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简论

1.简述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并蓄,整体性强,形式多样。

第二章 中国历史

(一) 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 2、洋务派与洋务运动

(二) 、问答题

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不是单一的? 我国古代文明的源头不是单一的。1965年在云南省发现的”元谋猿人”距今达170万年,这是 我国历史的开端.根据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明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形成的,它起源于我国的各个地区,比 较有名的是”四大区域说”,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四大区系,它们是 A、黄河流域文化区,如裴李 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B、长江流域文化区,如河姆度文化、马家?文化等.C、珠江流域文化 区,如“石峡遗址”等。D、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如“红山文化” 。

第三章 中国的民族

1. 中国政府实行哪些正确的民族政策?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 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自由,支持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

第四章 中国姓氏文化

1、中国的姓氏是如何产生的? 姓氏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现代学者对于姓氏的产生有各种看法,基本可归纳为 3 种观点: A、姓氏产生于母系社会。这种观点认为,姓从女从生,应是起源于母系社会的标志,属不同母系血缘 的区别。传说中远古帝王的姓都带有女字旁,如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少昊姓赢、虞舜姓姚、夏禹姓姒, 这些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是代表母系氏族的分支。 B、姓氏起源于父权制家庭产生以后。这一观点认为,姓字的“女”旁是父系社会酋长多妻制的痕迹, 具体地说,姓应产生于上古时代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源于国家政权对贵族的赐命。改朝换代后,新的政 权要对贵族的姓重加赐命。氏是姓的分支。 C、源于古代图腾。这一观点援引国外人类学的图腾说,认为姓起源于古代图腾,氏是姓的分支,是其 支族的徽号。

第五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一、 名词解释:

1.内圣外王:内圣, 讲的是人的修养成就;外王,讲的是在社会上的功用。所谓内贤外王,是说一 个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内圣外王的整个过程可以由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依次递进,被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任务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2.诸子百家:指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今天我们可以明确地区分诸子与百家,诸子是指那个时 期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百家纸各个学派,不过在古代常常是混杂统称的。根据司马 迁的解释,诸子百家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社会的各阶层,各个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 门的现象,都在寻找天下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

3.帝王之术:韩非子认为,法权术确一不可,都是帝王统治的工具,帝王必须有威严,必须有法,必 须有用人之术,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法家思想,是以后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础。 4.玄学:是魏晋时代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糅合儒家经义所形成的学说。所 谓“玄”是指深奥难懂,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某种状态,道理,研究这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叫做 “玄学” 。

二、 问答题:

1.简叙孔子所建构的关于儒学的基本框架。 儒学创自孔子,孔子为儒学建构了一个基本框架,他提出了 “为国以礼”的治国方案, “天下归仁” 的道德理想;述而不作的文化观,即儒家所谓的“圣人创作”“贤人传述” , 。后人又把孔子整理的六经看作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圣经》 (古代诗歌总集)《书经》 , (记言的历史)《礼经》 , , 《春秋》 (以鲁国为中心的编年史,以后经过孟子荀子的继承和 发展,儒家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思想 流派。

2.分别叙述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法家与兵家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思 想、中心概念。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代表著作是《论语》 ;主要思想是,正名,仁爱,天命,中庸;另一代表人物 是荀子;代表著作是《荀子》 ;主要思想是,明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人格培养。儒家的中心概念是仁与 义,所以又称仁义之道。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著作是《墨子》 ;主要思想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尊天,明鬼,兼爱,非攻等十大主张;中心概念是“利” ,是贯穿在墨子十大主张中的一条主线,它是一切 行为的出发点,国家百姓之利是墨子制定一切价值的标准。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代表作是《老子》 ,有叫《道德经》 ;主要思想是,无名之道,反者道之动, 无为而治。另一代表人物是庄子;代表著作是《庄子》 ;主要思想是“万物一齐” ,二是齐是非;他们的中 心概念都是“道” 名家:代表人物是惠施;主要思想是以辩论名实伪中心的一个学派。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代表著作是《周易》 ,主要思想是术数;中心概念是阴阳五行学说。 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代表著作是《韩非子》 ;主要思想是以法治为中心,综合运用法势术;中心概 念是,韩非子认为,法权术缺一不可,都是帝王统治的工具,帝王必须有权威,必须有法,必须有用人之 术,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 兵家:代表人物是孙子;代表著作是《孙子兵法》 ;主要思想是知己知彼知人知天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 件;中心概念是“奇正” 。

