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浅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

摘 要:与马克思后期的作品一样,青年马克思撰写的博士论文中也有着丰富的人学思想,以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与解放问题为探讨的主题,只是从探讨的思路来看与后期不同,是从人的自我意识出发来展开对人的问题的思考的。博士论文中的启蒙意识带来了人的出场,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中存在的差别的探讨,提出了以自我意识为特征的人的主体性哲学,体现了马克思认为人是创造性存在的人学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 博士论文 自我意识 人学思想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late works of Marx, there are also rich humanistic thoughts in the young 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s the discussional theme of the paper, the viewpoint about hominine essence and hominin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is just different from the late point of views at the side of the thinking start which is self-awareness of people. Marx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mocritus’s and Epicurus’s natural philosophy and brought forward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self-awareness. All these represent Marx believed the human beings are creative existence in his humanistic thoughts.

Keywords: Marx Doctoral dissertation Self-awareness Humanistic thoughts

一般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包括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人学思想虽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被提出,但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博士论文作为马克思从事理论活动的开端,就已经致力于对人的研究。本文在对博士论文的文本阅读基础上,挖掘出马克思在其中展露的人学思辨,进而展示出青年马克思的宏伟抱负。

一、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存在本质差别——人学思想的自然基础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确立了人在哲学中的中心地位,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批判束缚人性的宗教。马克思肯定了伊壁鸠鲁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反对整个希腊民族把天体神化的观点,用普罗米修斯精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①由此可见,此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自我意识的人,人是自我意识的代表和化身,从而把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因为自然安排得不好,所以神才存在。因为非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神”

才存在。因为思想不存在,所以神才存在。”②从马克思驳斥关于神的存在的证明可以看出,他反对旧的理性主义的神学,开始关注宗教观念和现实世界的联系,反对宗教对个人的压制,要求人的自由与解放。通过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探讨,马克思带着以自我意识为基点的主体性色彩展开了他的人学思辨。

马克思分析并批判了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种种歪曲和贬低,纠正了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这两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的传统偏见,阐明了他们在自然哲学方面的差别,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独特的积极的意义。

二者自然哲学的本质差别集中体现在他们关于人的感性知觉的可靠性以及偶然性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p12 同上书p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与必然性的对立上。德谟克利特站在怀疑论的立场上,把人的感性知觉当作人的主观假象,他“认为是真实的那种知识是没有内容的;而那种能向他提供内容的认识又没有真实性。”③ 相反,伊壁鸠鲁则采取独断论的态度,相信人的感性知觉,认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驳倒感性知觉”,“概念也不能驳倒感性知觉,因为概念依赖于感性知觉”④。他们二者对人的感性知觉的不同观点,揭示了他们关于“人”的不同哲学观。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否定人的感性知觉的真实可靠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生活现实中的完整的人的否定,是一种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真实的知识”的逻辑路径。而这种基于现实生活之外去追问的思路,必然会导致他将这种形而上学的存在当作一种必然性。所以,尽管德谟克利特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去探索这种必然性,必然性始终像神秘的“自在之物”一样操纵着人生和历史。最终,德谟克利特只能以决定论看待历史,以悲观痛苦的心态对待人生。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对人生和历史的这种哲学观本质上是抹杀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点———以“自我意识”为根本特征的人的主体能动性。相反,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则充分信任人的感性知觉。由于人的感性知觉往往带有极强的个体色彩,所以伊壁鸠鲁对感性知觉可靠性的确认就是对个人主体地位的一定程度的肯定,由此也导致他对偶然性、任意性的强调。他说:“被某些人当作万物的主宰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宁肯说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则取决于我们的任意性。”⑤而人的感性知觉是人的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伊壁鸠鲁对感性知觉可靠性的确认,也就是主张从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像德谟克利特那样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去发现哲学。这样,伊壁鸠鲁既从生活中获得了哲学,又从哲学中获得了生活的自由,从而人生在他看来是享受和幸福,历史是开拓和创造。总而言之,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感性知觉的可靠性上,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上,体现了二者在“人”的哲③

④ 同上书p201—202 同上书p200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p2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学观上的对立: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观是决定论,它掩盖了完整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和自由本性;伊壁鸠鲁哲学则是对人的主体能动性、自由本性的呼吁和对神性的否定。

