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观后感

《蝴蝶效应》观后感

剧情就不赘述了,只言片语也述不清楚这细碎细碎的剧情。

贯穿影片的是这样一个假设:人可以回到过去任何时候,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过去的任何事情,以此产生奇妙的蝴蝶效应,反作用于未来。

(一)剧情——牺牲与拯救

在电影中,男主人公借助日记回到过去改变人生,让一切重新来过。而且影片也是围绕我们最关心的亲情、友情、爱情而开展的。当事情发展不好的时候,Evan就寄望于日记,希望通过日记回到过去,改变未来。因此,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Evan小时候会一次又一次的短时性失忆,为什么之前的情节会脱节,原来那些消失的记忆是成年的Evan回到过去的行为。由于Evan还处于儿童期,没有长大这些经历,因此不会有这段记忆。可是,无论他回去多少次,都只是徒劳,因为每一次人生在最后都会出现意外,亲人、朋友、爱人总会有受伤的,凡事都不会尽善尽美。

这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没有完美的结局。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一切可以重新来过,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卖,我们希望可以回到故事的开始,自己重新导出人生的舞台剧,让它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有一次回到过去的机会,由于现实的缺陷,后面又会产生不如人意的事情,那到时又怎么办呢?难道像电影的主人公Evan那样,让一切重新来过?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是怎样的呢?不断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往返,永远后悔,永远再来过。Evan在往返了几次之后,选择回到了生命之初。在母亲快要分娩的时候,他将自己扼杀了。在没有他的世界里,家人、朋友、爱人都生活得很好,一切都是那么的幸福。

单就是故事本身来说,这是最好的结局。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要总是抱怨生活不如意,不要总是想着回到过去,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可能就是最好的。昨天是今天的过去,今天是明天的过去。昨天的生活,对我们来说已经有遗憾了,已经无可挽回了。现在唯一能做的,是不要让今天再成为明天的遗憾。

(二)伦理——性善与性恶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你没有生命线,你不属于这个世界”这是电影中那个巫婆对Evan说的话。听到这话后,Evan的母亲哭了,哭的很伤心,因为Evan是她的第3个孩子,前2个孩子都流产了,Evan的出生对让她认为这是一个奇迹。而再回到电影的末尾,Evan选择在母亲的肚子里扼杀了自己,不要让一切悲剧发生。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假设:在Evan前面的那两个孩子,是不是同他经历了一样的命运,最后都做了一样的决定,就是扼杀自己?这也许就是那3个孩子的宿命吧!为了家人、朋友、爱人的幸福,牺牲了自己。

为了避免厄运而选择在生命之初扼杀“自己”——我们姑且认为是我杀了“我”——是壮举还是原罪?

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割肉饲鹰的释迦牟尼?

我恰恰认为这是一种原罪——假设生命因为注定的厄运无法开始,人类何以存在?貌似圆满的结局,实质上荒凉而沉重。

拯救他人,性善。

扼杀自己,性恶。

在子宫中被Evan杀死的,是这个维度的Evan,是生命还没有开始的他“自己”。作为几个维度的穿越者,Evan没有权利去改变任何事情,尤其是扼杀“Evan”。

在出生之际被勒死,理由是为了拯救其他维度素未谋面,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所谓亲人朋友——这对于这个维度中的,尚在子宫里的Evan,是不是不公平?

伟大的殉道主义精神,始终与扼杀原始生命的丑恶格格不入。在神圣的背后,肯定隐藏着无法原谅的罪恶。

(三)轮回——主宰与受审

主角Evan获得的自由来源于他独特的个人记忆模式—— 别人的记忆是一部准确严密的电影;他的记忆却是一个巨大的拼盘,脑袋里装着的都是杂乱残缺的碎片,可以暂停、回放、继续。

这样的事实对于他的另一层意义是:记忆离间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却给他改变命运的机会。那些藕断丝连的残缺在一个人眼中是主宰命运的唯一机会。 他兴奋而歇斯底里地拼起这些碎片——

在痛苦的拼接中,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整幅画面——那是他的精心策划。换言之,是一种对未来大胆而有力的想象。

关于未来的想象总不如对历史的描述那么有把握。在严密的思维逻辑结构下,历史清晰明了,未来却如一团雾般不可捉摸。

人在历史上是主宰者,在未来面前却成了受审者。于是影片后半部分,那个男人经历的都是这样的轮回:开始是成为主宰者的兴奋,而后是被审判的绵延不断的痛苦—— 命运几乎吞噬了他的所有努力。

电影让我们在真实与虚幻中迷惑。故事将人们在假设和判断的交错中推向了一个最激烈的结局。在故事的结局中,疯狂的男人回到了最初,他周围人的命运至此改变。为了周遭的人,而扼杀了自己。

至此,Evan完成了数个轮回。他主宰自己的开始,却无法预料过程和结果。 这犹如做单项选择题,我们有无数次机会改变自己所填写的选项,但是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一项是正确的,直到试卷批改发还的一刻。

在Evan的世界,命运将批改完成的试卷发还给了Evan——正确的答案是没有答案。

而对于毫无穿越潜能的普罗大众来说,我们永远都是受审者。

(四)漏洞

剧情建立的根本是一个假设:人可以回到过去任何时候,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过去的任何事情,以此产生奇妙的蝴蝶效应,反作用于未来。

这个假设有两大问题比较难以解释。

一、 改变某种不完美开始穿越的时间结点,也就是这种不完美发生的最

初出发点的线性延续,主角切换到另一个维度,则此种线性延续何

去何从?

