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回想起书中的一字一句,一段一章,我的心依旧感觉到满载力量的温暖。那些朴素的文字依旧充满无穷的力量,纠缠的爱情却让人头脑清晰,艰难和阻碍也困不住爱情的花枝。激荡回旋着简奥斯丁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思考,纠结逼真的情节,逆势而上的爱情观。沉淀着达西与伊丽莎白的曲折恋爱历程、真挚的爱慕。

看《傲慢与偏见》无论是电影还是书,加起来都有数十遍了,除了感受到这本书近乎唯美的语言外,作者在人物性格塑造,以及环环紧扣的情节叙述上,都在潜移默化中诠释一种夙愿,那是一种对爱的平等的渴求和对理想中的两情相悦的期许。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记得我在看到科林斯先生来到伊丽莎白的家里来做客,同时也是为了继承她们家的财产而来,而且还想挑选他们家的一位小姐作为他的结婚对象,并且最终挑上了伊丽莎白。他向她大献殷勤,不仅在舞会上找她跳舞,还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最终他向她求婚了!不过她很坚决的拒绝了他。我记得她这样说的:“柯林斯先生,你的求婚使我感到荣幸,但除了谢绝我别无选择。我的谢绝完全是严肃的,你不能使我幸福,而且我也绝对不能是你幸福。”

我很喜欢这段话,而且我也很欣赏她面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只有金钱的婚姻不会幸福的。两个互不了解的人结婚不会幸福,没有感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有人说,两个在一起时间长了,那就不再是爱情,它会转变为亲情。我相信这句话有它的正确性,但是如果连爱情也没有,又怎么会转化为亲情呢?是的,两个人在一起,一定要有感情基础才会长久,我坚信。

而这本书中我最感动的是达西这个傲慢的人,可以为了伊丽莎白改掉身上的缺点。没错,一开始伊丽莎白是因为某些事情对达西有偏见,但是达西通过自己的改变和对她的付出改变了她对他的看法,让这个拒绝过自己的女生再次接受自己,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爱情,真的很不容易!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且改正了它。是什么让他改变的呢?在我看来是他对他她的爱。他让我看见了真爱的力量!当他看见她家遇见困难的时候,虽然他已经被伊丽莎白拒绝了,他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伸出援手帮助她家度过了困难。这就是真爱的表现。

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在那时的社会中得以舒适生活的唯一办法就是,出生前就挑个名门旺族,但这仅凭机缘,更多是生于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

更可悲的是,她们从不认为这是社会的弊端,而一直抱怨是自己出身贫寒。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阔绰的人看上,仅凭运气,与爱情无关。

这就是那一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婚姻观只是金钱至上的一个体现。社会的不平等造就了那一时代的婚姻模式,享受爱情是一种奢侈,“现实、生存、理智??”这些词会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如电影般不断地重复放映,时时刻刻提醒你:钱、钱、钱??

《傲慢与偏见》通过伊丽莎白幽默的话语和举止表现着社会,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或许因为不幸太多了,变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羡慕的 “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更多,但唯一没有变的是真爱,弥足的真爱??

其实我更想问,结婚和相爱的意义到底哪个更大?昨天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她的一个师姐和她的男朋友分手了,原因很简单,输给了距离,两个人不在一起,面对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谁都不敢保证他们在未来世界的各种诱惑不为之所动,更何况她们的距离还是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这更是对他们真爱的一种挑战和对双方信任的一次考验。如果说他们在一起只是为了相爱,那这样的结果大可不必,但他们想到的是更加长远的以后,或者说是结婚。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岁月的流岚里不断被冲刷,也许改变的不是相貌,外表,性格,其实改变更多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我其实还是很佩服伊丽莎白的个人魅力的,在那样一个重视个人出身阶级和家庭财富的时代里,敢爱敢恨必然是成为一种勇猛的行为。伊丽莎白第一次碰到达西是在一次乡村舞会上,可伊丽莎白怎么都不会想到达西居然是一个比她还清高,桀骜而又自大的人。大多数女人的心其实是相当脆弱的,正如我们生活中越是自信的人,其实内心愈发自卑,正如一群学外语的同学在听到外教讲的笑话的时候,他们会笑地一个比一个开心,这是因为他们害怕不笑会被别人误以为自己没有听懂这个笑话的意思,而反被其他同学嘲笑。这也是为什么当伊丽莎白在达西身上碰钉子后采取了一种更加刻薄更加清高的态度。

