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读后感

南辕北辙读后感

篇一:南辕北辙>读后感

寓言>故事《南辕北辙》,这个故事讲述了古代的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该往南走他却一直往北走,别人劝他也不听,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我想对这个南辕北辙的人说:“你不应该不听别人的劝告,楚国在南边,你却往北走,要多长时间 才能到楚国呀!就算你的马再好,赶车的本领再大,盘缠带的再多,你也不可能到楚国,因为你的刚开始的方向本身就是错误的。”

有的时候,比如上课不认真 听讲,在底下跟同学 说话,做小动作。我就和这个人一样,我想成为好学生,可是行动却是错误的,这样一定会影响学习成绩。不过,老师 给我点出坏毛病,我会马上改正。这样,就会和大家落得越来越远。”有句俗话说:“悬崖勒马,为时不晚。”以后我们都要多听听别人的劝告,有了错误及时改正,不要一意孤行,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好的成绩。

篇二:南辕北辙读后感

《南辕北辙》这则故事的大意是:一个人坐车在路上疾驰,他的朋友看见后对他说:“你要去哪?”他说:“到楚国去”。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啊?”,他说:“没事,我的马跑得快。”朋友说:“马跑的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他说:“没事,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朋友摇头说:“哪天你才能到楚国呀!”他说:“没事,我的盘缠多。”殊不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他的马越好,车夫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必须要有正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如果背道而驰又固执己见,是永远也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的。含有对那些做事情没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人,又不喜欢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人,是一种辛辣的讽刺和善意的批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无论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才能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现在的任务和目标,就是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才能到更好的大学进行深造,将来才会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我一定要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我有信心的,继续加油吧!

篇三:南辕北辙读后感

从前有个很富的人,住在太行山,他打算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可是他却往北走,一坐到车上就向北进发,车夫扬起鞭子,马儿飞一样向北奔跑。

路上,他遇到了熟人,熟人问他:“你要到哪里去啊?”他说我要到楚国去,咦,楚国在南边,你为什么要向北走啊!没事,反正我有一匹上等好马,夜走八百,日行千

里。您一直往北走,总是道不了楚国的,我带了100箱盘缠,永远也花不完,总不会饿着,说完,快马加鞭,马儿便向北奔去,他哪里想到,他的旅费越多,他的马越是上等,就离出国越远,永远也到不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辨清方向,明确道理,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否则,条件越好,离目标就越远。

 

第二篇:《大学》读后感

儒家的圣人观与家国之说

——读《大学》有感

一、

作为儒家经典,《大学》很突出地表现了儒家思想体系中两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一个是圣人的问题,一个是家邦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与《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想呼应,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回答了儒学要让个人变成什么样和儒学要让社会变成什么样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正是它们,支撑起了整个儒学大厦。现在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谈论儒学,其出发点与最终的落脚点都必然与之密切关联。

现在我们说的圣人已经基本上全部是儒家的圣人了,但是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学派对理想中的圣人却有着千差万别的描述。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与儒家经世致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几乎是南辕北辙,而《大学》中几乎没有“圣人”二字,但是它仍然对一些可能构成圣人思想的品质做了描述,如“所谓诚其意者,无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股君子必慎其独也”“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君子不成家而成教于国”“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仁人能爱人,能恶人”,这些话虽然描述的是君子和仁人,但是撇开具体的学术概念来看,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从侧面描述着一幅所谓圣人的画像。但是儒家在刻画本派别圣人的时候并没有可以地将他们表述成无所不能的神,它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圣人也有喜怒哀乐,他们“能爱人,能恶人”,就拿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来说,前者曾在梦不到周公时哀叹“吾不济矣”,也会在河床上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俗世化的一面跃然纸上,而后者曾在拜见粱襄王后对别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如此坦然直率,更非想象中所谓的“圣人”特有的呆木古板。

