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的《先知》——开启永恒之门的钥匙

永恒的智慧——《先知》

2009150304008 王世强

一、《先知》的作者及其生活经历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著名的“圣谷”附近的贝什里村的一个农家。12岁时,纪伯伦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9xx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14岁的妹妹死于肺病。妹妹临死之前,哭喊着“希望见到哥哥,希望见到爸爸”,但是她没有实现这个愿望。纪伯伦非常喜爱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妹妹,还没来得及悼念妹妹的时候,母亲因为接连失去2个孩子,也病倒了,19xx年6月,母亲也离他而去。纪伯伦曾经用一幅画描绘了母亲临终前的瞬间,题为《走向永恒》,画中母亲的面容没有一丝的痛苦,显得十分从容和平静。纪伯伦日后回忆母亲对他文学创作的启迪时强调“我的母亲,过去,现在仍是在灵魂上属于我。我至今仍能感受到母亲对我的关怀,对我的影响和帮助。这种感觉比母亲在世的时候还要强烈,强烈的难以测度。”19xx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19xx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二、《先知》开启智慧的大门

《先知》被认为是纪伯伦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先知》中的28章散文诗是一个整体的结构:以《船的到来》开篇,至《拔锚启航》收尾,中间是一系列篇章——《爱》、《婚姻》、《孩子》······《先知》除头尾两节(“船的来临”和“告别”)以外,每一小节叙述一种“灵魂中的事物”,如爱、施与、善恶、律法、死等,一共26节,几乎遍及人类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篇制不长,但自有一种深沉恢宏的气度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自然而又层次分明地从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形成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以前的散文诗集(《泪与笑》《疯人》等)相较,这种“整一”的诗歌结构形式不仅使得他的一系列思想得到贯彻执行,而且又达成了他哲理音调的一致性。

在《先知》里,纪伯伦除了大量运用传统的比喻手法外,还大量借鉴了西方诗歌中的梦幻和象征手法;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交替运用中,既树立了新鲜活泼的艺术形象,又蕴含着深沉的哲理,一个“预言者”,一个名叫阿尔美差的女子,她从圣殿里出来,实际上

充当了一个“导演”的角色;而在阿法利斯城中等候了十二年的亚墨斯达法则是《先知》中的真正“主角”。亚墨斯达法就是纪伯伦讲述真理的“嘴巴”:纪伯伦通过他取得了“合法”的身份进行发言。《爱》等26个方面,可以说是《先知》的主体,也是其精髓的在。亚墨斯达法对那些提问的作的一系列回答,充分显示出纪伯伦散文诗的哲理深度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亚墨斯达法在公开他的思想之前,于《船的到来》结尾处说:“阿法利斯的民众啊,除了那现时在供销社们的灵魂里鼓荡的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我们仿佛可以听见其灵魂深处公开的秘密。他在《婚姻》中讲道:“你们一块儿出世,也要永远合一。在死的白翼隔绝你们的岁月的时候,你们也要合一。噫,连在寂寞地忆想上帝之时,你们也要合一。不过在你们合一之中,要有间隙。让天风在你们中间舞荡。”这与歌德“是一个生命的本体,在自己内部分离?还是两者相互选择,被人看成为一体?”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在《孩子》中谈到:“你们的孩子,却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诗中充满着尊重、宽仁和容涵。再如,“在工作中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工作》)“当你在城里盖一所房子之前,先在野外用你的想象盖一座凉亭”(《居室》)。我们听着《先知》的声音,灵魂鼓荡。先知对于众人,不仅是精神上的偶像与先导者,也不是被放逐的流浪者与疯人,奥法利斯城的老者挽留先知说:“你在我们中间不是一个异乡人,也不是一个客人,乃是我们的儿子和亲挚的爱者。”

先知是伟大的容器,包容所有而呈现真理的辽阔。在那广大的视野中,强者适见其弱,短者适见其长,冰炭未必相憎,也许恰如胶漆般相爱;风马牛未必不相及,也许本来就是一体同心:

“恶不就是被自己的饥渴所折磨的善么?”

“当你们中的一个人跌倒,他是为后面的人失足,使他们小心避开绊脚的石头。 噢,他也是为了前面的人失足,因为他们步履虽然轻捷坚定,然而却没有挪开绊脚石。”

“爱虽可为你们加冕,也能将你们钉上十字架。他虽可助你们成长,也能将你们削砍剪刈。”

这些箴言看来玄妙,人们容易觉得富于神秘主义的意味,但精彩的语句之下,是极为朴素的道理,平易如我们日常所见,处处可以印证。《先知》所谈的对象,具体平凡如饮食、衣服、买卖、居室等,常有高远的视野和超拔的理解;抽象复杂如爱、自由、痛苦、死,则往往化繁为简,以精美的隐喻令人默会于心,如爱的打谷场,披枷戴铐般穿戴起来的自由、痛苦的药剂、在阳光下融化的死亡——上帝不自外于尘世,先知不自外于众人,纪伯伦亦不自外于《先知》。

纪伯伦散文诗的魅力正在于他近乎神性的哲理。哲理没有损害他的诗歌,因为他的哲理,他的诗歌才得以在精神和艺术上产生超拔。特别是情境的设置,让我们首先预付了悲壮。在《先知》的结尾,我们看到:船拔锚启航,亚墨斯达法弃岸登船,向东驶行,大众都星散了,爱尔美差仍独自站在海岸上,在她的心中,忆念着亚墨斯达法所说的:“一会儿的工夫,在风中休息片刻,另一个妇人又要孕怀着我。”

