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读后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能源的开发利用、电网的协调发展面临新课题和新挑战。依靠现代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电力工业积极应对未来挑战的共同选择。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以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为显著标志的能源产业革命,电网是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20xx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低碳经济”、“智能电网”日益成为热门话题。那么,什么是智能电网?中国的智能电网有什么样的特色?从世界能源的最新发展趋势出发,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出发,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布局和能源特点,中国的智能电网必须是一个坚强的电网。坚强是智能电网的基础,智能是坚强电网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

我国能源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结构不均衡,能源供给能力和电力安全水平也有待提高。建设智能电网,有利于提高电网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有助于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并能够推动电工制造业技术创新,为相关产业占领战略制高点提供重大机遇。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作为重要基础性产业的电力工业发展尤其是电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范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集中接入,要求电网结构更加坚强合理,控制管理更加灵活便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电网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着重提升其运行效率和灵活管理能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电网企业不断改善供电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使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成为世界各国获得国际话语权、彰显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电网作为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环节,必然会在节能减排领域承担更加艰巨的任务。一、经济社会发展20xx年下半年以来,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放缓的势头,宏观经济呈现企稳向好的积极变化。20xx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有所改善,经济发展的动力依然较强,经济增长态势将好于20xx年。从中长期看,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在世界经济逐步回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有望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同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也将为经济增长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未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将加快。

摘要:美国总统奥巴马能源变革中发展统一的智能电网一时间成为全球能源界关注的焦点。而“智能电网”这一全新的词汇也如同当年的“互联网”一样迅速风靡全球。

所谓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是实现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简称为“坚强的智能电网(Strong Smart Grid)”[1]。

而智能能源网是一个比智能电网层次更高、规模更大的新型能源网络。20xx年11月27日,“国家?十二五?中国智能能源网发展模式和实施方案课题组”在京成立,意味着中国正式开始筹备智能能源网。本文通过对智能电网与智能能源网的比较,分析了智能能源网技术。 关键词:智能 能源网 智能电网

0 引言

当初国家决定推出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为了解决由于新能源并网带来的调峰问题和电网适应性不够的问题,所谓调峰,是指电力系统中的负荷,因用户负载的投入和切除而经常发生变化,为了维持有功功率平衡,保持系统频率稳定,就需要电站随之改变方法,以适应负荷的变化。可以理解为:城市用电往往有高峰期和低谷期,不平衡,为此,电力有关部门采用价格或限电等措施,使得峰谷趋于平衡,叫调峰[2]。

但调峰不是光电力一家的事情,水、电、气都有调峰需求,这也是中国要打造更高层次的智能能源网的目的之一。据悉,原规划中的智能电网只是未来这个庞大的智能能源网的一部分。今后,水、电、气,甚至热力等能源都要构建智能网络。

就国内而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是迅速和高效的,但是这个智能电力网的建设仅仅是智能能源网的网架建设的主要部分而非全部,我们不能以智能电网的局部竞争而放弃在智能网领域的整体创造,而且,这个体系建设所缺憾的就是还没有一个世界领先的技术标准体系。

与智能电网不同,中国正在筹备建设的智能能源网,是将现有的电力、水务、热力、燃气等单向运转而且浪费巨大的能源网络改造为高效互动的创新网络。

政府为解决由于新能源并网带来的调峰问题和电网适应性不够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将普遍推行智能能源网。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要投入民用,离不开智能能源网,如果说核电、风电是“汽车”,智能电能源网就是“高速公路”。

作为中国互动电网学说奠基人,武建东在谈到智能电网与智能能源网的区别时表示,实际上目前我们使用的“智能电网”一词的英文原文为Smart Grid,原意应为智能网格或智能网,这个概念又包括智能家电网格、智能电力网格、智能数据网格、智能热力网格、未来网格等多种涵义,智能电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全部。由于有关外国公司的翻译问题,误将Smart Grid翻译为智能电网。我国发展智能能源网建设必须以智能电网为主要网架建设,智能电网的建设是智能能源网建设的核心。

