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摘抄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摘抄

周蓓

1.班主任的幸福源于何处? 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班主任应该有怎样的专业素养?有童心,有爱心,有责任心,是专家,是思想家,是心理学家。

2.作为教师,永远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脸庞,这多么令人欣喜;作为班主任,永远面对的是晶莹的童心,这多么令人骄傲!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永远面对的是挖掘不尽的宝藏,这多么令人自豪!献身于这平凡而崇高的事业,一切辛苦都是甜蜜的。正如青年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是,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3.班主任幸福感的丧失是由于厌倦感的滋生,而厌倦感的滋生主要来源于两点:远离学生和拒绝变化。远离学生,不是指物理距离上远离,二是指班主任和学生的心灵距离在拉大。本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因为感情的隔膜,学生在我们眼前成了物,是分数,是试卷,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目中无人”的教育,怎么可能有幸福感?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4.班主任的幸福感源于何处?享受职业--一个人只有以享受的心境对待职业才可能获得职业幸福感。赢得尊严--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还有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那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那就是自身的光荣感。一个班主任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赖,是一种尊严;班级得了流动红旗,这是一种成功,也是一种尊严;发表了文章或出版了著作,这更是觉得尊严。这种尊严就是幸福的来源之一。学生爱戴--这是班主任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超过了任何来自领导的表扬和奖励。克服厌倦最好的办法是不断地和孩子在一起,不但在行动上和他们交往,而且在情感上和他们交融,不断被孩子感染和感动,你就会有幸福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时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时刻不忘记自己是孩子的老师,必然和孩子心心相印,而且每天都会生活在被童心感动的情怀中,生活在感动中就是一种幸福!超越自己--每天都重复昨天的事,谁都会厌倦,能不能追求做最新的自己,不要重复自己,超越自己,在超越中,我们会获得成就感,进而感到幸福。这样教育就会每天都充满悬念,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无穷的魅力。享受这种魅力,也是作为一名不断超越自己的班主任的幸福所在。

5.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童心使我们能够和孩子融为一体,爱心使我们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责任心则能使我们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同时,优秀的班主任还应该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这里都给它们加上引号,是想表明并强调,也许我们班主任一辈子都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但这不妨碍我们给自己的事业定一个终身奋斗目标:专家,能够使我们在学科教学或其它专业技能上(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道德上)征服学生的心,并给他们以积极地影响;思想家,能够让我们随时反思自己的工作,并以鲜活的思

想点燃学生思考的火炬;心理学家,能够使我们不知不觉走进学生的心灵,同时让学生不知不觉向我们打开心灵的大门。

6.如何赢得学生的心灵?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这是谈心的前提。在这里,“尊重”首先应该体现在对孩子善解人意的体贴与关怀。当孩子叩开老师的办公室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求助,我们应该以真诚地眼光给孩子以心灵的安全感,进而自然而然地向我们敞开心扉。 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老师应用温和的眼神鼓励孩子畅所欲言,一吐为快,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也许在成年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看来,确是天大的事。面对孩子的倾吐,班主任任何不屑或不以为然都是对童心的亵渎。对孩子的理解,不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一颗孩子的心去理解。陶行知多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 多提建议,避免训斥。既然是孩子,他们的观点就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他们的想法也不可能都是成熟的,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否则便是教师的失职。但这里的“引导”不是不着边际的空洞说教,更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而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关切,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在谈心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分析并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会不知不觉把我们当做朋友进而更加信任我们。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谆谆告诫教育者:“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7.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 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并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进而给他提供有效的帮助。在这里,倾听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赢得信任,了解情况,提供帮助。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讲悲伤、委屈、苦闷等抑郁之情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因此,以倾听为主要目的的个别谈话应诱导、鼓励学生滔滔不绝、一吐为快。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表达出来,老师则以诚恳的态度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我是理解你的,你也完全可以信任我,我愿意分担你的一切苦闷!”从而使学生无所顾忌地继续讲下去。

8.与学生相处,有一个原则应该遵守,那就是永远不以学生为敌!即使学生对自己充满敌意,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浑然不觉”,以平常心待之。无论学生以怎样复杂而疑虑的眼神看我,我都以纯净的目光去打量他们。 在和学生的交往中,真诚有时候比感情更重要。感情需要时间的积累,而真诚只需要当即把心掏给学生;感情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温馨的话语来表达,而种牛场需要坦率,包括很尖锐但很真实的语言。

