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研究

李清照诗词研究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历代以来对其词作的艺术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李清照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创造了自然率真的语言。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她的“易安体”词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本文试着剖析易安词的艺术特征,易安其人的思想感情轨迹,来认识她,学习她。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出身于书香味浓郁的上层士大夫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受到了很深的影响,父亲李格非对其的管理和教育宽松且开明。李清照从小能够博览群书,读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笔记小说,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李清照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严分词与诗的区别,重视词自身的艺术

特点,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艺术风格独特,形式上善用对比、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其词现存七十多首,总体来看完整地反映了李清照一生的情感轨迹。前期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房相思,内容缺乏深意,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后期多抒发孤寂凄凉的身世之感,情调感伤,并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凄凉,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本文将从词作的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语言运用的创新性和其词清晰地反映其思想情感的发展历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一)婉约中的丈夫之风。自明以来论词以婉约、豪放为限。所谓婉约,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微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然而同是婉约,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李清照扬长避短,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即前人所云“李易安词无铅粉气”,《醉花阳》是词人向爱人倾吐重阳佳节深切思念之情的名篇:

薄雾浓云愁永尽,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

凉初透。

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片写白昼、夜间的孤独难熬,下片追忆从前夫妻同赏秋菊,而以“人比黄花瘦”作结,传达了自己因刻骨镂心的思念而面容憔悴的情形。全词无一字言及相思,而相思之深切又充溢字里行间,可谓委婉含蓄,“无一字不秀雅”,但意思却直率明白,“令人再三吟咀而有余味”。

李清照词风韵之多样性,以及其“神骏之致”,最集中地体现在其词中所谓“倜傥丈夫气”上,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易安词中激荡着大胆、强烈、真率的感情,易安词与传统的词有所不同。李清照为人,爱则热烈,愁则浓重,思之刻骨,怨之断肠,形诸笔墨,则是抒情大胆、强烈、真率。刻骨的相思和浓重的愁怨,本是易安词的重要内容之一。她词中所表现出的相思缠绵、离愁别绪,却于“话中有骨”,而不似一些婉约词人陷入姚鼐所言的“颓废而幽”的境地。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同时,易安词反映了作者孤傲的性格和超旷的情怀,因而构成了高远的意境。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处两宋交替之际,

士大夫多沉溺苟安之中,常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反映在词作中,则是其弧傲的性格特征。“雪里已知春信至,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寻里已知》)、“屈平陶令,风韵正相直”(《多丽·小楼寒》)。显然,在这些词句中,作者把自我注入了这些所咏的花木中,梅之超群,菊之高洁,桂花之脱俗,银杏之纯净,实际上都是词人自我写照。易安词所表现的情感,压抑而能自振,哀怨而能自拔,凄苦而能自强,显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坚毅,其词中豪气正蕴于此。

(二)多样性的创作手法。李清照词作表现手法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充分表现了她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能。易安词表现手法新颖巧妙,主要表现在:

1、善于移情于物。李清照喜欢将个人的主观感爱揉合于客观景象中,使景物成了感情的载体,既增强了词的含蓄性,又丰富了词的意韵。如《醉花阴》中的起拍,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愁”与“难熬”,分别揉进了客观的空间景物与时间中,巧妙地再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传达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2、善用对比。李清照一生的际遇就是一种强烈鲜明的对比,她把这种传统手法予以翻新,将对比运用于全篇的艺术构思中,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天真单纯的佳女(卷帘人)与“浓睡

不消残酒”的主人形成对比,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多愁善感和细腻多情;《永遇乐、落日熔全》通过良辰佳节个人处境和情绪前后截然相反的对比,传达出作者思慕昔日家园与忧愤目前时局的心情。她又将虚实融为一体,进行对比,使时空高度浓缩。如《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词人将“天气”、“衣”、“情怀”与往昔比较,目下为实,从前为虚,实虚参照,形成对比,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和情绪。

3、善于熔铸典故和前人诗词。据统计,李清照现存诗词中,用典及点化前人诗句者近半。这既与秦观的“少故实”不同,也不象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更无辛弃疾“掉书袋”的习气。其显著特点一是多用人们熟悉常道之典,为避生僻晦涩;二是由作者意旨流摄,创意新颖,拓深了词作内涵;三是把典故用通俗口语表现,明白晓畅,灵动自然。比如“鸿雁传书”,易安词中所用典故较多,且多出新意。如 “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声声慢》)。这既用典,又似触景生情,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彼时彼地的复杂内心世界,率真自然,明白易晓,典故与词境水乳交融,达到了“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故为新的境地,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4、善用铺叙手法。李清照写词提倡抒情不可局促,要把感情