3、弄清宋明理学发展的大概线索。 宋明理学是宋明儒学的总称,涵盖了宋明 600 多年。理学的形成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儒学内在的 变化,两汉以后,以经学为表现形式的儒学由于墨守师说,拘泥于训诂,活力消失,危机重重,致使儒家 转向探求儒学的“原道”和“原形” ,二师来自以前与儒家相对立的佛教与道教,形成了吸取佛老思想,以 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内容,以精巧则学思辩为理论基础的儒学。

第六章 宗教信仰

一、名词解释

1.封禅 封禅就是由帝王亲临, 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封禅的根本目的是帝王 取得天子身份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明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2 藏传佛教 佛教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分,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主要在西藏地区形成和发展.藏传佛教又叫喇 嘛教,它是在西藏地区流行的佛教. 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本教的某些仪式,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所谓藏密.藏 传佛教的最后一个教派是格鲁派,又叫黄派.

(二) 、回答问题

1、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哪几家主要的佛教宗派?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教义或特点是什么? 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可许许多多的派别,其中影响最大的为以下几家: (1) 法相宗又叫唯识宗,它是中国的创始人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玄奘与他的弟子窥基.法相宗的中心教 义是一切唯识. (2) 天台宗又称法华宗,它的特点是把南北不同风格的佛教学派容于一体.其重要代表人物有智艺等.我 们可以把天台宗的学说归纳为止观说,止观是要人在修习禅定过程中,用内省获取智慧,达到一心三观或三谛 圆融. (3) 华严宗的代表人物是法藏被认为是

华严宗大师.华严宗的主要教义是法界缘起. 华严宗比较注重运 用重要范畴来说明思想,其中是理与事.理可以是心,真理,性来理解,事则为所表现的现象. (4)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后一个学派,禅成了佛教与佛学的同义词.佛教的流行有它的社会原因,首先 是因为禅宗的平民化特点.其次,禅宗体现了佛教学与儒学的统一.禅宗分为南宗与被北宗,南宗是禅宗学说发 展的基础, 创始人是惠能,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外别传的心法。

2、谈中国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佛教与中国的哲学史. 佛教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力图证明主观精神世界的绝 对性,宋代以后的唯心主义者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收营养,唯物主义者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汲取营养,唯物 主义也是在与佛教碰撞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2) 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明显。 在文学题材上,有大量的以描写佛教,渗透佛理为诗 文题材,在艺术风格上,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宣传心中求佛,从而形成清淡悠远,追求言外之意的艺术流派. 在诗歌理论上,有以禅论诗,诗歌创作要意境空蒙的说法,在创作队伍上,作者常常是诗僧结合,在中国文学史上 出现了许多和尚诗人. (3) 佛教与艺术。突出表现在绘画和雕塑.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印度佛教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丝绸之路反映 了佛教的巨大影响,发达的壁画体现了大量的佛教内容. (4) 佛教与中国语言.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典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使意义发生转化,成了人们常用的成 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

3.分别介绍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四大禅林,三大石窟艺术 四大名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和浙江的普陀山. 四大禅林:山东省长清县的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的国清寺,湖北省当阳市的玉泉寺和南京市的栖霞寺. 三大石窟艺术:山西省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省的敦煌石窟,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

5.中国的四大清真寺是? 广州怀圣寺、泉州清真寺、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

第七章 中国古代教育

(一)填空

1. 西周设于王城的大学叫(辟雍),设于诸侯国的大学叫(宫泮) 。西周官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礼、乐、 射、御、书、数,称作(六艺) 。

2. 汉代的中央官学有 (太学) 、 (鸿都门学) 、 (四姓小侯学) 其中专门学习书画辞赋的艺术学校是 。 。 ()

3. 宋初的四大书院是(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 、 、 ;一说四大书院有嵩阳 学院,而无石鼓学院。南宋有岳麓学院,白鹿洞学院,丽泽学院,象书学院四个著名书院。

(二)名词解释:

1.国子监 唐代中央设有 6 个学校,在国子监学习的人叫“监生” ;明代的国子监除担任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外,同 时又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到了清代,国子监取代了太学,成为唯一的最高学府。但是,国子监不再是行使 教育行政管理职责。

2.《百家姓》 《百家姓》大约成书于北宋初年,其撰著者不详。书中收录单姓 440 个,复姓 62 个,姓后列有该姓的 郡望。 《百家姓》的排列并不依某姓人数多寡为序,其首姓赵,是宋朝皇族之姓,因而后人推测该书作者很 有可能是原吴越治下的人。

3. 《三字经》 《三字经》是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其文字简洁,善于概括,在不长的篇幅里包括了大量的历史知识 和道德说教。 《三字经》用韵文写成,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故成为封建时代流传最广,影响最 大的蒙学教材。

