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一、文化的功能

(一) 记录功能 ;(二) 认知功能 ;(三) 传播功能 ;(四) 教化功能 ;(五) 凝聚功能 ;(六) 调控功能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宏观层面分析:

(一)心灵表达的形态看 :中国文化以道德心为主,西方文化以认知心为主

(二)认知方法看:中国文化重直觉,西方文化重理智

(三)文化成绩看:中国文化在道德方面收获最盛,西方文化在科学 从微观层面分析:

(一)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 而西方重视个体

(二)文化象征

(三)称呼及问候

(四)风俗习惯

三、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

(一)人文性

1、人文性的特征使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非宗教性倾向,重人道轻神道。

2、人文性特征也体现在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二)包容性

中国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僵死体系,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的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文化屡经内忧外患却表现出顽强的再生能力,历经数千年而未中断,这固然与农业—宗法社会所具有的顽强的延续力有关,与半封闭的大陆环境所形成的隔离机制有关,同时,中国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特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伦理性

1、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

2、强调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中国传统文化不主张个人本性的高扬,而是强调个体与整体的融合,个体利益必须服从家庭、宗族乃至国家的利益,并以此为仁义道德之本。

3、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4、中国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宏富,良莠并存,在建构现代人格的今天,有必要加以批判、改造和更新。

(四)和谐性

1、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截然分离的对立物,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是互为包含的。

2、知行合一观念主张“知”(认识)与“行”(实践)统一,从而达到追求至善的目的。

3、情景合一的创作观要求在追寻、创造美的过程中,执著于人的情感与自然、社会的“合一”,在再现自然之工、社会之真时渗透主体色彩,使审美客体成为被主体心灵所外化的客体,使“美”与“真”、美与“善”有机统一。

(五)务实精神

1、中国文化的务实精神体现在不主张构造彼岸世界和灵魂永存的幻象,也不去深究空疏世界的玄奥,而是告诫人们立足于此岸世界,把“立德、立功、立言”

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2、务实精神使中国人在宗教方面未陷入迷狂,尽管中国本土产生有宗教,也输入了一些宗教,但历史上从未有哪种宗教成为国教。

四、涵摄性(名词解释)

文化中的涵摄性等同于社会学中所说的同化,是用来解释两种以上文化接触时,所发生的吸收和合并的过程,是任何一支文化普遍存在的现象。

五、宗教的特征

(一)多神信仰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宗教发展,中国历代统治者和人民崇拜的对象、信仰的对象是多元化的

1、自然崇拜:自然崇拜包括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

2、动物崇拜:

3、植物崇拜:

(二)政指导教

中国的宗教显示出政指导教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中国殷周两代,从未出现过超越政治力量的僧侣阶段。

(三)轻超越重现世

基督教、犹太教、佛教都是重超越轻现世,人在现世的生活,只被视为升入天堂或到达极乐世界的过渡。中国的宗教更看重的是对现世当下产生的影响。

(四)宗教情绪不强烈

中国人保持的多神信仰,使中国人内心的复杂情节随时随处都可以获得发散,因此中国历史上较少发生宗教争执和大规模的宗教战争。这也说明了中国人在宗教上的宽容精神,没有强烈的宗教情绪。

(五)人而神

神而人,人的伟大来自神。人只是神表演的工具,终极的目的还是为了神。人而神,人的伟大出于人本身,他终极的目的是为了人。

六、祖先崇拜的功能

1、原始社会的功能:a.亲属繁殖b.祈求福祉c.加强同一亲团的团结性

2、经由儒家伦理化产生的功能:a.报恩b.教孝

七、儒家的三个代表性观点

(一)孔子的天道观

对于鬼神,孔子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如其所说“敬鬼神而远之”。据《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的天道观呈现出两重性的特征。

(1)认为对于天命只能敬畏,不可抗拒。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2)认为人力尽管无法抗拒天命,但是人也不能无所作为地听由天命,仍须积极努力。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二)董仲舒的天信仰说

