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南沙区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参赛教师报名表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广州市南沙区新垦学校  郭细妹

一、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字字珠玑,意境优美,结构清晰,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留恋和赞美之情。本文同时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壮丽河山教育不可多得的精彩文章。

二、设计理念

1、“阅读”是人们吸纳知识,内化升华的途径之一,其效果如何取决于阅读主体的角色投入程度和感悟深度。《桂林山水》是一篇情景交触的游记体美文,其间景色秀丽,语言优美,如行云流水,更交织一份热爱祖国河山的豁达情怀,随文入景,领悟其情更能让人体验“目极万里,思接千载”的阅读喜悦。为此阅读感悟本文的至高境界在于“读”与“悟”的融合——“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明义”“以读悟情”。

2、本文是一篇配图例文,在教学中借声乐、影视等媒体手段为辅,可充分调动学生“看、听、说、读、悟、写”等多种感观,让学生投入角色,披情入文,临境载情,并借助写诗、习文、绘画、演说等个性化的交流方式,运用知识,表达情感,从而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对象分析

1、《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文选之一,现载于小语第八册第一单元,并配有直观图画,堪称图文并茂。全文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为统领,把握写作对象,确立情感基调。然后细写桂林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又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千古名句把山、水、人三者合一,深化文章主题,升华作者情感,陶冶读者性情。在教学中,应努力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法”的理念,一是让学生借助文本叙述自主感受文美景美,二是引导学生理解“总-分-总”的叙述结构,学习运用多种修辞和对比描写的方法,词藻华丽,很多四字成语值得学生积累运用,进而习写游记体文章。

2、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汉字,基本能借助拼音正确通读全文,且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语速等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他们基本能开展“自主、合作”式的阅读探究,并可领悟其中一些语句的深层意蕴;但美文是作者昔日见闻感受的记录,学生能否与作者同赏美景,共鸣情感,实习知识技巧呢?这都得由老师为导,指导学生理解文意,挖掘文本深层意蕴,并入景入情地朗读、背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文的生字新词(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和美言美句。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正确、流利、入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习得写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养成课前搜集资料、闲读美文的习惯,课时调动“看、听、说、读、悟、写”的方法全情投入阅读角色,并通过生生、师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后热衷交流,开展读写活动,实现知识迁移和内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山水美和语言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五、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朗读法、创设情景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法。

七、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观察和写作,从中感受到景色的美。】

难点:感悟语言,体会文中排比句和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和语感功能。

关键:借助图文、课件和语言的感染创设情景,激发联想,投入角色,身临其境,情景交融,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①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能体现祖国大好河山的文字、图片、画册等资料,并加以交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②配乐播放桂林山水课件或相关图片,指导学生初步了解观察和写作的顺序,把握行文结构。(渲染气氛,创设情景,用心感受,唤起兴趣,让生进入情景。)【提高观察和构思能力。】

③畅谈观后感。(让学生自由畅谈,相互交流补充,感受桂林山水那“甲天下”的美,)【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交流,理解文意。

自由读文,边读边在书上写批注。(学习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自主欣赏,养成批注习惯,选择性记录问题、理解和瞬间灵感。)【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形成个性体验,讲求针对性,又自主提升】

3、交流学习体会。(读读感兴趣的词句,谈谈对文章字词句方面的理解,说说对课文的个性感受,如挖掘文本优美之处、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追寻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因,更可提出自己疑问等)【交流见解,质疑问难,借脑学习,合作探究,相得益彰,提高自学能力。】

4、深层学习,解疑答难。

①多媒体课件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适时指导学生感情诵读文段,如:“静”这个分句要读轻声,稍拉长;“清”句读法与静相同,但要带有赞叹语气;“绿”句音量要略大而饱满,给人充满活力之感。同时体会作者描述漓江的水的策略和技巧。【借助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导生入境,体会桂林的水特有的“静、清、绿”,既有海的动又有湖的静,衬托漓江水奇特的美。如此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情感朗读,加深感悟,品味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艺术效果,提高朗读水平。】

②继续用“自读—展示课件—理解感悟—感情朗读”之法学习三、四自然段。(展示课件: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山作比较,既把握桂林山的“奇、秀、险”,也要重温排比、比喻、夸张的效果。再展示课件:人们泛舟漓江、畅游桂林山水的画面。理解“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语句的深层意蕴及其在文中的分量,体会桂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朗读时可采用引导读、个别读、集体读、评读等方法,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明义,以读悟情的目的。)【雅俗共欣赏,百读意自现,提高学生的读、悟能力。】

③升华情感,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朗诵、全体、个别、引读……)

小组成员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练习感情背诵。(个别背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教师点拨提示,全班背诵课文。(背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加深理解,整合形象和抽象思维,形成综合能力】

5、拓展延伸,运用语言。

①桂林山水如此美,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来述说桂林的美。(可写上几句赞美的话或吟诵一首小诗;也可画一幅桂林的某一个景点的画;还可以练练怎样做导游,解说某一个景点;喜欢看广告的同学还可以为桂林设计旅游旅游广告词……)。【让学生体验美,表达美。】