9.化批评为表扬(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心灵。所谓“走进心灵”,就是让孩子的心灵有所感动,有所醒悟,在孩子犯错误时,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方法至关重要。 比如“批评”。毫无疑问,批评是教育重要的方法,说“重要”是因为我认为教育中的批评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因而是有缺陷的教育。但是,有时候表扬比批评更加有效。富有智慧的教师,哪怕是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能够找到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的地方,巧妙地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教育学生的目的。

10.多一些“非功利谈心”如何 学生遇到困难或犯了错误,就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不管教师如何耐心而亲切,学生都知道是在教育自己,他内心的防范心理是必然的,这种自觉不自觉的防范心理甚至抵触心理会影响或消解教师满腔热情真诚地教育,这也是必然的。 最好

的教育是看不出教育目的的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结尾,教育家给我们提的最后一条建议是“保密”,他认为,对于最好的教育来说,教育目的应该尽可能隐藏起来。这是因为,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目的要隐藏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我坚信,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教师的内心深处,教育目的应该明确;但体现在外在的行为,教师的教育痕迹则应该尽可能淡化,所谓“春风化雨”所谓“润物无声”。没有具体教育指向的非功利谈心,就是隐蔽了目的淡化了痕迹的教育。

11.把教师的教育意愿转化为集体舆论 学生生活在集体中,我们就应尽量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对自己的关注与监督,有的教师一方面在语言上对学生强调“个人离不开集体”,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却很少把自己的教育意识同学生集体舆论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无论受到了表扬还是批评,似乎都是老师个人对他的评价,他感受不到集体舆论的存在,产生不了“同学们这样表扬我,我一定争取更大进步”或“我又犯错误了,真对不起集体”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学生是很难获得集体主义道德体验的。相反,如果班主任善于创造出集体舆论,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转化为班集体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那么,学生会真切的感受到集体的存在,感到自己与集体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集体,同时也受着集体的关注:有了进步,他会赢得全班同学鼓励的掌声;犯了错误,他会感到全班同学谴责的目光。因此,高明的教育者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意愿以集体舆论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集体去影响每一个学生。

12.“化险为夷”的艺术 所谓“走进心灵”,有时候并不只是教师对个别学生的谈心;作为班主任,“走进心灵”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富于智慧的教育,去感染、触动、影响全体学生的心灵。这当然需要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意见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野,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们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即使面对班里明显的违纪现象或重大问题,教师爷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批评、斥责,而还应充满信心地分析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中有没有正面的教育因素呢?如果善于挖掘消极事件中的积极因素,说不定会使班集体获得一次“化腐朽为神奇”的转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善于发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凡小事或重大挫折中的教育效益,善于变偶然现象为必然教育,仅仅靠教育者的责任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地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做到了这些,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13.比机智更重要的是民主 在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中,陶行知先生当然表现出来相当高明的教育机智,但我从中读到的首先不是机智而是对孩子的爱、信任和尊重。换句话说,我认为陶行知这“四块糖果”所蕴含的首先是他发自肺腑的民主情怀。 教育艺术就是心灵的艺术,它对教育者的要求首先不是技艺,而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由衷地热爱和尊重。

14.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 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转化后进生务必注意以下几点:一,注意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我要特别强调的是,首先这种爱不是故作的特殊的“偏爱”,而是自然而然地和其他同学一样平等的爱,不然他们会觉得老师对他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看”。其次,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还应来自学生集体,要让他感受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他,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尊重他,进而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第

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赏金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所以,从某种意义说,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向上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有效的方法往往包含有“科学”的因素,但有时“科学”未必“有效”;另外,这里的“有效”,还包含“艺术”的意思,让他们更易于接受。 具体的方法有:1、写“家校练习本”;2、填“报喜单”;3、游玩。4、集体评议(表现最差及进步最大)。5、写“每日九问”。6、写《灵魂的搏斗》;7、安排当干部;8、对手竞赛;9、学生作文表扬;