董仲舒阐说了“天”的至上性和绝对性,他宣称天是万物的创造者:“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天又是自然、社会和神界的主宰者:“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其一,君权神授。 其二,人道源于天道。其三,天人感应。

(三)朱熹的天理论

自宋代开始,理学兴起。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复兴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大量思想内容,建立了融合儒、释、道的新儒学。

第一,理是宇宙之本。第二,天理至善至美,具有道德属性:存天理,灭人欲。第三,宗教式的修养方法:主静、居敬、穷理等。

八、道教两派

一是丹鼎派:主要人物是魏伯阳、葛洪。又分内丹与外丹,目的都在求长生。 二是符箓派:主要人物是陶弘景、寇谦之。纯粹是一种迷信。

九、佛教的基本教义、传播过程及影响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缘起论”(诸法由因缘而起,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和“四圣谛”(包括苦、集、灭、道四谛。)。

(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1、佛教于两汉之际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当时正值东汉谶讳神学和黄老学说盛行之时,佛教也被视同神仙方术的一种,用以祈福消灾、助人长生,影响并不广泛

2、“中国玄学大师”的僧肇撰《肇论》,标志着佛教哲学已经以独立的形态出现在中国的论坛上

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的翻译十分兴盛,仅魏至东晋的200年间,译出的经典就达702部,1493卷。释道安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经录”;鸠摩罗什翻译佛经达300多卷,其中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维摩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经》等,都是重要的经论著作。

4、佛教发展到隋唐臻于鼎盛,政治上的南北统一使南北佛教得以统一。 禅宗为中国佛教所独创,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故禅宗又被称为“中国禅”。 第一,主张人人皆有佛性 第二,主张顿修顿悟 第三,提倡不诵经义、不习禅定的简易修持方法 第四,主张即事修行,修行无须出家

5、进入宋、元、明以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理学的最大特点是儒、佛、道“三教归一”。 一些佛教学说经儒学化而被摄入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宋明理学援佛入儒,既表明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同时也表明三教合流已成为历史趋势。

6、佛教还先后传入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中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传播于藏族、蒙古族等地区。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宋明哲学的影响

2、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国佛教既承袭了印度佛教戒律中所包含的伦理精神,又逐步接受源于儒学的忠孝仁义等道德价值取向,从而丰富了中华道德规范:一是孝道论;二是慈悲观;三是善恶观;四是因果报应

3、佛教对中国古典诗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佛经转读与文人对诗歌声律的研究相结合,发现了四声的规律。将四声规律运用到文学创作中,便诞生了永明声律说。永明声律说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以及错综之美的声调,它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基础。

4、对中国通俗文学的影响:唐代流行的变文、俗讲等说唱俗文学,均植根于宣扬佛教教义的深厚土壤。佛教为小说、戏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对古代小说、戏曲的立意的也有间接的影响。

5、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曲从西域传入后,中国僧人将梵音佛曲加以改编或新创,形成融汇中外的宗教音乐。佛教音乐的旋律以远、虚、淡、静为特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

十、艺术的特征

(一)艺术生活化

(二)美即象征善

(三)不尚形似重传神

十一、绘画的三种类型

1、传神写照的人物画:魏晋南北朝人物画趋于成熟,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人物画创作理论。代表作《洛神赋图》。“百代画圣”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2、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绘画代表中国艺术最高成就,山水画推绘画中最高成就。

3、意味隽永的花鸟画:是以花卉、竹石、禽鸟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科。 十二、古乐、胡乐的区分

发生在汉武帝时张謇通西域,古乐指上古本土的音乐,胡乐指纯是由外族胡人吸收来的。

十三、九部乐

隋炀帝整理,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乐、礼毕。 十四、传统舞蹈的分类

汉代时期,有了雅舞与杂舞的分别。理论上中国传统舞蹈分为四个类别: 形容心事的舞(闻鸡起舞)、形容音乐的舞(公孙大娘剑器舞)、形容做事的舞、形容词句的舞(刘邦大风歌)

十五、语言的种类

(一)汉藏语族

这个语系至少包含汉语和藏缅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按使用人数计算,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