二、 人类意愿以及人为的历史改变对未来产生作用,其代价是同一事物

不同维度的扭曲甚至毁灭,那么在失去此事物的前提下,其他事物

将会收到何种反作用?

纵观整部影片,我得出的结论是:一个遗传了精神病的疯子,产生了成为自己命运的救世主的幻想。

景尚龙 2011.09.23

 

第二篇:《撞车》观后感

《撞车》观后感

故事开始觉得平淡无奇,但是随着故事的慢慢深入,本来毫无关系的几个人,却错综复杂的联系在了一起,故事慢慢的开始引人入胜。大概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黑人电视导演和他的妻子,莫名其妙地因为莫须有的违章驾驶受到了白人警察的侮辱;看似该受到谴责的警察却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那名曾遭他侮辱的黑人妇女;老实巴交的波斯商店店主,却差点谋杀了有着刺青的墨西哥修锁匠;地区检察官和他的妻子克被抢吉普车后只能把怨气发泄到无辜的修锁匠身上;黑人警察在承受着上司的威胁和焦急地寻找自己的弟弟。

这一切看似无关的琐事,却在36小时内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绞缠在一起,在这个以暴力,性,金钱闻名的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洛杉矶街头一幕幕上演……

影片所带给观众的白色人种和有色人种的各种冲撞,有黑种人、黄种人,波斯人、亚洲人......虽然美国极力倡导人权,但还是无法避免人种之间各种冲突的冲撞。影片中的几个主角生活在美国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社会的种族歧视。最具讽刺意义的是,影片中一直有种族主义的警察在最危机的时刻挺身而出,把一个黑人女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而平时没有种族主义的警察却在一次误会中将一名黑人小伙击毙。这就是冲撞,也许有时回感叹上天的如此不公,但这

正是美国社会中所无法避免的。影片最后,一群中国偷渡客终于活着踏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美国国土,在他们眼中,那是淘金的乐园,但,又有谁会知道,有许多的无可避免的无法预料的冲撞在等着他们....

影片只是在交叉反映事件的过程中,集体的展示了一下在这个号称民主、自由的国度里,不同人的生存状态。那个因为恐怖活动,而整日忧心忡忡的国家,神经质的高度紧张,让人在不自觉中流露出的集体焦虑症,也许这正是一种挤压和碰撞而得出的终极结果。影片的最好之处,就是让所有的事情在按部就班中,体现不同种族的人们,在这个大都市里,所面临的生存压榨。心灵的疲惫。说是反种族歧视也好,说是反映现实也罢。人类对自身尊严的寻求永远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不会因为肤色和地域的不同而因此改变。挤压和碰撞下的自我个体,他们所要的其实很简单,不过是身心真正的自由。

但是纵观整部电影,我感觉故事的重点又不在深讨种族歧视,反而种族歧视只是一条线,一条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的主线,把里面的人物通过各种关系联系起来,所以种族歧视又像是导火索。整个电影告诉人们的应该是人生中的突发性和不可抗拒性,也可以说是生活中的蝴蝶效应。即使你小心翼翼,即使你想明哲保身,虽然现在陌生人之间显得是那么的冷漠,可是那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是你所不能抗拒预想的。就像电影的开头那样,不得不借由撞击来得到一些感觉。电影里的人物经过那些突如其来的事件以后都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蜕变....有的变好,有的变得更糟糕,但是,这,恰恰就是生活。这些在电影的结局中也明显的表达了出来,又是两车相撞,可能又有好多人因为

这次撞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生活就在这种有趣的相撞中继续下去...爱是各大电影里永恒不变的主题,亲情,友情,爱情。小女孩为了救父亲,奋不顾身地冲出为他挡了一枪;警探默默地照顾着妈妈,却在弟弟世后默默承受着母亲的责骂;检察官夫人流着泪,抱着那个她平时各种不满的佣人说,you are my best friend;检察官听说夫人受伤放下一切立即赶回家中;黑人导演最后看着火焰,对电话里流泪的妻子说 I love you。现实中,应该很难有这些轰轰烈烈的感情,大多数人都是平平淡淡,茶米油盐一辈子。如果现实中的我们碰到这些情况,我们是否也能做得如此动人。

这部电影实在是给我太多震撼,似乎在这短短两小时里,就看到了一副人生百态的景象。生活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这些外来者们,自己的格格不入总是在各个方面不断显现,当你以为 I am an American 时,你会发现,其实现实未必这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