一个缓慢的收场:事物渐渐远离,直到从目光的尽头消失;而那些情感、理智与氛围,却悄悄地潜入了我们的灵魂,化作了我们生存的感觉。

三、《先知》的影响力

纪伯伦的经典代表作《先知》自19xx年出版至今,被喻为代表真理的小圣经,一经出版就轰动了全世界,译文多达五十几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七百万册,欧美评论家将它与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相提并论,称之为“东方最美妙的声音”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真理”格言。黎巴嫩文学史家汉纳·法胡里说《先知》“具有东方苏菲精神”,“阐述了许多高尚而富有哲理性的教诲”,“文笔轻柔优美,如潺潺流水,有迷人的音乐感”,“纪伯伦那音韵曼妙

且充满活力的感情所造就的言语,尤如圣经传道第一章中的庄严节奏??如果一个男人或者女人读了这本书,不安静地接受一位伟人的哲学:心中不欢唱着内心涌出的音乐,那么,这个男人或者女人,就生命和真理而言,确已死亡”。冰心说《先知》文词流丽,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书中的哲理可以说是纪伯伦经积年累月爱与睿智的结晶。其深邃广博几乎已达到人类精神修养所能及的最高境界,《先知》之所以可历久弥新,不受时间的限制,因为,它直接表达了“真理”,纪伯伦视《先知》为其一生最在的成就,他曾经说过:“我想,自我从黎巴嫩山构思《先知》一书开始,我就已和它寸步不离了,它仿佛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在我完成四年之后才将其付印,因为我想要确定,非常地确定,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必须是我的最佳贡献。

这一本奇妙的著作,它满足了个别心灵的不同需求,哲学家认为它是哲学,诗人称是诗,青年则说:“这里有一切蕴含在我心中的东西。”老年人说:“我曾不断追寻,但却不知追寻为何?但在我垂暮之年,我在这本书中找到我的宝藏。”

 

第二篇:读纪伯伦.《先知》

读纪伯伦《先知.论工作》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捧不起那些大部头的书。或许是生活的琐事缠身,令我读书的热情不再;也或许是人近中年,记忆力的减退造成的,常常读着读着,就续不起前文,看着剩余厚厚的半卷书,如行至茫茫海中,平添了许多畏怯的心理,只能作罢。于是,就选些短篇的读,因为他方便。三五行文字,闲来无事,随时可以拿起,随时也可以放下。存在手机里,更可以不限地点。往浅里读,可消磨时间,愉悦心情;往深入处读,又可发人深省,浮想连翩,真是一举两得。就这样,纪伯伦的《先知》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

这是一本充满人生大智慧的书,生与死、哀与乐、分与合等等人生的经历与体验,诗人仿佛正席地而坐,语言不疾不徐,每一句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像一双温柔手,轻轻为俗世中受苦的人拂去怨念,指引人们寻到一个澄明世界。

我尤其喜欢读其中的《论工作》,因为现实中,有时,甚至大部分时间,我并不喜欢我的工作。但是面对苦海,我无法选择像放下一本厚厚的书一样放下它,何以为继?现在我可以从中寻找答案。

它说:“你工作为的是要与大地和大地的精神一同前进。 因为惰逸使你成为一个时代的生客,一个生命大队中的落伍者,这大队是庄严的,高傲而服从的,向着无穷前进。”

它说:“倘然在你的辛苦里,将有身之苦恼和养身之诅咒,写上你的眉间,则我将回答你,只有你眉间的汗,能洗去这些字句。”

它还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

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

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

一切的工作都是虚空的,除非是有了爱;

当你仁爱地工作的时候,你便与自己,与人类,与上帝联系为一。”

带着爱去工作,为了自己的幸福。只有一次的生命,有今生,无来世。活一天,自当好好存在。厌恶工作就让自己的大半生浸透了痛苦,喜爱工作就给了自己多一条喜悦的道路。 带着笑去工作,为了他人的幸福。我们带着微笑耕耘,种出一朵花,以美丽的花瓣、芬芳的清香给别人带来美好的感觉。我们嘴里说着抱怨的言辞工作时,只能磨出尖锐冰冷的刺,扎伤别人,那将给别人和自己的天空带来多少阴云!

有了爱,我们的工作或许又能衍生出更多的意义。

我想起了那个在天游峰上默默工作的扫路人,当别人面对险峻的天游峰望而却步或者半途而返的时候,他却在那里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扫着,他爱他的工作,工作给予了他不为人道的情趣。

我想起了那个从爆炸的废墟中浴血而出的诺贝尔,当别人为他的生命担忧的时候,他却在那欣喜若狂地大叫:“成功了!成功了!”他爱他的工作,工作给予了他创造后无穷的愉悦感。

我想起了那个葬身珠峰的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当他被问及为何不惜冒生命危险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回答说,“因为它就在那儿。”他爱他的工作,工作给予了他挑战与征服后的成就感。

先知是什么?先知就是同一共同体中的先悟道者。道,总是在某些少数个体身上得以实现与呈现。教育,总是把少数悟道人所悟之道传播给所有民众。(干国祥语)

所以,作为教师,作为一个传道者,作为一个教育领域里的先知,带着仁爱去面对学生,把工作变成一件美妙的事,让孩子幸福,让自己也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