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BBC八十园林 ——中国和日本》有感

观《BBC八十园林——中国和日本》有感

对于中国和日本的园林,我一直有着一种莫名的喜爱。因而,我特意观看《BBC八十园林——中国和日本》一集,看看西方人眼中的中日园林,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致?

《BBC八十园林——中国和日本》这一集主要通过英国人Montry的亲身游览介绍,向我们展现了中日园林的不同风采。他选择了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北京的颐和园,向我们展示出中国私家园林的精巧雅致和皇家园林的庄重华贵,以及在造园手法上的巧夺天工。他还特意前往黄山,与期寻找苏州园林师法自然的真谛。日本园林则介绍了京都的龙源寺、东福寺、茶庭,质朴空灵,尤其是枯山水,极富禅宗之意,其建筑构建、植物配置同样匠心独运。

我认为Montry选择中国园林中的拙政园是极为明智的。如果说苏州是天堂,那么拙政园则是天堂中的天堂。作为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它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拙政园”的命名,具有深刻的含义,该园最初的主人王献臣因仕途不顺,依潘岳《闲居赋》之意,既然笨拙得无以从政为官,还是耕种、捕鱼、饲猪、牧羊,做粗拙者的本分事吧,把那凌云壮志都放到筑陋室、种花草树木的逍遥自在中去吧!因而,“拙政园”一名由此的来。而拙政园大有疏朗旷远、水木明瑟之感,山林隐逸与城市生活合一的味道,完全符合王献臣所说的“拙者之为政也”,充分揭示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文化心态与理想寄托。

拙政园的造园手法师法自然,力求保持自然山水的本色,正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曲径通幽的小道,那潺潺的流水声,那千姿百态的石头......走在其中,人们流连忘返,仿若早已迷失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了。无怪乎Montry感叹道:“That is to let myself go and then lose myself in it.”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指出了艺术的美在于师法自然、诠释自然、赞赏自然、表达自然,是人文精神与物质、内在与外在、灵与欲的契合。它把大自然的山水风景在咫尺之间表现出来, 通过各种物象引起人的联想,让人文精神与自然气息贯通,使人感觉与自然相通,与天相通;同时又用各种意象让人们感悟到或是寄托自己对于精神人格的追求,是“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予以实现。我们可以从拙政园的审美体验中发现,中国古园林的艺术风格是自然的、感性的,它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是建筑 1

美和自然美的统合;它是山水诗画意境的再表现;它是古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情趣体验和人格依托;它是“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集大成!

此外,该园功能上宅、住、赏合一。总体布局灵活多变,讲究园林细部的处理,是对自然、雅致、淡泊的不断追求,不仅融合了诗文、绘画、书法、雕刻、盆景、音乐、戏曲为一体的高度完善的古典艺术形态,而且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和氛围,其优雅、细腻、抒情、婉约的风格,不仅表达了一种生活格调,还浓缩了极具东方哲学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看到Nontry盛赞拙政园某个庭轩可以观四季之景,原来是这个庭轩四面都开了花窗,春天可有春意盎然,夏天有夏荷飘香,秋天有秋月高照,冬天有冬雪飘飘,我不禁感叹道:若在此地读书、闲聊、品茶、下棋,该是多么惬意啊!这也难怪中国文人对苏州园林的痴迷了,即使人生遇到种种不顺,但在如此美景当中,凡尘浮事,暂且告一段落了吧。

拙政园如此精妙,网师园也不同凡响。

正如Montry对拙政园堆山叠石的书法甚是惊讶,然而到了网师园,他更是赞不绝口,网师园的石头,已不单单是石头那么简单了。你看,千姿百态的石头,“漏、透、瘦、皱”,风姿绰约,本身就是一件件透露着自然气息的艺术品,何况在粉墙黛瓦、绿树清水的掩映下,那是何等的景致啊,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这石头,还是连接天和地的纽带,是云的象征,有着极深的意境美。

不论是拙政园,还是网师园,其植物配置手法都堪称绝妙。其配置主要为自然式孤植、丛植、群植和混植等,着重以观赏为主,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局,形成自然山林景观。树木要求“古、奇、雅”,花木则要求“色、香、姿”等。在配置中有画意,形成主景要有山林气氛,层次深远,植物与山、水、建筑密切配合统一考虑,组成优美的景色,如“石山稀少,水面不满,建筑简陋,配置入画”等。植物以自然的配置方式和它的生态习性、色、香、姿特点,与山石、水面、建筑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的独特风格,因而,植物既是园中造景的素材,又是观赏的主题,各种植物以不同的形体大小和枝叶疏密、色彩变化组成优美的景色,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起到“城市山林”的特殊作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植物本身也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Montry提到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它们是不惧严寒艰险的象征。

2

“Chinese gardens inspired by painting.”Montry是如此描述他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没错,苏州园林的每一处景,在绘画中都有迹可循。另我惊讶的是,西方人Monry不仅从中国古典绘画中挖掘出园林的意蕴,还特意跑去黄山,从万壑纵横的裸露花岗岩,再到形态别致的枯枝,再到山溪流水??看来,苏州园林里的一切,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了。这也给我们学习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既然是师法自然,好吧,到大自然中去,准能有一番收获,还有什么比得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

至此,该对影片中所展现出来中国江南园林作一个小结。虽然影片中没有把两园中的所有美景一一收录下来,但是通过选择几个有代表意义的景点,让我们也能从中窥探江南园林的独特之处:轻巧, 纤细,玲珑剔透,总体感觉淡雅,色彩处理较朴素,给人以幽远宁静虚幻空灵的感觉。

江南园林如此,那么北方皇家园林又是一番什么气势呢?