展开,在凝炼中求得舒展。这种手法既能丰富人物形象,又能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感情。在<<声声慢>>中,词人把自己的心情和节令、天气景象,等等结合在一起,融以对往事的追忆,过渡到眼前的伤感,既让它们纷沓而至,又让它们一排布阵,而且越写越细,越写越深,感情不断得到推进。当然作者在写作时铺叙手法的运用并非单一,为避免文章的呆板和感情的平淡,结尾警策语句,如《一剪梅》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等,都是步步推进,作者以铺叙的手法刻画了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动作,从而达到抒情的目的。

5、她还常用白描手法,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渲染环境,将景与情自然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情因景而抒发得更加具体形象,景因情而充满了感情色彩,情景相生,韵味无穷。

二、语言的创新性

李清照又是一个语言大师。她的词语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表现力。词不同于诗,词本身是用来歌唱的。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口语化,既便于唱,又便于听。易安词的语言尤其注重了词的这一本色要求,这构成了易安词在艺术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一) 口语入词。她的语言明白家常,能“以寻常话度入音律”,推陈出新,化俗为雅。李清照能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如“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全是口语,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斧凿痕迹。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蕴深意,言外有情。李清照对语言的锤炼正在于发掘生活中富有诗意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话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

(二)富有音乐之美。她本人对音律的造诣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她特别善于运用双声迭韵来增强作品表达情感的效果。《声声慢》开拍连用十四个迭字,除了“觅觅”、“冷冷”之外,全是齿声字,读来齿牙敲击,短促轻细,造成了一种凄清的效果,用来表现词人孤寂、凄苦的复杂心理状态是再合适不过的。而最后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音和齿音交加重叠,又给人一种啮啮叮叮的感觉,生动地表现了忧心情况的情绪。这些又声迭韵字在音节、情调及气象营造方面,与内容紧密配合,续来朴素自然,不露痕迹,得到历代词评家好评。

(三)化用典故。李清照语言的独创性,还表现在用典上。她的词中有不少语言是从前人的诗、词乃至散文的句子而来的,可贵之处是她用典是那样自然妥贴始终保持着她特有的明白易懂的语言风格。如《凤凰台上民吹箫》中“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是化

用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之离天台比拟赵明诚之离家。化用《列仙传》仙人萧史与弄玉之典,以“秦楼”代指词人自己的住所。词人用两个仙凡恋爱的故事,暗示她与丈夫美满的婚姻。而今天各一方,人去楼空,从而将意思表达得更加凝炼,丰富,深刻。

李清照在语言上的成就,代表了北宋文人词语言的新高度。李清照从口语中吸收有生命力有表现力的成分,创立了生动、清新的语言风格,这对发扬民间词的优良传统、坚持词健康发展的方向,是一个重大贡献,对宋词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影响。

三、思想情感的发展史

(一) 青春激情的少女时期和新婚期。

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嗥。(《点绛唇》)

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这首词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这恰恰再现了作者少女时代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这首词当中不难看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充满着无忧无虑。

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了,李清照于18岁时适

赵明诚。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也家,其父赵挺之曾官至徽宋朝宰相之位。而他却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同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夫妻二人在艺术志趣与文学修养方面颇多一致,经常一起唱和诗词,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搜集和研赏金石珍品,陶醉于艺术世界里,生活得十分幸福,真可谓“金石姻缘”。明赵杰称其“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古今女史》)。这既是夫妻,又是诗友、学友、知音的甜蜜生活,更增进了二人的文学涵养与夫妇情感,也使得每一次夫妻别离却给李清照的感情带来强烈的冲击。她把这种感情上的体验,融进了词篇,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词中,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以及她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

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这段时期,是其生活最为幸福美满的时候,夫妇同志,伉俪情深;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达到很同造诣。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已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易安体”。而词中所蕴藕的情感多在于个人情感,独抒相思离愁及悠闲适的生活情趣。

(二)、绵绵思愁的婚后生活

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脍炙人口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和《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两首词中,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你看她出去划船已不似昔日那样“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她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而是要去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你再看她的等待有多么长久,多么辛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种相思之情又是多么难排?多么难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又是多么深切?多么惆怅?“薄雾浓云”,“愁之昼”,这种相思又是如何地折磨人啊,它已使我们的女词人“人比黄花瘦”了。这两首词真是把一个思妇的相思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在饱尝了两年多的相思苦后,李清照又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丈夫赵明诚的身边。这自然会给词人带来一时的喜悦,一首《小重山》抒发了她此刻的欢愉心情:“春到长门青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匝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仍然好

