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虽有佳肴阅读欣赏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虽有嘉肴》

3.阅读鉴赏

1.【题目】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至道/ 期日中,过中不至 B. 弗学,不知其善也/学学半

C. 教学相长也/ 缘愁似个长 D.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欣然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讨论了教和学的关系,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的道理。(请用原文的句子填空)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有嘉肴》选自《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 文章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C.本文主要阐述教与学关系,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D.“《兑命》曰”中的“兑”是通假字,通“说”,读音是“shuō”。

【解析】1.B中二者都是动词,学习。A:最好/到;C:增长/愁深;D:这样/??样子 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这里应注意“反”“困”“强”等词的理解。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这里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教学相长”。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D中“《兑命》曰”中的“兑”是通假字,通“说”,读音应是“yu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1.B 2.知道了不足,这样之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不懂的地方,这样之后才能自

我勉励。3.教学相长4.D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2.【题目】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虽有嘉肴( ) (2)不知其旨也( )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4)学学半(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的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嘉”的用法,通佳,“学”的含义是:指教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然后”。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仔细揣摩文意,可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得出“实践出真知”。还可以得出“教学相长”。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1.甘美 最好的道理 所以 指教人 2.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教学相长,实践真知。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3.【题目】阅读下面一则古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停顿。(限标两处)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⑴弗食( ) 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⑶然后能自强也( ) ⑷教学相长也(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析】1.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本题中“食”是动词。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虽”“至”“善”,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答案】1.是 故 / 学 / 然 后 知 不 足 2.⑴吃 ⑵所以 ⑶勉励 ⑷促进 3.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4.【题目】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①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注释】①旨:美味 ②困:不透彻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 虽有至道( ▲ )

(2)弗学不知其善也( ▲ )

2.翻译句子。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请用原文填空。(2分)本文论述了 ▲ 与 ▲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 的道理。

【解析】该题主要目的让学生熟悉课文,加深理解。

【答案】1.(1)即使 (2)好 2.译文: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 3.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教学相长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5.【题目】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回答后面的题。

【A】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孟涂文集》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

1.解释加点的词。

①而或不知其细( )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 )

③虽有至道( ) ④教学相长也 ( )

2.翻译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②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用自己的话概括出【A】文的中心论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这两个句子翻译时要注意“不足”“反”“致”“广识”的解释。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这道题需要先理解文章的大意,根据文章的大意总结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因为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就不能直接引用文章中的句子。谈从文章中受到的启示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语句要通顺,所收到的启发应该是正面的。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1.①细微末节、细小的方面 ②甘美 ③极好的道理 ④相互促进 2.①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②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3. 论点:好学尤当勤问。启示: 略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6.【题目】虽有佳肴

《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论语》十二章(摘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A.虽有至道 B.然后能自强也 C.曲肱而枕之 D.匹夫不可夺志也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佳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虽有佳肴》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了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教学相长”这个中心的。

C.孔子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鄙夷不义之财,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荣华富贵,就像浮云一样。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讲的是:人要有志气、有品格,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虽”“强”的解释,常常考到。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笃志”“近思”“其中”的翻译。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B项没用比喻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答案】1.即使 勉励 弯曲 改变 2.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3.B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7.【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旨:滋味

B.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强:勉强

C. 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D. 学学半 学:学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虽有佳肴

虽有至道

B. 不知其善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C. 其此之谓乎

回也不改其乐

D.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

D.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

【解析】1. A项中的“旨”字解释为:味美。B相中的“强”解释为:发奋努力。D项中的“学”解释为:教人。考点:理解常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B项中的“善”字分别解释为:善良;优点。C项中的“其”字分别解释为: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代词他的。D项中的“是”字分别解释为:所以;判断词是。考点:理

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学学半”是教学相长之意。并不是“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答案】1.C 2.A 3. D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第二篇:第二十课 虽有佳肴

20 虽有佳肴

一、字词积累

1.重点实词

(l)弗食,不知其旨也(动词,吃) (2)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

(3)弗学,不知其善也(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连词,所以) ...

(5)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7)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8)故曰(连词,所以) ...

(9)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

(10)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

2.一词多义

第二十课虽有佳肴

第二十课虽有佳肴

第二十课虽有佳肴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

学然后知不足(这样以后) ..

3.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4.古今异义

(l)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2)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3)强:古义:勉励;今义:与“弱”相对。

(4)旨:古义:甘美;今义:目的,故意,意旨。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 好处。所 以 学 习 然 后 才 知 道 自 己 的 不 足,教人 然 后 才 知道 自己 理 解不了。知 道了自 己 的不足,然后才 能 自 我 反 省;知 道 自己理 解不了,然后才 能 勉 励 自己。所以 说“教”和“学”是互 相 促 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他能明白,可能你确实理解透彻了;他仍有疑惑,可能你懂得理解中有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