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川端康成之《伊豆的舞女》

浅议川端康成之《伊豆的舞女》

光阴飞逝,转眼就是期末。大学选修这门课以前,我对日本文学知之甚少,家乡闭塞,有限的日本印象也多是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时积累而来。一开始选这门课,只是冲着“文学”而来,上学期刚刚听完郭老师开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又赶着来听陈老师的《日本近代文学名家名作鉴赏》,果然不虚此行。我很敬佩陈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操守,通过学习这门课开扩了视野,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对日本文学有了一个概括的,全新的认识。不能说已经理清了日本近代文学的各个流派和发展脉络,只是对日本近代名家的风格和作品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尽管如此,现在也只好班门弄斧,在陈老师面前谈一谈我对于日本文学的粗浅认识。

还记得中学时读完《红楼梦》后,比照着翻看了的《源氏物语》,这就是我接触的第一部日本文学作品了。当时并没有特别的感受,最终也没有看完,只觉得《红楼梦》章章华彩、满篇珠玉,故事恢弘却又在半文半白充满了细腻的情思,对比之下,用现代汉语译过来的千年前的日本鸿篇巨制或多或少已失其韵味,是不能望其项背的。真遗憾不懂日文,想来日本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必是有内行人才能领会的独到之处。

在日本近代文学大家中,我最熟知的要数川端康成了。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读到了他的《花未眠》,第一次

领略到了日本大家的风采。只当我看到《花未眠》这个题目的时候,就已经小小地惊艳到了。这题目让我想到李清照。古往今来泱泱词赋,我最爱易安,她也素来爱写自然花木,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这些名句。川端康成语言质朴凝练、沉静隽永,不似清照色彩浓丽、灵动清新,却也不落俗套,别有一番风韵。都是写花,同是把花拟人,不同的风格笔调,却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花的形象和韵致。“花未眠”,作者意境好写得好,译者更是译得好,姑且不论文章本身,光是这个题目便引人遐想连篇,欲一探究竟了。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姑且不论内容、行文和布局,仅只是这一句话就足够这一篇文章。更何况能有这样的立意和开篇,文章也一定不俗。

古语云:“文以载道,文以传情。”尽管各家各派风格形式各不相同,但在“载道传情”这一点上,想来文学都是共通的,不管是古今文学还是各国文学。

自古以来,凡是有所成就的大家,十之八九多是身世孤苦、命途多舛。看来孟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纵观日本近代文坛,身世悲苦又大有所成的名家不胜枚

举,川端康成尤为典型。1899年6月川端康成出生后,2岁丧父,3岁丧母,10岁以后姐姐和祖父又相继去世,此后学业顺遂,却再也没有逃离死亡给他内心造成的阴影。 似乎只有人生经历了更多的苦难,才能更加细腻地感受生活。只有当作家把剧烈起伏的情绪诉诸笔端,才更能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家毕竟太少,大多的名篇,不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恣意,就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凉凄怆。在我的感受里,文学就是要释放郁积的强烈的感情。

19xx年,川端康成在伊豆汤岛的汤本馆与松林秀子邂逅,次年写作了《伊豆的舞女》并发表,自此一战成名,蜚声文坛。19xx年至今,《伊豆的舞女》在共翻拍六次电影,其中最负盛名的是19xx年吉永小百合和19xx年山口百惠主演的版本。

我也先后两次读过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应该是

读的太少,我还不曾在日本名作中感受到日本的“暧昧”。倒是在《伊豆的舞女》中,我感受到了日本的朦胧美和哀婉忧伤。在关于男女爱恋的文学作品中,凡是忧伤的故事,我免不了想到张爱玲;凡是清新的故事,我又免不了想到汪曾祺。但是张爱玲文笔老辣,苍凉刻骨;汪曾祺风格清新,灵动活泼。川端康成则像是少了张爱玲几分看穿世事的苍凉苍

凉,多了一点甜涩的悸动,少了几分汪曾祺的明快活泼多了些厚重的积淀。

在张爱玲的故事里,再强烈的爱恋也都蒙上了一层人性的阴暗,哀婉苍凉的笔触,隽永老练的文字,明知是悲伤却让人忍不住沉沦。而在川端康成的故事里,最初的爱恋是一颗善良的种子,纯真、朦胧、苦涩又甜蜜,让人怀念那一种心动的感觉。读完《伊豆的舞女》不会让人悲伤,而是得到心灵的放松和满足。

以上就是我对川端康成及其成名作《伊豆的舞女》的一点浅显的认识。有很多疏漏不足以及不到位的地方,希望老师能够原谅。文中只有少数几句《花未眠》和古诗词引用,并未注明出处以图行文方便。很荣幸能够选到这门课听陈老师授业解惑,谢谢老师这一个学期以来的辛勤教导,祝老师阖家团圆,新春快乐!