伊壁鸠鲁原子论的独特意义在于他用“原子脱离直线作偏斜运动”的论点纠正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打破了命运的束缚,从而从自然的角度来阐明人的自由意志、个性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指出,“原子脱离直线作偏斜运动”不是伊壁鸠鲁物理学中的一个特殊的、偶然的规定,而是被赋予了普遍意义的原子运动规律,它贯穿于伊壁鸠鲁的整个哲学。马克思虽然承认伊壁鸠鲁的抽象个别性的自我意识取消了真正的科学,但对待德谟克利特的态度却不如伊壁鸠鲁,这就是因为德谟克利特缺乏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忽视了人的感性知觉的重要性,将一切只看作必然;而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相反,肯定人的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认为人的自由与解放就在于奋起反抗宗教势力,像普罗米修斯一样。

二、人的自由的实现——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自我意识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突出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历史重要性,并借此表达自己的哲学观:哲学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人的生活之外的玄想;哲学的功能在于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并使人在自我意识中获得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哲学的特征在于从怀疑和批判中学会思考,树立自我意识。当然,马克思在高扬伊壁鸠鲁的同时也看到了伊壁鸠鲁哲学的局限性,他并不赞成伊壁鸠鲁把自由理解为脱离现实世界的自我意识的心灵宁静的看法。马克思认为,不能抽象地理解自由,不能通过把人同周围环境分开并把二者绝对对立的办法来实现自由。只有当人不被看作是抽象的个别性,而是从人同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围环境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来考察人的时候,自由问题才能得到解决。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人和客观现实、哲学和世界的辩证关系,指出:“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这是一条心理学规律。”⑥

此时的马克思受黑格尔哲学、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并通过与现实的对照,不断批判各派思想得失,自觉探索、反思自我,创造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是庞大的黑格尔哲学体系解体的产物之一。这种哲学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出发,以反宗教的面目跻身哲学舞台,提出人的自我意识哲学,即人不是绝对观念自我运动和实现的工具,相反,绝对观念可以而且只有在被人自觉意识到的时候,它的实现才能完成。这种哲学的人学意义在于,它突出了人在绝对观念的历史运动中的主体性作用,不再将人当作作为必然性的绝对观念实现自身发展的一种工具。它的现实意义在于批判了基督教德国对人性的禁锢,对人的自由的压制。这与马克思所赞扬的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在本质上的高扬人的自由和精神解放是一致的,因而得到马克思的认可,“自我意识”理论也成为马克思关注的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哲学依据。

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的实现显然只是他关注人的初步理论尝试,这里的“人的自由”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即存在的自由,是人摆脱客体从而使得自身存在起来。“抽象的个体性只有从那个与它相对立的定在中抽象出来,才能实现它的概念———它的形式规定、纯粹的自为存在、不依赖于直接定在的独立性、一切相对性的扬弃。须知为了真正克服这种定在、抽象的个别性就应该把它观念化,而这只有普遍性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p7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才有可能做到。因此,正像原子由于脱离直线,偏离直线,从而从自己的相对存在中,即从直线中解放出来那样,整个伊壁鸠鲁哲学在抽象的个别性概念,即独立性和对同他物的一切关系的否定,应该在它的存在中予以表述的地方,到处都脱离了限制性的定在。”⑦人的自由的实现如同抽象的点扬弃线的定在一样,人的存在要摆脱自然的定在,进而自己从自身中解放出来。“而事实上,直接存在的个别性,只有当它同他物发生关系,而这个他物就是它本身时,才按照它的概念得到实现,即使这个他物是以直接存在的形式同它相对立的。所以一个人,只有当他与之发生关系的他物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相反,这个他物本身即使还不是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但是,要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现实的客体,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对的定在,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⑧抽象个别性的实现过程,是自我意识在内在矛盾推动下外化的过程,原子的偏斜体现了人的自由的实现。

最后,人的自由的实现,是在哲学与世界的双向运动中进行的。马克思认为:“这些个别的自我意识始终具有一个双刃的要求:其中一面针对着世界,另一面针对着哲学本身。因为在事物中表现为一个本身被颠倒了的关系的东西,在这些自我意识中表现为二重的、自相矛盾的要求和行为。这些自我意识把世界从非哲学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就是把它们自己从作为一定的体系束缚他们的哲学中解放出来。”⑨这个解放过程伴随着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的双向运动。马克思分析道:“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哲学在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在的缺点,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对的缺陷之中,而且只有当它陷⑦

