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井蛙不可以语与海”、“夏虫不可以语与冰”和“乡曲之士不可以语与道”三句话分别受到哪些方面的限制( )

A.环境 空间 时间 B.知识 季节 空间

C.空间 时间 知识 D.季节 时间 环境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来说明盛衰之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

A.例证法 B.概括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3.朱光潜的文艺专论《咬文嚼字》,其中心论点是( )

A.推敲文字是为了语句通畅漂亮 B.文学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

C.必须“惟陈言之务去”

D.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4.《我的世界观》主要阐述 ( )

A.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情感”

B.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

C.宇宙和谐之奥秘 D.作者的哲学观点

5.《垓下之围》中,揭示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一面的情节是( )

A.惊闻楚歌 B.悲歌“虞兮”

C.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 D.马赠亭长,自刎乌江

6.《张中丞传后叙》中用来刻画南霁云形象的是 ( )

A.停杯投箸 B.抽刀断指

C.背诵《汉书》 D.杀妾食肉

7.《种树郭橐驼传》所揭露的社会弊端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长人者好烦其令”

C.“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D.“以求学为干禄之终南捷径”

8.下列《前赤壁赋》的语句中,描写箫声的是( )

A.耳得之而为声

C.舞幽壑之潜蛟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D.寄蜉蝣于天地

9.《先妣事略》写母亲娘家的良好家风和娘家人的受欢迎,对刻画母亲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 )

A.对比 B.类比 C.烘托 D.象征

10.张岱《西湖七月半》在各类游客中,最欣赏 ( )

A.“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B.“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C.“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D.“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11.《爱尔克的灯光》全文的线索是( )

A.欧洲古老的传说 B.依次闪现的灯光

C.长宜子孙的影壁 D.姐姐悲剧的婚姻

12.《蒹葭》的中心意象是( )

A.在水之湄 B.在水之涘 C.在水一方 D.在水中沚

13.《陌上桑》写罗敷美貌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 )

A.对比反衬 B.象征暗示 C.类比彰显 D.侧面烘托

14.《秋兴八首》(其一)中,抒写漂泊之感的诗句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D.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长恨歌》中最具浪漫色彩的内容是( )

A.杨家女倾国倾城 B.唐明皇重色误国

C.杨贵妃马嵬殒命 D.太真女仙山寄情

16.《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所写景物中,作者借以喻愁的是( )

A.雕栏玉砌 B.小楼东风 C.春花秋月 D.一江春水

17.融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全词的情感内容是( )

A.丈夫新丧之哀 B.贫病交加之愁 C.人老珠黄之叹 D.孤苦无依之悲

18.婴宁“爱笑”的性格特点主要源于( )

A.自然天性 B.鬼母教养 C.环境影响 D.自我修养

19.宝黛吵架后,宝玉“又自己后悔:‘方才不该和他较证,这会子他这样光景,我又替不了他。’”这里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行为描写 D.细节描写

20.小说《苦恼》中,波达波夫的真正苦恼是( )

A.生活在沙俄专制制度下的生活贫苦

B.儿子死了内心的痛苦无法向人诉说

C.沙俄专制制度下社会黑暗人间冷酷

D.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无人关心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明论点的有 ( )

A.河内凶,则移其粟于河内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E.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篤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这句话表明( )

A.人的认识受到时间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个人的习俗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空间的限制 D.人的认识受到性格的限制 E.人的认识受到所受教育的限制

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所阐述的办大学的理念( )

A.抱定宗旨 B.研究学问 C.以德感人

D.敬爱师友 E.砥砺德行

4.下列《吃饭》一文中论据之间,构成相似联想关系的有 ( )

A.吃饭中,以需要掩饰享受 B.结婚中,以娶人掩饰谋财

C.艺术上,以实用掩饰享乐 D.政治上,以民意掩饰野心

E.哲学上,以实用掩饰玄想

5.赵武灵王可以成功推行胡服骑射的原因( )

A.颁布法令,强行推行 B.亲自上门做说服工作

C.运用典型,作为突破口 D.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E.耐心说服,不强行推行

6.下列描写属于场面描写的有( )

A.《垓下之围》中的东城快战 B.《西湖七月半》中的游湖情景

C.《马伶传》中的第一次技艺较量 D.《香市》中的往昔香市热闹情景E.《蚂蚁大战》中两个蚂蚁王国的战争

7.下列作品,抒写怀念母亲之情的有 ( )