4. 《千字文》 《千字文》的作者是南朝梁周兴嗣。据传,梁武帝为了教他的儿子识字,让人选了一千个不重要的字 交给周兴嗣编写,周兴嗣花了一夜时间,将这一千个杂碎散乱的字组织条贯,编次以韵,组织成对仗工整 的绝妙文章。

(三)问答题

书院教育与官办学校的教育有何不同?它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何积极的意义? 书院在宋元时期开始蓬勃发展。书院的性质为民办大学,一般多设于山林名胜之地。其办学的宗旨不 是为应付科举,师生不慕名利,专心学问,互相间的关系融洽,学术研究的风气甚浓。书院的教学内容与 当时正在兴起的理学有关,教学方法采用个人钻研,互相问答和聚众讲解相结合,教师进行读书指导,注 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书院还创立“讲会”制度,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书院 教育追求学术自由,促进学术的发展。学院的教育形式有别于官学,吸引了大批学子。宋代涌现出一大批 有名的书院,其中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被称作“宋初四大书院” 。

第八章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一) 填空:

1.夏商周的选举制度为世卿世禄制,两汉是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实行 科举考试制。

2.南宋以后,殿试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

3.明清院试合格者称作生员或秀才、乡试合格者称作举人、会试取中者称作贡士、殿试取中者称作 进士。

(二) 名词解释:

1.三舍法 2.八股文

(三) 问答题 试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得失

第九章 中国古代典籍

(一)填空

1.明代编撰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规模最大的 类书,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是古代最著名的丛书。

2. 《四库全书》编成后,写成七部,分别藏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北京 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以及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

(二)名词解释

1. 十三经 2.纪事本末体史书

(三)问答题

1.何谓善本书?评价善本书有那些标准?

2.古籍四部分类法如何发展而来?四部各收录那些主要书籍?

第十章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一、填空:

1、汉和帝时,蔡伦总结民间经验,造出了轻便又经济适用的纸,把它献给皇帝。人们称这种纸为蔡侯 纸。

2、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天然磁石制造出的指南针称司南。

3、1900 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唐咸通九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是目前我国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印 刷品。

4、中国古代的著名农械有西汉赵过的耧车、东汉杜诗的水排、三国马钧的翻车、西汉刘景宜的牛转连 磨等。

5、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和他同时代的华 佗发明了“麻沸散” ,用于对病人麻醉施行手术。

二、名词解释:

1、二十八宿:古代的天文家在观测天象时, 选取黄道带及赤道带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测的标志, 其中每个星宿由若干颗星组合。二十八俗又以东、北、西、南方位分为四组,

每组七宿,分别与四方保护 神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相配。古人认为,二十八宿属于恒星,它们的方位是永恒不变的,因而可用来 作为观测行星的坐标。

2、阴阳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它既考虑,太阳的活动,也考虑月亮的活动。它是根据地球绕太阳旋 转的规律,把一年十二个月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同时,它也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依据,称月亏最甚之日为 朔日,月圆之日为望日。朔日是每月的初一,望日是每月的十五,朔望的月相变化亦作为制订历法时的参 考。

3、节气:中国古代的历法把一年十二个月分成二十四个节气,这是依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所处 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制定的,它能反映不同月份的气温、物候和雨量变化,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

4、 《黄帝内经》 :成书于公元前 3 世纪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古老而完整的典籍。它奠定了中医的 理论基础。

三、问答题:

简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偏种实用,忽视理论的研究。古代发达的学科都与实用有关。如古人 为。天象能反映天 命,关系王朝的兴衰,天文历法因而受到重视。天文测算需要数学,数学亦随之发达。古代的数学除用于 天文测算外,也与土地丈量、地图绘制、赋税计算等实用项目有关。其奠基著作〈九章算术〉汇集生产和 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246 个,完全是为实用目的而写。终于农学和医学更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实用性学 科。 造成中国古代科学实用强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科技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 的,它们注重科学 技术的应用,而不注重探究事理与原因;此外,古代知识分子重视读经书,他们关心的是功名和政业,而 很少自觉地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使其能密切联系实际,有所发明创造,因此,中国科技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处 在世界领先行列。但是,实用性强给中国科技发展带来局限,由于中国科技没能形成专门化的科学理论, 只停留在经验直观的阶段,缺乏发展的后劲。因而,在进入近代科学时期后,便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建筑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宫殿建筑、帝王陵寝、古代园林、宗教祭祀建筑及民居建筑