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当看到达西第一次抛弃自己的阶级,自己的个人身份,抛弃自己家庭的指望而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我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

感觉。一段感情的开始其实都伴随着许多波澜,其实我们在接受一个人的时候,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接受一个人的一切。而对于伊丽莎白这样个性极强的人来说,哪怕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男人,她也不会去接受一份在她看来近乎于施舍的爱。我佩服伊丽莎白的勇气和直率,她对达西说即使这个世界上没有男人她也不会嫁给一个像你一样的人。也许这才叫敢爱敢恨。

相比她的好朋友夏洛特,我没有感到惊奇甚至惋惜。夏洛特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门第、讲究地位。她的父亲威廉。卢卡斯爵士自称与詹姆士宫有莫大联系,这样的吹嘘在乡间邻居间引起的轰动与崇敬已使他的虚荣心十分满足。在这样的熏陶下她与班纳特家的财产继承人柯林斯结了婚。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仅仅为了这些,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的三天中,夏洛特一直借看望好友伊丽莎白为由,与柯林斯朝夕相对,终于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却不惜失掉伊丽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实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丰厚的嫁妆意味着没有幸福的婚姻,年龄颇大的夏洛特只有把握住这次对她而言难得的机会。起码,她将来的生活有了着落,可以成为班家大宅未来的女主人。于是,她与认识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结了婚。婚后,她不断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厌的怪异行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条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生活是残酷的,拥有金钱的代价是失去跟多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青春、爱情、幸福、快乐??如果一个女人在没有相貌的优势和一定的家庭经济条件,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这个女人可能变成一种累赘。那到底先结婚在谈恋爱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不同的婚姻观绝对可以造就不同的个人生活,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夏洛特之所以选择了古板平庸又善于谄媚奉承柯林斯,这是因为她知道依靠自己的条件能够得到什么,这么看来一段殷实安稳的婚姻生活也许比烂漫唯美的而不切实际的爱意义更大,无论是对于自己的家庭还是对于他们双方。但是夏洛特在尽力扮演好一位主妇的同时却一直怀念着深爱的昔日情人,她后悔当初因为那人的贫穷而未与之步入教堂,正如她所说:“没有爱情的婚姻,不管因为受到尊重或者拥有殷实的家产而显得多么荣耀,都比不幸强不了多少。”金钱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爱情故,二者皆可抛。夏洛特输给了现实,

更输给了她自己。

在本书中还有一个人物是此种婚姻的忠实奴隶。他是韦翰。韦翰是个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轶丽,一心想通过婚姻来发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钱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个一穷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会光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到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于是又一个婚姻,又一个为了金钱的婚姻铸就了,这次不单出卖了幸福,还有灵魂,韦翰的灵魂被他自己彻底出卖了!婚姻既已变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我一直在好奇,好奇真正的简?奥斯汀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明白只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的人才能把这些在常人眼中看似平常的故事升华为名著。BBC公司曾经出版过一部电影《成为简?奥斯汀》,这部电影是根据简的生平改编的,在这部电影中简曾经爱上了一位爱尔兰的年轻律师汤姆·勒弗罗伊,可在重重现实条件的挤兑下,简?奥斯汀最终放弃了这份她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真爱。这次真爱的错过也使她陷入对爱情的失望,而在后来的她姐姐的情感的失败,让她对感情乃至爱情彻底丧失了信心,直达她离开这个世界,她依然孤傲的单身着。如果你仔细看,你能从伊丽莎白的身上看出简?奥斯汀的影子。

爱情本来就是纯洁干净的东西,无论我们是去求爱,还是因爱而被追求,我们都应该感到一种生活所赋予我们的美。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许多爱情不是两情相悦,但只要我们没有任何目的的去爱,爱的干净,爱的纯洁,在我们看来这才是永恒。

我不能说伊丽莎白很理性,我只能说她很有自己的思想,正如她父亲说的,“我不会担心你嫁不出去,我只是担心没有能够配得上你”。在爱情面前我们或许都是卑微的,当达西抛下他的高傲,抛下他的出身、阶级向伊丽莎白求婚的那一刻,足以证明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清高,多么优秀,如果想去追求自己的所爱,我们都会败给爱情。