影片中呈现出来的北京颐和园,由于地处中原地区,位高权重,因而显出庄重、典雅、气派、大方、华贵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有一定的轴线和对称,建筑呈现出北方风格,整体富丽堂皇,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绚丽斑斓。真不愧是皇家风范啊!

颐和园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东边一个个封闭的院落靠走廊连通,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貌;南边的湖泊区,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有巴塔和碉堡式建筑,是典型的喇嘛宇庙风格;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横,是典型的水乡风格。可惜Montry游了一整天,还是没有把它走完。我想,290公顷的大地方,即使是观花走马,花费一天工夫,哪能全部走完呢?在如此短暂时间内,就想把中国皇家园林摸个通透,实在是异想天开,最多也只能浅尝辄止罢了。影片对颐和园的介绍不多,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比苏州园林小巧,颐和园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当我们登上佛香阁纵览颐和园全景时,相信大家都会被这开阔壮大的景象所震撼。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是冬天的颐和园,山、水、建筑、石桥,在烟雾缭绕中,给人一种如入仙境之感,好一幅冬日烟雨图啊!当我们在这座名园漫步,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大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颐和园饱含中国皇家园林恢弘富丽之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 3

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设计者,完美地应用万寿山和昆明湖,再加之人工轴线的创造,缔造一个完美的人间天堂。颐和园的建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万寿山的高耸和昆明湖的广阔形成垂直高差的明显对比。另外,空间的虚实对比、开合对比更是增加园子的趣味性。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造园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至此,该影片对中国园林的介绍也就到此为止了,实际上,我觉得中国园林还有很多典型的例子,例如留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也很值得一看。但该影片仅用了半个小时介绍中国园林,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园林不仅仅是外化的物象景观,还有其背后悠久的历史,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文化内涵,若没有这些底蕴,单单是植物和建筑的配置,必然逊色不少。

下面我来谈谈我对影片中日本园林的认识。

看完日本园林的介绍,我不禁为日本那质朴简约的手法讶异。日本园林都是都是小山小水、茅茨草屋、不施粉黛、树多屋少、伏式置石、土桥平桥,且规模较小。日本的宗教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的气氛和形象,在手法上有非常独特的枯山水庭院;而神社园林则以建筑为主,庭前的一片白沙映衬出分外的神圣与神秘。日本园林明明没有什么装饰,却搭配布置得浑然天成,让人都不忍心去打扰这份宁静安详的画面,若徜徉在此,除了安静冥思,再也容不下其他烦恼琐事了。

我觉得日本的枯山水庭院比价独特。所谓枯山水,又称假山水,它是用白沙象征溪流、大川、云雾或是海洋,用石块象征高山、瀑布或是岛屿,是一种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表现了禅宗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微尘含大千,刹那间永恒”的宗教哲学理念。园中植物配置的种类不多,但层次分明、简洁大方、相得益彰,通常以一到两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另选一到两种植物种类作为点缀植物。选材常以不开花的常绿植物为主,强调景观的永恒之美。以叶片的形状和青翠的色彩作为对比,凸显日本枯山水园林的淡雅苍翠、古朴美观、意境深邃。从美学角度来说, 这样一个庭园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 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景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果。

此外,它在有限的空间内追求一种精神纯净和至真的完美意境,表达对于理 4

想的自然环境的向往之情,将禅宗哲理与景观园林相融合,把抽象和写意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赋予了园林恬淡出世的气氛。这在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还有这么一片与世无争的净土,该是多么难得啊!所以,不得不说,枯山水真是日本园林最具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景观!在该影片中也是花了较大篇幅来介绍枯山水,看来Montry真是选对地方了。

我想,日本之所以保存、发展了枯山水庭园,,与他们日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围的岛屿上是分不开的。大海养育着日本民族,因此人们总想与大海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寓海于石、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给不动之物以动感,用以满足精神上的寄托。

另一个我想讲述的是日本的茶庭。茶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园林,其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和平淡恬逸的境界。Montry在到达茶庭之前,走过了一段长长的竹林,最终才看到茶庭,这不正是我们中国常说的室外桃园吗?讲究的茶庭,在内、外露地之间,用碎石和白砂铺成一条干枯的小溪,溪上架桥,增加园林气氛。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同时,禅宗对意象思维的激发,使得茶庭所表现的不是丰富的景观和深远的空间等造园技法,而是“禅”的境界。我觉得,能在这样一种禅宗氛围下,细细品茶,是一种享受,是精神上的洗礼和陶冶。