10、推荐好书。

15.形成和谐的团队教育 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孩子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家长之间的竞争,要从六个方面影响家长:阅读启迪、写作改变、书信沟通、孩子促动、家长转化、家访感染。

 

第二篇:《班主任专业基本功》读书摘抄

《班主任专业基本功》读书摘抄

第一章 专业理念

1.班主任老师的专业理念是指班主任“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认识”。主要体现在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教学和对待自身发展四个方面的正确观念和信念。

2.班主任是学生的主要精神关怀者(最重要的角色),是全面关心学生发展的人生导师,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是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者。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班主任应由取得教师资格、思想道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身心健康、乐于奉献的教师担任。” “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组织好班集体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3.班主任专业化的内容:一是要深化专业认知。(德育原理、班主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班级管理学和班主任工作行为学)二是要增强专业能力。(如: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创建班集体的能力,做好个别学生辅导的能力、组织开展各种班队活动的能力等)三是要提升专业道德。(从班主任的劳动内容来说,班主任的专业劳动主要是引导、帮助、促进学生德行成长和发展的,即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4.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

5.个人的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和情感(基础)二是道德和意识。(标志)三是审美意识和信念水平。(核心)

6.“精神关怀者”的角色准确反映了班主任教育劳动的性质:班主任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班主任应具有对学生充满关怀、爱护的感情,以精神关怀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

7.“精神关怀”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精神关怀主要是关怀学生的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及其成长与发展,即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精神成长;关怀他们当下精神生活状况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

8.“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9.班主任精神关怀的具体要求:一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和“闪光点”。其次,对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和学习习惯不好、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帮助其分析原因,给予适当的帮助和矫正。第三,帮助不同的学生找到“表现自己”的领域和方面,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且促成达到某种“完善的高度”,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二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使学生执着于崇高、真诚和友善的精神追求。)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0.全面关心学生发展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思想发展、知识学习和社会成长。),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

11.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对班主任的具体要求:一是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是班主任必须树立和坚持的基本教育理念。)二是适应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协调发展。三是搭建成长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四是实施多元评价,支持学生个性发展。

12.班主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家长代理人、学生楷模、心理保健者、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13.班主任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原则:1)以高尚的人格濡染学生。2)以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3)以出色的能力折服学生。4)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

第二章 职业道德

1.《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立教之基,这是由教师劳动的任务、对象及其特点所决定的。

3.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崇高性;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自觉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示范性;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时代性。

4.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的立身和执教之本,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地内容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6.关爱学生就要尊重信任学生。教育的前提是尊重。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同时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而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教师要从心底去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贴近学生,启发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从而生成有效的教学效果,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7.“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内心对他们寄予良好的期待,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给予正面鼓励,那么,学生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也能感受到信任与期待,从而增强自信心与上进心,无形中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信任、相互融通的桥梁,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到一种催化的作用。

8.关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关爱学生就要尊重信任学生;关爱学生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关爱学生就要保护学生安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xx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 产 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9.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引领(党的十八大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重要论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为核心内容(当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地核心内容是“关爱学生(是教师特有的职业情感),严谨笃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淡泊名利(是教师职业的崇高美德),自尊自律(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三、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本途径。四、以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根本目标。

10. 提高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科学文化水平:一、在专业发展上:既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道德;二、在师德要求上:既要注重基础,更要注重超越;三、在价值取向上:既要注重奉献,更要注重发展(教师职业的真正尊严并不来源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或外表,而是来源于他们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与教育信念);四、在师德养成上:既要注重他律,更要注重自律(由于他律是客观外界对人提出的要求和限制,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压抑感,体验到不自由,因而是难以持久的。只有把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被迫为自觉,才能在实践中感到轻松以至快慰。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第三章 礼仪修养

11.礼仪是一种修养,一种秩序,一种润滑剂。

12.礼仪的作用:礼仪是道德的示范;是行为的准则;是交往的枢纽;是文明的标志。

13.礼仪的原则:尊重原则、适度原则、真诚原则、自律原则。

14.教师礼仪的特点:教师礼仪要求的先进性;教师礼仪行为的示范性;教师礼仪内容的整体性;教师礼仪影响的深远性。

15.教师礼仪的意义:教师礼仪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师礼仪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礼仪有助于优良校风的形成;教师礼仪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16.教师礼仪的基本要求:一、教师个人礼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教师做到“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因此,教师个人礼仪可归纳为:谈吐文明,准确优美;举止从容,风度优雅;仪态端庄,稳重大方;衣着朴素,整洁得体。二、教师教学礼仪......

