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蓝桥》影评

教师:A208 课程名称:影视艺术 河北经贸大学 人文学院

09文化产业管理一班 普梅 学号:200905131041

爱情经典影片《魂断蓝桥》赏析

《魂断蓝桥》是一部介绍美国战争题材的爱情经典影片,该影片运用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向观众阐述一段忠贞不渝的悲戚爱情故事,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都是无可替代的。《魂断蓝桥》通过青年上尉军官(罗伊)和芭蕾舞演员(玛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一座滑铁卢桥上意外地相识、相爱,又意外地分离、重逢、走上绝路的情节,和男女主人公内心世界,揭示了这次战争对人们幸福生活的摧残,造成了人们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魂断蓝桥》 是这部影片在揭示对爱情忠贞与坚持这一永恒主题的同时也批判了战争的无情、世俗的观念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提倡拒绝战争,争取和平。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一家庭破碎、人们不得不离乡别井或奔赴战争前线。该片原名《滑铁卢桥》,这座桥在影片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所以,影片的反战主题相当鲜明,从片名《魂断蓝桥》就可看出战争对人们身心的双重摧残。在影片中,世俗的观念与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玛拉与罗伊的爱情不得不走上绝路。玛拉先是一位舞者。后来,为了生存,不得己沦为妓女。舞者本来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就低下,更何况是一名妓女。玛拉意识到爱情在社会的非难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最终,她选择了自杀。玛拉的死,正是纯洁、美丽、善良的灵魂的复活,是对坚贞爱情的一种坚持,也是对无情的战争、世俗的观念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强烈控诉。

在人物形象上,也塑造得很成功。玛拉,是一位对爱情无比执着与忠贞的女性,影片塑造了这样一位爱得刚烈,爱得圣洁,甘于为对方牺牲的形象。玛拉天生丽质,可爱、诚实又很现实。作为一个芭蕾舞者,她认真地完成着每一个动作。为了维护罗伊的荣誉,面对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她毅然选择了离开。但是玛拉这个人物太过理想化,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高洁女子,她脱离世俗的美好让她在污浊的世界中没有办法生存,她的结局只会是死亡。罗伊出身名门望族,气质高贵又不失幽默风趣,言行举止都充满了罗曼蒂克的气味,他也爱得执着、爱得坚贞。同时,身为一名军人,他勇敢无畏地面对战争,奔赴前线,载誉而归,是一个大英雄。罗伊,他的美好,也注定要与最爱天人永隔。他们二人就像那个人形的幸运符,他们甚至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注定只能被人们永远地留存在记忆里……影片对两者职业、身份的不同描写,决定了他们生活环境与社会地位的不同,为后来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善良、忠贞。在得知罗伊死讯的时候,玛拉第一次见到了罗伊的母亲,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将登载噩耗的报纸扔掉,不让老人看到,玛拉就是那么善良,可正是这善良,改变了他们日后的一切命运。得知罗伊死讯的玛拉悲痛欲绝,陷入绝望的她流落风尘,但这恰恰是她对爱情忠贞的最好例证。但事实是罗伊并没有死,再次的相遇让她彻底乱了阵脚,她深深地觉得自己配不上罗伊,再一次又一次关于爱情和道德的矛盾之后,她选择用死亡捍卫罗伊家族的荣誉、捍卫他们的爱情。而罗伊,他从未计较过玛拉的出身,他更不在乎玛拉是否沦为风尘女子,他只知道自己深深爱着玛拉,而这一条足以打败一切的流言蜚语。

