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教学--读后感

营造积极课堂氛围,尊重学习模式差异

----------读《差异化教学》有感

《差异化教学》是凝聚了格利﹒格雷戈里等十数位差异化教学领域专家智慧的书籍,从方法论的角度系统谈论差异化教学,兼以案例说明,为我们的大脑搭建了一张清晰的、具有系统性的“差异化教学”知识网络。

在本书的前言,格雷戈里开宗明义,指出差异化在教学中的普遍性,即使在学校产生之初,没有区分年级年龄并由相同的教师在相同的校舍进行授课,这种差异化也是存在的。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学校的发展,学校开始根据学生的生理发展差异进行区分,不同年龄和年级顺序的学生被编排进不同的班级,学科领域也从最初的混沌状态分隔成泾渭分明的板块。受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差异化教学的思想开始萌芽,教师能意识到学生在能力和兴趣上存在差异性,并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来应对学生的差异。然则,标准化应试要求阻碍了差异化教学的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它才作为一种“帮助所有学生获得成功的思维方式和模式”登场。

格雷戈里认为,差异化教学是营造出积极的课堂环境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感觉到“安全”的基础。这里的安全包括身体上的,也包括智力上。如果一个学生的校园生活总是笼罩在被欺负、嘲笑、排挤的威胁中,他是很难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其次,当个体感受到压力时,大脑的认知功能主要为情绪所掌控,那么学生的理性思维难以发挥其作用,这也同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受阻。举个例子,我们去参加教师面试,如果我们抽到的题目刚好不是自己所擅长的,必定比较紧张,这时你便需要抽出一部分认知资源来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便无法全心全意地去迎接这个挑战,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算了。同理,在学生所接受的挑战超过其能力水平时,他们会担心如果不能完成挑战可能会遭遇到的尴尬或者取笑,因而他们可能放弃去尝试挑战。这便很好地回答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抱怨的问题:为什么课堂死气沉沉,为什么学生一点都不活跃、不配合,为什么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兴味索然?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奉行“中庸”之道,只根据“中等”水平的学生设计教学,使得高水平的学生因为课堂缺乏挑战感到厌烦,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因为难度过高而被置于不适当的压力之中,从而放弃挑战。所以,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关注学生学习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联,并且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做计划,使课程对每个学生的挑战刚刚超越其技能水平,又在其最近发展区间内,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解决问题。当然,要把这种“差异化”设计普及到每个个体显然是不现实的,因而教师通常采用分组的方法。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的问题较之中等水平和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通常更具挑战性。教师可以事先就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组,在课程任务设置中针对性地调整任务难度,既使学生觉得具有挑战性,同时又不至于超过其能力范围。

其次,格雷戈里等专家认为,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势也是进行差异化教学的必要前提。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优势方面的知识来提供多样化的方式,以获得

注意、加工信息和创作作品。专家指出,学生是通过不同的感觉通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与学习建立联系。他们将其称为VAK(视觉、听觉、动觉),有的学生可能更擅长视觉学习,有的学生则对听觉类的信息更为敏感,有的则倾向于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知识。就如同我们大多数人都偏爱使用两只手中的其中一只,你长时间使用的那只手便成为你的优势手。同理,很多人也就有自己占优势的感觉通道。有的人对于视觉通道所获得的信息更为敏感,他们可能对通过眼睛看到的信息记忆更深刻,比如看指示图、看文字。而有的人则是听觉偏好,包括听和说,他们通常对声音比较敏感。而动觉偏好的人可能在课堂上就表现的比较“不安分”,他们可能喜欢在上课的时候扭动身体、做一些小动作等等;专家把这些动觉偏好的学习者分为多种不同类型,如动手学习者(通常喜欢通过拆装物品,研究材料来搞清楚其中工作原理),全身学习者(喜欢角色扮演、练习、生动的演示等需要全身运动的活动),涂鸦者(通过画画、涂色以及涂鸦来学习)。差异化教学研究专家认为,我们需要观察了解学生们这些不同的学习优势或者偏好,在每个课堂都考虑VAK,这样学生找到其擅长的学习通道,不仅学得更快更容易,而且也会更喜欢,更享受学习的过程。

