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

最近我观看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感触甚深。我们正处在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高速增长的“摩登时代”,资本家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平等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令我深刻的是,卓别林扮演的工人在生产线上马不停蹄地用扳手拧着螺丝。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本的这一普遍现象。工人在传送带上迅速进行着重复的工作,没有休息时间,而老板却在办公室里监视着他们,一旦工人们有少许懈怠,便加以催促。监工不断将工作速度线加高,试图使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最令人发指的是,老板企图通过购买吃饭机械人来减少工人进食的时间,让他们在吃饭的同时继续工作,增加劳动者的绝对剩余价值。

最后,卓别林饰演的工人,在极度超标的工作强度下精神失常了,得了严重的强逼症,无法控制自己重复拧螺丝的动作,见到鼻子和纽扣都当成螺丝。通过幽默的情景犀利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通过对剩余劳动的吮吸,通过延长工作时间,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

这让我想到了富士康事件。媒体报道的郭台铭的富士康坠楼事件,充分表现了工人在超强的劳动压力下,承受不起生活的重压造成的一种极其严重的现象。东窗事发后,郭台铭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员工工资待遇,将底层员工月薪提高,实行“周休一”的休息日时间,虽然没有达到社会“周休二”的正常休息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之前工人的确实在超强的劳动压力下工作,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从电影,我坚信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是正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的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二篇:《摩登时代》观后感(2631字)

《摩登时代》观后感

当同时期的喜剧演员还在依靠扔蛋糕、踢屁股这些老套路讨好观众,以“不笑我就胳肢你”为信念的时候,卓别林已经开始将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思考融入到喜剧表演中去,试图以蕴含高度思想性的喜剧改变喜剧演员仅仅是“国王身边的小丑”、喜剧等于闹剧的尴尬局面。当然,他成功了,他的喜剧观念对美国默片喜剧的影响巨大,他本人也成为电影史上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

在刚刚开始看《摩登时代》这部电影的时候,感到这部电影已经比较久远,现在看的话会比较无聊。但在真正看的时候,还会被里面的情节所欢乐、所感动。在观影的时候,笑声不断,所有人都融入情节之中,为主角紧张而紧张,为主角高兴而高兴。

如果简单的把卓别林的喜剧电影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夏尔洛之前的时期、夏尔洛时期和夏尔洛之后的时期,无疑,夏尔洛时期是卓别林电影生涯中的高峰,他在此时期创作的《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经典影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尖锐的讽刺性,同时又具有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特色,深刻的表现了个人与未卜命运的冲突、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与强权政治的冲突、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工业化文化之间的冲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题材广阔,风格迥异,但几乎都与格里菲斯的电影一样,注重的是情节的波澜起伏、曲折离奇,如《乱世佳人》《魂断蓝桥》《公民凯恩》等,都是以电影的形式来创造史诗般的人类活动,而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则突出人物的塑造,为观众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有血有肉的银幕形象。

卓别林曾经这样阐释夏尔洛这个流浪汉的形象:“一个衣衫褴褛、戴着一顶皱巴巴的圆形礼帽、下穿一条宽松长裤、足登特大号皮鞋、手执一根不同凡响的手杖的落魄的流浪汉而已。??我保存这根手杖不仅作为体面自尊的标记,而且也用它来和命运、厄运抗争。我在银幕上扮演的是一个胆小怕事、身体单薄、营养不良的可怜生灵,但实际上他从来没有向使他受尽折磨的人屈服。他藐视苦难,他是悲惨境遇的牺牲品,但拒不接受失败,即使在希望、梦想和憧憬被微不足道的琐事化为乌有时,他也只是耸一耸肩,转身而去。”

《摩登时代》中的夏尔洛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善良、机智幽默的流浪汉,卓别林通过这个倍受欺凌的失业者形象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和控诉。他被变成机器的奴隶,他被无数次的炒鱿鱼,他为了温饱而试图犯罪回到监狱,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对现实的抗争,在影片结尾处,夏尔洛牵起女主角的手,两人一起向着远方走去,留给观众两个充满希望又弱小的背影。观众在被这些滑稽讽刺的喜剧场面逗笑的同时,也感到了心酸与悲哀,因为观众在这个穿着破衣破靴的小丑身上发现了一个装载无数灵魂的大灵魂,他们就是大灵魂中的一点一 滴,夏尔洛就是观众中的每个人,他们来自社会底层,被资本家或者残酷的命运所压迫,他的快乐就是观众的快乐,他的痛苦就是观众的痛苦。