1 如何认识智能电网与只能能源网的体系模式之区别

谁能够将现有的电力、水务、热力、燃气等单向运转而且浪费巨大的能源网络改造为高效互动的创新网络,谁就能够优先于其他国家达到全球能源体系更高级别的顶端水平,同时在这个历史的转型之中,谁就能够把握和整合能源体系最新的国际标准。

因此,采用信息化集成技术营建一个与生产和输送侧相对称、相互动的需求侧、用户端的运转体系,将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缺陷性工业结构和社会管理的彻底匡正和颠覆性修复,也是打开人类低碳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大通道。

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有两个营建模式[3]。

1.1 “分级登顶式”的渐进模式 这个模式主要是通过智能电力网、智能热力网、智能水务网等条条块块的分行业改革,通过多行业不断整合、体系不断叠加的架构原则推进,其特点是分期、试错、分级追求变革目标。

近二十年来移动通讯系统、电视视频系统等都曾通过不断试错而效准或提升产业空间,消费者、特别是中国的消费者也为此不断支付了使用成本。实际上,通过技术标准的超前设计和制定,可以有效地减少产业转型的成本,更合理地满足消费者需要,也可以大幅减少电子垃圾、推动人类更为健康的生活。

就国内智能电网的建设而言,其体系渊源源自欧美国家智能电网思想和实践,其标准之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力量的影响。从组织目标运转而言,其向更高级别的互动能源网络结构跃进之时,也许架构的升级路线只有选择分级叠加的更换方式,因此,目前国内电力企业运转的智能电网改革模式和美国实施的智能电网建设应属相同的产业变革类型。

1.2 “制高点型”的大体系整合模式 中国应跳出单纯建立智能电力网的狭窄基准,集中

发展有别于美国、具有中国优势、而且国际领先的综合性的互动能源网,由此可以避免日后的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补课。

这个模式需要将电力、水务、热力、燃气、数据、有线电视等资源捆绑为整体资源,以制高点型的规则推动能源组织的管理变迁和产业目标置换,其特点是跨越式、跨产业突变,以集成化手段高速实现互动式的能源网建设,我们将这种网络也称作智能能源网。

倘若以这种模式推进互动能源网络的建设,应可将智能电网的行业变革提升为互动能源体系的集成改革,并将由此诞生有更高制高点的智能网的发展路线图和国际技术标准,有效推动中国能源用户端的互动能力、互动标准、互动资源和互动产业链的建设和运转,推动中国能源经济加快实现升级转型。

建构中国智能能源网的标准应该成为当代中国知识产权最高的创造性使命之一,它也应该成为中国智能能源网建设的战略高点,这个高点应该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核心要素。中国应该依靠自身的巨大市场成为主导全球智能网变革的领先国家,建造影响未来百年的智能网标准,在百年一遇的全球工业变革中发挥主导作用。

2 如何把握智能电网与智能能源网的运转结构之区别和标准创造

孙中山说过,“行之非艰,知之惟艰”,一个强国不但需要创造强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更需要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思想和实施其行动的国际技术标准。工业革命以来产业标准的建造大多与中国无缘,而智能能源革命却为中国提供了独特的机遇。

奥巴马的能源变革之于传统变革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催生了新的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这三个革命的核心就是思想大革命。为此,一个国家占领新的全球制高点的能力也就取决于它颠覆习惯的能力和思想的改变程度。对于中国而言,这个革命的第一要务就是需要有效地调整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诸多的经济运行习惯和结构,构建世界上最富活力的创新社会,据此才能确保中国将新的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宏大体系付诸实践,建立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改变中国公众和企业的能源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并力争取得全球领导地位。由此,智能能源网建设的核心是这个体系标准的建造,而且这个标准的建造也是当代知识产权的最高创造,具有无与伦比的回报价值,同样是检验中国能源思想创新能力的标志。

另外,智能电网的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有很大关系。只有当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日益庞大,电价摆脱固定模式,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逐步形成,智能电网才能发展起来。智能能源网的推出也是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大发展奠定并网基础,以便于实现更大程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

 

第二篇:三华同步电网读后感

读后感

为普及“三华”同步电网知识,坚定建设特高压和坚强智能电网的信心和决心,加快推进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本人特此深入学习了“三华”同步电网相关知识。