一、宫殿建筑(琉璃瓦与宫殿建筑 P26) 宫殿是帝王居住和施政的场所。中国古代每当新的王朝建立,往往要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王朝承平 之时,许多帝王也不惜工本,修缮或新建宫殿。因此,历代帝王营建的宫殿不计其数。顾炎武《历代宅京 记》一书中,有名字可查的宫殿即达 1200 余座。 古代有名的宫殿有:秦始皇时建筑的阿房宫;汉代的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唐代的太极宫、大明 宫、兴庆宫,以及曾作为与明清两朝皇宫的北京故宫。 北京的故宫的布局为“前朝后寝” ,其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朝会施政之所,乾清宫、交泰宫、坤 宁宫为帝后居所。故宫的其他建筑都以此为中轴展开分布,形成一个主次分明、尊卑有序而又和谐统一的 整体。 中国的宫殿建筑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殿顶的形式及装饰用以区分等级。中国的殿堂式建筑普遍采用 大屋顶,其形式可分为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六种。殿堂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重檐庑殿 顶演变为最尊贵的一种形式,只有皇家宫殿和一些特许的建筑物的主殿才能采用。歇山顶是其次的一种形 式,多用于城楼和门楼建筑,其他殿顶允许普通民家采用。古代殿堂式的建筑的顶有一些动物形的装饰, 称做“吻兽”或“瑞兽” 。吻兽的数量表明宫殿的等级。吻兽一般以单数排列,最多为 9 个,但故宫太和殿 破例为 10 个。殿顶装饰中位于正嵴两端的一对吻兽,叫“邸吻” ,古人认为其可以避火灭灾。

二、帝王陵寝 中国古代帝王的坟墓叫“陵寝”“陵”是说帝王的坟墓造的很大,如同山陵一般; 。 “寝”是供死者灵魂 起居的场所。古人迷信,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仍然需要饮食起居,故陵墓有寝殿建筑。 中国古代的坟墓起源于周代,周代之前,人死后有埋葬,但地

面无隆起的封土作为葬地的标志。封土 为坟大约是到周代始有出现。其封土的大小按死者的爵位有区别,爵位越高,封土越大,帝王的封土大的 如同山陵。 以封土为陵冢是以秦汉为代表的早期帝王陵冢的特点,其做法是把封土垒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顶部 平坦,呈覆斗型,称做“方土” 。中期帝王陵冢以唐代为代表,其特点是依山为陵。晚期帝王陵冢以明清为 代表,采用“宝城宝顶”的形式,这是地宫上面修筑圆形砖城,然后往城内堆土,使封土成为圆顶,并略 略高出城墙。 古代帝王陵园的面积一般都很大,陵园内除陵冢外,还有祭殿等地面建筑以及石碑、石阕、石人、石 兽等石刻群。其中石人、石兽等石刻亦称石像生,分布于神道两侧。

三、古代园林(园林和盆景 P22) 中国古代的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其中的皇家园林主要分布在北方, 私宅园林多数在南方。 中国园林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追求艺术性的体现自然。中国园林的造园思想可概括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它要求艺术地再 现自然。因此,中国的园林是以山水为主体,山是骨骼,水是血脉,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是为中国 园林的中心内容。 2、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中国园林虽然是艺术地再现自然,然而,却不是无目的地再现自然, 而似的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的志向和趣味,以满足人的精神追求。 因此,中国园林往往能借景寓情,以景明志,其山水亭台的配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园林的名称及园林 内的建筑、匾额、楹联等都有许多文化的意蕴。 3、造园手法富有艺术之美。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僵直、单调、一览无余。 园林中的道路、水系曲折多弯,且常以树木、假山、曲廊、院墙等做成障隔,造成曲径通幽、欲露还藏的 含蓄意境。园林的建筑形式多样,且随地赋形,变化多端。中国园林还善于采用借景、对景等方法增加景 致,借景是把园外之景有目的地借入园内,与园内景物互相融合,扩大园内的景观,对景是在园内某些特 殊的地点分布多出景观,使人不经意时触目皆是佳境,产生相看不厌的美好感受。因此,中国园林能在有 限的空间显示自然景物的无限层次,起到小中见大、移步换景的艺术效果。 中国的皇家园林中,清代建于北京的圆明园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园林,它包括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 三部分,占地 5200 余亩,园内有景区 140 多处,因此被誉为“万园之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该园遭到 英法联军毁坏。 现存的皇家园林可以以北京的北海、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避暑山庄是现存最大皇家园林。 现存的私宅园林重要集中在苏州、扬州、杭州等地,其中以苏州最多。苏州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 园、留园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扬州的“个园”“何园” 、 、无锡的“寄畅园”也极为有名。上海的豫园 建于明代,有“东南名园之冠”的美称。广东东莞的“可园” 、番禹的“余荫山房” 、顺德的“清晖园”和 佛山的“十二石斋”合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