景不长,厄运又一次降临这个家庭。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也不幸在朝廷争斗中败下阵来,并撒手西归。赵明诚三兄弟则不仅被罢官,而且遭人诬陷入狱。这个结局无疑又使词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

仕途受阻的赵明诚,在出狱后即带着李清照回到了青州故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这十年给李清照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十年的幸福时光转眼即逝。正当李清照沉浸在“泽畔东篱”式的世外桃源之中,“甘心老是乡”的时候,赵明诚却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了。这无异于打翻了一个五味瓶,霎那间,酸甜苦辣千般味,一起涌上了词人的心头:“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委婉地表达了她此刻的心情:

香冷金税,被翻红浪,起来慵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阵。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是什么原因折磨得词人又消瘦了呢? “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个“多少事”,当指使李清照夫妇深受其害的仕途之路。回想起仕途艰险,李清照心中自然会志忑不安,因此她唱起了“千万遍阳关”,

心中又增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情感和心境波动较大。除了隐居青州的那十年令她备感幸福而难以忘怀外,其余大多数时间则沉浸在愁情之中。此期只有一首词颇具欢快格调,那便是词人夫妻经历了久别之后又重新相聚时所写的《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可见李清照在这个时期是愁多于乐,悲多于喜的。

(三)、充满悲愤忧患的中晚年时期

“靖康之变”后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量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李清照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记梦》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引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的确,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语出“惊

人”,那又有什么用呢?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就连“甘心老是乡”的生活也由不得己。词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梦中呼唤“九万里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蓬舟”吹往那憧憬已久的仙山。

赵明诚不幸病逝无疑给李清照“又催下干行泪”(《孤雁儿》)。她只能夜夜悲吟《南歌子》了:“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一场卑鄙的骗婚使得李清照凄凉的心境更为雪上加霜。她的愁情与日俱增,已经“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纵观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一曲《声声慢》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词以非常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词人在一个秋日里,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境,这实际也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进发出的国愁家恨。这种“国愁家恨”与词人南渡前那种“离愁别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内容,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李清照南渡后正是在这种愁苦和悲愤中度过余生。

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述个人思想情感变化,展示心灵历史的宏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以其独创的“易安体”影响和推动以后的词的发展。

总之,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创造性的语言,真挚朴素的情感,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她以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因此,她的作品才盛传不衰,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流风余韵,绵延千载,影响和沾溉了历代无数作家和读者。

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我们可以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在中国文学千百年的发展史上找到她的身影,听到她的声音。

 

第二篇: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佚 名

李清照,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文学家,她志存高远、倔强好胜、调悦风流、压倒须眉;她工诗词文赋、善金石文物、晓书法绘画音律、通医药博戏教育,集多种文化素养于一身;她留存的作品有千古绝唱的词、正气浩然的诗、回肠荡气的文赋,其《词论》首开中国词学批评史之先河。但她最擅长的还是词。

一、生平事迹研究

生平事迹是李清照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这二十多年的研究历程,李清照的生平事迹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年、里籍以及是否改嫁等三个方面。

先谈一谈李清照的生年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李清照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有“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莲缓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优患得失,何其多也”一语,陆机二十岁作《文赋》,这是说李清照十八岁出嫁,即建中辛巳归赵氏时李清照为十八岁,由此上推十七年为神宗元丰七年。进人新时期以后,率先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的是毕宝魁,他在《李清照生年新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xx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星署年“绍兴二年玄默岁壮月朔甲易安室题”是可信的、“与内容并无矛盾”,“过蓬缓知非之两岁”一语证明了李清照时年五十二岁。据此逆推,李清照生年可确定在元丰四年(1081)。又据《金石录后序》“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一语,李清照应在二十岁时结婚。稍后,毕宝魁又发表了《〈李清照生年新说〉补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xx年第4期),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看法。朱德慈在《李清照生年及<金石录后序>之作年新探》(《淮阴教育学院学报》19xx年第1期)一文中结合自己的考据并比照今人夏承煮、黄盛璋、黄墨谷、毕宝魁等的生年诸说,认为李清照的生年应为北宋哲宗元牛右二年(1087),《金石录后序》作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诸说不同,但其主要的依据均来源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先且不论他们的推论是否正确,但从中可以看到《金石录后序》是研究李清照生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其次,关于李清照的里籍,学术界素有济南、历城诸说。靳奉尘发表《李清照故里在章丘》(《人民日报》〔海外版〕19xx年1月8日)一文,出示了李格非的撰文,以证明李清照的故里确实是在章丘, 否定了李清照籍贯的济南、历城、青州诸说,指出19xx年在章丘明水镇西的廉坡村发掘出一块李格非撰文、署有“元丰八年九月二十三日绣江李格非文叔序”的碑石,应是证明李清照故里在章丘的第一手资料。历史上的“绣江”是章丘的代称。这一观点对李清照的故里在济南或在历城的诸说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至此,似乎李清照的里籍当在章丘已不成问题了,然而,撰写《廉先生序》的李格非是否就是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呢?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依旧不能作为定论。

