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关于蒙娜丽莎著名的微笑,人们似乎不止于欣赏,而是喜欢猜测背后的含义。人们说她美,而对我来说,她微笑的恬静与温暖或许才是重点,至于美,这看法不说大相径庭,也可能千差万别。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蒙娜丽莎一微笑,人类就思考。两者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原因,人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原因,其中甚至把模特儿与画家的关系考量在内。人们的理由无非是,这画里大概看出了作者的些许爱意。爱是创作的永恒推动力不假,但也大可不必这样大费周章、生搬硬套,你且好好看她的微笑就好了,何必猜测那么多呢。

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于女性的幸福进行了探讨。卫斯理学院有才能有个性的女学生们,在一位女老师的带领下,努力寻找自身幸福的真正含义。因为这些女学生自己在如何幸福——学业还是家庭之间苦苦挣扎,于是难免向对象物投注同样的思索,于是邓斯特演的走入无爱婚姻的女学生后来愤怒地对婆婆说,蒙娜丽莎的笑只是表面的,我不会以虚假的微笑维持这段婚姻,我要离婚。她决定让自己笑,不对别人笑。

我愿意相信蒙娜丽莎那一刻的笑是发自内心的。请注意,蒙娜丽莎也不会永远微笑,她也有烦心事,但是画家用画笔留下了她永恒之动人微笑,这微笑给了看客以美以温暖以勇气。因为这微笑如此诚挚,发自肺腑,所以才感动我们,所以,请相信它不仅是表面的。

好以己度人是人之通病。或许看起来足够宽厚的蒙娜丽莎不介意你这样解读她。她知道你的迷惘,也许。那位罗伯茨演的女老师就没那么宽厚,她以为她坠入了情海,有天发现当过兵的教师爱人没去过意大利,辉煌的战场经历都是假的,于是选择退出来,她的生活里不能忍受欺骗。那人说,你太完美了,所以我不敢说出真相。那人还说,没有人是完美的。那人还说,你以为你到这里是给别人方向,其实你也需要别人给你方向。强韧的女老师听不下去了,她抽身而去,如此决绝。是啊,选择一个人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她要的是完美。但从来没有完美。最完美的就是她的学生经历曲折后都理解了她。按照她说的,去找自己真实的需要。于是有去法学院求学的,有去当家庭主妇的,即使她们一样有才华,她们人生的重点不一,但她们都学会了遵从自己的内心。

其实我觉得那位男老师说的没错。我想起看木心的一篇文章,里面质疑白娘子为什么不早点告诉许仙自己是蛇精,然后说,白娘子太珍视他了,所以不能允许他们之间有哪怕一丝一毫的罅隙。这位男老师像白娘子一样,反而最后失掉了他的许仙,而许仙和白娘子最后还是心心相惜的。不免觉得许仙的宽厚,和女教师的不厚道。

我们都是在彼此给予方向。我们用一生成长。我们知道人生的不完美想尽力修正。就像那句话说的,慢长才能长好。只是那个微笑是完美的,而不是别的。 10级语教一班 谷倩

唐代文学

简析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及其对唐代歌行格式转变的贡献。

(1)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表达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寄托。另一方面,用古题写己怀,因为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上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如《蜀道难》、《将进酒》。《将进酒》为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诗人据此联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直至“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抒发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和蔑视王侯权贵的不羁个性,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将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并且赋予诗作以更广阔、更深沉的人生感慨。

(2)在李白的乐府诗中,李白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他常根据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运用大胆的夸巧妙的比喻,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生命。

(3)李白的歌行作品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为核心,飞腾想像,虚实相间,既不讲平仄,也不求对仗,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式的抒情,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又如《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高傲自负不为世所容,悲感至极而以豪逸出之,于悲中见豪,令人心醉神迷。

(4)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并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造成回旋震荡的节奏旋律,形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简述李白绝句的个性特色。

(1)清新俊逸是李白绝句的境界。杜甫评价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他写的洞庭湖:“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白云月色,明湖玉镜,空灵明净,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

(2)一些绝句,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所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等等。

(3)李白绝句,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串的表现手法。

(4)李白绝句受乐府民歌影响也极为明显,拟乐府民歌几乎占他绝句的三分之一。李白经常是一时感悟,明快说出。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口成章,灵感天然,脱口即成绝唱。其作品有《越女词五首》、《横江词六首》等。

简述李白诗歌的想像特色。

(1)李白诗歌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送丹丘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李白诗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一个想像和另一个紧接的想像,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变幻莫测。

试析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1)杜甫评价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天下无人可比。“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巨大声名流传后世。

(2)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是李白作品中闪耀着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3)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像,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诗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试析杜甫的儒家思想。

(1)杜甫有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他的君臣观与孟子一样,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儒者以孝事君,他全做到了。在民族存亡系于一发的时刻,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情怀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贫困生活的磨炼,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穷儒”。因此,他身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苍生社稷忧虑,并用诗歌抒发情感,唤起普通人的思想共鸣。

(2)杜甫思想中也有佛、道思想,但在世界观中只占一个很次要的方面。即使写入诗歌,其数量也只有五十来首,占杜甫创作的三十分之一。并且,“身临佛寺,心忧天下”,依然是以社稷苍生为念者居多。