四、宗教祭祀建筑 宗教祭祀建筑的主要种类有寺、观、祠、庙、塔,其中除清真风格有较多外来影响外,其余都是中国 宫殿和居住建筑的翻版。现存的宗教祭祀建筑以佛寺居多,道教的宫观其次,另有部分祠庙的传统礼法建 筑。 佛寺建筑中,塔是一种独具风格的建筑物,塔起源于印度的“萃堵婆” ,中文译为“浮图”或“浮屠” 。 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吸收中国建筑的风格,出现了各种造型的塔,其中主要有楼阁式、密檐式、 喇嘛式、花塔、金刚宝座塔五种。

五、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式是庭院住宅。近代的庭院住宅主要有北方的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 院,南方的天井院及云南等地的“一颗印”建筑。 四合院是北方最多的住宅,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它的基本布局是四面为房屋,中间是庭院。 四合院的北房坐北朝南,称正房。两侧有对称分布的厢房,南面是一排称做倒座的南房,大门位于东南角。 四合院的房屋为各自分布的单体建筑,建筑间用廊子连接,形成方形院落。其厢房南面有一排廊子,中间 开一道门称二门,把庭院分隔成里外两部分。二门常用“垂花门”

形式。外院很浅,与南房一起用作门房、 客房、隅角堆放杂物。里院由正房和两侧厢房构成长方形庭院,是院主人一家生活起居之处 三合院是四合院的亚型,其房屋分布北面和东西两侧,南面只有门墙,没有住屋,庭院面积比较小。 东北大院也是由四面房屋组成的院落,庭院较大,大门开在南面中央,没有台阶,骡马大车可直接驶 入院子。 南方的庭院住宅为防止日晒,缩小庭院面积,院子称为天井。其房屋围绕天井,东西南北的屋子连在 一起,外观方方正正,如同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 。 庭院住宅和西欧的古代建筑有很大不同,表现以下方面: 1、庭院住宅多数是平房,院子和房屋呈平面铺开,大的住宅可有几个院落相连,占用土地较多,表现 和大地拥抱的态势;西欧建筑向高空立体发展,特别是歌特式建筑尖屋顶直指苍穹,表现和苍天拥抱的态 势。 2、庭院住宅有不同类型,但共同之处为房子分布四周,庭院处于住宅中间位置;西欧建筑与此相反, 中间是房子,周围是草坪。 3、庭院住宅呈轴对称分布,轴线上布置重要建筑,两侧建筑左右对称,地位次之;西欧建筑的布局比 较灵活,没有严格的轴对称概念。 4、庭院住宅的外部用墙恒包围,很少开窗,形成与外部隔绝的独立环境,内部各院落间也用院墙、廊 子分隔,有分别的界限;西欧建筑使用围墙较少,即使有围墙,也多用铁栅栏,内外景观相通。 庭院住宅不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唯一形式,中国土地广大,民族众多,住宅形式丰富多样。庭院住宅外, 还有分布于西北、华北地区的窑洞;分布于中南、西南地区的干栏式竹楼、木楼;分布于山西、陕西、宁 夏等地的塞北堡子;分布于福建永定、龙岩的客家土楼;以及蒙古族的蒙古包,羌族、藏族的碉楼、碉房, 维吾尔族的平顶住宅“阿以旺” ,海南岛黎族的船形屋等。其中。北京四合院、西北窑洞、傣族竹楼、客家 土楼、蒙古包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 练 习

(一) 填空:

1、中国殿堂式建筑屋顶的形式可分为: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六种。

2、苏州四大名园是: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上海的豫园被誉为“东南名园之冠” 。广东四 大名园是可园、余荫山房、清晖园、十二石斋。

3、佛塔的造型主要有: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式、花塔、金刚宝座塔五种。

4、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为:北京四合院、西北窑洞、傣族竹楼、客家土楼、蒙古包。

(二) 名词解释

1、邸吻: 殿顶饰中位于正嵴两端的一对吻兽,叫“邸吻” ,古人认为其可以避火灭灾。

(三) 问答题:

