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博会游览有感

园博会游览有感

20xx年7月14日星期日,我们一行13人参观了刚刚建立不久的北京国际园博会展区。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园区停车场。

今天可谓是天公作美,上午的太阳在家睡懒觉,这样我们在游览的时候不用再忍受阳光暴晒的痛苦咧。

从上午9点左右到下午的3点,我们游览了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园、江南园、岭南园,下面一一进行介绍:

一、中国园林博物馆

中国园林博物馆是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建的中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博物馆主要有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主体建筑、室内展园和室外展区。园博馆作为公益性永久文化机构,将全面展示中国园林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多元功能以及辉煌的成就,是收藏园林历史文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园林艺术魅力、研究园林价值的国际园林文化中心。

中国园林艺术博大精深,经过了几千年时间不断发展和成熟,现在的园林艺术不但是自然美的体现,更是人文内涵与历史变迁的体现。从相关研究人员的调研资料显示,中国园林艺术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一)园林生成期商、周、秦、汉

中国最早的园林艺术从商周就开始了,那时的园林形式为囿,里面的建筑称之为台。囿起源于狩猎,兼有游的功能。台可以观天象,赏风景。

1、 商周时期

囿是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如周文王“灵囿”

2、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一池三山”的布局初步形成。特点(利用自然)

(1)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

(2)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如秦始皇的阿房宫、西汉时候的建章宫。

(二)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开始崇尚自然,私家园林出现)。

园林规模由小入大,由神异色彩转为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私园已从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到模仿自然环境的阶段,筑山造洞和栽培植物的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造园的主导思想侧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如北魏张伦在宅园中“造景阳山,有若自然”,产生了“自然山水园”。佛教自东汉传入,盛行于魏晋,南朝梁武帝将其定为国教,寺庙园林开始兴起。

(三)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奠定于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皇家气派已经形成。园林规模宏大,反映在园林总体布局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

1、皇家宫苑继续扩大发展。

隋:西苑;唐:长安城;宋:艮岳将模写山水推向顶峰

2、风景游览地开始形成:杭州西湖

3、私家园林兴盛:写意山水得到发展。

唐朝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宋代的网师园。

(四)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初

文人园林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某些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定期向公众开放,具有公共园林的功能。

叠石、置石均显示高超的技艺,理水也能缩移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 明清:园林艺术成就达到顶峰

1、皇家园林规模庞大:圆明园、北海、颐和园

2、私家园林空前发展:拙政园、留园、个园、瘦西湖

3、园林创作理论化:计成《园冶》,对造园艺术具有指导性作用

(五)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风格。

二、北京园

北京园林由于自身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形成自己的特殊风格。北京园林是北方园林的代表,也是皇家园林的代表,习惯上也称为北方皇家园林。北京园林我们可以概述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北京园林,特别是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园林,多属帝王宫宛,园内建筑物体高大,气势雄伟,富丽堂皇,并在全园布局上分前殿、中殿和后殿,采取中轴对称形式,以显示封建帝王的权力至高无尚。这些皇家园林都属离宫别苑,有的还承担着处理朝政的功能,所以,建筑宏伟、金碧辉煌,显示出富丽豪华、赫赫无比的气派,加上北方气候和地理的因素,就形成了北京园林独特风格和特色。

(二)名园荟萃、集锦式园林。

所谓集锦式的园林体系,主要是指凭借封建帝王的权势,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和能工巧匠,将国内国外各类园林的精华,以及山水诗、山水画中所描绘的自然情致,仙居幻境,移植仿建于皇家苑囿之中,形成荟萃名园、景象万千的园林景观。这是北京乃至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一个显著标志。

(三)北京园林多为大幅度的平地造园以及相应出现的小园集群的规划布局的特点,这也是北京园林在造园艺术方面的一大特色。北京园林建筑,为了与山水地形自然协调,力求避免呆板凝滞,在原本是一片平地上,挖湖堆山,分割成不同景区,而在各组建筑群之间,则用人工自然起伏的土丘加以分隔,使其构成各自互不干扰而又协调一致的景区。