这让我想到现在的人是多么幸福,失业了会有政府救济,找到工作也有各种保障,八小时工作制使工人不必过与劳累,加班会有额外工资。工作逐渐向快乐转变。

与人物形象的鲜明和饱满相对应的,是卓别林喜剧电影情节上的松散和淡化,故事情节只是提供给他一个大的框架,而不是他要讲述的重点,在这个框架结构中,他可以随意穿插与主题相关甚至无关的喜剧场面,这些并不是总是为叙事和主题服务的,有时仅仅是为了增 1

加笑料,发挥其舞台喜剧演员的特长而已。在《摩登时代》中,影片的统一性因此稍显不足,“有些场面采用了《夏尔洛滑冰》《夏尔洛当侍者》等影片的旧题材,这些芭蕾舞似的娱人表演可能是出于作者的谨慎,因为审查机构是不会允许中心问题在片中占太大篇幅的”。但是,让当时以及后来的观众念念不忘的,却正是那些表现中心问题的场面,夏尔洛被机械的流水作业逼疯,被资本家当作小白鼠进行“自动喂食机”的实验,被误当作工人运动的领袖被捕入狱。你不必去查世界历史,只需要看到工人们怎样打一场架——流水线一停下他们就开始打,流水线开始他们立刻继续敬业地做功,一停下又继续打.??简简单单一个场景,一个时代的背景已经勾勒出来了。

工业社会与人性的冲突,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经济危机对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就这样被卓别林写在了《摩登时代》中的夏尔洛悲戚惊恐的脸上,他从来就没打算只是为了把观众逗乐而拍喜剧,对社会深刻的思考、对问题尖锐的讽刺、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才是卓别林致力表达的内涵。他曾经说:“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卓别林的幽默,区别于其他的喜剧演员的单纯搞笑,它来自对生活痛苦的理解,对荒谬的戏谑,他的喜剧往往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欢笑总是与泪水相伴,“用丑代表美,用笑代表泪,用蠢代表真,用傻代表爱,这是卓别林对于世界无可奈何的讽刺”。

和卓别林“好莱坞第一代拓荒者” (19xx年他与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和戴卫?沃克?格里菲思等人一起在好莱坞成立了联美公司)身份并不相符的,是他在电影技术方面的保守和滞后,“他的技术是极简单的:他的拍摄角度是明显易见的,他的拍摄工作从来不是惊人或特别的,他的剪辑只是颇为幼稚的把突出表现他的喜剧才能的少数镜头连在一起”。当格里菲斯在好莱坞引领起叙事蒙太奇的主流之后,卓别林意外的还在强调着单个镜头的表现力,虽然他也运用了一些类似《摩登时代》开头绵羊和工人的两个镜头那样的表现蒙太奇手法,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在忠实的用全景镜头表现动作的经验时间,《摩登时代》中夏洛尔在餐厅中唱歌的场面,固定的正面全景视角,类似戏剧的观看方式,观众只能看到夏尔洛的独角戏,仅仅能从镜头之外的笑声中得到餐厅里人们的反应,这当然是为了更全面清楚的表现其喜剧动作和场景,但却难免有“附逆”舞台表演之嫌。

《摩登时代》虽然是一部“无声”电影,但我在看电影时包含声音,比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同时,也可以听得到卓别林本人的声音。电影结束时他哼的那支歌是他自己亲自演唱的。

即使在一些方面仍然存有争议,但不可否认,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和他的喜剧观念,是电影史上一个极具特殊性的重要现象,他对美国喜剧电影的贡献更是无人出其右。英国著名的喜剧演员彼得?塞勒斯说:“我们,这些小丑们,悲惨的存在着。”事实上,你看,并不是所有的喜剧演员都只是小丑而已,至少,查理?卓别林不是。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