第四章 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

1.《意见》明确规定: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

2.从学校教育工作的全局出发,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育指导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劳动、体育活动,关心学生课外生活,进行班级日常管理,组织班级科任老师开展班级教育活动,学生思想品德评定与奖惩,联系家庭和社会力量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等。

3.从学校教育工作出发的工作职责有:教育引导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组织、协调工作。从工作对象出发的工作职责有:个体发展指导(具体包括:①思想品德发展指导②个性心理健康发展指导③学习指导④闲暇生活指导⑤不同类型学生的个别指导。

);集体教育工作(具体包括:①班集体建设②班级活动③班级日常管理④班级评价工作⑤班主任工作研究)。

4.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有错误缺点的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耐心诚恳的批评教育。努力应在互助友爱、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

5.新时期班主任的工作内容:①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导向②注重公平,面向班集体的每一个学生③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④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⑤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⑥建立完善班级管理制度⑦积极进行班集体文化建设⑧指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⑨充分发挥纽带作用⑩大胆创新工作方式。

6.班主任的工作原则:一、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二、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生动的,有想法、有个性、有丰富内心情感的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了任何成功的经验都不可能简单模仿或复制。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越全面,越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而取得好的沟通效果。

如何做到正面教育,积极引导?首先,应坚持以理服人,启发自觉,引导自我教育。其次,应树立先进典型,产生动机。再次,在班级评价中,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上进心。第四,应建立健全班级常规,定期检查监督,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热爱学生,意味着班主任要有“四心”:爱心、真心、公心、慧心。教育的艺术即尊重的艺术,尊重具体表现在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对儿童内心世界的理解,对儿童特殊需要的关注,以及对儿童足够的耐心。

李镇西:我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第五章 班级管理

1.《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班主任开展班级日常管理的主要依据。

2.偶发事件的特点:偶然性、突发性、爆炸性、紧迫性。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有:

一、控制感情,沉着冷静。二、了解情况,掌握分寸。三、依靠集体,尊重学生。

3.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首先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次是学校实施管理工作的助手。第三,班主任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第四,是沟通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桥梁。

4.班级常规管理应按照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开展工作。

5.如何实施班级常规管理?第一,加强班级的规章制度建设。二、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树立学生是班级常规管理的主人意识,班级管理追求的不是他治,二是自治;不是他律,二是自律。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真正成为班级常规管理的主人。)

6.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贯穿于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二、说理教育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坚持知情意行统一,坚持需要、动机、行为、效果的统一。其典型形式有:有关内容的课堂讲解、报告、讲座、演讲、讨论等。第三、通过活动强化行为规范地训练---专项训练法、榜样示范法、班级活动教育法。第四、通过考核强化行为规范。第五、环境陶冶。第六、教学渗透。第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7.班集体的形成应具备以下条件:有集体成员认同的共同目标;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8.优秀班集体的创建:一、确定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产生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班集体目标的真正确定,不在于班主任开学初的提出,而在于全班同学的认可、理解接受和实现,在于全班同学在心中和行动上树立起较强的“目标意识”。二、选拔和培养班干部。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和领导核心模式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有了良好的班干部队伍,班级才会有活力,才会有发展。民主选拔班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班干部。支持、鼓励并发挥其特长是使用班干部的主要方法。三、形成集体规范和舆论氛围。班规就是班级中经常进行的相对稳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制度。班规制定的原则:内容简洁;数目要少;正面措辞;掌握先机。

9.班主任在培养集体舆论过程中,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1、善于运用奖励和惩罚。第一,奖励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过头;惩罚要从教育的愿望出发,不能一概否定。第二,奖励要适度,惩罚要慎用。第三,实施奖惩措施时要注意全班的情绪,尽可能地争取集体的了解和支持。