(四)再现自然,模仿江南。

北京园林在保持北方传统风格上,借鉴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特别是清代康、乾二帝多次下江南巡视,深受南方清雅秀丽的江南园林影响,并在北京皇家园林中加以效仿,极大地丰富了北京皇家园林的内容,达到了封建帝王造园艺术水平的顶峰。

(五)对西洋园林文化的引入。

北京园林吸取西洋园林文化精华,并与中国皇家园林有机结合,这也是北京园林的特色之一

可以说,北京园林发展的全部历史都反映了这些特点和过程。到明清时期,

特别是清代乾隆时期,北京园林建筑规模之大、时间之久、艺术水平之高,为历朝之冠。北京园林达到了鼎盛时期。

三、江南园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江南园林的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

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

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

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

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四、岭南园

岭南私家园林则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与人文习俗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园方式一一多以第宅庭院形式出现.布局紧凑,尺度不大,内涵丰富,意在营造温馨恬适的家庭生活氛围,如番禺余荫山房。由于其空间布局是以建筑围和庭院为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更为今天各地庭院建筑所效仿。

岭南传统园林的发展主要分南越王朝、南汉王朝、明清时期及近代园林造园四个阶段。早期当推五代南汉王朝的御花园一一药洲仙湖最有特色,其以水体为主的造园手法奠定了岭南造园既异于北方又别于江南的素质。明清以后,随着岭南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造园活动兴盛起来,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影响范围波及两广、福建,甚至台湾等地。加之岭南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广州又是通商口岸.使岭南受西洋文化的影响颇多,故不但造园理念,甚至在园林规划布局上造园形式及表现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下面从园林选址、空间布局、艺术特征性格特征四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园林选址

岭南是我国南方大庚岭等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长年繁花似锦,盛产英石腊石、钟乳石等观赏石材.有良好的造园条件。该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较为分散,与江南园林的基床长江下游平原地区有很大的区别。

岭南园林主要通过依托和利用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环境尽可能不作大的调整与改造。因此园林选址尽可能离开闹市,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中,以便于利用自然环境因素,特别是利用水网体系等。例如,清晖园、梁园就建在小镇边缘的山水之间。

(二)空间布局

岭南宅院的园内空间虽然也是围合封闭的,但在景观的组织和视线的组织上,

却将园内外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助园外景色,达到丰富空间层次的效果,产生空间的扩散感。因此大多利用环境景观最好的面向采取开敞的方式进行布局,园林的边界常建有假山、楼阁,且较多借用水面,利用水面平坦开阔、视野宽广的特点扩大视域范围,增添园林魅力,如东莞可园。岭南地区多丘陵山地,因此园林规模一般较小.往往采取建筑围和庭园的空间布局方式,园中建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广州番禺的余荫山房。

同时岭南私家园林由于主要根植于民间,园景构图根据生活的需要适当处置随机应变,不具有江南私家园林的严谨章法,各种设施亦求实重效,顺从人意。园林的性格表现为开朗、明快,简洁.表达方式直接明了,不像江南私家园林那样含蓄,要用心去体会。由于园主多为士绅商贾,造园受到商品意识和商人思想的影响,讲究实用,造园意在园林的融合性和亲近性。其围合空间大多偏小的庭院中,常设有较大体量的亭榭,作为园林的主要活动空间之一,以适应商人们喜欢交往常于洽谈的性格有关,像余荫山房的玲珑水榭。

(三)艺术特征

岭南私家园林的庭园布局则喜用几何形体的空间组合和图案方式,且几何形体常采用不规则的形式,从而获取空间的多变性和丰富性。如番禺余荫山房的平面布局。同时岭南私家园林造园喜用较为抽象的山水,造景取其神其意,形为辅,观景常以静观为主。例如宅园中的主体建筑“船厅”就是一种取”船”之意,实质是作为厅堂使用的种临水建筑,且外观大多不像船只。其造园顺应地域与自然环境,园林的艺术表现。除本身的艺术处理,如叠石、理水植被、园林小品等要素的运用外,还广泛藉助于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书法、雕塑等。园林空间的意境表达,往往借助绘画、书法楹联、匾额、题字等文学艺术手段来实现。这种建筑与文学美学的结合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表现的一个明显特征,在岭南园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四)性格特征

