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与人生读后感

王海明.伦理学与人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9.

一.文章框架

第 一 讲 伦理学: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

第 二 讲 道德本性:起源和目的

第 三 讲 道德终极标准: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

第 四 讲 人性:生之谓性

第 五 讲 爱有差等:最深刻的人性定律

第 六 讲 善:道德总原则

第 七 讲 公正与平等:社会治理的根本道德原则

第 八 讲 人道和自由: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

第 九 讲 异化:社会治理的不道德原则

第 十 讲 幸福:善待自己的普遍原则

第十一讲 良心与名誉:优良道德实现之途径

第十二讲 品德:优良道德之实现

文章先归结出道德价值推导公式:

前提一:道德如何(道德价值标准)

前提二:行为事实如何(道德价值实体)

结论一:行为应该如何(道德价值)

结论二:优良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相符的道德规范)

然后推导出伦理学的全部对象,得出伦理学公式,然后围绕伦理学公式借由大量的实例来进行论述。

二、摘要及思考

伦理学,就其最重要和最完美的部分来说,并不是怎样做人的科学,而是如何治国的科学,是治理社会的最高级、最重要、最关键的科学。伦理学,就其全部内容来说,则是关于道德价值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优良道德就是与道德价值相符的道德;与道德价值不符的道德是恶劣道德。(P2)

思考:这里指明伦理学的重点是如何治国而不是怎样做人,让我想到了孔子,因为孔子的思想的作用与伦理学正好相符,我们都知道,孔子游行各国,宣传他的思想——“仁”,主要是让统治者来治理国家,我在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当时孔子的思想就相当于现在的伦理学的作用呢?但是也应该看到孔子思想的弊端,毕竟他的思想是在国家建立之后才可以实行的,如果用孔子的思想来建立一个国家那是相当荒谬的,回到伦理学,我们应该认识到:伦理学尽管对我们的道德方面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不可盲目利用,这就牵涉到伦理学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了。

伦理学诞生的真正原因:伦理学的意义显然全在于避免恶劣的、错误的道德,制定优良的、正确的道德。因为制定道德并不需要伦理学,伦理学诞生之前,道德早就存在了:有社会,斯有道德焉。只有制定优良的、正确的道德才需要伦理学: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伦理学,亦即道德哲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P4)

思考:这里进一步界定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这里明确指明优良道德,也指出了伦理学的诞生原因,解除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误解,原来伦理学是道德产生之后产生的,也就是说原本的道德有恶劣的道德和优良的道德,但是为了避免恶劣的道德、制定优良的道德才产生了伦理学。在这里不免让我想到:为什么伦理学有这种功能?还有没有其他的学科有此功效?

道德的实现与道德根本不同:道德的实现不是道德而是活动,不是规范而是行为。所以,

道德的实现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P17)

思考:促进社会发展的是道德的实现而不是道德本身,我赞同,在我看来道德的实现与道德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比如评判一个人道德不道德,如果只是听他说我是个道德的人或者不道德人是不能说明问题的,也不排除有人认为自己是个道德的人但是由于他的无知,其实并没有达到道德的人的标准(暂且不考虑道德的人的标准问题),只有他真正达到道德的实现才能说他是一个道德的人,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达到道德的实现,社会的进步还远么?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美德与道德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拥有美德的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但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使拥有美德的人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身败名裂)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安身立命),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所以道德的起源与目的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而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和美德之外的他物: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和幸福。但是,只有道德的特殊的和直接的起源、目的以及标准,才可能是为了增进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道德终极的起源、目的和标准,则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这样,一方面,当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时,便应该既增进人类利益又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应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而增进动植物的利益;另一方面,当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放生冲突不可两全时,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不起作用了,这时,便应该诉诸道德终极目的和标准“增进人类的利益”,从而应该牺牲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保全人类的利益。(P22)

思考:文章中采用了很多实例来说明上面这个问题,比如说偷盗欲望的满足是善,我没办法接受作者的推论,尤其是小偷的实例,尽管理论上或许没有错误,但是毕竟偷盗是大家公认的一种恶,怎么就是一种善了呢?难道就是因为小偷得到了好处?怎样才能成为一种必要恶呢?莫非小偷偷东西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后面的实例提到增进人类利益时我想到了教育心理学课上老师讲的一个实例,火车面对一个岔路口,是应该去轧死爱因斯坦还是五 个芸芸众生呢?老师的讲解是保住爱因斯坦,牺牲大多数人,我认为不妥,其实作者将动植物和人类相比,扩大来说,也可以推到人和人上,目的反正都是增进人类的利益,但是我觉得不妥,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尽管一个爱因斯坦的贡献比五个芸芸众生的贡献大,但是生命都是可贵的,有什么贵贱之分呢?