10.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呢?我想最好的惩罚就是让他愉快地像接受奖赏一样接受老师的批评,把惩罚换成另一种奖励的方式,这是一种罪高明的惩罚。陶行知先生惩罚学生的“四块糖”故事就是一种便惩罚为奖励的惩罚方式,攻心为上,让学生从内心上感到内疚不安,心怀感激和羞愧的矛盾心理,使得学生信服的接受老师的批评,并且能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即刻改正。

11.班主任怎样发挥班集体舆论的导向作用?一、注意舆论倾向,正确加以引导;二、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三、充分运用舆论阵地,如班会、团队活动、黑板报等。四、把握住学生自我教育的时机。五、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首先,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应起到表率作用。良好的班风、班貌首先来自班主任自身的形象。

12.评价具有导向、诊断等功能。中小学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成长记录袋、素质报告单、学生操行评语。学生评语应注意温馨化、细节化、个性化。

第六章 班级德育

1.学校德育创新实践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一、学校德育的创新思路。1、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德育重在习惯的培养、品格的形成、思想的熏陶,关键是师生间的心灵的感受、回应。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在草地上种上庄稼。同理,当学生出现不良品行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育和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心田里撒播爱、温情和感恩的种子,用优秀的品行引导学生,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美德。 学校德育工作的着重点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将德育目标的神圣化与德育工作的日常化、趣味化相结合,避免假大空的说教式教育。2)关注育人的细节,大处着眼,小处做起。追求德育的无痕,实现师生间心灵的碰撞与交流。3)追求德育的生活化,变说教式德育为体验式德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践行美德,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2、重视思想教育,用理想点亮学生的人生。

二、学校德育创新的方法手段。

2.班级德育的核心即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若干意见》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可以从以下五个层面着手:1、找准教育的着眼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全体社会成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2、建立基本的行为要求框架。班主任可从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和尊重环境三个层次入手,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3、确立行为习惯坐标点。将四个学会三个尊重落实到学校生活的各种具体场合中。4、活动育人,寓教于乐。5、螺旋上升,表彰激励。

4.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有:明理激情法、自我教育法、榜样激励法、环境熏陶法。

5.班级心理辅导不是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而主要以活动的方式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6.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学习辅导、人格辅导(自我意识辅导、性心理的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7.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一般包括讨论法、情景角色法、行为训练法、认知行为改变法等,在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法包括:团体讨论法、脑力激荡术、故事接龙、辩论赛、家庭树、抢答赛、角色扮演、游戏、优点轰炸、行为训练、自由联想、放松体操、自画像、等。其中主要有两点:讨论法和情景角色法。

第七章 班级文化

1.建设班级文化,应以“文化”为切入点,以文化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班主任应从美化班级环境、健全班级规范、铸造班级精神三方面着手。 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和制约功能。 班级文化的构成要素:青少年文化、同辈文化、教师文化、教育文化。同时又会受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和文化的影响。 学校文化具有传承性、教育性、规范性。

2.班级布置的原则:彰显班级个性;凸显班级文化主题;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激励作用。

3.如何营造班级物质环境?一、营造整洁、美观的环境;二、建立生物角,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三、建立图书角,营造书香氛围;四、墙面布置,凸显学生主题意识。(墙壁、黑板报、宣传栏、悬挂时钟)

4.班规以制度的形式存在,主要包括:班级的管理机制、承包责任制、奖惩制度和班级的日常常规。 班级规范的作用:价值导向作用和规范约束作用。

5.如何制定班规?一、确立班主任的主导地位;二、分析班级情况;三、班规应体现民主性、规范性、发展性。 如何执行班规?一、解读班规、二、重视检查和评比;三、运用奖励和惩罚;四、协调班级教育环境。

6.塑造班级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一、设计班级标志物(班训、班歌、班徽);二、榜样示范;三、开展集体活动;四、运用电子媒介;五、利用传统节日;六、师生的情感交流。 第三编 班主任专业技能

第八章 教育资源整合能力

1.家访的类型有一般性家访、慰问性家访、表扬性家访、沟通性家访、防微杜渐性家访、纠正不良家庭教育的家访。 如何进行有效家访?一、明确家访的目的;二、分析家访对象;三、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策略;四、选择合适的家访时机;五、建立“家访记录卡”;六、进行后期追踪。