其三,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的争论。朱评漫在19xx年第2期《社会辑刊》》(沈阳)上发表了《李清照再婚说质疑》,为李清照改嫁辩诬。靳极苍在《李清照“改嫁”问题的实况和性质》(《学术论丛》19xx年第1期)一文中针对改嫁说和辩诬说不同的观点指出:李清照并没有改嫁,之所以会出现改嫁说,是因“颁金之谤”出现了错判的“官文书”,以致张汝舟“强以同归”。因此,后人遂提出了李清照曾经改嫁的说法。改嫁说是不能成立的。也就不存在为李清照辩诬的问题。

二、思想内容研究

学术界历来主张南渡是李清照思想变化及词风变化的分界线。靖康二年(1126)四月,金兵俘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押辅臣、乐工、工匠等及大量财物北去,汴京为之一空,北宋灭亡。此前,在李清照个人生活的经历中又出现了丈夫赵明诚之死的事件。由于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去不远,故学术界认为,国破家亡极大地刺伤了李清照,是促成其思想变化以及词风变化的关键。吴东范的《谈李清照词的感情表现》(《佳木斯师专学报》19xx年第4期)、周皓的《浅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思想风格》(《零陵师专学报》19xx年第2期)等文从肯定的方面对李清照前期思想着墨甚多。黄信德在19xx年第3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李清照后期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指出前期词作多写欢快、甜蜜、思念、寂寞之情,虽有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积极意义,但反映现实的深广度不够。后期词作则注人了深挚的故国之思和乱离之苦,能帮助人们认识她所处的特定时代,激发爱国情感,具有较深刻的社会价值和强大感发力量。王汝礼在19xx年第l期《南通师专学报》上发表《谈李清照词前后期的变化》,指出前期主要抒发真挚爱情、离愁别苦;后期主要抒发忧患国家存亡之情,饱经世态炎凉之悲。马丽的《浅谈李清照诗歌的思想内容》(《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xx年02期)认为评价李清照的诗歌、词赋不应只重视她的词,而忽略她的诗的研究。李清照的诗、词体现了她的指摘时政,歌颂英雄,表现了她的爱国主义情感。许孝梅的《浅析李清照诗词的思想内容》(《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6月第18卷 第2期)纵观李清照一生创作的诗与词,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靖康之变”以前,李清照的诗词主要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自由生活的向往、热爱;“靖康之变”以后,除了书写个人身世之感外,还加进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诸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气节。比较李清照一生的诗、词,其词主要表现了一种“柔”情,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其诗则表现为一种“豪”气,在内容上已冲破个人的狭小圈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何靖雯的《浅议李清照词前后期思想内容的变化》(《合肥联合大学学报》第12卷第2期20xx年6月)一文认为,李清照一生历经和平安宁、国破家亡的不同时期,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使词人的视野不断扩大。其前后期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前期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到后期的亡国之恨、飘零之苦迥然不同的特色。赵晶的《李清照词浅议》(《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年第3期.学术研究)归纳了一下李清照的词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抒发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之情;歌硕美好的爱情,抒发离愁别绪;表现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怀恋故国家园,抒发家国之恨和故国之思。李清照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理想、痛苦和悲哀,概括地反映了她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质和民族斗争,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李清照的思想变化是否只能以南渡为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问题也被正式提出来了。如邬晓菁在《李清照词分期新论》(《宁波师院学报》19xx年第4期)一文中,主张按词作的风格及抒情主人公生活经历的变化进行分期。从这里出发,她将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下限到赵李结合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中期下限到赵明诚逝世的建炎三年(1102—1129),后期下限到李清照去世 (1129—1156)。这三个时期的李清照分别为少女时的烂漫,少妇时的幽怨及思念,以及孀妇时的哀伤。其词作与之对应表现出这一变化的历程,视角较为新颖。 随着研究的深化,在其思想研究方面,还有人对李清照的“自我意识”和“内心隐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文生、英烈在《李清照词的女性自我意识》(《辽宁师大学报》19xx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李清照的词“展示了她独特的命运和心灵的历程”,“表现了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刘淑丽在《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山西大学学报》19xx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李清照的作品“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知识女性发自内心的对社会的反抗”。徐翠华《李清照之女性自我意识》(《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03期)认为李清照诗词引起身后九百多年的关注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她自成一格的女性自我意识 ,宛如一股清新的溪流 ,体现在她的诗词中。在主流文化中 ,作为女人 ,她是没有自己的位置的。女性的现实处境迫使她转向女性自我。这一点与Dickinson一样。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 ,她建立了强烈的自我意识 ,并为女性自我作颂歌。这种自我意识影响下 ,她的诗作在下面几个方面表现得很突出 :1 对于主流社会她持的不是认同者而是批评者的姿态 ;2 “自我”在她的诗词中占突出地位 ;3)通过花的意象来表现女性的自我意识 ;4 对女性力的称颂。杨赛的《李清照词的女性自我意识》(《大理学院学报》20xx年01期)对此也有论述。张学忠的《论李清照的反传统精神》一文也认为李清照具有封建女性的反传统意识,她的反传统精神“最突出表现在她利用词这种文学形式,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大胆坦率地传达出对爱情的真实感受”。王金寿《易安词女性意识再评价》(《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xx年02期)认为真正较为完整系统地表现女性意识的就是李清照了。李清照涉足词坛,本身就是其独特的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其词作所体现的倜傥洒脱、自信乐观的“丈夫”气质,旷达超逸的隐士风度,崇尚独立人格的意识,以及“风神气格,冠绝一时”的卓然才气与独创精神均折射出易安独特的女性意识。王秀红《李清照的超前女性意识》(《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xx年04期)认为她的超前女性意识表现在强烈的时代感中蕴涵着浓厚的爱国主义,反封建的叛逆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张忠纲《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文史哲》20xx年05期)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堪称大家的女性文学家,她毫无封建女性的卑顺之气,把典雅的东方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境界。追求男女平等的李清照深受隐逸传统的影响,甘心“隐于闺阁”,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人生价值。李清照的两次婚姻,既有难得的幸福,更有不可避免的不幸,志同道合的爱情才是婚姻基础的观念在这幸与不幸中得到充分展示。