理智无力欲无眼(冯友兰),理智就像眼睛,因而能够指导每个人的行为。但是理智没有力量,它不是行为的动力。行为的动力是没有眼睛的盲目欲望,是没有眼睛的盲目的感情。这也是非理性主义的基石,是非理性主义的合理的核心思想。斯宾诺莎说:需要并不能直接引发行为,需要只有被觉知而转化为欲望——欲望就是对需要的觉知——才能引发你的行为。(P89)

思考:这段话我觉得很好,的确,理智仅仅起指导作用,但是却没有力量,而欲望正好可以提供动力,就像一个断腿的人,虽然他能看得见前进方向,但是没有前进的能力,一样还是没法前进,这里的眼睛就相当于理智,双腿就是欲望,所以,如果想走的远,必须两者配合好。

你做什么你就是什么:做什么事、有什么行为就是什么人格。——海德格尔(P112) 思考:我觉得这句话不对,行为就可以决定人格么?一个人去偷东西,他的人格就是小偷么?那么像科尔伯格里的那个为了妻子的生命安全去偷药的人难道也是小偷的人格么?当然不能片面的说他的人格是什么人格,因为人格是个很复杂的概念,正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也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

无私利他的正道德价值最高,是伦理行为最高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高原则,是善的最高原则,是至善;单纯利己的道德价值最低,是伦理行为最低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低原则,是善的最低原则,是最低的善;为己利他是利他与利己的混合境界,其道德价值介于无私利他与单纯利己之间,是伦理行为基本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基本原则,是善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的善。利他主义(其代表主要是儒家、墨家、康德、基督教)否定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而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合理利己主义(其代表主要是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老子、韩非、梁启超)否定无私利他和单纯利己,而把为己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个人主义(其代表主要是尼采、海德格尔、萨特、杨朱、庄子)否定无私利他或为己利他,而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所以,利他主义与合理利己主义以及个人主义不过是分别夸大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三大善原则而堕入谬误的片面化真理而已。(P134)

思考:这里主要说明了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这三种道德价值的不同,是依次降低的,进而引出三大主义,其实都是对这三大原则的夸大,但最终都得出了片面化的真理。

《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以直报怨”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以德报怨,是美德的最高境界;一是以怨报怨,是美德的基本境界。以德报怨属于仁爱范畴,所以说是美德的最高境界;以怨报怨属于公正范畴,所以是美德的基本境界。(P171)

思考:论语里这段话我觉得主要是“以直报怨”这个词最重要,他的两层意思概括了两种情况,也就是该以德报怨时就以德报怨,该以怨报怨时就以怨报怨,这取决于你是站在仁爱的立场还是公正的立场了。

不公正就是恶的不同等利害相交换,就是恶的不等利交换与恶的不等害交换;公正就是同等的利害相交换,就是等利交换与等害交换。这就是公正与不公正的定义。(P173)

思考:这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解释,我一直觉得公平就是以平等来衡量的,而且公正更倾向于好的一方面,不公正倾向于坏的一方面。

权力所保障的那种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必须且应该的索取,就叫做权利。权力所保障的那种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必须且应该的奉献,就叫做义务。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分析表明,人类只与有利于自己的动物之间,才存在权利义务关系。(P181)

思考:这段话还是有一定的推理在的,有待思考。

康德认为只有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类,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才可能负有义务;没有自我意识的非人类存在物,如那条老狗,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而不可能负有义务。这是错误的。因为正如动物权利拥护者们所指出:婴儿、精神病患者和痴呆症患者等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同样享有权利和负有义务;只不过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四由其代理人帮助行使和履行罢了。(P182)

思考:这段话是反驳康德的,记录下来。

所谓人道,作为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其广义来说,人道是基于人是最高价值的博爱行为,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而善待一切人、爱一切人、把任何人都当人看待的行为,也就是把人当人看的行为:把人当人看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广义的、浅层的、初级的总原则。就其狭义来说,人道是视人本身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而使人自我实现的行为,也就是视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实现为最高价值而使人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的行为,也就是使人成为人的行为:使人成为人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狭义的、深层的、高级的总原则。自由是自我实现的根本条件,二者成正相关变化:一个人越自由,他的个性发挥的便越充分,他的创造性潜能便越能得到实现,他的自我实现的程度便越高。因此,自由乃是人道的根本原则。人道和自由固然是一种应该如何善待他人的最高道德原则;但究其实质来说,乃是统治者应该如何善待被统治者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统治者应该如何治理社会

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P198)

思考:我比较喜欢人道这个词,觉得他比较注重人本身,把人当人看,注重人的自我实现以及创造性潜能的实现,上面对人道做了广义和狭义之分,比较具体。

一个人只有当其创造潜能得到实现时,才能说他是自我实现。(P210)