1、中国传统庭院住宅和西方建筑相比有什么不同

庭院住宅和西欧的古代建筑有很大不同,表现以下方面: (1)庭院住宅多数是平房,院子和房屋呈平面铺开,大的住宅可有几个院落相连,占用土地较多,表 现和大地拥抱的态势;西欧建筑向高空立体发展,特别是歌特式建筑尖屋顶直指苍穹,表现和苍天拥抱的 态势。 庭院住宅有不同类型,但共同之处为房子分布四周,庭院处于住宅中间 置;西欧建筑与此相反,中间 是房子,周围是草坪。 (2)庭院住宅有不同类型,但共同之处为房子分布四周,庭院处于住宅中间位置;西欧建筑与此相反, 中间是房子,周围是草坪 (3)院住宅呈轴对称分布,轴线上布置重要建筑,两侧建筑左右对称,地位次之;西欧建筑的布局 比较灵活,没有严格的轴对称概念。 (4)庭院住宅的外部用墙恒包围,很少开窗,形成与外部隔绝的独立环境,内部各院落间也用院墙、 廊子分隔,有分别的界限;西欧建筑使用围墙较少,即使有围墙,也多用铁栅栏,内外景观相通。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艺术

本章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书法、绘画、戏曲艺术常识

一、书法艺术(奇妙的书法 P2)

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历经金文、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至楷书出现方才定型。文字

的各种发 展阶段都有书法艺术的体现,然而,书法真正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是在汉末魏晋人张芝、蔡邕、钟繇、 ; 陆机、王羲之、王献之等开始探索书法的艺术真谛,他们的作品受人赞赏,流传后世。其中王羲之的成就 和影响最大,被后人誉为“书圣” ;他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字气势雄健,风韵潇洒, 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唐太宗临死前一再嘱咐要用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陪葬,让它始终伴随身边, 可见他的书法受人珍重的程度。 魏晋以后,中国书法家历代不绝,著名的有: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宋代的 苏轼、黄庭坚、米蒂、蔡襄、赵佶;元代的赵孟 ;明代的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徐渭;清代的郑燮、 金农、包世臣、康有为等。其中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颊被人称作“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把篆隶 笔法用于楷书草书,点竖撇捺都写得肥壮丰满,世称“颜体” ,柳公权的笔划则显得均匀硬瘦,如同刀刃, 世称“柳体” ,两人的书法对比给人以肥瘦鲜明的感觉,因而世称“颜肥柳瘦”或“颜筋柳骨” 。张旭和怀 素是以草书出名的书法家。宋代的苏(轼) 、黄(庭坚) 、米(蒂) 、蔡(襄)世称“宋代四大家” ,宋徽宗 赵佶的书法世称“瘦金体” 。明代书法从总体看不如前代,字写得较刻板工整,缺少神气,世称“台阁体” 。 中国的书法学习者习惯将书法范本称之为碑帖,它们是把刻在石上的文字用墨拓于纸上而成(帖也有 木刻拓本) 。然而,碑和帖实际是有区别的。碑是古人用于纪功述事的一种石刻,立碑的目的是将碑文的内 容公诸于世;而帖是把著名的字迹加以篆刻,刻帖的目的在于学习书法学习者需要,以模写、刻印方法制 作法帖。宋代以往,帖学十分盛行,出现许多单帖或从帖。然而,长期的翻刻,易使名帖失真走样,因此, 清代书法家反对帖学,提出应重视卑学。他们广泛收罗古代碑刻,制作拓本,用以研习书法。碑学的兴起, 给书法艺术发展吹入一股清新之风,其影响及于当代。

二、绘画艺术(中国画的含义 P6)

中国的绘画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岩画,而后出现了青铜文饰、秦汉壁画、汉代帛画、画 像石等。东汉时期,纸的发明为中国创造了良好的载体。魏晋南北朝时,中国画开始迈入自觉的艺术门槛, 出现了顾恺之、张僧繇、谢赫等一批画家和绘画理论家,标志中国画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自那时以 来,中国绘画的名家名作辈出,绘画题材广泛,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1、人物画 人物画是中国画成熟最早的画种。文献记载,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中已有专职的 画工绘画人物肖像,孔子就参观过周代明堂悬挂的古代帝王之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画随佛教进入中 国,推动人物画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如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几乎全是人物画家, 其作品已能注重人物神情和性格特征。隋唐时期,人物画高度成熟,出现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 、 吴道子《地狱变相图》 、张萱《琥国夫人游春图》等稀世珍品。隋唐以后,人物画继续有发展,如北宋的李 公麟等画家突破传统的佛道、帝王、圣贤、仕女题材,把笔触伸向渔民、樵夫等社会下层人物;张择端《清 明上河图》描写城市社会生活,画面上有姿态各异的人物 500 余人。金元时期,人物画趋向于衰微。明清 人物画虽有复兴,但总体成就不如唐宋。 2、山水画 山水最初是在人物画中作为背景出现的,东晋时,山水与人物画有所分离。隋唐时,山 水画形成独立画钟,出现了以石膏、石绿为主要色彩的“青绿山水”和以墨色为主的水墨山水。其中“青 绿山水”画以隋唐展子虔及唐朝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最为有名;水墨山水以唐朝王维最有名。王维的画水 墨渲淡,笔意清润,画中有诗意,被称作“文人画” 。唐代以后山水画蓬勃发展,名家辈出,著名的有五代 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北宋的李成、范宽、米蒂;南宋的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南宋画院四 大家) ;元代的黄公望、王蒙、无镇、倪赞(元四家) ;明代的戴进、吴伟(浙派) 、沈周、文征明、唐寅、 仇英(吴门派) 、董其昌(华亭派) ;清代的石涛(朱若极) 、八大山人(朱耷) 、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 祁(四王)等人。所画作品各具一格,垂范后世。 山水画比人物画出现得晚,但是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画的主要形式。中国画家之所以