那么,我们要问,儒家所主张的圣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兴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由此看来,儒家的圣人至少应该具备的社会能力是带领那些不能全其性的人来“复其性”,事实上,这一直是儒家所苦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人为在儒家理论中,圣人更像是一位社会活动家而非领导者,当然,二者兼备或许会更好。但带领人民来寻找思想上的宁静不一定是要一国之君或者天下宗主。事实上,儒学一个很尴尬的地方就是似乎从来就没找到过一位理想的领导人来用政治的手段推行“仁政”和“王道”,相反地,往往是一些处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不厌其烦地想统治者推销仁恕之说。而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知识分子走出了一条“圣人之路”。

而从另一个方面,这些在精神领域带领众人的人除了感召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一些另外一些特质,这些也是构建圣人的基本要素。《大学》中提到了“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以及“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虽然这些话分别描述的是晋文公和楚国,但其中的仁亲与良善却是儒家极为推崇的道德品质。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仁”,孔子曾经说过“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中也提到了“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朱子也在注解中提到“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道,而君臣又各任其责也”的话。它们虽然生存年代相差很大,但是对仁爱学说的继承却是一以贯之,这充分说明仁爱已经成为儒家圣人的一个固有标签。

以上两条是儒家理论中圣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而孟子则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话给圣人给出了一个前提,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对这种人的定义是“此所谓大丈夫”,听起来似乎是一般的世俗之人,但是我们之道,孟子对自身的评价就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且无论是他还是孔子,其实都是怀才不遇,境遇坎坷之人,这些都使得孟子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言论上都给人以雷厉风行,锋芒毕露的印象。事实上这三

句话不能简单理解为对“大丈夫”的定义,因为它所含有的不仅仅是一份豪气,更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坚持。而坚持对于圣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如果我们联系孔孟的生存境遇并与这三句话做以比较,那么我们还会觉得这不为富贵所淫,不为贫贱所移,不为威武所屈的人仅仅是大丈夫吗?

二、

儒家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家国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儒学诞生之初整个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春秋时期诸侯有国,大夫有家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虽然这时候的“家”还只是一个政治概念,但是“家国一体”的思想并没有随着“家”这个概念的延伸而发生变化。《孟子》中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说,而《大学》中则提到“古之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子住云,“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这里齐家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显然成了个人修养与服务社会之间的桥梁。这便形成了一个“个人-家庭-国家”逐层过渡的清晰脉络。

在《论语》中,国与家常被连一起说。孔子弟子问仁时,孔子就把“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作为标准之一,所谓无怨就是指不怨天不尤人,无论在邦在家皆能无怨。孔子还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孔子的理念中,家与国是不可分的。好的家庭关系,总被看作是好的社会秩序的基础。而到孟子时,个人、家庭、国家、天下这种由近及远的关系,已被表述得非常明晰了,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儒家一直强调这种以己推人、由近及远的社会认知原则,和它的个人观有关。儒家推崇的个人观并不是只看重自我权,而表现为对一种个人关系的理解。如今人们常以为只要言及个人关系,就意味着放弃个人的需要,这种认知是偏颇的。到《大学》明确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其实在这里,家庭体现的也是一种个人权利,而国家被想象成是一个扩大的家庭。儒家强调这种家国的认知原则,和中国人对血缘情感的看重也有关,与西方宗教国家认为个人生命和价值均来自宗教的家庭契约观完全不同。

现代社会,对仁爱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家国的关注,我们惯常的思维往往会将国与家分开来考虑,或者认为一家之祸福,决定于一国之祸福。事是并非如此,在儒家思想中,家没有弱势到为国所决定的程度。孟子在描述王道之治时,说的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些其实都是简单的家庭生活,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则是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儒家观念中,家往往庇佑着个人,并且成为个人为天下苍生谋福的最初动力源泉。这样以来,家便成为王道之始,然后传递于个人,最后推行到天下。《大学》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治国在齐家”,都突出地表现了这一思想。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想要在现代社会中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与当今社会显示相结合。这并不意味这它要与现实妥协,更不是放弃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宗旨,但是扎根于现实,并且可以指导现实是一个优秀学说所必须具有的特点。而《大学》中所体现的圣人思想与家国学说与时下广泛开展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的呼应关系。从这一点上来看,儒家学说的重要意义,远远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斯后世来如我辈者,当需努力为往圣继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