思考:这里文章中举例说有人有偷盗的潜能,如果他真偷了,当然不能说他自我实现了,所以自我实现并不是任何潜能的实现,而是指创造潜能的实现。

异化是在不自由、受奴役、被强制的情况下,自己做出而又异于自己的行为,是自己做出的异己的、非己的行为,是自己做出的不是自己的行为。因此,异化是自我实现的根本障碍,二者呈负相关变化:一个人越是异化,他受他人意志支配的异己的、非己的行为便越多,那么,他便越缺乏个性,他的独创潜能便越得不到发挥,他的自我实现程度便越低。异化是自我实现的根本障碍,使异化具有最高和最大附加值。因此,消除异化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道德原则:使人自由是人道正面根本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正面最高原则;消除异化则是人道负面根本原则,是社会治理的负面最高原则。经济异化是直接或间接造成异化——政治异化、社会异化和宗教异化——的最根本异化。经济异化起因于人身占有、人身依附等非经济强制和私有财产、资本等经济强制,因而其消除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则:一是消除人身占有,二是消除人身依附,三是废除私有制,亦即实现共产主义。(P238)

思考:异化原来是跟道德也有关系的,消除异化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使人自由是人道正面根本原则,消除异化则是人道负面根本原则,具体内容我还没怎么弄懂。

良心的主要问题是其来源:一个人怎样才能有良心或良心较强。每个人的良心强弱,固然与他自己的道德修养等偶然因素有关;但就其必然性因素来看,则直接来说,取决于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好人得到的需要的多少,根本来说,则取决于他因自己品的好坏而得到的赏罚利害之多少:他因品德好而得到的赏誉越多,他因品德坏而遭到的惩罚和损失越多,他做好人而不做坏人的道德需要便越强,他的良心便越强。名誉的问题主要是其价值。名誉具有巨大价值:它一方面使人遵守道德从而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另一方面则推动人们奋发有为、取得成就。但是,名誉同时又具有相当大的负价值,它往往使人陷于邪恶:假仁假义和自我异化。这种负作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依靠良心来消解:一个人不应该昧着良心追求虚荣,而应该凭着良心追求虚荣;不应该以自我异化、屈己从众的方式追求光荣,而应该以自我实现、实现自己创造性潜能的方式追求光荣。(P302)

思考:上面是对良心来源的概括,感觉比较全面。

 

第二篇: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  “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无所不在的上帝,谁也别想摆脱它。”  “是的,现实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要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可是,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  “当然,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人生这本书写的很好,书的字数虽然不多,但是读起来很让人有些想法,读着读着就让人联想到自己,想想自己该怎么做。书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从(转载自亿库网,请保留此标记。)失败到小有成功,再到失败的过程,虽然不是回到农村就是失败,但是对于像高加林这样的一个青年来说,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即使他有着满腹的经纶,有着非凡的才能,但是都是无济于事的,现实就是这个样子,他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高加林在爱情上经历了巧珍,巧珍真的是一块金子,在高加林最落寞的时候是巧珍给了他最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是巧珍给了他继续奋斗的勇气,也许如果加林不去城里,巧珍便会成了他的妻子,不是也许,是肯定,而且肯定他们会生活的很好,很美满,可是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的,加林去了一个属于他又不属于他的地方,他的心变了,他开始瞧不起巧珍了,他的心高了,他觉得他的妻子应该是一个像亚萍一样的女人,有文化,有修养,有家庭背景,美貌端庄,他找到了,可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良心是最公正的,他最后受到了惩罚,他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连巧珍这样金子般的女人都不可能再回到他的身边了。  巧珍,为了自己的爱,做了最大的努力,即使到最后自己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但她是无怨无悔的,她不能掌控加林,但是她掌控了自己,自己的等待,自己的执着,换来了加林的爱,虽然这爱并不是天长地久。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转载自亿库网,本文由亿库网收集整理。)的岔道口,我们

难免会选择错误,但我们不要为了选择错误的道路后便一筹莫展,一味的沉迷,我们应该学会站起来,继续的往前看,往前走,加林在小说的结尾处虽然失去了自己的所有宝贵的东西,但是他还有生命啊,我想,加林有了这一次的教训后,以后的路才是他真正的道路,他会努力的,他会奋进的,他会再一次的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的,只要他愿意。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跳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辛勤,朴实,他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但是终于有一天,高加林进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转载自亿库网,请保留此标记。)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人生变幻真是难以预料,谁又能知道自己今天以后会发生什么呢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对于高加林的爱情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初恋是美丽,初恋也是激情彭湃的。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仅此而已。因为,这爱实在是太单纯,太无助了。虽然,那时的刘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倾慕以久的,多才多艺的,强壮标致的"先生"所爱着;那时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所爱着。但实际上呢,这爱的天平能平衡吗不能。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这天平就一下子倾斜了。与巧

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接受了,她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但也仅仅是感动而已,我又能说什么呢退一部想想,一字不识的农村姑娘巧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不也无憾吗.您可以访问亿库网()查看更多与本文《人生读后感》相关的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