伊丽莎白和达西起初的偏见是固然存在的,用今天星座论解释就是,两个同样性格同样星座的人在一起必然会有一些共同点的冲突,比如说谁会先放下自己的尊严。但仔细想想,如果是两情相悦,那么就意味着双方会把对方的缺点当成有优点去看待。经过一些事情,伊丽莎白明白达西最真挚的爱,而达西也原谅了伊丽莎白最初的误解,两个人终成眷属成为了简?奥斯汀最理想的结局。这又不

禁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李清照和赵志诚,钱钟书和杨绛,焦仲卿和柳兰芝,林黛玉和贾宝玉等等这些让爱情超脱于婚姻的例子。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我们谁都不敢希冀于对方的出现,我们只是在不断可求中让自己更加优秀,就像伊丽莎白的父亲说的,“我只是担心没有人会配得上你”。

我的一个朋友在今年春天分手了,原因是因为两个人有地域差距,两个城市,两个独子家庭,在婚姻的巨大压力面前,两个人选择了分开。我问他们,你们还相爱吗?他们说相爱又能怎么样,相爱不能在一起,那样的痛苦比不想爱更难忍受。的确,相爱不能在一起,又能怎么样。在他们不成熟的爱情观面前,其实他们输给了现实。烂漫的爱情观也许只有出现在简?奥斯汀的小说里,我们很平凡,在平凡的爱情面前,我们毋庸置疑的要接受各种人生的考验,地域,金钱,诱惑,以及双方最简单的生活方式。真正的爱情没有那么多附加的成分,只要双方心中都充满好感,这就代表我们为爱而释放过自己。

在我们的人生岁月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成为爱或者被爱的个体,现实的意义总是赋予我们许多人生哲学去探索,比如爱情和婚姻哪一个更有意义。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不同的答案,因为爱情和婚姻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状态和一种精神层次,它更是在诉说一种期望,这种期望或许我不懂,他不懂,只有自己懂,因为爱情从来就不是强求得来的美,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悲剧的,但只要人品正直,追求美德,不放松向喜之心,不苟且、贪图一时之利欲,追求两心之和谐、相应,运用彼此的智慧,克服心灵上的缺点,终得如愿以偿。然而我们更多的人是在等待抑或寻找,因为当爱情和婚姻融为一体的时候,那种美才是永恒的。

傲慢与偏见,在书中是男女主角爱情上的障碍,但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障碍,更是在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事物上的绊脚石。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灵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业,无论是知识、教养、还是爱情、事业,都需要同自己心灵的种种浅浮的陷阱或阴影做斗争,经过各种误解和长时间的反复的认识过程,慢慢由心灵克服各自弱点和毛病,而走向开放、洒脱、自由的必然结果。扰扰尘世,做人不易;茫茫人海,佳偶难见。然而没有爱情不要勉强人结婚,只要人品正直,追求美德,不放松向喜之心,不苟且、贪图一时之利欲,追求两心之和谐、相应,运用彼此的智慧,克服心灵上的缺点,终得如愿以偿。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总会有一些小小的摩擦,而这些摩擦,往往就是自己内

心中所潜藏的弱点或毛病,要和别人能够更愉快的生活,就必须先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并磨去他,其次是了解别人的内心,最后再互相深入彼此,如此一来,你会发现到社会上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此美好、光明,更进一步激发出你内心深处的感动,发挥出自己的专长去替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世界服务,毕竟我门是万物之长,如果人们不再用心去关怀身边的人,不再去付出自己的一臂之力,那么还有谁要去完成这个任务呢?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将自己原先所存有的毛病给除去,换上一个全新的自我,为崭新的未来打拼吧

 

第二篇: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但围绕该故事的是另外三个故事,总体上是通过描写四对恋人的经历来阐述作者自己的爱情观。

最差的一对是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和魏肯先生。莉迪亚为人轻浮,喜欢追求年轻帅气的军官,爱慕虚荣,是班纳特太太的心肝。在姨母家小住的时候日日与军官们狂欢,最后竟在魏肯的引诱下与之私奔。魏肯是更复杂的一个人,他是达西先生家里的管家的儿子。管家去世后,达西的父亲答应要好好培育他,并给他留了一个牧师的位臵。但魏肯本人好赌,且不务正业,用这个牧师的位臵跟达西交换了一笔钱吃喝玩乐去了。在积蓄花光之后,靠人借钱捐了个军官去做。他处处污蔑达西为人刻薄,给伊丽莎白讲很多达西的坏话,造成伊丽莎白最开始很讨厌傲慢的达西。魏肯开始追求的是伊丽莎白,但发现对方没有多少遗产可继承时,就改追求富裕却不美貌的另一位小姐。在另一个地方从军时,整天和军官们一起和莉迪亚狂欢,最后由于赌债过高偿还不起所以决定潜逃。临走的时候顺带带走了莉迪亚,那个小姑娘还天真的以为能和帅帅的军官私奔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后来在达西的努力下,帮魏肯还掉所有的债务后,又给了他一大笔钱,魏肯才

