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先知

《先知》 THE PROPHET - Kahlil Gibran 東岐明 譯

〈船至第一〉 1. The Coming of the Ship

※此篇譯文可供網上自由轉載,也可供印出自閱,轉載引用需註明出處: http://amidha./books/TheProphet.htm

若要印刷譯文在書刊上,需先徵求譯者同意,請聯絡:

amidha.yang@ 東岐明

◎船至第一

阿穆斯祂法,蒙受那召選與珍愛,是他一己時代的啟蒙曙光,

在歐發里斯城久等歸船帶他返回誕生之島,已歷十二年。

然後,在第十二年,收穫之月的艾伊露第七日,

他登上城垣外的山丘向海眺望,望見歸船伴霧而來。

此時,他的心扉豁然開朗,他的喜樂遠颺海際,就在心靈靜默中閉目祈禱。 但他下山時,卻頓覺憂傷而心想:

『我何能平靜遠去而不傷悲?不!我怎能無有心傷而遠離此城。

在那城垣裏,有我多少長日傷痛,又有多少長夜孤寂;

而誰又能遠離一己之孤寂傷痛而無悔無憾?

太多心礫碎念我已撒播街道,太多孩童赤身漫步山間是我熱愛, 我怎能離此種種而無負無痛!

這豈是衣裳可以讓我今日扔脫,而是膚皮用我親手撕剝。

這豈是思慮可以讓我遺卻身後,而是感念甜蜜在我渴求。

但我再不能耽擱。

召喚萬物的大海,正召喚著我,我必須上船了。

因為停留此城,生涯雖於黑夜燃起光熱,卻在模框中晶瑩凍結而困縛。

我多想帶走這裏一切,隨我而去,但我如何能夠?

聲音無法帶走賦予翅翼的唇舌,它必須獨覓蒼穹。

而那無巢孤翔的蒼鷹,方能飛越太陽。』

到達山麓的當下,他又再轉身向海,望見歸船已近港口,船首水手都是同鄉之人。 然後他的心魄呼喊他們,他說:

『我母祖之子,你們乘浪馭潮,在我夢中出航已有多少。

而今你們來臨,在我清醒之際,乃我更深夢裏。

我已準備出發,滿帆而行的熱望,只待風起。

在這寂靜氛氳,只有另一氣息,我將再次吸呼,

只有另一愛念瞻視,我將再拋身後。

那時,我將立於你們之間,位列水手之林。

而您,廣翰大海,不眠母親,溪流江河嚮往的唯一自由和平之地,

這溪流只再次迂迴,只再次林間潺語,

那時,我將向您而來,如一無盡水滴落入無涯海洋。』

然後,當他走著,他見到遠方男女,紛紛離開田野與葡萄園,急急奔向城門。 他聽見他們呼喚著他的名字,呼喊著他的歸船來到,在田園間,一聲聲的傳訴。 而他自語著:

『分離之日也應是相聚之日麼?

難道要說我的暮夕其實是黎明?

而我要拿什麼,去給予在耕轍中放下田犁的人,或給予在酒釀中停止榨輪的人呢? 我的心意要化成果實纍纍樹木,讓我採收分予他們麼?

我的情盼要像似長流漫漫泉源,供我足他們杯觴麼?

我可是豎琴,而讓神能之手撫觸麼?或是橫笛,而讓祂所吹呼麼?

尋求靜默者是我,而在靜默裏,何種寶藏我又尋得足以自信佈施呢?

如果這時是我收穫之日,哪處田園是我所曾播種,在哪個忘卻的季節呢? 假使此刻,真是我高舉燈火之時,燃燈火光,絕非由我。

空虛黑暗中,我要高舉己燈,那守夜者必會添滿燈油,點燃光明。』

凡此種種,他字字念說,

可他心中種種,還有更多未說,

因為唯他一己,無能述說他己更深奧秘。

當他進城時,所有人們都來迎接,眾聲一致地呼喊著他。

城中長老們佇立在前,說道:

『還別離開我們!