《魂断蓝桥》采用了传统的倒叙手法:从结尾说起,中间是完整的大段回忆。影片一开始是罗伊在铁滑卢桥上独自凭栏凝望的镜头,随之陷入 20 年前那段

恋情的回忆。回忆中,详细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玛拉与罗伊从相遇、相知、相爱、分离、相聚与永别的过程,回忆部分的内容在玛拉死后,镜头特写在那只象牙雕的吉祥符一一她与罗伊的爱情见证戛然而止后,镜头又回到现在一一罗伊在桥上凝望、怀念的场景,令人回味无穷。影片在叙事方法上,也成功地穿插着“误会法”。这些误会法,为影片营造了一定的波澜曲折与跌宕起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令影片更加扣人心弦。如在罗伊第一次前往观看玛拉的表演时,玛拉被迫回信拒绝罗伊的邀请,罗伊误以为玛拉不接受他的约会。又如,玛拉第一次与克劳宁夫人会面时,由于玛拉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罗伊阵亡的消息而精神崩溃,导致与夫人的见面不欢而散等。这些“误会”情节的描写,让整部影片更耐人寻味。 《魂断蓝桥》的艺术结构,是传统戏剧式结构。全片的结构相当戏剧化,启承转合脉络清晰,从序幕到开场、发展、高潮、结尾,都充分尊重了戏剧的原则。开端罗伊与玛拉相遇、相识,一见钟情,为后来悲剧性的结局奠定了合理、可信的基础。发展部分罗伊和玛拉准备结婚,但罗伊突然奉命上前线;罗伊突然生还,玛拉跟随他去苏格兰家乡结婚,原来潜伏着的等级差异矛盾深化到极点。高潮玛拉向罗伊母亲含蓄地剖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在纯洁爱情和传统观念的较量中,玛拉失败了。高潮之后的结局是玛拉出走和自杀,影片的悲剧性的结局。影片用单纯的真、善、美构造了一副好人荟萃的场所,摆脱了以往影片必须有几个坏人来衬托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创新和突破。

电影拍摄手法的运用,影片使用了“重复蒙太奇” “吉祥符”先后六次重复出现,达到了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魂断蓝桥》中,吉祥符既是女主人公玛拉和罗伊的爱情信物,又是玛拉命运的见证。吉祥符本应保佑玛拉幸福,但它并没能改变战争对男女主人公爱情和命运的摧残,从而深化了影片的主题。《魂断蓝

桥》其经典的镜头,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整部影片运用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如影片开头,用蒙太奇节奏调整镜头的长度,景别的不同调整影片画面的动感,注重用不同的镜头衔接方式形成渐强的控制节奏快慢强弱变化和观众情绪,凸显玛拉和罗伊相遇的画面。影片在表现玛拉和罗伊送别的画面,利用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展现在观众面前玛拉匆忙地奔往华铁卢车站送别,长镜头镶嵌短镜头的拍摄手法展现罗伊在滑铁卢车站焦急不安徘徊的影片画面。在影片《魂断蓝桥》中,战争持续了数年之久,利用景别的变化从近到远,沿着特写——近景——中景——全景的方向后退,对蓝桥这一画面进行拍摄借以展现时光的流失,战争持续之久。

《 魂断蓝桥 》 的影像造型也非常独特、新颖,影像的表现手法很简练。例如用蓝桥上四季的更替来表现罗伊离开玛拉后的日子,它没有讲述玛拉如何挣扎,如何沦落,而代之以蓝桥上四季更替、寒暑易节的镜头,表现玛拉的日子过得始终如“蓝桥”上一样的灰色,一样的萧条,用较少的镜头就表现出玛拉生活的艰辛、苦涩。隐喻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法,影片的隐喻表现手法非常简练:在玛拉以为罗伊己经阵亡,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后,写她在滑铁卢桥独倚栏杆那一段,只拍摄了她对陌生人勉强一笑的镜头以及后来被卡车撞后散落在地上的手提包和吉祥物的镜头,通过这些特定的符号来暗示她的沦落与生命的消逝,非常独特与简练。同时,这样的拍摄也保全了玛拉的完美形象:玛拉被迫沦落街头卖身,她的行为是丑陋的;玛拉因自卑而自杀,后果是难看的。而对她曾经的卖身生涯和自杀后血肉模糊的惨状都简单带过为观众保存了玛拉的纯洁、羞怯与美好的形象。