普遍喜爱山水画, 是因为画家能借山水挥洒性情,表现自己的内在情绪,使之起到陶冶心性的作用。中国画家作画时,并不 把山水作为与自己分裂的客体描摹,而是努力将自我情感和自然精神熔铸为一,从中获得宇宙和人生的美 的真谛,特别是水墨山水,因其能够籍墨韵表达宇宙酣畅淋漓的生命态势,尤其受到画家的青睐,成为中 国画中最有特色的品类。

3、花鸟画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出现最晚的画钟,中唐时才出现,宋代趋于成熟,但其后发展十分迅 速,出现不少名家名作。历朝著名的花鸟画家有唐代的薛稷、殷仲容、边鸾;五代的黄笙、徐熙;北宋的 黄居 0、文同、苏轼;南宋的扬无咎;元代的温日观、柯九思、王冕;明代的陈淳、徐渭;清代的恽格、八 大山人、石涛、金农、郑燮等人。 中国花鸟画的技法可分工笔与写意两种,其题材最为集中的有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 ;梅、兰、 竹、菊,称作“四君子” 。它们的形象高洁、竣清,寓有丰富的文化含义。

三、传统书画的文化特征

中国的传统书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其一,两者有共同的起源,最初的文字即是从图画发展而来。 其二。文房四宝是它们吧的共同工具。其三,它们都是线型艺术,书法固然是线条表现,中国画也是以点 线为主的艺术,与西洋画的板块表现手法不同。其四,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画常用文字题于画 中,使其成为 构图的组成部分,书法中的草书龙飞凤舞,又恰似一幅大写意的中国画。传统书法从理论和技法都是 相通的,两者难以分家,因而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 中国书画的密切关系,使它们具有相同的文化特征,主要有:

1. 尚意写神 中国画以意写神为原则,作者常把书画对象作为自我思想感情的表现中介。中国画常以 散点透视的方法, “以大观小”: 、“咫尺之幅,写千里之遥” ,使客观景物依作者心灵的感受加以显现,不求 形似而求神似。中国书法线条丰富多彩跌宕多姿,也是书法家情感的自然抒写。 2. 重视气韵 气韵生动是中国书画的重要理论,起核心在于表现作品内在的生命感,使作品符合自然 之景、宇宙之情,生动流畅。气韵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觉,气韵的把握在于人格的修养。因而,中国 的书画评论者常以人格和书画相比拟,有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 3. 整体和谐 中国书画的构图布局强调整体和谐,各线条、景物间的关系有主次、虚实、轻重之别。 墨的浓淡枯湿、点划的长短曲直、运笔的行留迟速,都要依主题思想调度,使之虚实相生,互相衬托,产 生无字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美感。