新时期关于李清照“内心隐秘”的争论,发端于19xx年陈祖美的《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译——兼释其青州时期的两首词》(《江海学刊》19xx年第6期)一文,他认为赵明诚曾纳妾,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对此耿耿于怀,她的许多词作,都与此有关。陈的观点引起了强烈反响,支持或反驳的文章达数十篇,形成了李清照研究中

的一个小高潮。朱靖华、戴学忱的《论李清照词“欲说还休”的复杂内涵》(《黄冈师专学报》第18卷第3期19xx年8月)讨论了李清照词屡屡出现“欲说还休”的难言之隐,这是一个“谜”。本文通过对李词若干首的剖析,破译了这个“谜”,认为其谜底在于李清照已然“无嗣”,赵明诚必然纳妾,这就势必令李清照产生某种失落感,同时又有“怕伤郎,又还休道”的情感.文章还以有力的旁证说明了赵明诚确曾纳妾.并申述了探讨李词“欲说还休”的复杂内涵的目的意义。随即,姚玉光《也论李清照词愁情的内涵—与陈祖美等先生商榷》(《文学遗产》20xx年02期)认为这种破译在逻辑推理方面缺乏事实根据,在作品内证方面穿凿附会。正确理解李清照词中“愁”的内涵,关系到对李清照的思想、人品、作品的内容和风格的评价,因此很有必要辨明是非。此后,朱靖华《再论李清照“欲说还休”的难言之隐——对姚玉光“商榷”的商榷》(《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04期)姚玉光《“明诚纳妾说”不能成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年02期)、《李清照“欲说还休”并非因明诚纳妾——兼答朱靖华先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01期)朱靖华《再论“明诚纳妾”确有依据——对姚玉光〈兼答〉的回答》(《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01期)往来争论,王兆鹏、郭明玉的《李清照“内心隐秘”争鸣述评》(《文学遗产》20xx年第1期)对此有详细评介,此处不赘。