A.《垓下之围》 B.《先妣事略》 C.《秋夜》

D.《我与地坛》 E.《都江堰》

8.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 ( )

A.《家》 B.《寒夜》 C.《春》 D.《憩园》 E.《秋》

9.《湘夫人》所描写的湘君的心情有( )

A.期约不遇的忧伤 B.向往理想的爱情

C.终成眷属的喜悦 D.反复追寻的执著

E.暂且逍遥的自慰

10.下列《婴宁》中语句,属于鬼母教诲婴宁的有( )

A.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 B.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

C.有何喜,笑辄不辍?若不笑,当为全人

D.人罔不笑,但须有时 E.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

三、词语解释题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罪: 斯: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然: 王:

3.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冯谖客孟尝君》)

揭: 过:

4.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

就尽: 师:

5.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种树郭橐驼传》) 苟: 殷:

6.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种树郭橐驼传》)

天: 性:

7.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传》)

易衣: 遁:

8.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陌上桑》)

踟蹰:

9.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八声甘州》)

是处: 苒苒:

10.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次第: 了:

四、简析题

1.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1)文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是谁,什么身份?

(2)说明作者安排这几位人物出场的用意。

(3)文中景物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2.阅读《先妣事略》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1)“然犹以为母寝也”属于哪一种人物描写方法?

(2)“有光七岁??”这一段文字表现了母亲性格特征的哪一个方面?

(3)指出文中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母亲性格的语句。

3.阅读《秋夜》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1) 本段文字采用了何种抒情手法?

(2)说出枣树和天空的寓意。

(3)本段文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阅读宗璞 《哭小弟》,回答问题: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已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1)本文是哭小弟的,这里为什么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

(2)从这里可以看出冯钟越、蒋筑英、罗健夫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5. 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五),回答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从题材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2)本诗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3)全诗所揭示的“心远”的内涵,可分为哪三个层次?

6.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指出诗中运用比兴的诗句,并说明其含义。

(2) 分别指出诗中借行为举止抒情与借典故抒情的诗句。

(3)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矛盾?

五、作文

1.请以《乐观》为题,写一篇短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2.请以家乡的某个节庆或有特色的活动,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第二篇: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 思考题思路提示

现代文

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

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后者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季文较多地是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 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

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

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3. 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

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

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

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1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

. 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女孩子的花”即传说中由名叫百叶的女子变化而来的重瓣水仙花──百叶水仙是本文的中心意象。这一意象蕴涵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赋予它以女孩子的性格、美丽和命运,她就成了青春女性的象征。重瓣水仙的灿烂开放、散发芬芳,美丽而短暂的花期,受到冷落的不幸和“刀一样”的性格,在此都是青春女性之绚烂生命、人生际遇、悲剧命运、纯真性情的写照。反过来说,作者把年轻女子的性格、情感赋予水仙花,水仙花成了作者抒发对女孩子人生境遇感喟的载体。

3. “女孩子的花,刀一样的花”有何寓意?

当她们感知最亲近的人也“不爱我们了”时,就有了“刀一样”的举动:决绝地自尽赴死,由此对世人宣告: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其寓意大概是对这个世界漠视女性特殊人生和对女性自身命运、处境的抗争,也还可以说是对女性的自我发现、对一种女性精神的期许。

. 请根据本文的描写,概括一下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一肚子学问,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痴迷的程度;对生活充满兴趣和热爱,不矜细行,不惧物议,任性洒脱,认真、机智、幽默和从容不迫,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学生、对友人,具有深厚情感。

2. 本文中间叉出一笔,写金岳霖的一位学生王浩,你认为这种写法好吗?是否成功?

这一笔看似闲篇,其实别有用心:借“好学生”王浩在课堂上受金先生特别器重和王后来的成就,显示了金先生在治学上的平等精神和他学术的影响 2

3. 本文在口语和文言词语的使用上有怎样的特点?试加分析。

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例证,分析其特点。

口语朴素而富有表现力,偶尔穿插文言词语,俗雅相彰,臻于化境。

1. 本文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北京大学月刊》创办的宗旨?

发表学校师生的研究成果,以尽学术贡献之责任;刊载各学科学说,破除学生固守专业、抱残守缺的旧习;发表各家各派的见解,消除校外学者的怀疑。

2. 本文结合办刊宗旨的说明,阐明了哪些大学理念?

