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的读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步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影片,我相信每个老师看完后都会觉得感触很多,震撼很大。

小男孩伊桑,有着读写障碍症,所以在学习上,总是遇到很多困难,周围的老师、同学,甚至父母都觉得他很调皮,智商低,大家都在排挤他。后来所幸被一位叫尼克的美术老师发现并给予及时的帮助、鼓励,让他重拾信心,展现着他绘画的天赋。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尼克这样的老师。尼克的敏锐的洞察力,对于学生的关心,爱护,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必须学习的。我们周围也有这样特殊的学生,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给予更多的帮助,关心,而不是排挤他们。正如电影中所说的,“我们身边有很多特殊的人在改变着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他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想法很独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他们是少数派,一旦他们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世人都为之叹息”。

我们不要遗忘了,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他们将黑暗驱逐出,将温暖放于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像爱因斯坦,达·芬奇,爱迪生背不出字母表,毕加索不理解数字“7”,迪斯尼不识字,所以致力于画漫画,阿加莎·克里斯蒂不会读也不会写,却是世界著名的推理小说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而我们老师要对他们所做的是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什么叫关心孩子,那不是停留在

嘴边的说一说的,那是关心的话语,关心的行为,一个拥抱,一个吻,一个微笑。

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能够遇到像尼克这样的老师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现今社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者面对着升学率的压力,普遍观念都认为能考高分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孩子承担他们的希望,把一些功利性目标强加到孩子身上,在现行功利性教育制度下,这些孩子们变成了牺牲品。但学生需要的是关注,重视,理解和接纳,我们的爱就像一缕阳光,能够给孩子带来一丝丝暖意。作为老师,如果不能够发现孩子们潜在的一些才能,但至少我们该做的是,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爱啊。

希望有更多像尼古这样伯乐的老师,让更多的孩子能幸运的遇到这么一个伯乐老师而感到庆幸。让尼克精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传播吧!我们的学生从来都不缺乏天真,浪漫和创造力,我们缺乏的是尼克精神!

 

第二篇: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2

看完了《地球上的星星》,不知道该用怎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此刻的心情

在心理学里,把有自闭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就是你看得见他们,却触摸不到真正的他们,就像星星一般。

九岁的伊桑上三年级,长长的牙齿,大大的眼睛,还有那单纯的让人怜惜的面孔。 他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在他眼里,课本上的字母都在游来游去的,功课从来都是不及格甚至是零分,就是简单的字母和数字他都会写错,所以经常被罚跪在教室门外。父亲打他,骂他,觉得他很没用,同学也瞧不起他,对他冷言冷语。只有妈妈保护他,爱他。 伊桑最终被学校开除送往寄宿学校,伊桑很伤心,对生存的环境不再抱任何激情和兴趣,也不再和任何人说话,把自己完全封锁起来。

剧情的转变就在霍卡尔先生调走,新的年轻教师尼库巴的出现。

尼库巴老师的初次见面就给小孩子们不小的惊讶,未见其人先闻笛声。在欢快的笛声中,小丑装扮的老师哈哈的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自由浪漫的天性释放了出来。第一节美术课上歌舞升平。

聪明的老师很快发现伊桑的与众不同,伊桑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可是通过他的观察尼库巴决定家访,发现伊桑有着天才的绘画禀赋。虽然伊桑的父亲反复的说会画画有什么用啊?但是年轻的教师决定帮助伊桑。为了帮助伊桑自信的面对现实,尼库巴搜集可很多资料包括获得了19xx年的诺贝尔奖的艾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这些的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等名人都有着共同的经历,就是他们同样小时候存在着读写困难,甚至无法识字,交流困难,也都曾被周边的人当成弱智来看待,可是他们却用画画和音乐,发明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伊桑从中找到了共鸣,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尼库巴最后说:“为什么我要给你们讲这些,我是想告诉大家,在我们周围那些用独特眼光看待世界的人,最终改变了整个社会,他们的思维很独特,常常让人难以理解,他们是少数派,一旦他们的成绩被世人所知,大家都震惊了,今天的美术课,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些伟人,让我们把这些人铭记在心,让我们走出去,创造出些不同的东西。任何你感兴趣的东西,石头、木棍、垃圾。” 伊桑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掏出一个小口袋,里面有绳子、小

木棍、石头铅笔头、芭蕉叶,他竟然神奇般的做了一艘带着螺旋桨的能在水上滑行的飞机,在尼库巴和同学们的欢呼声中,伊桑却悄悄地离开了,他的心门还没有打开。

伊桑依然在不被了解和接纳的世界中瑟瑟发抖。

尼库巴用大量的事实向校长说明,伊桑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只是有阅读障碍,伊桑的兴趣点在绘画上,并且主动要求为伊桑补课,尼库巴耐心地用尽了各种办法帮助伊桑记忆:在沙子上写、用皮肤感知、跟录音读,伊桑很勤奋的学习,一天天的进步,当伊桑的父亲看到自己曾经很恼火的儿子专心致志的对着黑板发音时感动流泪。