答应和莉迪亚正式办理结婚手续,挽回莉迪亚的名誉。

夏洛特和伊丽莎白的表哥柯思林是很现实的一对夫妇,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算不算得上是恋人。柯思林怀着“伟大”的心情决定向班内特的一个女儿求婚,弥补自己得到班内特先生全部遗产给他们造成的不便。在追求伊丽莎白时,非常自信的认为对方嫁给自己是一件可以令对方很自豪的事情。伊丽莎白言辞拒绝他,他还坚持的认为是由于女方的羞涩,这时候自己应当给对方充足的时间考虑,直到伊丽莎白说自己“愚蠢”时,他才恍然大悟,一个“愚蠢”的姑娘是不适合牧师夫人这个职业的。于是在同一天,他又跑去向夏洛特小姐求婚。夏洛特知道自己没多少遗产,而自己所想要的平静的生活,所以虽然没有爱情,但柯思林能给自己这种生活,她就答应了,即使对方看起来是那么的肤浅和无知。她坚信婚姻是一件很磨人的事情,对对方的了解越少,生活越能持续下去。

之后是宾利先生和伊丽莎白的姐姐简的爱情故事。两个人的个性很相似,都是温和的人,不善于拒绝别人,对好友的建议看的很重。两人相识没多久就陷入了爱情,但简表现的太淑女了,甚至于把自己陷入爱情的征兆都掩藏的很好。这让达西误认为对方并没有跟自己的朋友宾利那样陷入狂热的恋情,而且对方没有一点家产,自己有必要阻止朋友陷入不划算的婚姻中。虽然后来达西自己也承认了错误,但这个观点还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宾利的决定,因为宾利离开简去了别的地方。直到伊丽莎白非常强硬的指责了达西这个“弱智且冷酷”的错误后,达西向宾利道歉,宾利才重回庄园,和简旧情复燃。

最后就是我们的主角伊丽莎白和达西了。伊丽莎白在舞会上认识达西,却因为对方不屑于跟自己跳舞而坚信达西是一个非常傲慢的人。于是在后来达西来邀请她跳舞时,也被她讽刺的拒绝了。听魏肯说了那么多达西的坏话,虽然未经查证,但她深信不疑。后来去柯思林和夏洛特家小住的时候遇上在姨母家的达西。这时达西已经开始疯狂的迷恋伊丽莎白,并向她求婚。但结果很显然,伊丽莎白非常坚决的拒绝了他,姐姐的爱情被他们搞坏事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就是他对魏肯的“绝情”。达西情绪非常激动的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解释信给伊丽莎白,解释自己跟魏肯之间的恩怨,是由于魏肯诱使自己的妹妹和他私奔开始的。收到信后,伊丽莎白刚开始完全不能接受对方的“狡辩”,慢慢的才开始反省自己。后来伊丽莎白去姨母家住随姨母去旅行时经过达西的庄园,正好碰见达西。二人关系有所好转,但这时魏肯和妹妹莉迪亚私奔的事情传开了。伊丽莎白很受打击,急速赶回家了。达西想方设法找到魏肯,并花钱买通他,要他和莉迪亚结婚。事情成功之后达西和宾利重新回到伊丽莎白家临近的庄园,再次向伊丽莎白表露心声,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是部浪漫又现实的爱情。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却充斥其中。

伊丽莎白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万分懊恼,达西也因此劝宾利先生离开 简,后来自己也是在理智与情感较量之后万分矛盾地向伊丽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说什么是爱情?那种纯粹的感情,

爱的不顾一切,单纯的洁白如雪的爱情是不是真如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罢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伊丽莎白在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呵呵这样并没有给伊丽莎白抹黑,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理智的伊丽莎白,聪明理智的姑娘。