曾經,你是我們昏曚時的午光,在你青春生涯賜予我們夢想嚮往。 在我們之間,你不是生人,不是過客,

而是我們孩子,我們所深情摯愛的。

切莫痛忍我們這目光,對你容顏的渴盼。』

而那男女祭師們也對他說:

『莫讓海潮現在就分離我們,而使共度歲月徒成追憶。

你的精神曾與我們同行,你的身影曾是照耀我們面前的明燈。

我們愛你至深,無以言傳,種種曾已蒙藏。

而今對你縱聲呼訴,方想表白於前。

直至別離時刻,愛才知有多深。』

其他人也來懇求,但他並不答允,只是垂頭,淚灑胸前而為旁人所見。 然後他與人們行向神殿前的廣場,

那裏祭堂走出一女,名叫阿宓特拉,是位預言師。

他凝望她以溫柔極緻,因為他在此城首日,就是她率先尋訪他並信仰他。

接著她向他致意高喊說:

『神啟先知啊!為探求那至上至極,為了你的歸船,已向遠方尋視許久。 現今你的歸船已至,而你必要出行。

如此深切是你渴盼,為了你憶念之土,為了你更欲留居之地; 而我們的愛,必將無法羈縛你,我們的需,也將無法攬留你。

在你離去前,必答應我們請求,向我們說講,賜予我們你的真理。 我們將傳之子孫,傳之子子孫孫,永不遺滅。

你獨處時,曾守視我們日日生涯。

你不眠時,曾傾聽我們睡寐哭笑。

所以,現在就向我們揭示我們一己,

告訴我們所有昭顯於你,由生至死的種種吧!』

然後他回答說:

『歐發里斯的人們啊!

除了你們心靈那仍在遷動的當下種種,我還能談論些什麼呢?』

《先知》The Prophet 〈船至第一〉 終

----------------------------------------------------------

《先知》 THE PROPHET - Kahlil Gibran 东岐明 译

〈船至第一〉 1. The Coming of the Ship

※此篇译文可供网上自由转载,也可供印出自阅,转载引用需注明出处:

http://amidha./books/TheProphet.htm

若要印刷译文在书刊上,需先征求译者同意,请联络:

amidha.yang@ 东岐明

◎船至第一

阿穆斯祂法,蒙受那召选与珍爱,是他一己时代的启蒙曙光,

在欧发里斯城久等归船带他返回诞生之岛,已历十二年。

然后,在第十二年,收获之月的艾伊露第七日,

他登上城垣外的山丘向海眺望,望见归船伴雾而来。

此时,他的心扉豁然开朗,他的喜乐远颺海际,就在心灵静默中闭目祈祷。 但他下山时,却顿觉忧伤而心想:

?我何能平静远去而不伤悲?不!我怎能无有心伤而远离此城。

在那城垣里,有我多少长日伤痛,又有多少长夜孤寂;

而谁又能远离一己之孤寂伤痛而无悔无憾?

太多心砾碎念我已撒播街道,太多孩童赤身漫步山间是我热爱, 我怎能离此种种而无负无痛!

这岂是衣裳可以让我今日扔脱,而是肤皮用我亲手撕剥。

这岂是思虑可以让我遗却身后,而是感念甜蜜在我渴求。

但我再不能耽搁。

召唤万物的大海,正召唤着我,我必须上船了。

因为停留此城,生涯虽于黑夜燃起光热,却在模框中晶莹冻结而困缚。 我多想带走这里一切,随我而去,但我如何能够?

声音无法带走赋予翅翼的唇舌,它必须独觅苍穹。

而那无巢孤翔的苍鹰,方能飞越太阳。?

到达山麓的当下,他又再转身向海,望见归船已近港口,船首水手都是同乡之人。 然后他的心魄呼喊他们,他说:

?我母祖之子,你们乘浪驭潮,在我梦中出航已有多少。

而今你们来临,在我清醒之际,乃我更深梦里。

我已准备出发,满帆而行的热望,只待风起。

在这寂静氛氲,只有另一气息,我将再次吸呼,

只有另一爱念瞻视,我将再抛身后。

那时,我将立于你们之间,位列水手之林。

而您,广翰大海,不眠母亲,溪流江河向往的唯一自由和平之地,

这溪流只再次迂回,只再次林间潺语,

那时,我将向您而来,如一无尽水滴落入无涯海洋。?

然后,当他走着,他见到远方男女,纷纷离开田野与葡萄园,急急奔向城门。 他听见他们呼唤着他的名字,呼喊着他的归船来到,在田园间,一声声的传诉。 而他自语着:

?分离之日也应是相聚之日么?

难道要说我的暮夕其实是黎明?

而我要拿什么,去给予在耕辙中放下田犁的人,或给予在酒酿中停止榨轮的人呢? 我的心意要化成果实累累树木,让我采收分予他们么?

我的情盼要像似长流漫漫泉源,供我满足他们杯觞么?

我可是竖琴,而让神能之手抚触么?或是横笛,而让祂所吹呼么?

寻求静默者是我,而在静默里,何种宝藏我又寻得足以自信布施呢?