(二)阿尔泰语族

包括60多种语言,说该语系语言的人口约为2.5亿,该语系主要集中于中亚及其临近地区,语系主要由各个时期的入侵者带来的语言和当地语言互相融合形成。

(三)南岛语族

南岛语系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语系,包括1200种以上的语言。其分布东达南美洲西方的复活节岛,西到东非洲外海的马达加斯加岛,南达新西兰,台湾则是该语系分布的最北端。

(四)南亚语族

南亚语系分布在中国广西自治区,越南、老挝、缅甸、 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南部还有印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和比哈尔邦等地区,包括柬埔寨语、越南语、孟语、佤语、德昂语、布朗语等语言。

(五)印欧语族

自印度经伊兰高原,小亚细亚,延伸至整个欧洲的一个大语族,有许多支派,新疆西南角的塔其克语就属于其中一支。

十六、汉语中方言的种类及分布地区

(一)北方官话:自淮河与终南山以北,到长城一带及东北,现成全国标准语——普通话。

(二)西南官话: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大部,湖南西部,及广西小部。

(三)下江官话:江苏北部、安徽中部,兼及湖北与江西小部。

(四)吴语:江苏南部,浙江大部

(五)湘语:湖南湘江、资水,和沅江流域

(六)客家话:江西南部,广东梅县一带,台湾地区、湖南、四川各有一小部

(七)赣语:江西赣江流域

(八)粤语:两广兼及海外

(九)闽语:分闽南语和闽北语,前者以厦门和广东的潮汕为中心,延至台湾地区、海南岛,兼及南洋。后者以福州为中心。

十七、汉语的特征

(一)单音节性

(二)分声调

(三)不用或极少用语法上的形态变化

十八、文字的起源及特征

(一)文字的起源 :“仓颉作书”,由图画传递信息到产生图画文字,再由图画文字和花纹图案的表义成分转变为约定符号以至记词符号,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就是文字起源的过程。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铭文、钟鼎文)——篆书(大、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三)文字的特征

1、文字与语言分离

2、文字是一种艺术

3、文字富于音乐性娱乐性

十九、文学的特征

(一)重性情

(二)喜以自然为题材

(三)尚简易

(四)爱用典故成语

二十、诗的流变(时代+代表+作品)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3个部分。《诗经》所体现的写实精神奠定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基础,《诗经》所开创的赋、比、兴等创作手法对后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2、战国后期产生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离骚》是一首自叙性抒情长诗,强烈的抒情与奇幻的想象结合,以及“香草美人”的比兴象征手法,成为后代诗人常用的创作手法。《九歌》是一组祭神歌曲,诗中神性和人性统一,意境清新幽缈,极富奇特瑰丽的楚神话色彩

文学史上“风骚”并称,二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写实与浪漫的创作传统。

《诗经》:北方文学总集,集体创作,以四言为主,写实派

《楚辞》:南方文学总集,独立创作,以六言、七言为主,浪漫派

3、赋在汉代高度繁荣。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文体。早期的赋因体制与楚辞相类,称为骚体赋,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枚乘的《七发》开创了大赋的体式,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是司马相如、扬雄等赋家。汉代大赋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讽谏意味薄弱。艺术上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空间极度排比,语言繁富华丽。

4、两汉诗歌以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最具价值。乐府本是掌管民间歌乐的机构,魏晋以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及文人拟作的作品称为“乐府”。汉代乐府民歌承接《诗经》“国风”的写实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善于叙事,句式以五言、杂言为主,语言质朴浅白。

5、从建安到南北朝,文学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和蔡琰,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

6、唐诗

(1)初唐:唐诗的开创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盛唐:唐诗的鼎盛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着意描绘田园的风情意趣和山水的壮美清幽,使山水田园诗呈现“诗中有画”的境界;王维 《山居秋暝》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或描写雄奇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或反映军中的矛盾不平和征夫思妇的离愁闺怨,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是其基本特征。

