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做自己想做的人》读书心得 通过对《做自己想做的人》的阅读,我有了些许感悟,下面我就本次学习的内容谈谈我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 心态决定人生道路 人生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坎坷伤痛,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帮得到自己,别人的双手哪怕再温暖,肩膀再宽大,他终不能真正为你除去挫折铲平坎坷抹去伤痛,你更不可能永远靠在他的肩膀上,你要生活,别人也有别人的生活。保持良好心态,它才真正是人生路上导航的帆,心态决定人生道路。

二、 目标明确人生方向 明确的目标设定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强大能量。因为一旦人有了明确清楚的目标后潜意识就会自动地发挥它无限的能量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并且能够不断地瞄准和修正,自然地把我们引到朝向目标的方向前进。

三、效率改变人生质量

提高效率在于掌握工具,增加效率。原始人学会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手是用来干什么?手就是用来使用工具的。铁器的发明提高了生产效率,把人类带入了农耕时代;蒸汽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而电脑的发明促使人类跃进到信息时代,那么网络的发明则是信息时代

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所以要想提高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效率,有效的使用现代信息工具就显得异常重要。

四、学习改变人生命运

从岗位技能培训,到学历补偿教育,再到社区教育,“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五、行动实现人生梦想 成功需要行动去实现,成功始于行动,让行动伴随在我们身边. 坚定的行动,必然源于你深刻的认识和觉悟。

 

第二篇:别样的行走----读书心得

别样的行走——读蔡兴蓉老师《走在孩子的后面》

难得的假期,让我充分体会到它给我带来的好处:睡上可以自然醒的舒服觉、与家人相聚、和朋友畅谈、同时也让我有足够的时间细细品味读书所带来的快乐与收获。

读了《走在孩子后面》,深深的被这本书吸引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那么真实,离我们其实很近。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们该多听听孩子自己心声,我觉得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应该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某种程度上,《走在孩子的后面》一书最有价值之处,与其说是讲述了60个生动鲜活的教育故事,不如说作者主动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教育姿态。其实,作者蔡兴蓉正是借此找到了与孩子沟通的秘密,走进颇具个性的“90后”乃至“00后”群体的内心世界。

放下姿态,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尊重孩子的个性,是蔡兴蓉一贯使用的教育策略。这种策略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即卢梭所谓的“多了解孩子,多去发现孩子,蹲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而找准了与孩子沟通的起点,教育之门也便徐徐打开。实际上,与学生平等相处、心心相通的教育是轻松而快乐的。

60多个案例中让我感受颇深的是第三个故事《三春晖》,作者提到了我切身有体会的“网瘾”,虽然说儿子没有书中虎迪“玩了8天 1

8夜···”的严重现象,但是或多或少也有因为玩游戏而荒废学习或不愿出门愿意“宅”家的情况,蔡老师写了一段话:网瘾好比现代文明的魔咒,孩子一旦沉迷其中,天空也就没有了,因为他根本不看云彩;夜晚也没有了,因为他根本不看星月;甚至大地也没有了,因为他无视桃花灼灼和秋水悠悠,无视大自然一切生机勃勃的生命现象。···真的,自从儿子喜欢玩游戏以后,叫他出门玩没兴趣,没有朋友来也没关系,家里没人给他烧吃的也没关系,说方便面就可以解决,这其实已经开始不看云彩不看星月了,任由父母说的外面的世界天花乱坠也不为所动,现代文明病已显而易见。这个故事的最后写着虎迪的最后对话:因为是妈妈,所以不放心。家教的误区在中国家庭中普遍而真实的存在,我们更多在意的是孩子的分数,当儿子高考没能上很好的学府时顶撞我说中国教育的悲催是应试教育时,我很震惊,儿子那么小,却因为切身体会喊出这样一句痛苦呻吟,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竟无能为力,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虽然现在孩子上大学了,我已经不在乎孩子的分数,但如果真有哪一门功课挂科的话,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发飙,因为从根本上无法铲除焦虑。家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作为家长我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做不到大智慧,但是多看看这样的书籍至少对孩子会宽容一些。走在孩子的后面,我们都需要修炼。