(3)杜甫对于国家、人民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对现实生活有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良知”,具有良知的真诚和勇气,即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及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一种“兼济”不成、“独善”亦不成的生命悲剧。杜甫不仅做了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他贴近现实的有血有泪的动地歌吟,呈露出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人格高贵与美,一种真正的大慈大悲的仁者襟怀,由此而形成的杜诗风格的大、重、拙,是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

试析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的特点。

(1)杜甫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纪事纪言,采用的是一种客观的纪实描写手法,于纪实描写中饱含诗人对现实的态度,爱憎鲜明,是非自见。

(2)虽是写实,杜甫的以时事入诗却包含泪水和深情。除了他能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外,还在于他本人就是这苦命人中的一员,他的命运也就是一般人的遭遇。只要真实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叙述出来,也就成了人民的代言人。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藉记事以抒情,将记事和抒情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从而使杜诗具有“诗史”的性质,由于有对离乱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泪写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北征》,写

出“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的《羌村》,以及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三吏”、“三别”等杰出诗篇。

(4)杜甫写实手法,不仅运用于他那些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里,也充分表现在他创作的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他的以贫贱夫妻、饥寒儿女的生活情景描写,以及思亲念友的情感抒发的“家事诗”,都是相当写实的。带记事性质的抒情诗在他创作中占了重要的位置。

杜甫的纪行诗使纪行和山水描写再次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在对山水的描摹中,有着时代的风云和自己的身影,使山水草木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表现为注重写实,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深细精准。

(5)以叙事写法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以纪行方法写山川风物,精确而传神,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歌创作的写实手法。杜甫的诗歌以反映社会人生为目的,其作品取材多半是当代的时事和自身经历。他有尖锐细密的观察力,以惊人的写实手法表现所目睹的一切,在叙述事件、表达情意和描画景物方面,显得格外生动真实。

举例说明杜甫律诗的成就。

(1)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共创作了近体律诗八百余首,他把律诗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几乎与古体诗同样广阔的程度。

(2)杜甫律诗写得精练和概括,格律严格,对仗工整,浑融流转,情韵优美,无丝毫用力的痕迹。诗境浑成而多变化,有意境壮阔忽转凄凉的,有气象巍峨而转情景细致婉约的,不拘一格。

(3)七言律到杜甫手中,境界始大,感慨始深,无论模写物象,还是抒发性情,皆能摆去拘束,于尺幅之中,含有思飘万物、律惊鬼神的壮观景象。磅礴飞动的气势,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融合无间,风格沉雄悲壮,慷慨激昂。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杜甫的七律,讲究错综变化的巧妙手法,既保持律体形式的精美,又能脱出格律的束缚而横放杰出。如七律联章组诗《秋兴八首》,将律体变格而创为拗体。杜甫顺其自然而放弃声律规律,能律则律,当拗则拗,体现了诗人造语贵新、同中求异的创作追求。杜诗律体的长处是,让诗的形式之律动与诗人的内在生命之律动同步合拍,即为了更完美地表达诗意,他往往改变七律的格调和语序,其高明处并不在于无视格律,而恰恰在于他能够严格地遵守格律而多变化,使格律这一固定的形式激活了生命力。

杜诗集大成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杜诗集大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二是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三是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

(1)杜诗的叙事和写实,显然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具体表现为对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诗句语词的直接运用和点化上。在五言古诗写作中,他接受了王粲、曹植、陶渊明等诗人的影响。他的古诗多律句,正是由于学齐梁以来重偶句排比的缘故。在《戏为六绝句》评点古往今来的作家中,杜甫单单提出庾信和初唐四杰。杜甫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能兼取众人之长。

(2)杜甫擅长各种诗歌体裁,并能推陈出新。他的五言古诗穷极笔力,充分扩充境界,由十 韵而拓展至五十韵(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又再拓展为七十韵的巨制(如《北征》)。至于五言排律,大或千言,次犹数百,皆前所未有。他的歌行之体,句法皆以散文笔法出之,

有时一韵到底,转折不衰,有的更换用韵,愈转愈精。杜诗风格崇尚绮丽、清新,后来向沉郁、老成发展,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如同是写夜景:“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是以丽句写荒凉。与《倦夜》迥异的是雄浑悲壮以寄哀伤的《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3)杜甫自铸伟词,他自己写诗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歌里往往有非常美丽或精警的句子。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后出塞五首》)。“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

简述元白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

(1)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坛,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率领一批新的诗人写新乐府,作诗务实、尚俗和务尽。

(2)元白等人的新乐府诗创作,是承杜甫的新题乐府而来。他们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3)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小碎篇章”,加上他们的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元、白的这些诗,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诗歌的传统规范和模式,打破了诗歌创作的神秘性和典雅的贵族气,使其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

简述孟郊诗的苦吟风格特征(即为什么孟郊是苦吟诗人的代表?)。

(1)孟郊命运坎坷,仕途多蹇,他作诗尚奇峭,但不像韩愈那样出自才气,而是出自苦吟。他在《送别崔寅亮下第》中说:“忧人成苦吟,达士为高歌。”在《夜感自遣》中说:“夜学晓未休,苦吟鬼神愁。”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成为苦吟诗人的代表,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他在《叹命》诗中道:“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甚至在《赠别崔纯亮》诗中发出了“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的悲楚呼喊。