大学为研究学术之机关,这种研究,既非单纯输入欧化,也非一味保存国粹,而要用科学方法揭示传统学术的真相,在近代学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大学学生不应以获取毕业证书为目的,应于专精之余,旁涉各种有关学科的学理,成为一定意义上的通才,而避免偏狭;大学是包容古今中外不同学术派别、典籍、思想,广泛延揽各家各派学者研治学术的机关,应循思想自由原则,行兼容并收主义。

3. 在作者看来,所谓“大学”的内涵是什么?

“所谓大学者??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行“兼容并收之主义。”

4. 反复阅读本文,体会其文风,并分析一下这种文风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

体现了作者诚恳、宽厚、温润、恬淡、坚定、从容等人格精神。

1.本文为何要详述联大之始末?其叙事有何特点?

碑文文体要求以叙事为主,而这样一个纪念性的建筑,也必须使后来者明其始末;其叙事繁简相宜,虚实结合,简洁而有法度。

3

2. 本文中所说“可纪念者盖有四焉”,都是从哪些角度着眼的?

其一、其二均着眼于历史,由联大看到国家命运于此翻开新的一页,为本国史所仅有;其三、其四则着眼于三校树立的榜样意义:合作无间,力行学术自由而有所坚守。

3. 你觉得如果纯用白话文或纯用文言古体,效果会怎样?

碑之为文,不宜过于浅白;但另一方面,时代变迁,又不宜过于古奥。本文在这方面尺度把握甚好。以浅近文言体写成,骈散相间,文采斐然。

1.何谓“通人”?就你所研学的学科,举出三两位学者来例证之。

不但在专业以外,注意全局,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而且是生活上的“全人”、学问上的“通人”,眼光远大。

举例时应以本国学者为主。

2. 学术上的“通人”与生活上的“全人”是怎样的关系?如何不害“精神偏枯病”?

前者指在所学专业以外,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后者指借“旁门”(主要是人文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和精神,求得彻底的智慧,滋养自己的身心,养成远大的眼光,优雅的品格、风趣、嗜好,以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如此即可避免此病。

3. 就你个人来说,如何摆脱专业课程的局限,“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各人有不同的具体情况,但其精神是共同的;在所学专业以外,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其他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

古代文

4

1. 关于王羲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他的事迹或传说?

墨池,入木三分,黄庭换鹅,等等。

2. 找出文章中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语、词组。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茂林修竹、放浪形骸等。

四、思考提示

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1. 本文通过自设问答的形式表现内心矛盾,你认为这种方式与直抒胸臆相比,优点在哪里?

更加形象生动,对比更加鲜明。

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哪篇是自设问答的?

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长林赋》

5

. 分析“吾辈”看月与他人有何不同,表现了怎样的审美情趣,从中可看出张岱小品文的哪些特点?

一喜喧嚣,一喜清幽,故而是两种境界,两种天地,两种情感。从中可看出作者文人情趣的流露,以及其小品清新空灵、率性任真的文风。

2. 比较袁宏道的《虎丘记》与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两篇同写望月之夜,不过彼此之內容及感慨有同有异,试加以分析、讨论。

袁宏道的《虎丘记》所写的是中秋月夜,主要笔墨倾注在叙写游虎丘的游人身上,作者的感慨,在于做官的身份,使他与游人之乐隔绝开来;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亦主要写游湖之人,但对游人持嘲笑态度,意在凸显“吾辈”的清雅。

1. 在写到曾晳的时候,出现了一段关于弹瑟的声音和人物动作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和效果是什么?

意图在于将曾晳的性格与其他三位弟子加以对比,将读者的关注点聚焦在他的身上;其效果是突出了曾晳洒脱放达的人格特征,并为其出人意料的回答作了铺垫。

1. 在描述百姓对齐王好乐和田猎的两种不同反应时,孟子使用了同中有异的重章叠句的手法,这种写法的意图何在?效果如何?

“今王鼓乐于此”至“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与下段“今王鼓乐于此”至“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两段,采用了类似诗歌的重章手法,即结构和语句大体一致,仅更换个别词句;且每段中也采用了类似诗歌的叠句手法。重章的效果是同时强化了两种现象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对比,有很强的说服力;叠句则产生了积累性效果,增强了情绪的感染力。

2. 比较本文与《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思考二者的语言风格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侍坐”章平实自然、谈言微中,措辞简约而余味隽永;本文则富思辨性与逻辑性,有很浓厚的雄辩色彩。这种差异首先源自话语的对象、内容、场合及目 6

的不同,也与孔子“恶佞”(《论语?先进》)而孟子“好辩”(《孟子?滕文公下》)的个性差异有关,时代精神与风气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1. 本文所使用的排比、蝉联句式,在逻辑上是否真的很严密?有没有可以置疑的地方?