②小组交流后,个别汇报,师生评点。

③积累运用,迁移训练。

文中描写桂林山水的语句非常的优美,叙述所采用的句式读来娓娓动听,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可仿照课文写一段话。【学以致用,巩固创新】

6、总结。(总结全文,归纳写法,欣赏语言、结构美。)

7、作业:

①摘抄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语句。

②背诵课文。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披情入文,读中感悟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贵乎“悟”,每篇华章美文就如深埋宝藏的青山,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而开展合作自主的教与学呢?笔者以“读”为本,“悟”为法,尝试了《桂林山水》的阅读导学。

(一)创设情景,披情入文

《桂林山水》是一篇景美情深,行文凝练,语言优美的丽文,入选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并配上山水图画更是美奂美仑,让人读不释卷,读此文往往令人思绪万千,驭风奔赴桂林,这的确是美的享受。教师如导游,在教学中要以“文”为本,围绕文本组织教学活动。一是课前,指导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自然风光和反映人文景观的文字、图片、画册等资料,交流展示。这样落实课内外相结合,就更利于引导学生如何从各种信息源中收集、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继而提升,形成求知技能。二是课时,配乐播放桂林山水课件或相关图片,吟诵相关的诗句美文,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随作者足迹穿行于桂林山水之间,初步了解观察、写作的顺序和行文结构。学习在观察中取舍写作的素材,并调用语言词汇进行模仿表达,这样就有效地导学生置身其境,唤起阅读兴趣,用心感受自然风光和美文丽句,激发心灵共鸣,认同作者的认识和情怀,便于从更深层地理解文章意蕴。三是情感共享,阅读文章和媒体资料后,组织学生开展对话活动,让学生自由畅谈读后感、观后感,依图述文,相互交流、印证和补充,从更广的范围感受桂林山水那“甲天下”的美。由此入文,自然激趣,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从而让学生较轻松地把握住行文结构——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为统领,引领桂林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把山、水、人三者化合升华,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收结全文。这样既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美和人们对它的热爱,诱发无限遐思;也初步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和对比描写等艺术技巧;更让学生分享作者对桂林风景的赞美,也能感受其依依不舍的流连之情。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反复诵读,才能发掘其精妙之处。《桂林山水》一文言简意深,琅口情浓,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无形的画,是一首无韵的歌,富有节奏美和动感。导学中,笔者采用默读、齐读、个性化朗读、趣读、选读、解读、评读等方法,以读为本,凭情定调,抑扬顿挫,创设氛围,让学生从中受染,激情生趣,获得“读中悟,读中品”的艺术体验。如文首“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如此开篇语句,初读似平淡无奇,细读则令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人们的一言感慨总领全文,高度概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场,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让人纵情奔突。师生反复诵读,自然能体验到一种去游山玩水前的兴奋和激越。读者继而可随作者登乘木舟,在白练般的漓江上恣意荡漾,观赏桂林山水之美,其中把准语调,以“荡漾、观赏”两词为朗读的支点,闭目遐想,不由让学生身临其境,人游画中,似乎聆到漓江潺潺的流水声,得赏桂林逶迤的秀山绿林,从而攫住读者的心怀,引人入胜,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对山水图和风俗画的描绘,达到情景交触,令人陶醉的艺术境界。接着,文章运用对比,不但铺排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静、清绿的翡翠水,而且垒起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奇、秀、险的山。在导读时,注意引导学生读准、读美那些点睛之笔,从中内化为学生知识行为和情感态度。如:“静”这个分句要读轻声,稍拉长;“清”句读法与静相同,但要带有赞叹语气;“绿”句音量要略大而饱满,给人活力充沛之感。如此导读,不但让学生领略到桂林山水的特点,而且体会到运用对比、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的艺术效果。由此起到以读代讲,以读明义,以读悟情的作用,落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合作探究,解疑答难

阅读教学的终极在于授学生予学习方法,举一反三,读懂文章,从中习得语文的、文本的和生活的知识。由于学生智趣、阅历、文化素养的各不相同,所以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他们都会表现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理解,甚至会遇到不懂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资源共享”,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从“设疑、分析、得法”的思维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笔者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围绕着“桂林山水为什么‘甲天下’?”这一主线引领学生荡漾在漓江上。并集学习小组的智慧以广益,展开一些问题和知识点的探讨。①“甲天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水、山、情)。②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哪些可取之处?(语言优美、行文流水、手法灵活、如诗似歌,充满动感)。③文章的哪一点最得你欣赏,请阐析你的理解?④文章如何达到情景交融?……上述问题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导读下所激发的思维火花,最终都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互动中得到解决。而且让学生在探究中增知博闻,锤炼能力。同时,还形成了趣学氛围,激发了学生自觉拓展延伸,运用语言的学习热情:①学生趣读全文,熟读成诵。②许多学生用诗、画、学习卡、解说词、广告语等自己喜欢的方式阐述桂林的美。③许多学生收录整理了相关的美词佳句,有的还学以致用选取自己喜欢的风景,娓娓道来,仿写游记。

《桂林山水》一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明义,以读悟情”,使师生融情入文,在轻松活泼的课堂中化难为易,习得知识和能力,这给笔者予更大的探索热情和教学信心。

 

第二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提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