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以颜料为桥梁,用画笔沟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伊桑最后终于打开那扇紧紧关闭的心门,走出了阴霾。

结局是伊桑在学校绘画比赛中伊桑夺得第一名,当评委亲吻他并给他颁奖的一刹那,全场的人都站了起来,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伊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扑到了尼库巴的怀里。最终伊桑的才华得到认可

看完片子,一次次的泪流满面,不仅为睿智的老师,呕心沥血为了帮助弱势的学生重新面对生活,面对冷酷的生存环境。更多的是为伊桑而感动而自豪,为他渴望被接纳,勇敢走出自闭的世界而欢呼,也为他能幸运的遇到这么一个伯乐老师而庆幸。

类似的故事,我们何尝陌生?比如《放牛班的春天》,《鲁冰花》里的小主人公不也一样幸运的得到赏识脱颖而出吗?可是,天下之大,又有多少人能受此优待呢?还有多少像伊桑这样的弱势群体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而受歧视、嘲笑?甚至是部分正常人,在现行功利性教育制度下变成了牺牲品?

我们办学校的目的就是顺利进大学,拿到高学历,到成年有优势的竞争力。而其他的可以无所谓,正如伊桑的父亲反复的问会画画有什么用啊?能帮助他竞争吗?教育工作者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一味的追求纪律,传统,荣誉,规则。而忽视了最起码的人文关怀。他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给了他们一个愉快的学校生活,我们就欠缺了他们一个有竞争的成年。可是,如果学习只是聚焦在成绩优秀的少数人身上,而同时忽视了沉默的那些,那么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一些?为什么教育一定要这样牺牲一部分人来造就另一些人啊?对于受伤的那一类人,如何才能消除他们心里的阴影?

什么时候我们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变得如此狭隘了?很少有人能够耐心的去发现一个人身上不同于其他人的优点,而简单的一张试卷,一张量表就轻率的判断一个人能力有多强,智商有多高。

学生需要的是关注,重视,理解和接纳,可是做起来又何其难?!

这次下到中学去实习,我找过很多的人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困难。我说:你们说,我听,说一切你们遇到的困惑,说一切你们觉得可能不会被接受的观点,说一切感兴趣和欣赏的事物。每次进教室,当我笑着去面对每一个用眼神在说话的学生,心里都感到无比的感动和温暖。我希望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与成绩和排名无关。

可是每当我向班主任谈起哪个学生状态不好时,他总是带着点轻视的说:我觉得阿,你喜欢把一些事过于夸大了! 小事,你不管他,他自然就好了。我默然,原来学生就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老师的责任就是上课改作业,把班级的排名顶上去。其他的不在他的劳动范围之内。甚至在班上一次体育竞赛输掉之后,我去找他让他安慰下同学,他头都没回直接走了。再后来问起时他不以为然的说:我没安慰他们,我把他们打击了一顿。我无语……

怎么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真的值得每个人好好思考。家长,老师,用人单位都习惯了用考试成绩,学历来评判人是否优秀,是否有价值。可是我们看到的终究是目前存在的状态,然后就肯定的用过去的经验急着贴上标签,这个学生怎样怎样,可是心理学中霍桑效应不是证明了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没有被挖掘出来么?

在英语办公室里,教学组的组长说:虽然说教育要面向全体同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能够顾及三分之一就很不错了。听了心里只感到一阵阵悲哀!那么剩下的三分之二呢?管住他们不闹事,不影响到那三分之一就算教学目标达到了?就算是前面的三分之一,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教育者关注的也只是他们学的怎么样,而没有关心他们过的好不好,压力,抑郁,自闭,很少有老师去了解。这样的高考之后,中国的高中毕业生很多再也不愿去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便成绩很好很受老师关注的三分之一,毕业之后也很少再有人会感恩,怀念高中的老师。

当我离开一中的头一晚,512寝室的全体学生熬夜在排练《怀念过去》,学生说:老师明天是最后一次我们向你表达对你的感谢了,除此之外,我们不知道怎样才能告诉你我们心

里的不舍……成绩最好的L说:老师虽然我成绩一直排在前面,可是从来就没有一个老师像你这样关注我是否快乐……一个然人永生难忘的不眠之夜!

可是我又有何德何能去承受这份厚礼呢?相比之下,我不过是一个给他们上过一节课的实习老师。

如果尼库巴能够活在现实当中,如果尼库巴精神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传播,正如执政党宣扬马克思主义一样,或许现在的教育状态不至于这么无力,也许中国广大的学生更有活力,我们的学生从来都不缺乏天真,浪漫和创造力,我们缺乏的是尼库巴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