四、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是集唱、念、做、打、舞于一体的一门综合艺术,它的渊源可以上溯到上古时代的乐舞、巫 舞、杂技及俳优们的滑稽表演。它起源虽然很早,但成熟得较晚,宋金时期才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中,唐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唐玄宗时,宫廷中设立有教演艺人的专门场所,称 作“梨园” ,排演《兰陵王》《踏摇娘》一类的歌舞戏,以及用滑稽对话、动作表演的“参军戏” 、 。这些表 演具有叙事性、情节性,有向戏曲方向发展的趋势。故后世称戏班为“梨园” ,称演员为“梨园弟子” ,奉 唐玄宗为戏曲的祖师。 宋金时代,中国戏曲开始成熟,出现了以讲唱歌舞为主的诸宫调、有人物故事情节的傀儡(木偶)戏、 影戏(皮影戏) 、以及具有舞、曲、白表演手段完备的戏剧形式——南戏。这一时期,城市中出现了公共的 演出场所瓦舍、勾栏,成为各类表演艺术的大众化舞台。元代的北方戏曲在原宋金时已出现的戏曲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形成元杂剧,出现了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优秀剧作家。元杂剧剧目有 700 多种,其中关 汉卿的《窦娥冤》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元杂剧和南方的南戏并列,成为南北戏剧的两 朵奇葩。 进入明代以后,北方的杂剧衰落,南方的南戏则吸收了杂剧的优点,演变为“传奇”“传奇”的曲调 。 比南戏丰富,有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四种主要声腔。至清代发展成五大声腔系统,即高腔、 昆腔、弦索、梆子、皮簧,剧目发展到 2000 余种。明代的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了《紫钗记》《牡丹亭》《南 、 、 柯记》《邯郸记》四大著名传奇,被誉为“中国十六世纪的莎士比亚” 、 。 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繁盛时期,清代中叶,由于乾隆皇帝

的喜好,昆曲进入北京上演,成为诸多声 腔中的佼佼者。后来,戈阳腔、梆子腔、二黄调也先后进入北京,与昆曲争胜,其代表剧种为秦腔、微腔 与汉剧。各大声腔在演出中互相影响,至道光年间,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京剧吸收了昆曲、微剧、汉剧、秦腔等众多戏曲艺术的长处,是近代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戏剧 剧种。中国的戏曲中,昆曲曲调高雅,词章优美,适合士大夫的欣赏口味,被称之为戏曲的“雅部” ,其余 的戏曲被贬作“花部” 。京剧是后出的剧种,属于花部,但它汇集了许多戏曲的优点,又较昆曲通俗易懂, 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好,其影响很快超越昆曲,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京剧的发展是近代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京剧之外还有其他新诞生的剧种。据统计,中国现有的 戏曲种类达 300 多种,其中除昆剧、京剧外,较大的剧种有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四川的川剧、浙江 的越剧、广东的粤剧、上海上午沪剧、湖北的汉剧、安徽的黄梅戏、江西的采茶戏、湖南的花鼓戏等。它 们多数形成于清中叶至近代,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 练 习

(一)填空:

其代表作品为《兰亭序》 。

1.中国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2.人称“楷书四大家”的书法家是: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3.宋微宗赵佶的书法世称: “瘦金体” 。

4.唐代王维的画水墨渲淡,笔意清润,画中有诗意,被称作“文人画” 。 ,梅、兰、竹、菊被称作“四君子” 。

5.中国的传统绘画题材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

6.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人誉为“中国十六世纪的莎士比亚” 。

(二)名词解释:

1.颜肥柳瘦: 颜真卿把篆隶笔法用于楷书草书,点竖撇捺都写得肥壮丰满,世称“颜体” ,柳公权的笔 划则显得均匀硬瘦,如同刀刃,世称“柳体” ,两人的书法对比给人以肥瘦鲜明的感觉,因而世称“颜肥柳 瘦”或“颜筋柳骨” 。

2.书画同源: 传统书法从理论和技法都是相通的,两者难以分家,因而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

3. 梨园: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中,唐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唐玄宗时,宫廷中设立有教演艺人的专门 场所,称作“梨园” ,排演《兰陵王》《踏摇娘》一类的歌舞戏,以及用滑稽对话、动作表演的“参军戏” 、 。 这些表演具有叙事性、情节性,有向戏曲方向发展的趋势。故后世称戏班为“梨园” 。

(三)问答题:

1.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有哪些共同的文化特征 主要有: A. 尚意写神 中国画以意写神为原则,作者常把书画对象作为自我思想感情的表现中介。中国画常 以散点透视的方法, “以大观小”: 、“咫尺之幅,写千里之遥” ,使客观景物依作者心灵的感受加以显现,不 求形似而求神似。中国书法线条丰富多彩跌宕多姿,也是书法家情感的自然抒写。 B. 重视气韵 气韵生动是中国书画的重要理论,起核心在于表现作品内在的生命感,使作品符合自 然之景、宇宙之情,生动流畅。气韵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觉,气韵的把握在于人格的修养。因而,中 国的书画评论者常以人格和书画相比拟,有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 C. 整体和谐 中国书画的构图布局强调整体和谐,各线条、景物间的关系有主次、虚实、轻重之别。 墨的浓淡枯湿、点划的长短曲直、运笔的行留迟速,都要依主题思想调度,使之虚实相生,互相衬托,产 生无字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