有的愤怒,有的悲伤,有的迷惘,正如世间所有的人在面对死亡时都是无所适从的。然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家人为去世的爷爷送别时,孙女、媳妇、女儿和奶奶分别在爷爷的脸上吻上了一个鲜红的口红印,象征着她们对爷爷深厚的爱与感激。这个相当有趣味的送别方式包含了一种坦然面对死亡乐观心态,以及希望死者能欣然离世的深情。导演在电影的艺术处理上是别出心裁的。

这部电影令我印象作深刻的则是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大悟因为剧团解散离开了城市,来到了小时候生活过的农村。他的妻子并没有因为借钱购买昂贵的大提琴,和离开城市而对他抱怨,而是尊重他的选择,并接受这一切,和他一起去了乡下。美香并不要求生活的奢华,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她就觉得很满足。虽然她后来得知小林大悟找到的工作是入殓师的时候不能够马上接受回到了娘家,但是,在得知自己已经怀孕后,她还是回到了小林大悟的身边——从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到目睹丈夫的工作后接受他,再到劝说丈夫去见已经死去的“公公”,乃至于到最后美香对他人骄傲地说“我丈夫是入殓师!”美香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她让我觉得整部电影有了一种淡淡的温暖——如果说作为入殓师的丈夫始终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读生命的话,那么作为家庭主妇的美香就是用舒缓的曲调在辅衬丈夫。

河边的卵石是电影的一条重要线索。卵石的第一次出现实在小林找到小时候拉过的大提琴

时,它被一张五线谱包裹着一同放在大提琴盒子里。当时我还困惑那是什么东西?后来通过小林的回忆得知那是他爸爸送给他的。后来在小林和美香的对话中我们得知石头里蕴含的是“愿望”。直到小林帮他的父亲入殓时,当那一块石头从小林的父亲那只紧握的手中滑落时,我们才知道,他的父亲其实对家庭对孩子有多么惦念!——那一刻,我被亲情的力量所震撼。这一发现也摧毁了小林内心的冷漠与矜持。从最初闻知父亲死讯时的心理抵触到收敛遗体时的泪水如注,小林从怨恨父亲多年的心理围城中得以解脱。隔绝不断的毕竟是血缘亲情,而升华到爱的理解宽容似乎更为可贵。

了。

《入殓师》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日本著名音乐大师久石让谱写的背景音乐,为了体现主人公的形象音乐主要由大提琴音构成,悠扬而浑厚,时而轻快时而舒缓,打破死亡带来的沉重,乐曲仿如主人公内心的洪流。尤其男主角那段在草原拉琴的意识流,真可谓神来之笔,抒情怡人、格外浪漫。

《入殓师》将生死的涵义通过镜头表现出来,每个片段都流露出了脉脉温情,情节舒缓却不拖沓,在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娓娓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欢笑与泪水的人生故事,主人公大悟最后成长为一个不惧死亡、豁达宽容的入殓师,同时也告诉我们,坦然接受人生中的种种感情,享受人生。 是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那就是死亡,用小沈阳的话说,生命就是在睁眼闭眼之间。《入殓师》不厌其烦地展现了很多关于人的死亡的入殓过程,它让我们每一个人直接面对死亡,但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领悟到什么是生命。

 

第二篇:入殓师观后感——死亡也许是一道门

死亡也许是一道门

——《入殓师》观后感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题记

电影结束,画面定格在大悟与妻子美香对视的画面上,画面外是两人双手握着石头,贴在美香肚子上,肚中的胎儿是新生的希望??

初看《入殓师》,就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与感动,同样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思考。该片主角从一个大提琴演奏家,变为一位入殓师,这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职业,唯一的联系大概就是艺术吧。乐器演奏是门艺术,为亡人送行也是一门艺术。大悟阴差阳错的面试了入殓师,而社长佐佐木仅凭着大悟的相貌就录用了他。就这样,大悟开始了自己入殓师的工作。 从反感到适应,到最后的接受并喜欢,大悟从新人成为了老手。在这段过程中,他看到了尸体腐烂不堪的孤寡老奶奶、长相是美女但实际身为男儿身的人、留下年幼的女儿死去的母亲、脸上留下后辈尊敬爱戴的唇印的寿终正寝的爷爷、穿着长筒袜离去的奶奶??在这里有着各式各样遭遇的离别在等待着。这是一部比较沉重的电影,影片一直以着不同人的不同死亡来推动者剧情的发展,虽然感觉实在写死亡,但看得过程中却一直有爱与感动伴随。 妻子美香对丈夫大悟的不离不弃,跟着大悟从一个城市漂到另一个城市,从不说一句怨言,永远站在大悟身后支持着他。即便,当知道大悟的工作是入殓师时,很是气愤回娘家的她,在知道自己怀孕时,又回到大悟身边,通过大悟给朋友的母亲入殓的这件事,美香对大悟的态度彻底转变,最后甚至是自豪的。美香对于大悟来说,不止是妻子,更是唯一最亲的亲人,有了美香的理解与支持,大悟更是感动。片中,大悟与美香的夫妻情演绎出了该片的一种暖调。“夫妻总有一天会因为死亡而分别,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这是社长佐佐木先生说的话,他在回忆他的妻子,也是他做入殓师的第一个客人。

片中的一些画面,使得我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邻居送大悟家的鱿鱼,美香打开口袋时,发现是活的,大悟便将它放回湖里,便说了:“回去后好好生活,不要再被捕到了。”然而,丢入湖里的鱿鱼却死了,这让大悟很是郁闷。同时,在片外的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是自己所不能掌控的,死亡亦是一样。逆流而上的鲑鱼,不断有鲑鱼死去,却依然有很多的鲑鱼逆流而上着,挣扎着,孜孜不倦。路过的澡堂大叔随口说了一句:“他们大概就是那样吧。总觉得让人悲伤,为了死而努力,终归是一死,不用那么辛苦也可以吧。”死是必然,也是大自然的规律,不止人,动物世间万物都要经历死亡,但死了就真的都结束了吗?画面转向澡堂大叔送澡堂大婶火化时的场景,澡堂大叔望着躺在火化箱里的澡堂大婶,说出的那一番话,更是让人深思:“感叹之后,就开始一点点回忆过去。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我们每个人所惧怕的死亡,也许并没有那么可怕。死亡是一道门,它通向下一旅程,只是没人知道,那段旅程里有什么,会遇见什么,会看到什么。

结束也是开始,死亡也是复活。在伊斯兰教里,今世的生活是短暂的,后世才是永久的,死亡便意味着走向永久的以后;在佛教里,死亡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轮回,一轮一轮的,一世一世的周而复始着,不知道的是自己会在哪一轮,哪一世里与想见的人遇见;在基督教里,今世的人生来就是带有罪恶的,基督徒的一生都在赎罪,死亡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解脱,一种救赎??

死亡,对于世间万物而言,也许就是一道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