李白与杜甫双峰并峙,李白诗歌豪中见悲,想象卓异神奇,感情奔放炽烈,语言真率自然,风格豪放飘逸。杜甫诗歌忧国悯时,流露出真诚感人的爱国热忱,其诗以精确描绘社会生活画面为特征,长于写实,善于融情入景,风格沉郁顿挫。

(3)中唐:衰而复兴的时期,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韩 孟 诗 派:以韩愈、孟郊等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尚古拙,求奇险,标榜“陈言务去”,以文为诗,另辟蹊径,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特色。

(4)晚唐:夕阳返照的时期,杜牧长于七绝,多以唱叹有情的笔调,发警策隽永的议论,柔中寓刚,豪迈俊爽。李商隐长于七律,《无题》诗使事典雅,对仗工整,语言富丽精工,创造出一系列优美生动的形象,意境深邃迷离。 二十一、诗的功能

1、周朝时,把诵诗作为行政官和外交官的必备条件。

2、诗能抒发人的感情志趣、观察时政人情的得失、沟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3、伦理教化的工具,要承担起言仁、言孝、言礼的道德教化作用。

二十二、散文的分类

先秦散文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类,历史散文以《尚书》和《左传》为代表,两汉时代达到最高成就,首推司马迁《史记》(以人为中心纪传体通史)。诸子散文又哲理散文,以《论语》和《道德经》为代表,两汉有董仲舒《春秋繁露》、贾谊《新书》等

二十三、桐城派古文

散文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清代桐城派古文,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倡导兴起古文复兴运动,标榜“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 二十四、拟话本小说

宋代话本是最早出现的小说形式。

所谓话本,指的是说话艺人讲演故事的底本,它是城市繁荣和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

明代短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是拟话本,它由宋元供艺人讲述的话本发展为案头文学。著名的拟话本结集有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拟话本大多描写普通市民及其生活,反映其社会观念和道德观念,其中肯定经商活动和情欲的合理,主张尊重人格等,都是对传统观念的反叛,体现出新的时代特色。

二十五、《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长篇章回小说的创作在明代形成高潮。明初即已问世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中国文学的瑰宝。《三国演义》描写从汉末动乱、群雄并峙到三国鼎立、互相争雄、最终三分归晋的近百年历史,采用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手法,描写战争成就尤高,堪称形象的百年战争史。

《水浒传》表现宋江等108名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与官军对抗作战、最终接受招安的经过,完整地展示了“逼上梁山”这一梁山好汉揭竿而起的原因、“替天行道”这一梁山义军的政治行动纲领,以及接受招安这一梁山起义的必然结局,小说对塑造人物已开始向性格化发展。

二十六、《金瓶梅》与《西游记》

明代中叶后出现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神魔小说《西游记》描写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成功塑造了孙悟空形象,反映人类追求真理和冒险探索的精神,表现人类对生命自由精神的向往。具有现实意义的幽默讽刺和富于浪漫色彩的幻想结合,刻画形象能集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于一身。

《金瓶梅》以全新写法反映人情世俗,围绕西门庆从经济发迹到政治得势,纵欲无度,最终乐极生悲的人生历程,反映封建末世的社会真相;《金瓶梅》在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和神魔小说的基础上,开辟出世情小说的新天地,意味着小说创作已由塑造帝王将相、英雄好汉和神魔形象,开始向描写普通的市井中人回归。

二十七、《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

清代小说题材类型不断扩大。白话小说在明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才子佳人小说、才学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等新品种。文言小说在志怪、轶事、传奇的基础上衍生出“剪灯系列”、“虞初系列”、“聊斋系列”、“世说系列”等新类型。

《聊斋志异》标志着文言小说的第二个创作高峰,不少作品通过花妖狐魅与人的恋爱,歌颁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塑造了具有主情浪漫性格特点的女性形象系列,狐魅精怪人格化,幽冥世界世俗化。作者蒲松龄。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典范性作品。作者吴敬梓直面社会,把讽刺矛头指向八股取士制度,入木三分地揭示出儒林群丑在功名利禄引诱下人格的扭曲和堕落;采用以喜写悲的手法,可笑中饱含着可悲,滑稽中渗透着辛酸,结构方式也别具一格。

二十八、《红楼梦》

《红楼梦》全面反映了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败、生活上的穷奢极欲和一代不如一代,贾府实际成了封建未世的缩影,从而揭示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内在原因和必然规律.