(2)仕途失意的士不遇悲剧,使孟郊作为“寒士”而写下大量言贫诉愁的诗,如《借车》中言及家贫之惨况:“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一贫如洗,长歌当哭。他的诗惯用白描的手法、形象化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他所要描写的对象。他的不少描述贫病饥寒的诗决非无病呻吟,而是有对痛苦感受深切的苦吟。如《病客吟》:“主人夜呻吟,皆入妻子心。”又如《苦寒吟》:“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的确能打动读者的心。

(3)孟郊身上有着被愁苦压抑的狂放性格,现实世界的压抑导致他理想破灭,使他在诗中醉心于创造奇险怪异的世界,以宣泄心中郁积的不平。故孟郊的诗多表现其凄苦寒凉的贫苦生活,诗境幽僻,风格峭硬,笼罩着一股透骨凉气。如《秋怀十五首》:“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老泣无涕?,秋露为滴沥。去壮暂如剪,来衰纷似织。”“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以深重的人生忧患意识,去感受当时的苦难,发而为诗,完成了由社会到个人,由外界到内心的心路历程。作品里一片哀音低响,句多凄苦,使人读之不快,但其诗的快意处也正在于此,所谓“发愤以抒情”,“不平则鸣”是也。

白居易的讽谕诗、闲适诗和感伤诗各有什么特点?

(1)以谪贬江州为界,白居易的处世态度前后判若两人。前期志在兼济,作诗多讽谕之作;后期行在独善,故诗多闲适、感伤之作。

(2)白居易闲适诗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安分知足,觞咏弦歌,受陶渊明、韦应物影响较大,诗风浅近平淡,有一种温厚柔和的情致,能言人之所欲言而沁人心脾。精警练

达的论调,也以亲切熨贴的词句和明达清切的笔调传达出来。如《对酒五首》其二:“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笑,不开口笑是痴人。”又如《种桃杏》:“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3)白居易的感伤诗,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有名,两诗极易上口入耳,无注脚即可明白,艺术感染力极强。

(4)白居易最看重的是讽谕诗,因其反映国事民生,可发挥政治上的美刺作用。讽谕诗中充分反映了作者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他“为民请命”,勇敢地揭发现实的黑暗,如《轻肥》:“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希望诗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目的。他用诗歌批评官府欺压百姓的暴行,如《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体现了他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其艺术特点是“句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虽有公式化、概念化的痕迹,但达到了“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创作目的。

简述刘禹锡咏史诗的艺术风格。

咏史诗在刘禹锡诗中占的分量不大,却是艺术精湛而思想深刻

的作品。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一般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通过对与前朝史实有关的古迹风景的描写,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使人在欣赏诗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简析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和艺术风格。

(1)为了从遭贬谪的悲愤中解脱出来,柳宗元写了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由于孤独寂寞,他的山水诗常呈现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异常冷峭清远。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渔翁即是柳宗元的自画像,他生活 在被人遗忘的世界里。

(2)柳宗元山水田园诗没有陶诗那么恬静闲适,而是多了一层冷漠空寂,而且写得精刻孤峭。山水之境即柳宗元所处的环境,其清冷的境界亦即为柳之心境,景情合而为一了。

简述晚唐诗的风格特点。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的诗歌,于感叹身世,忧时悯乱中,已经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此外的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各家诗派都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以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觉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诗篇精工典丽,富于联想和暗示情味。

简述李商隐无题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1)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难以猜测。正如他在《有感》诗中所说的:“非关宋玉有微词,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李商隐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愿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包括《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的“准无题”诗近三十首。

(2)无论是无题寄托说或是爱情说,两种说法都毫无例外地是作者某种人生经验的形象化表现。作者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的种种感受,十分注意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整,力求其富于生活实感,又具有启发性,能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创造出交织着希望和失望、令人目眩神迷的带有伤感情调的美。

(3)从某种意义上讲,李商隐诗歌是心灵的象征,诗中贯串着时世、身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的美,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感伤唯美主义文学的典型。

(4)从晚唐韩翭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代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在诗的风格上受过他的影响。此外,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的作家,也不断向他学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追求的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比较明显,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等,便在诗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简述杜牧咏史诗的创作特点。

在晚唐诗人中,杜牧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用鲜明的史论笔法,通过追忆昔日辉煌以抒发末世的感伤,或寻找前人的覆辙以警戒当今,能从时代的变迁中参悟人生的哲理,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蕴藉的诗味之中。他极大地发挥了绝句诗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登乐游原》、《赤壁》、《泊秦淮》、《江南春绝句》、《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简述《二十四诗品》与“象外之象”。

唐司空图所作《二十四诗品》,其论诗宗旨是建立在对各类诗歌意境风格韵味的体会把握之上的。他主要的观点是“象外之象”说,强调诗歌要有“韵外之致”,亦即后人所说的“神韵”。第一个“象”当指诗中具体鲜明可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个“象”是具体形象画面之外的,即形象画面蕴含的无穷韵味,乃是无象之象,亦即意境。