在这里,我不得不敬佩日本。它效仿中国古典园林,但并非是完全的照搬学习,而是恰当地结合自己地理环境、思想文化、物质空间进行再创造,因而日本园林无论在园林类型、造园思想,还是在园林中开展的活动都深深地带有日本文化的特色。这种汲取其他园林艺术之精华,结合本土特色,锐意创新,最终使得自身园林大放异彩之举,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观看完中日园林,根据我的感受,在这里对中日园林作一个比较吧。首先,中国园林装饰华丽,建筑的群体组合,讲究联系和紧凑的布局,表明工艺上的人巧,日本园林则极力尊重自然造化的天巧。其次,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的假山高大、硬朗,水域开阔,人工味较浓,日本园林则无论山水尺度都偏小,一般都用覆盖草皮的土山,而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较淡。第三,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的绿化少且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而日本则采用大量绿化和用低级植物及草地的方法。第四,中国园林重于人与自然面 5

对面的对话,而日本园林则重于心与心的天人对话。

我想,中日园林的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宗教环境等等都导致了两种迥异的风采。但是,两者造园艺术,皆坚持对大自然的尊重,并順应自然,这种做法,大相径庭于西方园林艺术。日本园林虽不同于中国园林的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但却也可从一花一草当中窥探一世界。 6

 

第二篇:苏州园林有感

苏州园林有感

一曲昆曲,千曲百转,柔软的像一阵阵清风。再听,又似云端飘来。闭眼间,蓦然间心境已变。

只看见一处楼阁,两个戏子,后面笙笛鼓琴。飘渺的声音穿过一池的荷花,伴随着清波传来。我坐在一亭中,正值春天,亭后桃花盛开,片片花瓣飘落而下。湖旁的那棵大树枝叶遮天,似乎不想让这这曲声跑到天边。

又一转,只听见一声声曲调仿佛就在眼前。但走在走廊里,看不见声发何处。走廊清浅而温和,随这昆曲亦是千转,廊上有镂空,空出便是一景,或是柳树一株,上有黄鹂两只。或是一树牡丹,碗般花朵似一团燃烧的火焰。或是一叶芭蕉,雨后更显青青。

最后,我找到一山,旁边一清水簌簌流出,找一石,面朝暖阳,闭眼听曲,听那悠悠的声,品那深深的情。

其实,睁眼看真实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一景我也描写不出其中的万分之一。但有一种感觉,心平静了不少。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都是中隐隐于市的人。隐于野简单,野外与市几乎断绝,没有外物的扰乱,隐居起来当然就容易了,所以只是小隐。大隐隐于朝,虽身处繁华都市,心却不受繁华所扰。于纸迷金醉中,却是“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境界在心中,何须心外求。大多数的我们不愿身居山野,让习惯了现代化生活的我们去野外着实是一件困难的事,做小隐,我们不愿意。同时大多数的我们连“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都做不到。更何况“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圣人的事我们做不来,做大隐,我们做不到。到是那些士大夫们,像大多数的我们一样既不想回山野,又做不到心外无物。早想到了一种好方法,于市中建造一处园林。

出门是市,进门是园林。仿佛是八卦图上的阴鱼和阳鱼一样,一处是动的,热闹的,一处是静的,清幽的。这种调和便是和谐吧。如果将来我有了钱,我只想说,我好想住在一处像苏州园林一样的地方。虽然我不敢说自己有多高的修养,不能与拙政园孤高不群的主人王献臣比,不能与狮子林主人高僧天如禅师比,更不能与沧浪亭主人名将韩世忠相比。但是,以读书为例,有时候我也会读读诗经,里面淳朴的文字,纯真的情感会时不时打动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有时候会被诗经里这些诗句深深的打动,随诗中的人物而高兴而忧伤,最重要的是感受古人淳朴的民风,纯洁的心地,单纯的爱情和智慧。不过呢,这样的感受总是很短暂的。一方面是自己修为不够高,还有就是诗经的文言不好理解,再有就是环境,先抛开乱糟糟的寝室,但是嘈杂的声音就让你难得一会儿清静。若是在苏中园林就好了,在满园春花盛开的季节,坐在一凉亭中,手捧诗经读那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或是站一高处面向湖心轻吟“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或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在园中,园本身又是无言的诗,身在其中,不知我在园中还是诗中。正因为我不是圣人,所以我受环境的影响很大,那么在这样一个清静幽深的园林里,我的心也会随之清静下来吧。有一朋友曾到过苏中园林,他说不是太好,或许吧,这是让居住的地方,不停下脚步怎会感受它的呼吸?。

是因为归隐的心造就了园林,还是园林在修炼归隐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