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方法与案例分析》读后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方法与案例分析》这门课程里,主要写出了语文课堂练习主要有四种类型,具体如下:

1、前置性练习: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是前置性练习的目标和价值所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2、过程性练习:精到的设计能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联系实际抒发胸臆,深刻感受到文本内涵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精妙。

3、检测性练习: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检测性练习,相对于过程性练习,是为了巩固刚学的知识,检测新掌握的能力。语文课堂练习可以从字词句段篇等多方面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要求,以检测各项目标的达成度。

3、发展性练习:在新课结束时,依据教学目标,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设计与本节课知识能力相关的发展性练习,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获得自主体验的同时得以迁移和运用。而且,发展性练习除了有实践性,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活化,需要学生整合新旧知识与能力,在较开放的实际的生活情境中,锤炼并获得言语生命的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语文课堂练习设计意识,提升理念,探索方法。讨论与考试命题联系紧密的语文课练习设计的问题,探索如何在教学目标导引下来设计和实施课堂练习,提高语文课学生的学习效益和质量,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和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总之,无论是考评评价还是语文练习,我们以知识与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为导向,体现实践性、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来全面考查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积淀。这也是我们今后继续探索的方向,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第二篇:谈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方法

谈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适时使用,相互结合。

前置性练习: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是前置性练习的目标和价值所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阅读的前备知识越丰富,阅读时的感受也就越多。+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课《窃读记》。小英子为什么放学以后不回家,跑到书店去窃读呢?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英子童年读书的艰难和辛苦,感受英子的酷爱读书,课前会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或老师讲解,了解英子小时候家庭背景,学生读课文就容易产生佩服之情了。

过程性练习:精到的设计能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联系实际抒发胸臆,深刻感受到文本内涵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精妙。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体验,善于将心比心,善于感同身受。读本身就传递着一种情绪。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课《窃读记》第七自然段: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指名读,齐读,读着读着,文字里的信息便会传递给学生,如果学生忽略了,只需老师点拨一下:“想想,能这样喜形于色吗?”他们顿时领悟,再读就成了“窃读”,进入一种入情入境的朗读。

检测性练习: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检测性练习,相对于过程性练习,是为了巩固刚学的知识,检测新掌握的能力。语文课堂练习可以从字词句段篇等多方面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要求,以检测各项目标的达成度。

发展性练习:在新课结束时,依据教学目标,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设计与本节课知识能力相关的发展性练习,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获得自主体验的同时得以迁移和运用。而且,发展性练习除了有实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活化,需要学生整合新旧知识与能力,在较开放的实际的生活情境中,锤炼并获得言语生命的发展。

问一些移情类的问题。比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做过这样的傻事吗?”+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5课《玲玲的画》。玲玲准备参赛的画给掉上去的水彩笔弄脏了,在爸爸的提示下,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上了一只小花狗。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课后要求抄写这句话,并加强感受,问:“你赞成玲玲爸爸的话吗?你遇到过将坏事变成好事的情况吗?”一位小姑娘说,她将一只吸饱血的蚊子一掌拍死在雪白的墙上,留下了脏迹。爸爸想了一个

办法,在那块地方钉上一幅画,遮住了脏迹。问题引发孩子们对生活的回忆,引发了孩子们对玲玲解决问题之后心情的体会,这样的事情萌生了孩子们动脑解决问题之后的喜悦,激发了遇事想办法解决的信心与意识。

一篇课文即将结束,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梳理一下课堂的思维、情感,借此机会提升一下学生的认识,升华一下情感,这个时候的情境创设也很必要。让学生感觉到即便到了结束,也意犹未尽,处于愉快、兴奋之中。1、用口语交际的方法创设情境提升。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7课《鱼游到了纸上》。结束时,一般我们直接交流:“今天读了《鱼游到了纸上》,你们有什么感受?说一说。”这样未免程序化。如果我们运用口语交际的形式,创设一种情境,效果自然会亲切一些。“哪位同学这节课没有发言机会,请他上台来和老师表演一段。你想把我们想象成什么关系?好,母子关系。你是儿子,我是妈妈。儿子放学回来了,妈妈赶快开门。儿子,回来了。是的。今天在学校学什么新课文了?《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在水里,怎怎么会游到纸上去呢?不是鱼真的游到纸上去了,是说一个聋哑青年执着地到公园去观鱼、画鱼,把鱼给画活了,就像是鱼游到了纸上。这位残疾青年真了不起!可不是吗,他做事很专心、执着,很感人。”创设一段母子的对话情境,既能不知不觉回顾课文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认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检测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2、用音乐渲染提升。课堂结束之际,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弱下去,出现疲劳。我们选择与文字描写+相符合的音乐,让旋律、文字、形象形成情景再现,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激发、提升学生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会加深许多。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描写了铁路工人在高原修筑铁路的艰辛和决心,情感基调显得凝重。结束,让一个藏族姑娘站在家门口的山岗上,眺望远方的火车,唱出自己心中的幸福与感激,一刚一柔,显得温馨、幸福,学生也不由而然地感到藏族人民对家乡通火车的向往,对筑路大军的无限感激,从而理解了为什么一定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回顾头来再读课文,就多了一些真情实感。

咱们语文课在课堂上讲什么呢?应该是孩子不理解的地方,读不出感觉的地方,领悟不到文字内涵的地方。怎样帮助他们呢?咱们的任务应该是凭借我们的生活、社会、身边的世界,从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里去发现、提炼我们所需要的,去创设我们的课堂上所需要的情境,刺激到孩子的眼、鼻、耳、脑各种感官上去,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把文字符号与情境对接起来,让孩子们把从情境中萌生的感受、体验、情感迁移到相应的文字中来,从而他们对文字便多了敏感。

多种练习相结合是上好语文课的基础。语文应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课,音、形、意,通过文字的敏感与文字对接,形成会读书,读好书(踏踏实实把书读好),读书怡情益智,萌发孩子的感觉、直觉、悟性,从而由读书

来完成发展人的过程。所以,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多种练习相结合,是儿童所需,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做好的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