达西继承祖业,生活无忧无虑,在上流社会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样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为过,慷慨大方,助人为善,这些东西无助与对他形象的丰富,对他倒是没什么评价。

有一个细节的描述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和她的舅妈舅舅Mr./Mrs.Gardiner 到彭伯利-达西的庄园去游玩时,不小心遇见达西之后,Mr.Gardiner 和达西先生的交流让伊丽莎白非常满意,她觉得达西应该知道自己的亲戚不都是那种举止让人厌烦的人。这样的心理描述的确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已经非常在乎达西的感受了,如果不是的话,她的亲戚如何的糟糕又关达西何事?再者,伊丽莎白是不是也有那么一点的虚荣心呢,这无损她的可爱,反而使她更加可爱!谁不有一点点呢?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

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有兄弟姐妹八人。她并不算是一位长寿的作家。但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只有六部。可这丝毫没有减弱奥斯丁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重要。即使在今天,她的读者也是有增无减。她的作品被屡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批评家托.巴.麦考莱就曾赞扬到:“作家中手法最接近(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算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 。

而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则是一反常规地展现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的自我发现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

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可以说都是以婚姻为主题的婚姻小说,虽然她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得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也不是完全正统的。而比较清晰得展现作家婚姻爱情观念的作品,无疑要算《傲慢与偏见》

了,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最喜欢的作品,同时也是她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在20xx年3月1日的“世界书日”上,《傲慢与偏见》被英国读者评选为“十大不可或缺的书”之首。整部作品通过贝内特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基点,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经历为情节主线,展示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从某中程度上,也探讨了婚姻的内涵,因此此书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学批评家马克肖尔这样评价《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及奥斯丁后期的小说会令愚顿者震撼。如她的见解能被认同,这个由愚顿者构成的社会必将脱胎换骨。”

人们的择偶动机决定人们的择偶标准。择偶动机不同,人们的择偶标准也不会相同。自古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会属性的影响。婚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们择偶时要考虑对方的身体、经济、宗教、道德等因素。人们在选择婚姻伴侣时不可能只有单一的动机,而是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而这种侧重点的差异表现出来便是人们择偶标准的差异。

根据择偶标准的差异,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在其名著《1500-1800年英国家庭、性和婚姻》中将当时英国人的择偶动机分为四类: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为了个人的感情、友爱和情谊;性的吸引;激情之爱。[3]在《傲慢与偏见》里,作者所塑造出的几种婚姻关系,大都可以从中找到相符合的类型。例如夏洛特

和柯林斯的结合,就符合“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这一类型。

简〃奥斯丁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对《傲慢与偏见》里的婚姻与婚姻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了诙谐的描述。男士们如何挑选妻子,年轻的女子以及她们的母亲如何为其挑选未来的夫君,构成了这部小说许多精彩的场景。在这部探讨婚姻关系的作品中,作者着力刻画了几种不同的婚姻和爱情关系,除了上面提到的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还有几对比较重要的婚姻:莉迪亚和威克姆;伊丽莎白和达西等等。尽管他们都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但是婚姻的幸福度却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奥斯丁笔下的婚姻,不仅涉及到感情,而且还和经济紧密相关。“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本书的第一句话就点出了影响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金钱,然而果真是一条真理吗?我们对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将书中的婚姻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通过比较,我们就会有自己的判断。

我最喜欢的是伊丽莎白的父亲告诉伊丽莎白的那句话:除非你找一个真正让你信服的丈夫,不然你的生活很难幸福。

我深深地体会到,人是不能以贫富而分贵贱,做人在人格上、学识上、教养上天然地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以后来的经济富有,或者地位的高居而傲慢,同时也不能以经济上的贫穷而自卑。此道理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是一样,我们不应该因为取得了一点成就就骄傲自大,认为了不起,产生傲慢情绪。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应该想

到,还有比自己强的人,要想办法努力学习超过别人,而不是傲慢。 文中的偏见是虚荣心所致的,一个人不能只因为外表的俊丑与否来分辨好与坏,伊丽莎白就是因为达西的富贵产生的傲慢和威克姆的造谣而讨厌达西,在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对他存有一种偏见。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无论是学习、生活或者任何事情,仅徒外表,是不能看清其本质的。

如果世界上的人们不再有“傲慢”和“偏见”这两个不良行为习惯,这个世界不就更加和谐、友好吗?!

文学鉴赏作业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系别: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B100401 姓名:朱梅芬

学号:B10040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