三、艺术特色研究

许金榜在19xx年第1期《山东师大学报》上发表了《婉约派之宗主—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指出李词的艺术特色有:一是抒情真挚纯洁深厚;二是风格疏密相兼、自然浑成;三是表现手法委婉曲折兼白描;四是语言雅俗相兼,俗不鄙理、雅不晦涩;五是体式上小令慢词兼善;六是音律情紧密结合.徐尚祯在19xx年第1期的《锦州师院学报》上发表《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认为有捕捉意境、利用通感、活化对象、情感外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等特色。任映红在1 994年第1期《上饶师专学报》上发表《试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认为李词语言最显功力,有平易清新的自然美、委婉深沉的含蓄美、和谐流转的音乐美、浓淡相宜的绘画美。林登豪的《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福建学刊》19xx年第6期)比之李后主的一泻千里大开大阖,喜用重笔,清照的词则冲淡轻灵,语新意隽,顿挫有致,感情虽披露得淋漓尽致,表达的方式却并非一泻无余,而是含蓄委婉。 比之少游,清照的词不仅健康清新,而且更具刚健之气。清照还在继承婉约派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有所发展,最突出的一点是以淡语写深情。情愈悲苦而语愈平淡,感人愈深切。这是清照最见功力、艺术成就最高超之处。樊利军《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概说》(《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xx年第3期)归纳李清照词的三个特点:一、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二、直抒胸臆,情真意切,三、明白如话,词新语奇。朱宪玲《试论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年12月第3卷 第4期)也归纳了三点:一、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二、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含蓄蕴籍,

三、借物隐括身世,倾吐心曲。汤春华《化俗为雅 平淡入妙———论李清照词的语言魅力》(《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5期20xx年9月)李清照词的语言富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既具有书面语雅致、简洁、含蓄之长,又具有口语形象、生动、平易、流畅的特点。她善于用非常新颖的、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

意,形象概括力、表现力都很高,而且不雕琢、不堆砌,流转如珠,声调美妙,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散见于各种学刊的文章还有:

樊利军《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浅谈》(《保山师专学报》19xx年02期)

何怡涛《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片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xx年06期) 韩慧玲《李清照艺术特色再论》(《滨州师专学报》 19xx年03期)

陈东《李清照后期词的艺术风格》(《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年01期) 吴石红《肺肝出千愁 凄清铸婉词——李清照艺术特色论》(《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xx年01期)

赵艳屏《李清照前后期的词及其艺术特色》(《理论学习》20xx年10期) 张晶 《从武陵春看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xx年02期)

伍微微《清丽婉妙诉衷情 深情绵邈动人心——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xx年01期)

马宏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浅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年03期)

四、创作风格研究

婉约说:许金榜在19xx年第1期《山东师大学报》上发表《婉约派之宗主—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从内容、写作手法等六个方面论证其坚持婉约本色,集婉约派诸家之长并有过之的婉约派宗主地位。欧明俊在19xx年第12期《中学自学指导》上发表《婉中有变、婉融奇雅:也谈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指出李词风格婉约,委婉含蓄,奇丽清雅,富有变化。婉约兼豪放说:黄宝华在1 993年第2期《上海师大学报》上发表《李清照的词与<词论>》,认为李词温婉中有遒劲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俊爽,即使是感时伤怀的低回沉吟、追念往事的危苦之词,也流动着爽健,词风婉约兼豪放。张素琴在19xx年第3期《河北大学学报》上发表《豪放与婉约并存—浅议李清照的诗风与词风》,指出其词风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题材广阔新颖、笔调潇洒自如。亢明道在1 991年第3期《佳木斯师专学报》上发表《她留下了艺术的芬芳—李清照词风浅议》,认为李词既有现实主义的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既有婉约派的缠绵,又有豪放派的气概。徐祝林在19xx年第3期《锦州师院学报》上发表《“别是一家”与“自成一家”—谈李清照的创作理论与实践》,认为李清照是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的词宗,才有“自成一家”的词。郑海咪《试论南方文化对李清照婉约词风的影响》(《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xx年第4期)认为李清照后期婉约词风的

