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素黑

读书笔记(二)之一个人不要怕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素黑的《一个人不要怕》,这本书半年前就有朋友推荐过,没想到图书馆就有。单看这书名,觉的挺有意思。在看书的内容更是字字有理,看到从更新、更全面的角度解读生命和爱。

书皮中下方有一句话——当你认同了痛苦,你便失去 了自由。从我个人的角度,我想这句话的含义是当你认为你的某种经历或体验是痛苦时,于是你为这种情绪纠结,便失去心灵爱的自由。这个符合合理情绪疗法的理念,真正使我们痛苦是我们的主观想法,而非事实。

关于寻觅另一半,书中有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你失落的另一半,并不需要向外找,而是向内找。你所寻觅的另一半其实是你自己。我们总是希望找到一个与自己要求相一致的另一半,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人是充满变量的动物,我们每一刻都在变,我们的要求在变,而我们的改变又是与对方不同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没有人会跟随你,唯有自爱,才能使自己保持一个随时去爱的身心,爱不需要去等待另一半,爱就存在于每一个愿意活好的当下。

那么当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的思绪会被暂时束缚,这本书里倒有几个好方法。人最大的痛苦是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注意力集中在思绪上,百分之十放在身体上,而这百分之

十,正是负面情绪在身体引发的痛苦感觉!所以第一步是培养对身体的敏锐觉知。第一个方法:情绪炼金术。当你愤怒时,你需要留心愤怒时身体哪个部位感觉最强烈。通常是在太阳神经耸(即心口对下腹部以上的地方)。如果你真的在具体的部位里很留心地注意那愤怒的感觉,不要尝试去压抑它,只是看着它,很有趣,那个愤怒会骤然消失,因为情绪失去了继续运作的燃料。更有趣的是,如果你够专注,那愤怒的感觉随着愤怒情绪消失时,会突然转化为某种很强烈的舒服感觉,就在你刚才感到强烈愤怒的身体部位里,甚至向四周扩散。这便是情绪的炼金术。第二个方法:收心练习。寻找身体最敏感的部位,把能量、意念收回来,放在这个身体的点上,感受那里的膨胀与收缩。女性可以从气穴这个穴位开始,气穴在两个乳房之间,即心轮的位置。那位置是平静、和平的源头。男性把气回归丹田是较容易掌握的。要从平静中去寻找爱。睡前做这个练习十分钟,可优化睡眠质量。 第三个方法是:和自己握手练习。把双手交叠在一起,左手和右手的掌心相连起来,然后尝试用不同角度去互相握手,不同的握法会有不同的层次和感觉。自己感觉自己,将自己的心溶化。第四个方法是:把心拉开练习。幻想把自己的心轻轻拉出来,放在距离我们胸前约一米的地方,在心上投射一个很爱自己的伴侣,然后,像拖着小孩子的手,或者像抱着最爱的宠物时的感觉,跟自己聊聊天,放下自己,把心拉开

以后,你的眉心也会逐渐拉开,每走一步都由爱你的心带领你。感谢一切。这,就是爱。

自爱从心出发,不要从自己的头脑或外在去寻找,观看自己的心理状态。

 

第二篇:红与黑读书笔记

红与黑读后感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掩卷沉思我觉得斯汤达通过《红与黑》这本书不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病态爱情的悲剧也为我们展示了在红道势力和黑道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于连,综观他极其短暂却满是波折动荡的年轻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对此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是个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 ,“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斯丹达尔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狱之前的于连是在社会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智者就是他人)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三十岁当上司令官"或者当上年薪十万的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妇人的青睐以诱惑和征服贵族女人为"责任";他要挤进上流社会要按照给他十字勋章的政府的意旨行事并且准备干出满足而沾沾自喜甚至真的以为自己本是个大贵人的私生子;凡此种种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认社会的承认也即所谓"抱负"和"野心"之类.于连并非不能成功他其实已经成功了即使他犯罪入狱之后他仍有可能逃跑他的上诉仍有可能被接受他若抛弃尊严表示屈服仍有可能做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婿……这就是说福利莱神甫言之有理于连在法庭上辩护的确是一种"自杀"的行为.然而看看于连在狱中的表现读者不能不认为于连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是他的失败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

写至此,不得不引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后能厕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我们的于连。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及其实施当中。他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责任”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

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为此,他制出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虚伪手段,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他毕竟是个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深深自责。因此,他的计划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

我们不难发现于连在这种幸福的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实质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他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仅仅是感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一种“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紧接着应该在制定一个计划。这些所谓的幸福仅仅是表象而已,于连为了表象而牺牲了本质。当他以为德.莱纳夫人的一封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时,他想到了报复,最终被投进了监狱。在狱中反而使他从社会的束缚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伪装和面具,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质的幸福。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对死亡。

对于于连的爱情,我们同样怀着强烈的兴趣。因为于连的成功幸福既而毁灭都与他的爱情紧密联系着的。他的两个恋人——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伴着短暂而奋斗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别来看看于连与两个恋人的恋情。于连和德.莱纳夫人的爱情始于于连对她的诱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谓的“责任”,这是一种对贵族老爷的报复,一种虚荣的满足。但是德.莱纳夫人的善良、淳朴、温柔深深地打动了于连。一段时间,他疯狂地爱上了德.莱纳夫人。可惜这颗爱心又很快被种种野心占有了,直至最后才又复燃,爆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