2.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开展家访活动、开好家长会、班级博客、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第九章 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能力

1.主题班会是指围绕一个专题,在班主任的组织和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心特点,以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经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策划的班级教育活动。

2.主题班会的功能:具有导向作用;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具有情感感染功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引领班级的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主题班会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这种教育的功能不是以直接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必须怎么做”,而是给学生体验的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做”,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主题班会通常采用体验的或讨论的活动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切身的体验,常常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道德动机,实现凝聚的功能。

4.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一般要经过主题酝酿、组织实施和总结提升三个阶段。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计划性、针对性(解决现实的具体教育问题为出发点)、整合性和创新原则(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整合;二是媒体演示和语言解说的整合。)(在主题班会临近尾声时,需要教师对班会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升。主题班会的提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班主任讲话,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对主题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主题班会的提升环节直接决定着主题班会的效果,也是对班主任教育素养和实践智慧的最集中的考验。)。

5.主题班会的形式有:模拟式、咨询式、报告式、展示式、辩论式、交流式、竞赛式等,从活动类型可划分为:体验式、讨论式、表演式、叙事型和综合型。从主题类型可划分为:日常主题、政治主题、阶段性主题、节日性主题和偶发性主题。

6.主题班会的方案设计,一般包括:班会活动主题、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活动材料)、活动形式、活动过程、活动小结等方面。

7.组织实施主题班会,班主任除了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扎实的基本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外,还应当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处理好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

二、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三、处理好情感体验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四、处理好遵循规范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8.主体班会的评价标准:主题具有思想性;内容具有真实性;形式具有新颖性;氛围具有感染性;师生具有互动性。

第十章 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1.树立现代学生观: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可能性;学生是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学生是有个别差异的。(传统教育对学生的看法大多强调的是他们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主要看到的是学生现在的状态,而不是他的潜在状态、内心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虽有不足和幼稚,却是充满旺盛生命力和潜能,具有多方面的的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性的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学生观,教师才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才会更多地信任和鼓励学生。 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性、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学生观,教师才不会把教育仅仅作为一个灌输的过程,二回尊重学生,更多倾听学生的表达,与学生平等沟通。 正确的学生观还应该包括对学生个别性和差异性的尊重。把每个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个体,承认学生又不同的特征和禀赋,了解和接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并有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具备了这样的学生观,班主任在沟通中就会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这种差异,不带个人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并注意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征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

2.实现师生间的沟通与融洽,需要班主任掌握以下技巧:一、创设良好沟通氛围的技巧(和谐信任);二、倾听的技巧(用心倾听。巧妙引导)三、表达的技巧(感性回应、真诚表达);四、提问的技巧(多用“什么”,“怎么样”,少用“为什么”;把提问句改

成陈述句);五、提供反馈(批评)的技巧(及时、针对性、长远目标);六、处理学生情绪的技巧。

3.班主任与学生集体沟通的技巧:一、与学生建立关系,拉近心理距离;二、演讲表达要清晰简洁、有条理;三、鼓励接受与适度挑战相结合,调动学生参与;四、灵活控场。

4.协调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一、帮助学生走进父母的世界;二、营造“尊长辈、敬父母”的班级氛围;三、为学生和家长搭建沟通的平台;四、消除家长与学生的隔阂。

第十一章 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1.从本质上讲,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是一种自主建构和自我发展。教育信念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班主任的教育信念具有专一性、稳定性、执着性等主要特征。

2.班主任教育信念形成的要素:一、班主任教育信念的形成要以认知为条件;二、班主任教育信念的形成要以情意为要素;三、班主任教育信念的形成要以理想为前提;四、班主任教育信念的形成要以实践为基础。

3.教育信念在班主任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教育信念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精神力量;二、教育信念是班主任职业道德的重要支柱;三、教育信念是班主任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4.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5.班集体的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组织功能。

6.班集体建设的基本策略:一、集体主义教育:班集体形成的基础;二、科学管理:班集体形成的关键;三、开展活动:班集体形成的路径。

7.把班集体建设成为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

8.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基本策略:一、学习: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二、实践: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我;三、研究:在把握规律中超越自我;四、反思: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