由于造园规模较小,岭南私家园林在园林欣赏方式上以静观近赏为主,动观浏览为辅。所以,装修、装饰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隔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加上套色玻璃做成的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的织锦。建筑色彩绚丽,不同于江南

私家园林所追求的清水芙蓉、自然淳真之美,自然素朴。

多元兼容性是岭南私家园林又一突出特点之一。岭南园林造园只要万物皆备于我,便可接纳融合。特别是明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经世致用的造园理念和西学东渐的造园手法已融入到岭南园林造园之中。园林既有北方、江南园林的影子,也有极强的地域特征以及外来的建筑符号和造园手法。

通过以上的比较与分析可知,岭南私家园林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与人文习俗而使其除了具有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特色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一种以物质享乐为主,集居住、休闲为一体的园林。

通过一天的游览,我对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三大派系的园林特征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增加,我对于园林艺术的理解将会更透彻,更明晰。

20xx年7月14日星期日

 

第二篇:世博会纪行(二)--世博会游览有感

世博会纪行(二)--世博会游览有感

博文收藏

2010-10-02 2109

早就听先去看的亲戚同事朋友告诉我,上海世博会人真多,从网上我也了解一点。但是如果没有亲临实际参与其中,感受它的热闹程度,你是没有办法相信,这真的是世纪盛会。这个盛况,可以说是空前绝后,震撼人心。至少对我来说,是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到了。

首先是它的地点大,面积大到让人不敢相信。它东西约5公里,南北约4公里。到处都是展馆,到处都是各色漂亮的建筑。让你看了仿佛不是在中国,不敢相信,这是在到处都有的面部漆黑的矿工,饥肠辘辘的乞讨人,灰尘漫天的中国,真实的另外一个世界。我以前去过的江南造船厂不见了踪影,那么大的厂区,似乎是一阵风给刮跑了。而在黄浦江的对面,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展览城市和公园。光游客进入世博会的展馆口,有13个门,有陆门和水门,就差没有空门了。每一个门还有很多入口,每一个入口门又有很多道真实的门。光我们入园的7---1门,我粗略估计了一下,就有两叁百米长。

来参观世博会的人真多!我是刻意选的9月中旬来的。一来学生上课了,工厂上班了,国庆节还没有到。二来天气也算凉爽了起来。就是这样,9月15日那天的下午四点左右,我在园内看了告示牌上的实时动态显示,截止到下午4点,当天入园人数是30多万。在那排队的入口处,人声鼎沸,让你感觉不出来是人在说话,而是来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里面是万马嘶鸣。

每一条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过了安检的人,已经入园的络绎不绝,没有过的后续队伍,前赴后继。九曲回形的铁栏杆,逼迫人们来回走回字形。到了此刻,我真佩服老祖宗对汉字的发明:选举可以借用“正”,排队可以借用“回”。到了园内2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到处还是人,只是人们心悠闲了下来。在那热门场馆门口,必然是排队,必然是回字形的栏杆,如蚯蚓一般慢慢蠕动行进。不要以为你大小是个官,就可以不排队,没人理会你。就是那些老者和残废人,也要在属于他们的队伍里排队,分批放进。

这里的展览馆建筑真的是百花齐放,标新立异。可以说,是建筑的大比美。亲戚朋友们家有孩子,如果他是学习建筑和装饰专业的大学生,我强烈建议要让他们来这里参观。在这里,给国人提供了一个感知世界的机会。在整个世博会中,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造型各异、风格奇特的展馆建筑。各种专业组织馆和联合展馆也有各自的特色,很多展馆是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成,这更不简单。因为在有限的空间要表现特定的主题,就要有大的手笔来分解和重新组合。在这里,每个国家的展馆都体现了自己国家的新技术和建筑风格。它表现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专业组织的文化特点。因为这是展示他们自身的最好机会。这里的建筑,有的简单,有的形象,有的夸张,有的抽象,让你感觉非常强烈。

通过建筑的外观,你可以发现他的科技。它具有一种面向未来的表现,包括未来的技术和未来的艺术。建筑的价值是在日后才被认识的,建筑的价值在当时人们并不认识,人们观看世博会是并不是为了观看建筑而是为了观看展品。但是日后等人们发现了建筑的价值,这个建筑往往已经被拆除了。这真的是很可惜的事情了!