深化与南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南方的山水风情,南方的典故文化.南方的语音特色,通过潜移默化,与李清照女性的阴柔纤细相揉合,并扩展、深化,使她的词风由前期的婉中显直演进为后期的婉中显曲:情感是浓重幽深的,艺术是含蓄曲折的,也因此,李清照的后期词更具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也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邢海波《卓然一家 压倒须眉———试析李清照的几首婉约词》(《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0卷第2期 20xx年3月)通过对这三首词的解读《声声慢》(冷冷清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她的词善用叠字和口语,创造了婉曲微妙、新鲜而又隽永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思妇词也有别于其它思妇之作,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豪放说:滕振国在19xx年第3期《江西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试论易安词的丈夫气》,认为李词激荡着大胆强烈率真的感情,意境高远,语言的大胆革新,词风豪放,洋溢着丈夫气。任明刚在19xx年第2期《成都师专学报》上发表《李清照是南宋豪放词家》,认为李词笔力雄健、感情奔放、意境壮阔、风格豪迈,堪称豪放词家,《渔家傲》就是其突出代表。章海风《倜傥丈夫气——试论李清照词的豪放色彩》(《语文学刊》20xx年06期)通过对李清照前后两期词的分析发现,真正意义上的“豪放”词,则李清照只有一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绝似苏辛”的,所以真正体现“倜傥有丈夫气”的是她的“当行本色”的婉约词。这些词或是在笔力上,或是在气度上,或是在个性和内在品质上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豪放色彩。这里所以不说李清照的词具有豪放“风格”,而说是豪放“色彩”,原因也在于此。它们的豪放是蕴含在或附着在婉约之内、之上的。夏俊华《矫健豪放 气象阔大 ———论李清照诗词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7卷第4期20xx年8月)认为李清照的词虽以“婉约”著称,但诗词中却蕴含着浪漫主义精神。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感怀伤时,慷慨悲壮;想象奇特,超然物外;气魄宏大,豪气冲霄;幻想游仙,追求理想等几个方面,颇具豪放色彩。

五、比较研究

李清照不同文体的作品比较:金振华在19xx年第3期《苏州大学学报》上发表《李清照诗词之比较》,指出作者严守诗词分珍,把时事政治、咏史怀古题材咏之于诗,把生活中个人的悲欢离合、惜春伤秋之感受赋之于词。张素琴在1 990年第3期《河北大学学报》上发表《豪放与婉约并存—浅谈李清照的诗风与词风》,认为李诗风格豪放、题材广阔、爱僧分明、有大丈夫气概;词风婉约中有豪放之气,笔调潇洒自如。 也有对她本人的诗和词风格作出比较的,如许梅 《李清照诗词风格比较研究》(《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年03期)

与其他作家的比较:比较对象有中国的曹工、杜甫、李煜、陶渊明、李白、柳永、苏轼、秦观、朱淑真、辛弃疾、周邦彦等,外国的艾米莉·迪金森、勃朗宁夫人、河赫玛托娃;比较的内容集中在生活经历、文学成就、作品内容、艺术特点上;比较的特点是比“同”中突出“较异”。

①与中国作家的比较:张友林在19xx年第2期《贵州师大学报》上发表《秦李词在艺术上的比较》,指出秦观、李清照同为婉约正宗,但秦词文雅柔和,李词明白如话;秦词婉中见柔,李词婉中见直;秦词假托闺情,李词自写闺情;秦词虚

实相济,李词多用白描。骆传民、王小燕在19xx年第1期《东北师大学报》上发表《易安怀酒词不凡》,认为易安与陶渊明、李白都是借酒抒怀,但风格迥异:陶诗返朴归真、恬淡醇美、寓理于景;李诗侧重言志,气势狂放恢宏、夸张浪漫;易安词则侧重言情.挚着真切,用白描表达丰富内心世界。

②与国外作家的比较:董洪川的《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2)一文对美国十九世纪的女作家艾米莉·狄金森和李清照这两个属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作家进行了比较:“两位诗人对爱情的执著是她们痛苦的根源”,所以她们的诗作充满了痛苦。作为女性,她们做出了很大的成就,狄金森有“电报体”,李清照有“易安体”,而且最重要的是两者语言简洁、精练、质朴。“大量采用日常用语,甚至口语、俗语,稍加锤炼,融入诗行,天然浑成”另外她们的诗歌意象都清新、奇妙。但是李清照的作品委婉含蓄,狄金森则大胆直率。张思齐在《萨福和李清照诗歌创作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8)中认为: 希腊著名的女诗人萨福和李清照笔触都很细腻,萨福在写法上白描更多一点,李清照的词更为委婉。而且两人性格中的“刚阳劲直”的一面,使得她们“处于女子之相位而又超拔于女子之相位”,她们的作品“均免于卑俗”。她们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说,她们作品的免于俗气是以“共同的人生观为基础的”。萨福和李清照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两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同,萨福是大胆直露,李清照是含蓄委婉。熊传信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川东学刊,1998(综合版)》)中比较了英国十九世纪的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白朗宁夫人和李清照,认为: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李清照和白朗宁夫人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李清照的词含蓄委婉,白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则“明朗、直率,侧重表达爱情在心中唤起的疑虑、惊讶、喜悦”。她们经历、创作生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同。并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上做了分析。朴现圭在《许兰雪轩与李清照之比较》(《文史哲》1997,6)中通过对朝鲜女作家许兰雪轩和李清照的比较,发现她们有很多共同之处:生活经历的大致相同,反映在作品中“托物寄情,陶醉自我,扩大自我”。但她们面对难以坚持下去的现实生活,却表现出不同的意识差异。李清照具有一定的接受现实世界的意识,许兰雪轩过于执迷非现实的世界。