⑧ 同上书p3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p37

⑨、⑨ 同上书p3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入这些缺陷之中时,它才消除掉这些缺陷。”⑩实际上,这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就是实践,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的过程。哲学的实现意味着告别旧哲学,这和人要求摆脱束缚,实现自由解放是一致的。

三、结语

尽管博士论文既不像《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那样,提出了唯物史观思想,也不像《资本论》及其各份手稿那样,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甚至因为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的唯心主义倾向而得不到挖掘,但博士论文充分显示了马克思的哲学造诣,这种造诣是马克思能够在后来的著述中取得一系列思想成果的前提条件。其中闪耀着“自我意识”光辉的人学思想代表着马克思思想的开端前沿性。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试图在对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自我意识哲学的研究中,认识黑格尔哲学之后自我意识哲学新形态:人的自我意识成了人自身,成为人自由和解放要求的支撑点,代表着一种对宗教和对现实国家中的人的存在处于宗教精神枷锁和封建政治奴役的、彻底顽强不屈的主体性人本主义批判立场。虽然马克思后来很快告别了“自我意识”的“抽象人”,但作为其人学思想的开端,是他以后思想的指引,马克思的自我批判精神也使他的思想不断发展创新,远离了僵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2、[德]弗·梅林著;樊集、持平校.《马克思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鲁露.《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5

4、何建津. “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期

的文本解读”.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xx年第4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5、陈琳.“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解读”.江汉论坛.2007.4

 

第二篇: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浅析马克思民主思想

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浅析马克思民主思想

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

浅析马克思民主思想

摘要:在马克思民主理论中,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民权利和国家制度;民主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决定国家的哲学观及唯物史观,民主就是人民主权和意志的实现,就是人民自己创造、自己建立和规定国家制度,并运用这种国家制度决定自身的事务。马克思民主思想对我国民主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坚持马克思民主思想有助于我国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关键词:马克思;民主;思想

一、马克思民主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通过对人类民主实践的深入分析,尤其是通过对资产阶级的人民主权理论的批判,阐明了民主概念的内涵,揭示了民主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认为,民主就是人民主权、人民意志的实现,就是人民自己创造、建立和规定国家制度,并运用这种国家制度决定自身的事务。概括地说,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经常在不同的层面上和领域中使用民主概念,但作为人民权利和国家制度的民主是它的基本含义。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包含以下主要方面:平等主义的民主、经济和社会的民主、集体主义的民主、直接的民主、理性自觉的民主、大众的民主。

二、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来源

马克思的民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名言“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实质,是作为国家制度特殊形式的社会化了的人。”[1]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及德国哲学家的民主思想是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直接来源。

(一)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民主思想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领导问题的设想,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历史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中:各级行政官吏均用秘密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完全根据才能和品德选择公职人员,公职人员没有任何特权,只能为公众服务;任何公事必须由最高领导机关或民众大会充分讨论决定,任何领导个人不能擅自决定。

欧文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方案中提到:关于民主的领导体制,即公社领导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人员为公众服务的原则。公社(又叫新村)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社全体社员大会,它讨论决定一切重大问题。

(二)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德国空想共产主义民主思想

德国空想共产主义的特点是,用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工人运动,准备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再经过一个过渡时期,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是卡贝和魏特林二人。

卡贝在其名著《伊加利亚旅行记》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个通过暴力革命建立起来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伊加利亚共和国”。卡贝所设计的伊加利亚共和国的领导制度体现了“主权属于人民”这个最高原则。所谓主权属于人民,就是只有人民有权制定或委托制定社会公约、宪法和法律,并把执行这些法律的权力委托给执行委员会。人民享有如下权力:选举权力;同意或否决人民代表大会和执行委员会的建议和行动的权力;司法权力以及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治安的权力。因此,所有公职人员都是人民的委托人,都由选举产生,不称职时可以罢免。为确保“主权属于人民”,确立两条基本原则:第一,行政权从属于立法权,即各级执行委员会从属于各级代表大会。第二,行政权绝不单独委托给一个人行使,而是交给一个执行委员会 [2]。 (三)19世纪德国哲学思想对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影响