还有就是《深入寂寞》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单亲孩子收养六只流浪狗的故事。尽管孩子衣食无忧,可是内心异常寂寞。寂寞离异家庭的男孩,孩子需要倾诉,黏在蔡老师后面,甚至跟进卫生间,不 2

停地说。而蔡老师的倾听,就像巴林学院的小林校长。为什么孩子这么多话不肯说给家长听呢?因为家长根本就没耐心听,认为孩子说的是废话,疯话。中国的孩子幼时最需要倾听的时候,家长不曾舍得时间听(有很多是认为没必要),当孩子长大了,家长想要和孩子交流,孩子嫌唠叨,少一种融洽。节假日团聚,也是各玩各的,孩子闷在房间玩电脑,埋头看手机,也不愿和父母交流。反思我自己,儿子还在小学的时候,傍晚放学的时候,孩子每天有说不完的话,学校里的,班级里的趣事,老师们讲课时的故事,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我经常是脑子里想着自己教学上的事情或是去菜场买些什么菜,对他的倾诉以“嗯,嗯”敷衍了事。尤其是睡前喜欢听我讲故事。而我光顾自己看书、发呆,恳请他自己玩儿,不要打扰妈妈。于是,中学时候,儿子回家后很少告诉我学校里的故事,上高中的时候,除非我们问问,否则学校的事绝对不提??.现在仔细想想,当我们终老的时候,我们将来所受的精神惩罚,都源自我们当初对孩子精神需求的漠视啊。“孩子像河流一样唱着歌流去,冲破所有的堤坝。但是,父母却如山峰那样留在那里,忆念着,满怀依依之情。”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些形为怪异的孩子,一些品行让人担忧的孩子,或许有他成长环境各种各样的因素,譬如父母的认识和素养很关键。但一些看上去,听起来都很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经历照样让我们担忧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中小学,究竟在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我们作小学教师的,我们做父母的,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不至于到高中毕业就成了“强弩之末”?我们的孩子中,有太多人没有 3

从家长的言传身教中获益。富裕的物质生活,掩盖不了精神的荒芜和贫瘠。面对问题学生时,我们常常责怪他们不懂得尊重、缺少怜悯心,哀叹善良和悲悯也渐渐远离他们。小孩的心其实一直是敞开的,他们的心开始就是向一扇窗户门开打开的小屋,随着成年,出于保护,他们的一些窗户和门渐次关上了,他们变得狭隘和固执。为此,他们更承受更多的生命之苦。当他们受苦之后,他们去找寻解脱和自由。而那个解脱和自由的过程,其实又是打开那心的窗户和门而已。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些事,那么在我们教育和影响小孩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让他们心的窗户和门少关闭。让他们看到令他们害怕的,和我们从前自己害怕的情况一样,多是一些虚假不真的假象。现在社会纷繁芜杂,允许个性张扬的同时,也会留下许多弊端,即太过自我而忽略了为他人着想。这可能是社会进步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的孩子在充分享受自由的同时,也承担了自由带来的异化。亲情、安全感慢慢丧失。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我们能为这样的现象做些什么,这成了比交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难题。

看着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我惊讶于蔡老师的毅力,能如此用心记录。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遇到各式各样的学生,从触目惊心到坦然面对,我们也在逐渐成长。把孩子的现状记录下来,供自己和别人一些思考,这也是一个贡献。

“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有走在孩子的后面,才能“慢”。走在孩子的后面,我们可以陪伴他们,但不需要强制他们走自己不想走的路,“选择”可以成为他们成长的乐趣;走在孩子的后面,才能更好 4

地观察、督促和陪伴孩子,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走在孩子的后面,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做孩子成长背后的支持动力,让他们前行的脚步更稳、更有力!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