如果这时是我收获之日,哪处田园是我所曾播种,在哪个忘却的季节呢? 假使此刻,真是我高举灯火之时,燃灯火光,绝非由我。

空虚黑暗中,我要高举己灯,那守夜者必会添满灯油,点燃光明。?

凡此种种,他字字念说,

可他心中种种,还有更多未说,

因为唯他一己,无能述说他己更深奥秘。

当他进城时,所有人们都来迎接,众声一致地呼喊着他。

城中长老们伫立在前,说道:

?还别离开我们!

曾经,你是我们昏曚时的午光,在你青春生涯赐予我们梦想向往。 在我们之间,你不是生人,不是过客,

而是我们孩子,我们所深情挚爱的。

切莫痛忍我们这目光,对你容颜的渴盼。?

而那男女祭师们也对他说:

?莫让海潮现在就分离我们,而使共度岁月徒成追忆。

你的精神曾与我们同行,你的身影曾是照耀我们面前的明灯。 我们爱你至深,无以言传,种种曾已蒙藏。

而今对你纵声呼诉,方想表白于前。

直至别离时刻,爱才知有多深。?

其他人也来恳求,但他并不答允,只是垂头,泪洒胸前而为旁人所见。 然后他与人们行向神殿前的广场,

那里祭堂走出一女,名叫阿宓特拉,是位预言师。

他凝望她以温柔极致,因为他在此城首日,就是她率先寻访他并信仰他。 接着她向他致意高喊说:

?神启先知啊!为探求那至上至极,为了你的归船,已向远方寻视许久。 现今你的归船已至,而你必要出行。

如此深切是你渴盼,为了你忆念之土,为了你更欲留居之地; 而我们的爱,必将无法羁缚你,我们的需,也将无法揽留你。

在你离去前,必答应我们请求,向我们说讲,赐予我们你的真理。 我们将传之子孙,传之子子孙孙,永不遗灭。

你独处时,曾守视我们日日生涯。

你不眠时,曾倾听我们睡寐哭笑。

所以,现在就向我们揭示我们一己,

告诉我们所有昭显于你,由生至死的种种吧!?

然后他回答说:

?欧发里斯的人们啊!

除了你们心灵那仍在迁动的当下种种,我还能谈论些什么呢??

《先知》The Prophet 〈船至第一〉 终

《先知》 THE PROPHET - Kahlil Gibran 東岐明 譯

〈情愛第二〉 2. Love

※此篇譯文可供網上自由轉載,也可供印出自閱,轉載引用需註明出處: http://amidha./books/TheProphet.htm

若要印刷譯文在書刊上,需先徵求譯者同意,請聯絡:

amidha.yang@ 東岐明

◎情愛第二

那時,阿宓特拉說:『向我們講說愛吧!』

他就抬頭凝望人群,剎那間眾聲寂靜,然後他朗聲說:

『當愛向你召喚,就跟隨他,縱使路途艱難險峻。

當愛翼緊抱你,就屈服他,縱使翼梢藏刃,或許會傷害你。

當愛向你言語,就信賴他,縱使語聲或如北風摧殘園圃,壞滅你美好夢想。 因為啊!當愛賜你加冕,也必給你試煉[1]。當愛助你成長,也必幫你修整。 當他昇達你頂極,親撫陽光下你那最嫩顫動枝椏;

也必降至你源柢,搖撼你根枒對土地的依附纏黏。

如捆束禾穀,他採收你,給予他自己。

擊打你,使你裸露。

篩濾你,使你去殼。

碾磨你,使你潔白。 揉捏你,至你柔順。

然後遣你進入他的聖火,

你方能成為神主聖餐的聖餅。

如是一切,必要愛造作予你,

你才能了悟自心奧秘,

由此了悟,你方成生命之心的一員[2]。

但若你在懼怯裏,只想尋求愛的安詳歡樂;

那就不如遮掩你的裸露,躲過愛的擊打場地。

進入那無有季節的世界,那裏,

你會嘻笑,但卻不是全然歡笑。

你會哭泣,但卻不是全然淚泣。

愛無別贈,只是贈出他自己。愛無別取,只是取由他自己。

愛不佔有,也不願被佔有;因為對愛而言,愛就已是足夠。

當你有愛,不應說「神在我心」,而要說「我在神心」。

且莫以為你能指引愛途,因為若你受愛青睞,他自會指引你的去途。

愛無別欲,只求要圓滿他自己。

但若你愛必有所欲,就讓你有這些欲求吧:

求要融為柔情,似一奔流溪瀨,鳴唱美妙樂音給夜晚。

求要體驗認識,那過多柔情的痛苦[3]。

求要受傷創痛,在你自己對愛的領悟,而且傷痛得歡喜情願。

求你晨曦醒來,心情飛揚,感謝又一天在愛的日子。

求你午時歇息,專心沉醉愛悅喜戀。

求你日暮歸家,心懷感激感恩。

然後,求你入睡之際,也為心中摯愛祈禱,吟唱讚頌,繚繞口唇而眠。』

《先知》The Prophet 〈情愛第二〉 終

【譯註】

[1]此句完整應譯為:“正當愛賜你加冕,也必立即給你試煉”,但為求行文簡潔有力 ,所以縮寫文句。而“試煉”此詞是對 crucify 在上下文角色的意譯,crucify 意為 “受釘十字袈的刑罰”,衍生出“迫害”與“壓抑”的意涵。其實上述這些衍生意涵 都是來自基督耶穌的受十字架刑罰,所以對應前文的“加冕”而譯為“試煉”。

[2]“一員”是對應 a fragment 的意譯,雖然不太貼切,但考慮到上下文的流暢,也 只能如此。 fragment 在此非指碎片,而是指分離的一部份。

[3] To melt ,有物體融化、態度軟化、逐漸消散等意涵。 Tenderness 有溫柔、親 切、心軟等意涵。綜合兩者,又考慮上下文的表現,所以譯出“柔情”的譯詞。

《先知》 THE PROPHET - Kahlil Gibran 东岐明 译

〈情爱第二〉 2. Love

※此篇译文可供网上自由转载,也可供印出自阅,转载引用需注明出处: http://amidha./books/TheProphet.htm

若要印刷译文在书刊上,需先征求译者同意,请联络:

amidha.yang@ 东岐明

◎情爱第二

那时,阿宓特拉说:?向我们讲说爱吧!?

他就抬头凝望人群,刹那间众声寂静,然后他朗声说:

?当爱向你召唤,就跟随他,纵使路途艰难险峻。

当爱翼紧抱你,就屈服他,纵使翼梢藏刃,或许会伤害你。

当爱向你言语,就信赖他,纵使语声或如北风摧残园圃,坏灭你美好梦想。 因为啊!当爱赐你加冕,也必给你试炼[1]。当爱助你成长,也必帮你修整。 当他升达你顶极,亲抚阳光下你那最嫩颤动枝桠;

也必降至你源柢,摇撼你根丫对土地的依附缠黏。

如捆束禾谷,他采收你,给予他自己。

击打你,使你裸露。

筛滤你,使你去壳。

碾磨你,使你洁白。

揉捏你,至你柔顺。

然后遣你进入他的圣火,

你方能成为神主圣餐的圣饼。

如是一切,必要爱造作予你,

你才能了悟自心奥秘,

由此了悟,你方成生命之心的一员[2]。

但若你在惧怯里,只想寻求爱的安详欢乐;

那就不如遮掩你的裸露,躲过爱的击打场地。

进入那无有季节的世界,那里,

你会嘻笑,但却不是全然欢笑。

你会哭泣,但却不是全然泪泣。

爱无别赠,只是赠出他自己。爱无别取,只是取由他自己。 爱不占有,也不愿被占有;因为对爱而言,爱就已是足够。

当你有爱,不应说“神在我心”,而要说“我在神心”。

且莫以为你能指引爱途,因为若你受爱青睐,他自会指引你的去途。 爱无别欲,只求要圆满他自己。

但若你爱必有所欲,就让你有这些欲求吧:

求要融为柔情,似一奔流溪濑,鸣唱美妙乐音给夜晚。

求要体验认识,那过多柔情的痛苦[3]。

求要受伤创痛,在你自己对爱的领悟,而且伤痛得欢喜情愿。 求你晨曦醒来,心情飞扬,感谢又一天在爱的日子。

求你午时歇息,专心沉醉爱悦喜恋。

求你日暮归家,心怀感激感恩。

然后,求你入睡之际,也为心中挚爱祈祷,吟唱赞颂,缭绕口唇而眠。?