高科技在世博会里得到充分的应用。从门票的射频信息到全园的电脑控制,从交通方案的组织到随处可见的直饮水设备,各色环保节能车辆,无一不是技术的结晶。世博会的园区内,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应用区。上海世博会的夜景,以江面为载体,采用LED技术,综合“水、火、天、光、声、色”多种元素,把整个世博会园区变的光影交融,梦幻莫测。很多展馆内部设计,本身就是技术的反映。印象最深刻的是,三D电影是被很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介绍手段,用来解说本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我所参观的几个馆,如香港,首尔,台北,葡萄牙,大坂馆,其三D电影震撼人心。让人过目不忘。

志愿者的可亲可敬,是我对世博会最深刻的感受。这些志愿者,不同于那些武警,警察,工作人员,对这些人来说,这里是他们的岗位。他们很多是有工资的工作人员,在这里,他们做的再好,也是他们职业的敬业表现而已。而那些志愿者,做的是最辛苦的工作,丝毫没有报酬,而始终是微笑,和蔼,可亲。从门口的安检到无处不在的问讯点,他们都默默无闻地在工作,在屹立。我是无意中把他们做了和比较。

在地铁里,我问一个穿着制服的警察,如何去“城市最佳实践区”?那人对我报以冷眼,半天不说话,看我不动,才冷冷地说,你出地铁再问。这话回答得简直是废话!同样的问题,我走了几步,在一个转角处,问了志愿者,他们两十分热心,掏出地图,耐心对我们讲解了起来。这一冷一热,让人感觉天地的差别。下午,在欧洲区,利用老婆上卫生间的机会,我专门站在两个志愿者身边,先是详细的观察,只见他们一刻也没有停留,不断地对来自五湖四海,带着各种腔调,各种人所提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等他们没有人的时候, 我去问候他们两,和他们攀谈了起来。才知道这两个小姑娘,都是大学生,其中一个就是到地的上海人。已经在这里辛苦工作了很多天了。让我从心里感叹了起来,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这世博会就别想这样有秩序和纪律了。

一天的时间,从9点多入园,到晚上7点半出园。看得心情激动,看得眼花缭乱,看得疲惫不堪,看得饥肠辘辘。从浦东到浦西,再到浦东,马不停蹄,人不卸甲。见到人少的,就一个一个馆里跑,见到排队人多的,就一个一个馆外瞧瞧,摄影摄象,反正是到此一游,等回家后慢慢回味。从苏州买的干粮,还是在首尔馆看完了,已经是下午2点了,才找个地方狼吞虎咽地解决得一干二净。

原本用于排队而专门从淮南带去的两个折叠小凳,除了在台北馆和葡萄牙馆排队用了一会后,后来竟然成了负担。我粗略估计一下,大小展馆看了近30个,抛弃车船时间不算,走的路程大约有20多里。世博会护照盖章约有30多个,当然了,这要感谢非洲联合馆和南美洲联合馆,在那里就盖了20多个,剩余的就是在各个城市馆了。

要说遗憾,非常大,那就是绝大多数的热门馆我们没有进去,包括亚洲区的全部。但是,我觉得,要是全部看完,你没有半个月的时间,别想看完。我也和无数人一样,就让这次看世博会留点遗憾吧。人生本身就是有无数的遗憾,才构成我们无数生活的灿烂和对将来的欲望的。

最后,借用一个先行者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20xx年上海世博会,被伟大的中国人民给热热闹闹地办成了一届极富中国特色的农村大集!当你经过几大战役的洗礼后,你会发觉自己变了,归纳如下请对号入座:

贵族进去,土著出来。

老板进去,民工出来。

李白进去,李逵出来。

李清照进去,孙二娘出来。

跑着进去,爬着出来。

美军进去,塔利班出来.

克林顿进去,奥巴马出来。

猪八戒进去,孙悟空出来!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 卡尔。马克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