散见于各种学刊的文章还有:

与李煜比较:

董武《异代同杼 异曲同工──李煜、李清照词中之“愁”比较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xx年01期)

牟鹭玮《李煜、李清照后期词情感比较之初探》(《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xx年01期)

付兴林《李煜、李清照后期词比较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02期)

与秦观比较:

王爱玲《纤细幽微显个性──秦观李清照词异同比较》(《河北学刊》20xx年04期)

吴丽清《秦观、李清照词艺术风格比较》(《肇庆学院学报》20xx年06期) 与柳永比较:

金振华《柳永与李清照歌词之比较》(《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xx年01期)

高明泉,高鹏泉《柳永与李清照词比较》(《固原师专学报》20xx年02期) 与中国古代其他诗人比较:

桑林佳《“只有江梅些子似”——张耒咏梅词与李清照咏梅词之比较》(《名作欣赏》19xx年04期)

冷艳丽《一种想思 两处闲愁──比较分析晏几道的〈临江仙〉与李清照的〈醉花阴〉》(《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19xx年02期)

薛亚康《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与李清照〈声声慢〉比较赏析》(《 名作欣赏》 20xx年04期)

丁恩全《温庭筠与李清照词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社科纵横》20xx年04期) 田银娟《从闺阁女性角度比较李清照与朱淑真创作之异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年S2期)

另有不少文章抓住李清照词的某一艺术特质进行细致人微的分析,如李清照词的用典探析、铺叙艺术、意境探胜、感情表现、抒情特色、修辞特点、文化底蕴、价值取向、主体特质,词的独特审美意象、女性自我意识、文化心理剖析以及李词中“愁”的渲染、“红”字的巧用、“瘦”字的美学意蕴、叠字的探胜等等。 比如对李清照词中最常出现的“花”意象的分析:岳毅平《李清照词中的“花”的意象》(《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xx年02期)本文以其咏花词为考察对象,从三个方面探求其中的意蕴及其与传统文化模式之间的联系:一、高洁情趣的象征,人格力量的载体;二、自恋、自怜、自珍的情结;三、抒发情感的意念物象,体现了与咏花的传统文化模式的契合。周尚义《易安词的花意象及其审美意蕴》(《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02期)认为李清照在对花的描绘和进行花意象的塑造中 ,很好地表现出了人花共爱的情感关怀、花人互喻的创意定势、心花互释的人文内涵和屈陶风韵的审美追求。李清照对花的吟咏 ,从抒情主体、吟咏方式到审美意蕴等 ,都极具特色 ,其所创构的花意象 ,是高雅女性意识的投影和高尚人格情操的外化。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惠州学院学报》 20xx年04期)认为李清照词选取花意象既与她身世经历有关 ,也与宋代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关。花意象表现了女词人对美与生命的追求与爱惜 ,

是女词人的心声 ,也是民族与社会的心声。同时 ,女词人喜欢将花意象与特定的时间、季节、气候、心境等联系在一起 ,表现了女性特有的心灵历程。田恩铭《花:李清照自我定位的意象分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年02期)李清照在她的词中体现出明确的自我定位意识,本文通过对其笔下的“花”意象的诠解昭示了李清照生命流程中从少女情怀到思妇情结,从思妇情结到遗妇情怨的心态变化。从而彰显了其作为女性主体的性别意识。

散见于各种学刊的文章还有:

王跃飞《李清照词意象浅见》(《淮北煤炭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xx年02期)

彭玉平《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xx年06期)

周忠元《酒意诗情谁与共——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赏析》(《语文学刊》 20xx年05期)

耿蕊《论李清照词中“愁”的个性化表达——“梦”的意象》(《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