《红楼梦》表现具有叛逆性格的青年的民主思想与传统思想的尖锐冲突,对主张个人服从社会的儒家思想提出质疑;小说还从哲学层面思考生命的本质,以昭示人生无处不在的悲剧,并以贾宝玉出家的方式提出解决人生悲剧的方法。 二十九、政府组知(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属中央官制>)

1.秦朝中央设丞相(皇帝副官,辅助处理一切政治事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法律,监察百官),为中央政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位同后世的宰相。

2.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3.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中央官制。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其职责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4.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管官吏任免、军事、赋税、财政;司法、科举、学校、工程、水利、交通等

三十、选举制度(察举制与征辟制)

“察举”是指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将经过考察的优秀人士推荐给朝廷,以备录用,又叫“荐举”;

“征辟”指朝廷或三公以下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叫“征”,三公以下高级官吏聘布衣为自己幕僚属官叫“辟”。

三十一、经济的特征

(一)求均: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即求经济生活的平等

(二)重农抑商:弊端包括商人不愿继续投资商业,资金的不到最大发挥;工业发展相应受到限制;生产技术的改进缺少最重要的动力;缺乏培养进取、冒险、竞争的精神。

(三)匮乏经济:属于经济形态方面,中国虽然复员辽阔,但可供耕地的面积非常有限,而人口却在不断的滋长当中,导致饥荒灾荒时有发生,人口与土地就在这样互相消长的恶性循环中在发展着。

三十二、社会的特征

(一)传统指导型的社会:人的行为差不多完全受制于传统,历祖历宗传下来的规范和习俗,具有持续性的优势,因此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叫人服从权威,最直接的权威是父亲,父亲是历祖历宗的代言人,反抗父亲无异向整个传统挑战,必然要受到最严厉的制裁。

(二)依赖教化控制的社会:有名教控制(重视人的名分)和礼教控制(重视仪式和礼节)两种。

(三)准开放的社会

三十三、传统家庭的功能

(1)传宗接代(2)文化传递(3)社会安定的基石

三十四、传统家庭对国民性格的影响

(1)因袭惯例,遵循习俗(2)不加批判的服从权威,特别是理想化的道德上的权威(3)好攻击违反习俗与破坏陈规的人(4)迷信,特别相信命运(5)思想刻板,爱用二分法(6)重视权势,强调严峻(7)不相信别人,总怀疑别人在进行一种阴谋(8)反科学,耽于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甚或对自然现象持有一种灵观。

三十五、古代离婚制度的特征

1、尚无现代意义上的协议离婚,离与合取决于丈夫意志;

2、“七出”的基本点是维护夫权与封建家长制;

3、离婚可以第三方的意志为转移,即通过男方家长的干预,强制当事人解除婚姻关系;

4、“三不去”从道德主义出发,对离婚有所限制,这是对已婚妇女仅有的保护。 三十六、服饰制度的特征

第一,起到强化社会等级的作用。服饰制度通过礼和法的形式,约束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官宦庶民在服饰上的错乱,都意味着“僭越”。

第二,服饰制度起到维系以九族血亲为纽带的宗法制的作用。古代丧服制度以父系血亲关系为依据,通过丧服形制和服丧的轻重,对家族内部的等级作出明确的

区分,以强化长幼有序、尊卑有等、男女有别等伦理意识。 三十七、菜系的分布

中国四大菜系:

鲁菜:选料考究,清、脆、嫩、鲜、醇

川菜:百菜百味,麻、辣、酸、鲜、香

粤菜:博采众长,清、爽、鲜、淡、香

淮扬菜:讲究刀工、配色和造型,以清淡鲜嫩,爽口味醇为特色 论述题

1、比较分析中韩两国影视剧中饮食文化传播的现状

2、分析网络语言的利弊及其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