简述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极富诗情画意,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新鲜感受,丰富了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技巧,开拓了散文反映现实与人生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2)他的山水游记多写于流放永州的十年中,他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情感,大量的是融汇在山水美的艺术境界中。他写山水,不仅是发现被遗弃的山川之美来反映他的被弃,抒发他 内心的愤怒、悲哀、抑郁的情绪,并且还曲折地提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自然美与他的精神相契合,而与痛苦的人生和鄙俗的现实相对立。所谓“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3)柳宗元游览山水时精神也是痛苦的,他不取六朝文人的模山范水、流连光景的态度,而是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灵魂移入到自然之中,给山水注入生命,描绘出反映自己审美理想的自然,表现一种诗情画意的自然美。《永州八记》中那荒郊野外的平常山水,常见景物,被他写得生动精美、千姿百态,形神毕现,经过艺术升华,呈现出单纯、宁静、清新,有着“幽丽”之美。这种境界的安祥静谧,与柳宗元长期谪居,心情抑郁孤寂是一致的。然而这种冷清寂寞的心境,注入气宕神远、富于诗情的画面,使柳宗元的审美情趣趋向更自由、更辽阔、更精微、更独特的境界。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开创了一种天人合一游记散文创作的新局面。

什么叫古文运动?简述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及创作特点。

(1)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到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它有很现实的目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有较为广泛的参与者,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

(2)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和柳宗元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提出了“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理论,从而促使了散文体裁和语言艺术的全面革新,即“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以及“文从字顺各识职”的文学主张。

(3)以上古文理论,在韩、柳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兼取经史诸子百家以及辞赋的基础上,吸收骈文的艺术成就,创造出以奇句单行为主的新文体,这是一种精练畅达、富有表现力的新文体。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何谓唐人传奇?

(1)唐人传奇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传奇二字,大概取自裴NC665的小说集名《传奇》。其意可指现实中的奇人奇事,使得小说由谈神说鬼,向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

(2)“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唐人小说家在创作中运用虚构手法塑造出众多具“要妙之情”的人物形象。同时,他们在语言上精雕细刻、文采修饰,又在结构上重视故事情节的波澜变幻,奇异莫测,以便引人入胜。

简述晚唐五代词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特点。

晚唐开始有诗人大量作词,推动了词体风格的定型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的提高,但词在民间所具有的那种朴素、明朗、自然的特点也消失了。词成为歌台舞榭、樽前花下的娱乐品。美女的娇娆、相思的柔情,以及充满脂香粉气的浅斟低唱,成为晚唐五代词所表现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则极力追求藻饰,充满了华丽香艳的辞句和装饰风格,带有香艳性、纯情性和唯美性,形成了“词为艳科”的局面。

简述“温韦”的含义。

(1)温庭筠有用白描语句写离情别恨,男女思念的词,词境缠绵悱恻。这种清丽疏淡而深远的词,是温庭筠无心寄托而悲愁深隐的作品,细致而明快地表达了平常人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正是这一类词,才使他和韦庄并称。

(2)韦庄以词名世,他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这一点与温词中部分词作相同,但韦庄的词疏朗、显直,主导风格与温不一样。他对民间抒情词以艺术的加工,以抒情为主,深入浅出,心曲毕露,将文人词带回到民间作品的抒情道上。温韦在词史上作用影响和贡献的异同,都令二人在词史上有其地位。

什么是花间派?简述花间派的词风及对后世的影响。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得名于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该集收录温、韦等十八家词共五百首,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2)花间词人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所以花间词是晚唐五代社会享乐之风的产物,词风香软,婉丽绮靡。

(3)花间词人沿用齐梁宫体诗的题材、字面和技法入词,以词的闺阁氛围、情恋场景和女性关注心理的满足,体现着一种娱乐消遣功能,开启了曲子词艳科娱人的传统,其婉丽绮靡的词风,对后世词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南唐词与西蜀词的区别。

(1)西蜀词主要用于应歌,稼艳之作较多,接近晚唐(见55花间派内容)。

(2)南唐词较重抒怀、多疏淡之作,较为雅致,接近宋初。南唐词增加了表现人生际遇方面的真情实感,词人择调又生其抒情性,声情高度谐和,语言趋向清雅,基本上完成了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重大转变。

简述冯延巳的婉约词风和优美意境。

(1)冯延巳是南唐词人中的佼佼者,以写男女之情为主,不失五代风格。但他作词不追求人、物描述的具体、真切,而是重在抒发触景所生之情,情思千回百转,若有寄托,又若无寄托,深婉蕴藉而缠绵悱恻,与“花间”词人有共通之点。

(2)冯词较少对女人的容貌体态进行刻画,他写的是一种感情的境界,注重通过景物意象的勾勒来表达情思。有的词有较多身世的凄怆感慨,如《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阳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3)冯延巳于词中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如《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红杏蕊。”以风吹皱水面起兴,写思春闲情,完全是一种优美意境感发的心绪,开阖荡漾,情调极为雅致。冯词很符合士大夫文人的艺术脾胃。

简述李煜的代表作《浪淘沙》、《虞美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李煜是艺术天分极高的帝王,虽贵为帝王,但阅世浅,性情真率,不失赤子之心。后来,他入宋做囚徒,蒙受家国俱亡、苟且偷生的奇耻大辱,巨大的人生变化使他写出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在对江山、故国的怀恋中,李煜感概极深,悔恨、悲愤和哀愁交织,但却能于创痛之余,萌发人生悲悯之念,所表现的虽是一种个人的情绪和感触,却因其以血泪写成,而反映出人类悲悯的深刻普遍性。因而能引起历代读者深深的共鸣。

(3)李煜的词,纯以白描手法直抒内心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大,旧事新境交织,故词境为之而阔大,既能引发联想,又加大了感情的份量。

思 考题

试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1)王维、孟浩然都以写自然山水而齐名。孟浩然生卒年均早于王维,但成名却在王维之后。