通过特高压交流网架将我国华北、华东和华中区域电网联结起来形成的特高压同步电网,成为“三华”同步电网。“三华”同步电网联结北方煤电基地,西南水电基地和华北、华中、华东负荷中心地区,覆盖地理面积约320万平方千米。20xx年,全国将形成东北、“三华”、西北、南方四个主要的同步电网。

到202年,预计“三华”同步电网总装机容量约10亿千瓦,占全国的57%;全社会用电量约5.26万亿千瓦时,占全国的67%;与北美东部电网等国外现有大型同步电网的规模基本相当。

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讨论“三华”同步电网。

首先,从我国发展特高压电网的必要性来看:

我国能源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特高压输电的必要性。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动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然而,我国能源资源与消费呈逆向分布,决定了我国能源资源必须在全国范围进行优化配置。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能源开发重心逐渐西移和北移,与能源消费中心的距离越来越远。能源基地到负荷中心距离约800~3000千米,能源输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特高压电网具有输电容量大、距离远、能耗低、占地省、经济性

好等优点,是大范围配置能源资源的重要手段。发展特高压电网,能够充分发挥大电网的网络市场功能,促进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综合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提高输电在能源输送中的比重,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因此,我国发展特高压电网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从环境方面来看:

据20xx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出线较重酸雨的104个城市全部分布的中东部地区。我国中东部地区单位国土面积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西部地区的5.2倍,中东部地区已基本没有煤电发展的环境空间,而西部地区还有较大环境裕度。

与输煤相比,采用特高压输电能促进我国环保空间优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可以减轻中东部负荷中心地区的环境压力,减少环境损失、通过统筹规划建设特高压电网和西部煤电基地,20xx年中东部地区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5万吨/年,全国可以减少环境损失45亿元/年。

二是加快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以改善西部地区环境治理投入不足造成的污染状况。

三是可以缓解煤炭开采导致的环境压力。通过煤电一体化建设,实现煤矿与电厂在水、煤、灰、土地等资源配置上的互补和综合利用,

形成内部良性循环圈,大大减轻煤炭开采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再有,从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来看,特高压创新实践带动了我国电工装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制造水平的大幅提升,全面实现了产业升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试验研究能力世界领先。高电压、强电流等关键试验能力世界第一,超过了荷兰KEMA、意大利CESI等国际著名试验站。基础研究水平大幅上升。全面掌握了基本技术规律,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专家人才。产品设计水平世界一流。发展完善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用于全系列高压设备研制的设计方法和软件系统,全面提升了常规500千伏、750千伏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装备水平和制造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设备制造企业均建设了全新的制造基地,生产规模、制造能力、工艺水平全面达到国际领先。质量控制水平全面升级。各制造厂质量管控体系经受了工程实践检验,取得全面成功,产品质量、品牌形象得到极大改观。高端产品研发能力显著提升。特高压项目成功后,国内企业挑战更高技术极限,特高压串补、升压变压器灯一批新设备研制成功,填补了国际空白,进入了“中国创造”快车道。目前我国特高压关键设备实现自主研发的有:特高压变压器,特高压并联电抗器,特高压GIS和HGIS设备,特高压复合套管,特高压绝缘子,特高压避雷器,6英寸晶闸管,大容量换流阀,特高压换流变压器,特高压平波电抗器。

最后,从“三华”同步电网的安全性来看:

电网的安全取决于合理的电网结构、完善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科学的调度与管理。

“三华”同步电网采用1000千伏联网,电网联系紧密,等效电气距离仅相当于采用500千伏联网的四分之一,电网形态由原来的东北-华北-华中“长链式”优化为更加坚强的华北-华东-华中“团状”结构,与西北、东北、南方三个同步电网之间通过直流联系。

在特高压电网规划论证工作中,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为充分校验“三华”同步电网安全性,对各个水平年、各种规划方案、多种运行方式进行了大量的潮流、静态安全性、暂态稳定性、动态稳定性、严重故障校核等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三华”同步电网结构合理,安全稳定水平高,抵御严重故障能力强,明显优于500千伏电网,完全满足DL755-2001《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要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