影片中的音乐也值得一提。在整部影片中,音乐的基调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

变化。时而欢快、时而哀伤、时而兴奋、时而低沉。影片中,结合了交响乐团的音乐。尤其是影片主题曲 《 友谊天长地久 》 的旋律贯穿其中,烘托渲染了剧情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抒情作用。《 友谊天长地久 》这样的主题音乐用在战争的背景下有着格外的讽刺意义,战火中的友谊想要地久天长肯定难得,战火中的爱情也会是那样的身不由己,玛拉在滑铁卢大桥上遇到了自己的爱人,但是因为战争,使得这种幸福只是昙花的绽放,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最终无法幸免的成为悲剧。影片多次拍摄滑铁卢桥的场景,与电影的主题相适应,使得“魂断蓝桥”成了爱情悲剧的代名词,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这部电影催人泪下,影片中我们深深的被罗伊和玛拉的爱情故事感动,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我们愤慨,森严的等级制度,摧毁了多少有情人。那样至死不渝的爱情,让人羡慕,现在大学里的爱情要么是功利化的,要么是不理智的,以为爱情就是花前月下,爱情就是缠绵悱恻,其实,真正的爱情就是平平淡淡的相濡以沫。走出影片的悲伤,我们更学会应该珍惜手中的幸福!

 

第二篇:魂断蓝桥的主题曲《Auld Lang Syne》(一路平安)在影片中出现的次数和作用

1、 通过对一部影片的解读详细的分析音乐音响在影片中的使用

我分析的影片是19xx年茂文·勒鲁瓦执导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Auld Lang Syne》。

《魂断蓝桥》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一个孤女舞者与家室显赫的二战中尉在桥边无意地邂逅,并迅速一见钟情坠入爱河的故事。它向人们描述了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并调动了丰富的电影艺术手段把内容表现得高雅脱俗且哀婉动人,让观众在洒下眼泪的同时,深思战争的可恶及陈腐观念对爱情的摧残。内容虽有些传奇化,但文艺气息浓厚,具有甚高的催泪效果,它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示了爱的真谛,更重要的是向人们昭示了和平的宝贵和战争的罪恶。“拒绝战争,争取和平”,这是影片暗含的主题。主题曲配合情节的出现给故事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和谐作用。《Auld Lang Syne》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诗歌,原文是苏格兰文,直译做英文是"old long since"或"times gone by",意思大概是逝去已久的日子。《Auld Lang Syne》是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根据当地父老口传录下的。这首诗后来被谱了乐曲,在经典电影《魂断蓝桥》中,此曲被用作为主旋律,也因此流传于世。 这首歌的译名很多,在电影中根据《魂断蓝桥》在乐队领班说的“一路平安”这句话,和玛拉送别罗伊时说的“一路平安”而取名为《一路平安》。这首浪漫悲情的Auld lang syne大概在影片中共出现了八次,这首歌及其旋律在不同场合通过节奏快慢和曲调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一次出现是在影片23分左右两人第一次在一起跳舞的时候,那份缱绻动人的爱情流淌在《Auld Lang Syne》的音乐声中,在主题曲的华尔兹舞曲中,两人翩翩起舞,含情相望。酒吧里响起了那首熟悉的《一路平安》。舞曲缠绵悱恻,深情婉转,伴随着渐渐熄灭的烛火,两人拥吻在了一起,表现出了浪漫的气氛以及含情脉脉的温馨,为之后两人关系的发展和剧情的递进做铺垫。

第二次是在舞会结束之后的凌晨送别,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舞会后还在街头漫步。罗依送玛拉,玛拉转身进宿舍后主题音乐又起,玛拉背靠着宿舍楼下的门在回想事情,抒发了依依不舍的心情和一种不安以及不确定的情绪,之后玛拉开始上楼画面闪黑音乐也随之结束

第三次出现在49分左右。原本打算结婚的两人因为没有赶在三点之前到教堂而错过婚礼,然后罗伊又接到紧急通知要马上提前离开去战场,赶去送罗伊的玛拉在火车缓缓开走的时候勉强赶上见了他一面却没能好好说上一句话。望着开出的火车和车上的罗依,音乐又起,抒发了玛拉内心对恋人一路平安的深情祝福还带着不舍和以及心的失落。