(2)王、孟年轻时,均有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思想,中年以后,均以山水田园诗名世。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他的诗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归心佛法,又精通禅理,所以他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而孟浩然则不然,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于诗中。如《过故人庄》中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如《与诸子登山见山》中:“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

临。”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

(3)王维晚年隐居嵩山和终南山,经营归隐的辋川别业,他诗中景物,多为山中之景。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如“荆溪白石山,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如“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多为静态之画面。而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在乘舟漫游吴越水乡的时候遇景入咏,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如《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乘舟行吟,多显动态流畅之画面。

(4)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诗歌艺术的精髓,他的诗歌形象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他诗歌艺术手法多用通感之法。而孟浩然单纯明净之美,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比王维更显淳朴,自然而平淡,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描画出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因而孟浩然的诗境是冲淡明秀的。

高适、岑参边塞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1)在盛唐诗人中,高适是惟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他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得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了同时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他的诗歌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沉雄浑厚,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如他的边塞力作《燕歌行》,就是一首思想感情极为复杂的诗:既有对男儿自当 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被征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赞颂,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腐化生活的不满,又引出作者对朝廷边塞用将不当的讥讽,如此丰厚的内容,统一于边塞战场战争的描写画面中,苦难与崇高对照,见出作者纵横跌宕、悲壮慷慨的诗作风格,是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高适的边塞诗是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读之令人感慨。

(2)岑参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雄壮威武的唐军军容和艰苦卓绝的军中生活,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它没有高适诗歌悲壮冷峻,但别有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北地冰川上冲风斗雪的银白世界,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没有浪漫主义的想像,亦不可能如此神奇伟美;没有乐观主义精神,岑参笔下的北国风光不可能如此神奇壮丽,鼓舞欢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笔下,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地域风情,全都神奇瑰丽并加以热情歌颂,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他的艺术造诣很高,诗歌用韵十分灵活,有一韵到底的(《白雪歌》),有两句换韵的(《轮台歌》),也有三句换韵的(《走马川行》),其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因而岑参作品不仅意奇、语奇,还有调奇之美。

(3)高、岑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七言歌行有着纵横顿宕,舒展自如的体势,却又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

.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他气势奔放,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是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一旦感情兴发,就

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李白诗歌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生》:“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又如《赠裴十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想落天外,神奇莫测。此外,李白诗的想像,有着异乎寻常的衔接,想像与紧随的想像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虽然离奇纵横,但极显才思敏捷之能。

(3)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尤为倾心。大江、大河、沧海、雪山、大鹏,李白将他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除此以外,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也是李白的艺术风格的组成部分,他经常以明净景物如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入诗,从而构成了清丽意象。

(4)李白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是月亮。在李白诗中,色彩丰富但明丽,如金、青、黄、绿、紫,而不喜欢灰暗色,因而语言风格清新明快。他那些不假雕饰、脱口而出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杜甫诗沉郁顿挫的特点是什么?

(1)“沉郁顿挫”是杜甫在天宝年间对自己作品的评价,那时他的许多代表作还没有产生。这四字评价主要说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后来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了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括他的诗歌风格,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2)杜甫的诗歌,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如《三吏》、《三别》中的各色下层人民形象,有瘦骨嶙峋的壮丁,被抓应役的老妇等等。而诗人写到自己的遭遇时,更是凄苦不堪,悲怆不已,如《逃难》:“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又如《登楼》的“万方多难”,“花伤人心”,只要这种悲怆之情郁积胸中,诗风的“沉郁”也就是必然的了。这种风格亦包含了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和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3)中年以后的杜甫,被残酷的现实压得经常抬不起头,晚年作品更充满了感伤情绪。但他又是极有骨气的人,其郁积于心头的悲慨,常常又强咽下去,感情的积淀翻腾,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其代表作为《秋兴八首》。“丛菊两开他 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概括了杜甫眷念家国兴衰的悲怆心情。一次又一次地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沧落,反反复复,欲吞还吐,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

试析元稹和白居易的异同。

(1)元稹、白居易均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两人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讽刺执政,代民伸冤。如元稹写《田家词》揭露官府的残酷掠夺。白居易亦写《卖炭翁》痛斥宦官太监对人民的直接掠夺。不同的是元稹一部分新乐府诗仍借用古题,不似白居易那样坚决彻底,而且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上,都不及白居易。

(2)元稹善写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尤善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如《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哀艳缠绵,在平易坦荡中呈现出丽绝华美。

白居易善写闲适诗和感伤诗,其风格亦是平易而流丽至极,如《长恨歌》、《琵琶行》,虽极易上口入耳,皆艳丽华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但元稹却以艳情诗名世,白居易以新乐府诗名世。所以元和年间人们“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不无道理。

(3)诗歌唱和相伴元、白始终,而元、白唱和亦成为影响较大的文学现象。“元和体”中的长篇排律,标志着抒情中的叙事成分的加强,“小碎篇章”则是瞬间心境意绪的抒发,语言浅白,格调轻快,突出了诗歌的审美愉悦性质。元、白的这些诗,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诗歌的传统规范和模式,打破了诗歌创作的神秘性和典雅的贵族气,使其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写实尚俗特征。