并非真的很严密,其可置疑之处,是按照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似乎从格物、致知直到平天下的八条目之间,有严格的蕴涵关系或充足条件的关系,即有了前件,就必定会有后件。但是仔细推敲起来,这种关系并不能成立。因为假如真是这样,那么“格物”与“平天下”之间的各个阶段就都可以省略,一旦“物格”,便“天下平”了,而“格物”也就等于是“平天下”,因此应该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格物(或致知)为本”才对。但是从事实上来说,“格物”并不等于“平天下”,甚至也不等于“修身”。文章既然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那么很明白,所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总括于“修身”之内,是其具体的项目,而不是“修身”的前一阶段或充足条件。作者使用这些排比蝉联句式,只是为了强调它们之间的有机关联,但却很容易造成误解。所以我们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不能按照今天的逻辑习惯去理解它们。

3. 道德的修养与知识的探求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一回事?能否统一起来? 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有知识未必就有道德,有道德也未必就有知识。知识的目的是求真,道德的目的是求善。求知靠的是知性,求善则不仅靠知性,还得靠意志,即要知而能行。

诗歌

1. 体会和描述诗人的心境。

因悼念而感到寂寞;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镇静,坚守和自勉。

7

2. 试分析本诗的结构对比关系。

轻重,动静,人我,生死,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衡而协调。

3. 本诗语言简单明白,请分析这种语言风格在新诗中的地位和价值。

本诗的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本篇中对李杨爱情有无批判、讽刺内容?如果有,请指出,并加以评论。 开卷“汉皇重色思倾国”以下,渲染玄宗得贵妃后纵欲、行乐,具批判讽刺意义。在文学思想上,作者主张文学反映社会,诗兼“美刺”。这决定了他对李、杨爱情持讽刺批判的态度,这一点在他的另一首描写杨贵妃的诗歌《胡旋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 长期以来,对本诗的理解众说纷纭,为什么?

形成理解的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首先题材本身,作者的处理是介于历史和传说之间;其次,在情感态度上,作者的儒家思想观念与作为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形成了作品内容在国家命运和个人爱情之间的内在张力。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8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试举例分析诗中的对句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如颈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紫台”、“独留青冢”相对,动与静、生与死、风光与孤独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去国之恨,留葬异乡之哀怨,在这巨大的反差中表现出来。而“朔漠”与“黄昏”呼应,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也强化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诗人对战争的矛盾态度表现在哪些地方?结尾写“李将军”有何意味?

诗歌前半部慷慨出师、血战杀敌,体现了一种雄壮激昂的情感;后半部则又表现出一种“沙场征战苦”的哀婉沉重。两者之间形成矛盾。

李广是汉代名将,以善于打仗和治军著闻于历史,诗结尾写“李将军”,是借助对历史上名将的回忆,反衬当时将领的无能和腐败。

2. 列举诗中的对比。

如: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军的怙宠贪功;士兵的辛苦久战与将军的失职、纵情声色等。

你知道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吗?你认为他的借用效果怎样?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引用时作“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王国维别裁名人词句,赋予新意,启发多多,已为学界所接受。

西文汉译

作品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蕴,体现在哪些方面?

爱国主义,民权诉求,宗教修辞,理性精神,人类情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文章中的相关内容

9

2. 本文多呼告句式,这与演讲者面对25万之众的听者有无关系?

有。这种修辞方式最宜面对听者众多的场合。

1. 本文基本的修辞手段是什么?

“反话正说”,即将那些批评性的、讽刺性的反向话语、意思,用一种一本正经、堂而皇之的方式说出来。

2. 本文有一个潜在的批判对象,是什么?

那些喜欢“忠告”他人的所谓“青年导师”。他们往往置社会恶俗乱象于不顾 ,把自己打扮成布道者,一味指指点点,教训他人,让青年这样那样,大唱道德高调。

3. 本文如此写来,显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无心借发布“忠告”来作青年的所谓“导师”。他讨厌假正经,更讨厌以势压人,所以通过反语来警醒青年,不要相信那些貌似庄严的“鸟导师”,而要洞察世事真相,保持自己的主见。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