2012.12.29

 

第二篇:论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

试论川端康成的 《伊豆的舞女》

摘 要:根据川端康成的亲身经历及感情变化,结合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通过为控制不住自己心中的冲动感情而懊恼,为伊豆的舞女在表演时可能遇到的危险和侮辱而担心。从相遇时的惊艳,相处过程中的慢慢了解,下棋时的天正可爱,临别时的流泪, 演绎出一段唯美、纯美的爱情。展现出日本当时的女性之美和社会现实。

关键词:文学美、自然美、惆怅、女性美、纯美的爱情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伊豆的舞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写书的作品,有着淡淡的哀愁,故事中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我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伊豆的舞女》以真挚的感情为题材寻求新角度来发掘旧题材,并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川端康成以浓郁的诗意和优美动情的笔墨,描绘了纯美的感情.所以使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有较高的艺术性,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这不作品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川端康成的唯美主义,同时也了解到日本当时的一些社会状况。

本论

一、川端康成简历

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xx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xx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川端康成的少年经历使他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杂志。19xx年毕业。同年和黄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青少年时期的不幸与创伤,一旦在心灵上生根,就会激发出人的非凡意志力和自创力。人是压抑的动物,有压抑就需要释放,人有自我解救的本能,释放压抑便是这种本能之一。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释放方式,艺术家们善于用“白日梦”的方式来解放自己,通过创作来宣泄情感。因此,痛苦对于艺术家来说,却并非完全不幸,因为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出自于巨大的痛苦。“千古绝调,必成于失意不可解之时。唯失意不可解,而发言乃绝千古。”(《清诗话?汉诗总说》)川端康成的青少年经历之幸酸苦涩,已使他有一种超越自卑自怜的上进心。促使他在人生之低谷中奋然前行。对文学的倾心,则成为他走出孤儿心态,走向成功的坚实后盾。

1

二、《伊豆的舞女》写作背景

《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岁(19xx年)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既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所以说到作品背景首先要从作者的身世开始入手。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19xx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国文科。他的父亲是开业医生,在他两岁时去世。母亲也在他三岁时离开人世。作为孤儿,他随祖父母移居到三岛郡丰川村,唯一的姐姐寄养在伯母家。祖孙相依为命十年,16岁时祖父也去世了,遂被收养在丰里村伯父家。所以,川端康成从童年起,心灵上就带着沉重的“孤儿感”,加之,在东京大学读二年级时又失恋,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感”和“孤儿心态”。从小体弱多病的川端常年幽闭家中,心理十分的敏感和寂寞,而父母双亡, 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的“孤儿气质”、“ 受恩惠者气质” 。这种性格以及它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在东京的喧嚣对比下显得愈发明显,为了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逃脱,作者踏上了伊豆的旅程。作者在途中被一名十四岁的舞女的纯真和美丽相貌所牵动, 不由自主地随同舞女等一行巡回演出的艺人, 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辗转到了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 才怀着依依之情, 告别了舞女。

三、《伊豆的舞女》的主要内容

高中生川岛,性情孤僻,在去伊豆的旅行途中,遇到了以乡村巡迥演出为生的荣吉一家,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主人公感受到认清的温暖。尤其是那个天真未凿的小舞女,朴真、憨厚而娇美,歌声婉转动听,舞步轻盈优美,对他更表示出一种温馨的情意,使他内心萌发了一缕缕真情。以至主人公“我”对他感到惊奇,并渐渐产生邪念,进而由迷惑她的肉体美,到感觉他的心灵美。几天后,川岛旅费尽,不得不和他们分别,临行前,舞女默默无言,心中话儿无法表达,船离开了岸,那俏丽的身姿渐渐远去,那他泪水也开始流淌。

四、《伊豆的舞女》的艺术特色

《伊豆的舞女》就像一篇优美的抒情诗,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动人的感情,给人的是清纯的美感享受。川端对于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据说他写完一节之后,总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删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虽然颇为接近口头语言,但读来丝毫没有啰嗦之感。用语简明,描写准确,这又同他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观察细致,熟谙于心,有着重要的关系。尽管这部短篇小说既没有深邃的哲理,也不大考究情节和结构,社会视野更不能说宽广,但由于它描绘了真诚浓挚的爱情,且有较高的艺术性,遂成为川端的成名作,永葆其艺术魅力。 总之,川端康成的作品同其笔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一样,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川端康成在创作上强调主观感觉,致力于心理刻划,形式上同风行一时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相对抗,内容上有把文学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倾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基调始终处于一种淡淡的感伤美,飘渺的虚幻美之中。不论是对旅途景物的描写,还是主人公与舞女之间的感情描写,甚或是对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写,都处于这样一种经验之中。

我的收获

看川端康成的作品总有一种不安和淡淡的悲伤的感觉。从背景设置、自然描写、肖像刻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结局设定等方面都可看到《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技法和一代文学巨匠的创作特色。川端康成的描写很生动,体现出自然与人物的统一,自然美与人情美得统一,景物描写极

2

为突出。以景衬情,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男女主人主人公的感情得到了质的升华。同时小说的写实手法生动真实地刻画出日本上世纪20年代的社会图景,将巡回艺人的不受重视、遭人歧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激起读者的共鸣。虽然被生计所迫,但薰子依然淳朴善良,真诚可爱,这些均使小说增加了写实的深度和历史的沧桑感。

参考文献:

1、周晓瑜;浅析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J];消费导刊;20xx年24期

2、李翠霞;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J];日语学习与研究;20xx年S1期

3、蓝泰凯;川端康成及其创作概论[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19xx年01期

4、占才成;张丽芳;论《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技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02期

5、刘腾;《伊豆的舞女》的行文之美[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01期

6、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雪国·伊豆的舞女》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7、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文学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8、李德纯;日本古典抒情美的佳篇——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

9、叶渭渠;论川端康成的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19xx年01期

10、萍;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D];山东大学;20xx年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