试析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上的创新。

(1)韩愈多创作长篇古体诗,以气势雄放和意象诡奇见长,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他以古文之浑灏溢而为诗,波澜壮阔,手法变怪百出,可惊可叹。如《南山诗》写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穷形尽相,罗列比喻,这是一种散文 化的赋体手法。又如《山石》,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细致;全诗以“单行”散句贯串,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就是有意把诗写得不像诗,追求“非诗之诗”,如《月蚀诗效玉川子作》:“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豼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从语气到句式,已完全散文化了。

(2)“象外逐幽好”与“横空盘硬语”为韩愈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他才气纵横,生性好奇,勇于创新,为避免诗歌因平易流于油滑一途,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陆浑山火》中对山火的描写:“??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用“天跳地踔”、“神焦鬼烂”等怪奇意象,形容山火的狂野暴烈,写得光怪陆离,狰狞震荡。其着色的浓烈、选辞的怪僻和构辞的异样,在诗歌创作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一种异乎常情的创造。他在《调张籍》诗中道:“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作诗追求险怪,终会走到“以丑为美”的地步,即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

追求非诗之诗和以丑为美,可以造成艺术表现形式的怪奇和生新,但也容易将诗写得不是诗,毫无美感。不过,韩愈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虽是以文为诗,且著意收罗奇语,多险怪意象,但因有真情实感贯注,仍不失诗的感染力。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试析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1)李贺是苦吟诗人,作诗呕心沥血,用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把深沉的苦闷尽情地表达出来。他追求创新而刻意出奇,构思奇特,想像诡奇以至怪诞。诗里充满带主观梦幻色彩的意象;且造语奇丽,喜用生新拗折的字眼,笔触形象而暖味,带有神秘感。这首先源于他在构思与艺术想像上具独创性。如《梦天》:“??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诗的前半写月宫仙界景色,扑朔迷离;后半突转而俯瞰人世的千年沧桑,构思甚为奇特,想像力惊人,却又能依据生活经验,力求感受的真切和形象的生动,并将此对立的对方统一起来,构成美妙的意境。

(2)李贺最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他特别善于捕捉瞬息之间所感受到的事物的直观形象,喜欢描摹其主观精神浮现于诗中的各种幻景。这种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新鲜,

化平易为惊险、瑰丽。如《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是描写音乐的作品。此诗既有神话色彩,又有声响效果,奇特无比。绚烂的色彩遮盖了思维的逻辑,奇妙瑰丽的幻觉意象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作为心灵显现的意象呈现出变形、怪异的特征。因而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3)李贺诗具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在诗歌的修辞上颇下功夫,喜用“啼”、“泣”、“腥”、“冷”、“血”、“死”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如《长平箭头歌》:“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如《神弦曲》:“百年老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如《南山田中行》:“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其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

(4)李贺诗歌创作在题材选择上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歌唱死亡的永恒、歌颂操纵命运的神秘力量,他的注意力是棘草丛生的墓场坟地,鬼火鸱鸣,诗歌的背景是幽深险怪的境界。如《秋来》:“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又如《苏小小墓》:“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油壁车,夕相待。NC668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李贺因对鬼魂描写的偏爱,得到了“鬼才”之称。

13.试析刘禹锡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

(1)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采丰美而笔放流丽,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又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如他诗中说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别有矫健挺拔,而又意韵深长之气度,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2)一般说来,刘禹锡的诗写得都比较明快,很少晦涩,无论是古体、乐府、近体都有这个特点,尤其是他写的民歌体诗,更是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他的近体则写得更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精神。如感遇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民歌《杨柳枝词九首》其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清新爽朗的情调和响亮和谐的节奏,使诗作呈现出细腻华美的气度。

刘禹锡和柳宗元被贬后在诗歌创作上有什么不同?

(1)刘禹锡大半生在谪贬中度过,即使多次遭贬流放,他都是信心满怀,毫不屈服,且善于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风骨苍劲。如他在《浪淘沙九首》其八中道:“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又如《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洋溢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贬逐的二十三年间,他到过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创作出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柳词,格 明快爽朗,节奏浏亮和谐,将凄凉怨慕之情歌一变而为大胆质朴、吐露心曲、追求真爱的活泼之音,如《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又如《杨柳词二首》其一:“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倩猜。”除此以外,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如:“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2)柳宗元被贬后,他创作了一百余首诗,主要抒写被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忧愤深广,风格清冷峭拔。如《别舍弟宗一》:“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又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秋

来处处割愁肠。”又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诗的内容忧谗畏讥,望乡思亲,悲愤莫名,难以自禁,所以柳诗有长于哀怨的特色,凄凉苦寂,深婉幽峭。

柳宗元的山水诗常呈现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常冷峭清远,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天地冷漠空寂,诗作精刻孤峭。

试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1)李商隐的诗歌,于感叹身世,忧时悯乱中,流露着浓厚的感伤气氛,善于表现细微的感受和个人心绪,诗篇精工典丽,富于联想和暗示情味。这种艺术特点的追求使得他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特别注意精工雕琢,重在抒发人的感觉和情绪心理,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体现出一种带浓郁伤感情绪的美。

(2)李商隐的七言律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点,又融合了齐梁诗的艳色彩和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藉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又如《春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畹晚,残宵犹得梦依稀。”将李贺古体的奇艳移入律体,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他爱用冷僻的典故,诗中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李商隐将人生感慨的抒写向更深细隐微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致的艺术形式表达怅惘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深婉精丽,韵味深厚,得“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美。