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浅析马克思民主思想

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批判中开始阐述其民主思想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首先认为黑格尔的出发点是作为两个永久的对立面、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并肯定了黑格尔“把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看作一种矛盾,这是他较深刻的地方。”[1] 马克思说:“自然,政治制度本身只有在私人领域达到独立存在的地方才能发展。在商业和地产还不自由、还没有达到独立存在的地方,也就不会有政治制度。中世纪是不自由的民主制。国家本身的抽象只是近代的特点,因为私人生活的抽象只是近代的特点。政治国家的抽象是现代的产物。”[1] 马克思在此高度评价了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分离的历史意义,认为这种分离为个人得以“自由”而提供了基本的可能性。并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1] “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的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1] 这样,马克思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即政治国家不过是人民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国家性质是由社会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就如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总结马克思的这一发现时所说的那样:“马克思不仅得出同样的看法,并且在《德法年鉴》(1844年)里已经把这些看法概括成: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 [3] 并明确阐述了只有“民主制”才能承担这一中介任务。

三、马克思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认为,民主是有其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的。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需要依照人民的意志制定各种法律和制度、设立专门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即国家,使人民更好地实现民主,当民主发展到绝对的民主时,就自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了;民主是由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只有让人民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拥有民主,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民主。因为没有经济上的民主就无法实现政治上的绝对民主;民主的实现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在具体的条件和规定性中民主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同时,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了维护某一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从理论规定性来说,马克思民主的核心是“人民民主”,他把民主的主体“人民”旗帜鲜明地表述为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群众,这一主体与以往民主的主体规定性存在着实质性差异。对阶级的具体表述,是马克思实现民主理论创新的关键所在。在民主运行的程序和规范上,马克思力图实现最广泛的人民参与、管理、监督。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国家的制度、法律、国家本身都是人们的自我规定和特定内容,法律和制度是因人民的需要而存在的,人民是国家存在的基础。

四、马克思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一)马克思民主思想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自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民主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懂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看不清历史发展的方向,提不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列宁在其《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写道:“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民主制,就是说,只有通过彻底实现民主,把最彻底的民主要求同自己的斗争的每一步骤联系起来,才能获得胜利。”[4]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意识到,在中国只有运用马克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新型政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曾提到这个组织“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族党,而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2]

中国共 产 党以中国革命领导者的面貌登上政治舞台,首个任务就是制定民主革命的纲领,确定民主革命的战略目标。中国共 产 党提出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纲领。在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共 产 党最终夺取了政权,实现了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

(二)马克思民主思想对我国当代基层民主建设的影响

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浅析马克思民主思想

中共十七大报告把“人民当家做主”概括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正是对民主价值的科学揭示和准确表述。根据这一概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扣“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核心价值。如何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呢?

笔者认为,必须把民主建设工作落实到基层,特别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也只有从基层抓民主建设工作,才会把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得更加的完善。

首先,基层居民是我们的权力来源,“因为民主的势力,是由下而上的,我们非将政治的重心移到最下层,民主势力的基础才算得是稳固。”[5] 我们必须把这一阶层的民主工作做好了,方能谈民主建设工作。工人和农民是无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农民和工人团结和组织起来,马克思在《共 产 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的队伍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的”[6] 。在广大农民阶层实施民主和建设民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大的民主政策。 其次,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民主建设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教育水平等因素考虑在内。列宁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4] 斯大林曾写道:“各?异?族人民有按照自己愿望来处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而我们,依据同一条规定,则应该设法使这些民族的愿望成为真正社会民主主义的愿望,使这些愿望是从无产阶级利益出发的,为此就必须以社会民主主义精神去教育这些民族的无产者。”[4] 通过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党组织的建设,通过本民族的代表实现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的民主意愿的表达。“要建树一个民主国家,首先要培养民主势力,欲养成民主势力,须自地方自治;欲实施地方自治,一方面要训练和组织民众,一方面要广设小规模的实验室,使人民得到实习运用民权的技能。”[5] 笔者认为,只有实现村民自治,全身投入到国家的治理过程中,使居住在社会最广大的劳动人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民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周琳,郑英,童荣,简开利.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史纲[M].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

[5]何炳贤.地方自治问题[M].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

[6]《共 产 党宣言》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