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上个星期六,我们观看了一场红色电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前我们都从历史课程中学过,可是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通过书本的介绍然后再加以我们自己的想象而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却无法切身体现其来之艰辛。然而,通过观看 “辛亥革命”,仿佛革命的一幕幕都出现在我面前,一个个义士用血肉铺成中华民国复兴之路,让我深深震撼。

辛亥革命是一段伟大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我们今天可能依然生活在封建社会,受人欺负,卑躬屈膝,一直是别人的奴隶。电影中,黄兴、林觉民等七十二义士顽强抵抗,坚持到死的一刻,虽然失败了,可是这种为中华复兴而牺牲自己的精神必定流芳百世,身为广州人,却还没到烈士陵园参拜过,真的很惭愧。19xx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革命成功的第一战,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但电影最后,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位置,他最后的演讲让我深深感动,我只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谁做中华民国的总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迈出了历史的一大步,废除封建社会,走向民主。”

但资料上说,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实施,因为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我不可否认,什么革命都不可能一次性得到成功,需要我国的人民群众共同的努力才能建设出共和民主、和谐的国家。

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化国家的最重要关键。我们铭记历史,珍惜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好真本事,为中华的强大贡献我们的一份力。

***

****班

20xx年11月3日

 

第二篇:电影《辛亥革命》影评

我观中国大片

——观《辛亥革命》有感

《辛亥革命》是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片。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此片还为我们生动的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壮观、史诗般的场面。此片讲述的是清朝末期,一些当时思想先进的革命者为救国不断奋斗的故事。故事展现的是从秋瑾等革命先驱牺牲,到一次次的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府,最终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位。

整部电影一直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之中。无论是革命先驱的牺牲,起义战斗,还是最终共和制的确立,都给我们展示的是悲壮的情境。因为这次革命牺牲的太多。也正是因为这样,电影才能扣动观众的心弦,让观众投入戏剧里去,极具感染力。

电影所表现的真实感令人印象深刻。在服装、道具和场景方面,可以看出电影的制作可谓是精致的。这样精细的制作给我们还原了真实的那个年代和真实的辛亥革命。此片的表现力也是非常好。对于人物的刻画、主题的展示都表现的非常到位。

此片的开头,就给人一种深沉的冲击感。一开始,电影就深深的吸引了观众,让观众投入到电影里去。一开始,电影所要表现的革命者的坚毅就已经在无形之中深入人心了。影片是从革命先驱秋瑾开始。随着秋瑾的步入我们眼帘,伴随着的是她赴死不悔的决心: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在这一刻,观众就已经开始被打动了。她言语中表现的革命者的坚毅和作为一个母亲的温柔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接下来就是电影的一个篇章:血染黄花岗。开始时,我们看到的是革命者在准备战斗前在海边的嬉戏。在那时,他们都忘记了接下来他们所要经历的事。或许是他们早就知道接下来他们会发生什么,但是他们已经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已经写好了绝命书,做好了为了革命牺牲的准备。生动的表现的是为了革命不惧牺牲,反而更快乐的一群烈士。

电影在展现真实感这一方面真是做足了功夫。在广州起义时,那种战斗的真实感能很好的把观众带入电影中。尤其是枪林弹雨的场景表现的逼真。这个时候,它的配乐是悲伤的,而不是激进的、兴奋地。这样就更能表现烈士们牺牲之惨烈,更能让观众动容。在孙中山提及这些烈士之时,用他们在海边嬉戏和战斗时受伤牺牲的场景穿插表现,形成对比,更加打动人心。还有徐宗汉抱着烈士们遗体痛苦之时,搭配无情的大雨和悲伤的音乐生动的表现出了悲伤之意。

电影表现的不仅是大人物,更细腻的表现出了小人物的豪情壮志和他们浓厚的爱国情怀。小战士抱着炸弹炸毁敌人据点,最终却也牺牲了自己,深深的令人悲伤心痛。虽然,此片林觉民这一人物的戏份不多,但他的形象却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他写的《与妻书》表现的是他对家人的不舍,但是为了所有人的幸福,他却甘愿放弃自我。他在被清朝官员张鸣岐审讯时,每一个动作都在表现他坚定不屈的决心。尤其是他那句“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更是强烈的展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有着强大的信仰和精神力量的革命者形象。他的大义凛然令人敬佩。而他那一身白衣更是为他的牺牲增添了凄美之感。

第二部分就是武昌起义了。战斗之时,随之而起的配乐又是悲伤的,而不是紧张,激动人心的,为观众呈现的是一幅幅革命者牺牲的悲壮场面。即使战斗的胜利,影评所表现的也是沉痛的喜悦。这流血的革命,带给人们的是痛。

在战场上的妇女们也是值得赞扬的。护士们随着战士们奔波,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这同时也说明着革命是全部人民的革命,不单只是男人们的革命。战士们永远黝黑的皮肤,又脏又乱的衣服,全身负伤,体现的是革命之苦,革命之难。尤其是小战士被锯腿那一个桥段,看的令人心痛。

这些又和在京城的袁世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袁世凯在京城享受着高档的生活,与紧张的战场穿插播放,不得不令人感叹政治无情,高高在上的掌权者只需发号施令,就能致战士和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革命不可避免的是伤与亡。电影表现的是对这种无可奈何的悲伤。尤其是,驻英大使在面对清政府和革命的两难时,选择了死亡。他是为清政府办事的,他逃不出清政府的掌心,但他心里又深深的明白,大清朝是走不下去了的,清政府会毁了他们的未来和祖国的未来。唐曼柔是勇敢的,但是她和她父亲是无奈的。孙中山在念她的遗书时的哽咽,又让观众增添了一丝心痛。

对于袁世凯的形象塑造的也是成功的,尤其是在细节上。袁世凯的那种奸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和清政府与革命者两遍周旋时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是有野心的,同时很有心机的人。他对于权力的欲望无时无刻的表现出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九姨太生日是所说的喜欢寿桃,不爱蛋糕,就能看出他上位后一定会重新搞皇权。

另外,袁世凯所用餐的环境和食物,以及用餐的心态和革命者用餐时的紧张感和食物穿插播放,又形成了一个对比,不得不让观众为革命者心疼一把。

还有一点要提的是片中的皇帝。电影很形象的表现了皇帝的傀儡角色。每次大臣和慈禧太后商议国事时,他都会在边上,但是不是在玩闹,就是在练字。这是一个对于自己的未来

也毫无担忧的皇帝。推翻清政府,革命是最好的选择。

这部电影在事情发生100年之后,逼真的表现了辛亥革命,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悲壮的历史,充分的调动了观众的想象,感知和情绪。辛亥革命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电影的制作者们想传达的也应该是希望我们这一代的人能够把革命所包含的信仰和精神传递下去。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能够如电影中的革命先驱一样有坚定的信念、信仰和信任,不断顽强拼搏,不屈服于社会残酷的现实,怀着美好的梦想不断奋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