(3)李商隐的诗歌是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因而写得深情绵邈、沉博艳丽,于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出婉转情思,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如“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生世自悠悠”(《夕阳楼》)。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的美,很容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为感伤唯美主义的典型。

(4)由此而来的是李商隐的艺术表达多用比兴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他对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整十分注意,力求其既富生活实感,又具启发性,能引起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和美感。如《无题二首》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又如《无题四首》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吸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不注重事件的交待与勾勒,抒发的是一种纯粹的情致,并着意营造和渲染有助抒发这种凄美情致的特别氛围,创造出惝?迷离的深隐朦胧之美。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试析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1)晚唐诗人中,杜牧是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他以鲜明的史论笔法,抒发对历史的感伤和评论,寻找前史之鉴以警诫当今,或是从历史的变迁以参悟人生。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蕴藉的诗味之中,终以“二十八字史论”之誉傲立诗坛。汉家事业,吴魏东风,秦淮烟月,烟雨楼台,无一不可入诗,且往往有立意高绝的议论,鲜明独到的政治见解。虽是吊古伤今,却于峭健之中有风华流美之致,创造出明快优美的意境,有一种俊爽的风格。

(2)杜牧的纪行、冶游、写景诗,善于选取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而有飞动流走感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又如:“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

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3)杜牧《献诗启》云:“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他的诗才气纵横,笔调清新飘逸,不落平常俗臼,故诗作明丽高远。

.试析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及对文学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1)韩、柳从现实需要出发,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和“文”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古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韩愈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他认为所谓古文,不仅是明道、传道的工具,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就把“明道”和对现实的批判联系了起来。这样,使得韩愈散文创作和理论等方面的思想性和现实性都得到了加强。

(2)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明确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他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又说作家要做到“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要求从字句到文章全面创新,要“辞必己出”。他还进一步提出“文从字顺各识职”的文学主张,使得语言的革新获得成功,从而促使了散文体裁和语言艺术的全面革新。

(3)从思想内容到形式全面革新的古文运动,从理论和创作上彻底打垮了当时骈文的统治地位,造成了一种精练畅达、富有表现力的新文体,树立了古文在文坛上的权威,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古文运动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的文风,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奠定了此后散文发展的方向和规模。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论点,指导了后来无数散文家。

.试述韩愈散文的成就。

(1)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创新上有突出贡献。如碑文,韩愈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的传记文,完全改变了骈体墓志那种“铺排郡望、藻饰官阶,殆于以人为赋,更无质实之意”的写法,设例取势,因人而异。代表作有《柳子厚墓志铭》、《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赠序和杂记、杂说等文体,属于韩愈再创的新体。韩愈以诗之唱叹韵味化入赠序中,又穿插议论,遂形成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文体。代表作有《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孟东野序》以及《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独特,行文不拘一格。

(2)韩愈所创造的“古文”文体,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和艺术表现力。他可以用任何体裁,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总之,他用“古文”写人、记事、议政、论学、反映时事、抒发感慨、评论历史、抒写心迹,具有议论纵横而汪洋恣肆,比喻生动而发人深省,感情真挚而气势磅礴的特点。代表作有《进学解》、《送穷文》、《祭十二郎文》、《原毁》、《师说》等。

(3)韩愈的“古文”是一种比“骈文”更接近当时口语的文体。韩愈“古文”改骈为散,主张文从字顺、语言通俗明白。韩愈善于从口语中提炼语言,使文章富有时代气息。在他的文章里,能把口语、古语、僻语、奇语等形形色色的语汇加以精心选择、推敲,重新改造、组

合铸造成新的词语。如《进学解》文中的:“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贪多务得”,《送穷文》中的“一专多能”、“屏息潜听”、“垂头丧气”等。一些提炼出来的生动的短句,已成为今天的格言,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等。现在汉语的成语构成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韩愈的文章,如“啼饥号寒”、“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等。韩愈创造和使用的语汇,不仅增加了他文章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也是留在汉语史上的一笔巨大财富。

(4)韩愈笔下,一切陈规陋法都不起作用,他总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个性来选择最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和语言,雄深雅健,猖狂恣肆,文风浩气磅礴,势如破竹。

试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1)唐传奇的虚构和想像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它讲究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将情节的虚构、想像与作品的叙事艺术融为一体。文笔是精细的、曲折的。

(2)唐代小说家把史传的“因文运事”改变为“因文生事”。①唐传奇作家大大降低自己描述对象的社会层次,把笔触伸向与军国大事无关的奇人奇事,获得了更丰富多彩的题材,汲取更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情节、生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声口各异的人物语言。②唐传奇将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这种生活细节化即是区分传奇和志怪的一个重要标志。③唐传奇的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较全面地采取了史传文学的手法,设计场面、深入人物心灵、巧妙编织对话,使之贴近人物性格。

(3)唐传奇文采亦不同凡响,其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以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乃至琐屑情事获得成功。简洁、准确、丰富、优美,把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的地步。

(4)唐传奇作者还将唐人最拿手的诗歌辞赋大量运用于传奇文,如《游仙窟》、《莺莺传》等,增添行文的丰采意趣和艺术气氛,带有诗化的特征,文笔优美而蔚然可观,刻画人物 性格个性时,则风神绝佳,荡气回肠。

(5)唐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意识写作小说的开始,一部分作品具备了最完美的短篇小说的条件。所塑人物有鲜明个性,有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有体贴入微的心理刻画,同时也有动人 心魄的浪漫情调,从而成为中国许多美丽故事的渊薮,是宋元明清许多小说戏曲汲取原料题材的宝库。如中晚唐的游侠列传,就是后代武侠小说的始祖。

.李煜前后期词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1)李煜前期词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描画精细、生动,且富情趣。他的艳情诗虽未脱“花间”旧格,但写得较为真切率直。

(2)李煜后期词内容和情调发生了明显变化,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对江山、故国的怀念中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情感。他纯以白描手法直抒内心的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旧事新境对比贯串,既引发联想,又加大了感情份量。具极强的艺术震撼力。

初盛唐文学

1什么是上官体?它的特点是什么?