由此便引出一个教师们很关心的问题,应该如何将课程设置为VAK(视动听)模式呢,撰写该章节的斯普伦格提出3点:

1、运用黑板、投影仪、讲义PPT演示文稿等。

2、给学生们讨论的机会。

3、运用某种动作或活动。

教师通常会对课堂设置活动感到畏惧,担心活动会扰乱秩序,太沉闷或太活跃使自己失去课堂的掌控权等,但斯普伦格鼓励教师们进行尝试,尝试一些2人一组、3人一组或其他的团体活动,甚至你可以只是让他们站起来分享自己的观点。无论是书写还是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样细微的活动设置都是可以使那些动觉学习模式偏好者将其注意力保持在当前的课堂上,并加快其学习的进度。

而关于如何识别学生的优势感觉通道,或者学习模式,斯普伦格简略地提到两点。其一,向学生解释什么是优势感觉通道,让学生通过内省、自我检查的方式来发现了解自己最擅长适合的学习模式。另一种方式便是教师主动观察,这种观察包括平时课堂、以及课后辅导等,教师可以在学生没听懂的地方认识到他的学习模式,并找出你与他之间两种学习模式的差别。斯普伦格强调,有时候学生听不懂、理解困难可能仅仅是因为你的教学方式(展示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他加工信息的方式不同,所以他在接收你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他可能需要进行“翻译”。例如你擅长用普通话授课,而学生只听得懂方言,在他理解你讲什么的时候就需要一个“翻译者”。许多学生本身就很擅长这种翻译,或者他的学习模式本来就和你的教学方式相符,所以他接收信息就很快,而有的学生可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困难,无法成功进行转换,那么就会造成听不懂,学不会。如果教师能够识别出学生偏爱的学习模式,并告诉学生如何利用这一信息克服与自己的学习模式不匹配的作业中的困难,如何寻求帮助,如何适应自己的学习、做笔记乃至学习任务本身,以更好地满足学习的需求。

泰尔斯顿在书中分享了3种不同感觉偏好/学习模式的学习者的特点,如听觉型学习者,他可能在平时表现得比较喜好交谈、在与同伴谈论或表达意见的活动中会有乐趣、擅长讲故事、喜欢聆听活动等,对于这类型的学生,教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为该类型的学习者安排讨论或演讲活动。而视觉型的学习者则更喜欢看书或画画,在与人交谈时会注意说话者的脸,但他们在理解口头指

示方面有困难,对于这类型的学生,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其特点将较难理解的理论或者公式的逻辑关系以图示或其他视觉的方式来展示,可能更能帮助他们理解学习。第三种类型---动觉型学习者顾名思义,比较喜欢动手活动,对身体的亲密和身体上的奖赏(如拍拍背)会有反应,但在传统的课堂环境可能会有纪律问题,对于这类学生可以多提供一些活动的机会,哪怕只是简单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书写或者站起来回答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允许走动等等。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或不想学习,事实上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偏好使用视觉、听觉、动觉中的某一种,而其他两种没有得到重视。

在阅读本书后,我意识到识别学生偏好的学习模式,学会综合运用VAK,使教与学在差异化课堂中得到最佳匹配,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力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如果我们把差异化教学比喻为加油的过程,不同车种、不同车型它们所加的油是不同,有的需要柴油,有的需要93号汽油、有的则需要97号。而不同车种其加油的端口所在的位置也不同,女式摩托车的加油端口在座位下方,男式摩托车的在车头后方,小轿车在车后腹,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统一用柴油往车肚子里灌油,诚如差异化教学所强调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收获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二篇:读后感教学

读后感教学

读后感教学

读后感教学

读后感教学

读后感教学

读后感教学

读后感教学

读后感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