 

第二篇:纪伯伦 先知的思想意蕴

《先知》的思想意蕴

《先知》是纪伯伦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之作。它是一部有连续性又各自独立成章的散文诗集。

在这部作品中,纪伯伦创造了一个充满挚爱和睿智的东方哲人形象。通过不同职业者向亚墨斯达法的提问,进而讲述了自己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诸多问题的哲理思索。

关于这位“先知”纪伯伦也说过,“他是我的第二次降生,又是我的第一次洗礼。他是使我成为一个站在太阳面前的自由人的唯一思想。这位先知,在我塑造他之前先塑造了我,在我把握他之前先把握了我,在他站在我面前向我灌输他的情趣,爱好和主张之前,已先让我跟在他后面走了千万里”。纪伯伦通过这位主人公全面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

《先知》的基本主题是人的发展和提高,即生命如何“向着无穷前进”,如何“赤裸的无牵挂地超腾”。

纪伯伦认为,人类自身有三种特性:“神性”,“人性”和“不成人性”。“神性”代表了人类的明天,“人性”代表了人类的今天,“不成人性”代表了人类的昨天。“神性”就是“无穷性”是“大我”。“神性”像“巨人”,像“海洋”,是人类的“白日”;“不成人性”像“侏儒”,是人类的“黑夜”。“神性”代表着人世间的至善,至美。“不成人性”象征着人的阴影,黑暗。

纪伯伦通过“先知“之口,呼唤”神性“,要人们发掘自身“未知的珍宝“,捕捉”在天空中飞翔“的“大我”。他这样昭示人类,让人们看到自己的“真我”:

你们不是在幽闭在躯壳之内,也不是闭锢在房舍和田野之中。

你们的真我是住在云间,与风同游。

你们不是在日中匍匐取暖,在黑暗里钻穴求安的一只动物。

却是一件自由的物事,一个包涵大地在以太中运行的魂灵。

摆脱“不成人性”,发扬人性,走向“神性”,获得“自由”,——这就是纪伯伦在《先知》中为人类“升腾”规划的“神”路历程,光明大道。

为此,他要人们抛掉“祖宗的忧惧“,走出”那死人筑造的坟墓“,跟上“向无穷前进”的“生命大队”的行列;他要人们懂“友谊”,区分“善恶”让“理性与热情”存于心中。让人们“相信生命和生命的丰富”,无保留地“无痛”与“施予”。

纪伯伦在《先知》里面谈到了人的日常生活方面:论婚姻,论工作,论居室,论衣服,论孩子,论买卖等。在普遍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本质。对待婚姻要“彼此相爱,却不要做成爱的系链。要站在一处,却不要太密迩。对待工作要”用自己灵魂的气息,来充满你所制造的一切。在居室,要守护房屋里的“无穷性”,守护“和平”,“回忆”和“美”。穿衣服,更要记得与大自然成为一体,迎接太阳和风。对待孩子,“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可以庇荫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在买卖时,要记得交易着的东西是“大地的礼物”,要理解自然对人类的仁爱,懂得感恩。

同时在许多抽象概念方面,如论爱,论美,论自由,论死。也都旨在提升人类精神境界,达到“至高,至善”的层面。

在论爱中,他说“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在论自由中,他说“当你们的白日不是没有牵挂,你们的黑夜也不是没有愿望和忧愁的时候,你们才是自由”“当那些事物包围住你的生命,而你却能赤裸

地无牵挂地超腾的时候,你们才自由了”。

纪伯伦《先知》渗透了强烈的哲学意识,表现出深刻的思想蕴涵。这种哲理化倾向,并未使作品变得枯燥,而是扩大了艺术表现力。人生哲学,社会哲学和自然哲学,三位一体,构成了作品坚实的骨架,最大限度的开拓了理性思维空间,成为创作时期重要的美学特征。他说过,“我不是一个为声名远播而奋斗的艺术家,我是一个带将自己的影响送到人们心灵中去这样一种使命的人,我不愿意什么人会在我的作品中发现他本人的见解。”因此,他追求的是独特性,创造性和深刻性。

并且,在《先知》中有明显的“神性”的高度完美形象有着一些尼采哲学的影响。的确纪伯伦接受了尼采关于人类不仅要“向前”,而且要“向上”发展的观点,但他最终并未接受尼采笔下“超人”的那种藐视人类的态度。纪伯伦的生命哲学,是以“爱与美”为先导的,不像尼采有那样多的“憎”。纪伯伦没有成为超人哲学的俘虏,而是借助尼采的梯子,登上了另一座俯瞰世界的高峰——我们可以称之为“博爱峰”。

《先知》格调高雅,意境深邃,既有深思,又有美文,还充满温馨。《先知》把读者引向生命的巅峰,让人们俯瞰世界,又得到爱与美的陶冶。因此又被称为“东方赠予西方最美好的礼物”。正是因为如此,阿拉伯著名文学评论家努埃曼才把它称作“长青树”,说它“深深扎根于人类生活的土壤里,只要人类活着,这株大树就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