(1)上官仪是贞观诗坛的新秀,是唐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地位很高,所作应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的清丽婉转而名噪一时。

(2)上官仪的诗作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诗体,时人谓之上官体。

(3)上官体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诗的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缺乏慷慨激情。

2初唐四杰指哪四个人?他们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和骆宾王四人。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属于一般文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2)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均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是针对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

(3)“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而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

3简述律诗定型在唐诗发展中的意义。

(1)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期最后完成的。馆阁生活使他们有时间琢磨诗艺,于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了律诗定型的标志。

(2)沈、宋完成的诗律,除一联中轻重悉异外,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串全篇,从而使一首诗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

(3)以确立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关键性的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而且具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

4简述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的创作特点。

刘希夷在诗歌意境创造上能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画意相结合。如“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开花复谁在?”透露出一种朦胧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相似而人不同,对大自然的周而复始与青春的转瞬即逝的领悟,深藏着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感情通过对红颜美少年和鹤发白头翁的对比描写而愈显浓烈。浓厚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那种兴象玲珑、不可凑泊的盛唐诗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5简述张若虚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1)一篇《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它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和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从而对盛唐诗歌空明纯美的意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山居秋暝》分析。

(1)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2)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为心境空明,诗人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中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淡远空明,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静静领略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空明而无滞碍,自然美与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

7试析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1)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自己的生活,“余”字“我”字经常出现在诗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又如《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常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

(2)孟浩然出游偏爱水行。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至寂寞处低徊。景物与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又如《耶溪泛舟》:“落景馀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乘舟行吟,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将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表现了出来。

(3)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它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8试析王昌龄的七绝特点。

(1)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2)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思想影响,他身上有一种豪侠之人缺少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亦有深度,因而诗作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如《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

(3)王昌龄的边塞诗七言长于五言,思致深刻,讲究作法,为补短章之局限和反映复杂内容的需要,他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章法井然,意脉贯串,以人之常情的离愁别怨和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如(其

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又如(其

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9崔颢《黄鹤楼》诗为什么是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1)《黄鹤楼》诗虽然不甚协律,为变体律诗,但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前四句豪爽俊丽,显出大气磅礴、目穷古今的狂放气质。雄浑苍茫的气势,令李白读之亦为之罢笔:“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晴川”、“芳草”一联对仗工整,令歌行体自由咏唱的流动的气韵得以顿蓄,而“鹦鹉洲”一典的隐喻贯通全诗意脉,溢为尾联唱叹。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10简析高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1)盛唐诗人中,高适是惟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长期的边塞生活,使他对边塞的军事政策和官兵生活的苦乐悬殊有着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因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了同时的许多诗人。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强烈,震撼人心。“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写边塞诗。

(2)高适的诗,有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也有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因此诗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沉雄浑厚。

(3)高适边塞诗力作《燕歌行》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11简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1)岑参边塞诗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的诗歌热烈饱满地歌颂将士们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他笔下的唐军军威凛凛,士气高昂,艰苦奋战,对胜利充满信心,洋溢着豪迈的英雄气概。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2)岑参善于以奇特的想像描绘西北边塞的奇异风光。如他写大风是:“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写冰川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大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飞沙、走石、雪地冰川这些恶劣天气和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不可能有如此开朗的胸襟和艺术感受。尤其是以梨花比喻雪花,以春天写冬季,竟使寒冬也充满了温暖和盎然生机,令人叫绝,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北地边疆风光的神奇壮丽。

(3)岑参边塞诗多用七言歌行来写作,篇幅较长,适宜淋漓尽致地写景抒情,形式富于变化,有时两句一韵,有时三句一转,或四句一转,节奏跳跃,或是句句押韵,婉转连环,很有音乐的美。因此岑参的诗作,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具有调奇、语奇、意奇之美。

12简述高、岑并称的原因。

(1)盛唐边塞诗人中,高、岑二人均有入幕经历而诗风相近。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他们的七言歌行都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又自立新题。

(2)高、岑以盛唐诗人的开朗胸襟,将边塞的奇异风光和激烈的战争场面,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

建安文学: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当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都

死於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为建安文学. 代表作家是“三曹”和“七子”,他们分别是“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王粲)。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代表作家是“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即“何晏、王弼、夏侯玄等”和“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太康文学: 太康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三个年号,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 代表作家是:三张(张载 张协 张亢),二陆(陆机 陆云),两潘(潘岳 潘尼),一左(左思)元嘉文学: 元嘉(424年—453年)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永明文学: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代表作家:沈约、谢朓、王融。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⑵。

尘世难逢开口笑⑶,菊花须插满头归⑷。

但将酩酊酬佳节⑸,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⑹。

【注释】

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

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