第四次是在玛拉等待罗伊母亲的过程中出现的。影片55分左右,等待中玛拉接过服务员递来放在桌上的报纸。主题曲出现,着急等待的玛拉眼睛一瞟,看见了报纸上“战争死亡名单”专栏,玛拉并没有仔细看而是怀着忐忑的心理把报纸翻了过去。展现出女主角一种不想去看报纸却又想了解情况的心理。

第五次在1小时10分左右,半年过去了,成为了风尘女的玛拉无意间在车站见到了平安归来的罗伊,顿时一种既快乐又痛苦的滋味涌上心头,现实的残酷令她无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在重逢的激动和喜悦中,主题曲

隐约响起,音乐表达了喜从天降但是玛拉内心矛盾和由于的情绪,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情感转折点。

第六次大概出现在1小时28分,在罗伊故乡的家庭舞会上,依旧是罗伊和玛拉在曲子中一起跳舞,但是曲子节奏稍微放慢但不失热烈,似乎和玛拉的心情一样:激动,紧张,感觉幸福即将到来却没有办法越过自己心里的那道坎。

第七次出现在罗伊看到玛拉的诀别信之后,伴随着男主角一个严肃的表情主题曲出现了一小段,拖了一个长音,表示着罗伊的无法认同和不能理解。他不知道玛拉为什么会这么做,缓慢的长音之后配乐加快,表现出了罗伊的着急和一定要找到玛拉的决心。

最后一出现在影片的尾声部分。玛拉重返蓝桥自杀,罗依捡起丢失在地上的吉祥符。老年罗伊在桥头追忆逝去的爱人,同样是拿着玛拉送的吉祥符陷入深思,音乐再起。一座桥见证了他们爱情的诞生和消亡,因此多年后罗伊再次来到这里凭吊那段往事时,也令我们唏嘘不已。结尾时主题曲从开始的缓缓响起到罗伊乘车离去后干脆利落的收尾也算是给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了一个圆满的交代,情绪控制到位,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罗伊和玛拉的爱情悲剧在几十年来依旧打动着无数观众。

主题曲每一次的出现都是一个情感的迸发点,随着男女主角感情的层层递进主题曲的出现方式或悲或喜、或实或虚、或长或断,主题曲的每次出现都在剧情的转折点,使影片的声画结合以及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之处接洽得当,扣人心弦,不仅为影片的效果添彩也让人们熟知了这一首曲子。

2、 谈谈如何为影片选配音乐

影片的配乐对观众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是潜移默化的,每一个音符的改变,一段旋律的更改或是乐器的变更都产生了将观众拉向影片贴近影片的作用,每个人在用眼睛看电影的同时也在用耳朵听声音,音乐以自己的方式进入观众的内心,它会产生一种思想上的反应。所以给影片选配乐的时候,首先就是要让观众去记忆每一个人物形象和每次的事件,这就产生了电影的主线和主旋律,在配乐中以人物性格和发生的时间性质为标准,去选择与之相符的配乐,要营造与影片情绪一致的气氛。

配乐可以是主题曲、插曲、场景音乐、背景音乐等。

主题歌往往是对整个影片内容飞概括, 它要以特定的风格和凝练的情感表现来充实剧中主要人物形象,要展现特定的历史环境气氛,要表现出生活中的某种情感因素等。主题歌的旋律要作为一种素材,在影片中配合人物性格与情感的展开,场景与环境的变化,戏剧性冲突的展开、发展以及高潮的出现,采用音乐素材变奏、延展等手法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情的揭示起到作用。

插曲常常出现在一些重要的场景之中,与影片中的情节发展紧密相连,常常表达剧中人物个情感,烘托情节发展中的气氛和造成戏剧性的发展高潮。同时也起到了某种转场、闪回的声音蒙太奇作用,所以选插曲时要选择能从整体艺术表现上起加强剧中情绪色彩或推动情节发展的配乐,能对影片起到承上启下和转场的作用。

对于在某一个单一场景中使用的场景音乐,只需要正对某个具体的场景中演绎的故事情节做出合适的选择即可,对具体场景发挥作用即可,对特定场景营造戏剧性高潮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即可。

总之影片的配乐应当根据影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的特点,对影片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符合影片风格、符合人物性格、符合情节变格,使之声音和画面完美结合并整个影片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