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08中文本科 xxx

《青春之歌》

近期,我读了杨沫所著的《青春之歌》,颇有感触,随笔记录下来。 在读此书之前,《穆斯林的葬礼》中的韩新月是我一直最喜爱的人物形象。她聪慧、美丽、纯洁向上,又带着一种惹人怜爱的淡淡忧郁。但当《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走进了我的生活,我克制不住地欣赏她,喜欢她,甚至崇敬她。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道静生活中的一息息波澜在我的心中翻滚着,久久不能平息。 合上这本书最后一页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道静不知不觉中代替了新月在我心中的位置。她不像新月那样宁静温婉,但确在无形中,将那个几乎完美的姑娘“比”下去了?? 道静最动人之处,莫过于那种青年特有的热情力量,那种为实现真理而不顾一切的勇气。就是这种力量和勇气,锻铸了一个使人景仰的“女战士”形象,而不只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女海子。也就是在这一点上,相比之下,——用个苛刻些的词——新月显得“狭隘”了。我不否认新月有强烈的事业心,但她只是凭着对心爱职业的向往而奋斗,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她的生活始终被各种琐碎的情感笼罩着,从来没有开阔自己的生命,最终还以热爱生活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病态美离开人世??而道静不在腐化中沉沦,将一腔热血泼洒在革命的战线上??尽管在故事的结尾,她在游行中身负重伤,生死未卜,但无论结果如何,她都是光辉的,美丽的,因为她是为真理奋斗的先驱而不是生活的牺牲品。 《穆

斯林的葬礼》文字优美,感情深挚,它之所以没能像《青春之歌》那样有一种很激奋人心的力量,我想,或许是由于它没有将生命的意义超脱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没有将人物小小的情感世界丰富到对生活、对人类的博爱。生命的意义何在?各人的价值观不同,答案自会有差异。但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总该对真理存在一种执着和热情,即便是没有保尔“为人类解放事业而斗争”的境界,甚至没有道静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至少,我们该学会欣赏生活,把自己生命的主旋律定格于健康向上,这样才能不为琐事所困扰! 有人批评现代学生的作文没有“气魄”。原因何在?我们的心是对小小的生活圈敞开的。现在翻阅自己的日记,我觉得自己是个很纤细的人,心的纤细使得心思有些琐碎,这种琐碎也恰恰反映了我的狭隘所在,而正是狭隘,阻碍着我们手中的笔挥写波澜壮阔的诗篇。作为独生子女,虽说享尽了长辈的爱,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块失落的空白;我们的成长中溢满了爱,唯独没有将心放飞蓝天的记忆。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比上一代人更需要一种广博的、来自生命本身的爱,真的。

一部《青春之歌》,引出联翩浮想,也没有什么逻辑。况且,把《穆斯林的葬礼》盲目比较下去,可能是由于我的幼稚和浅薄,不能完全理解它情感的深沉和文字的精湛。关于“狭隘”,我自己也是“狭隘者”,便不可能有什么高深见解。但我相信,在今后的成长中,多读好书,多亲近大自然,甚至也到我曾厌恶的都市繁华中看一看??见识多了,胸襟开阔了,总有一天我们能跳出生活的小圈子,让不再

狭隘的自己站在另一个高度对生活微笑。

<三家巷>读后感

《三家巷》写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欧阳山所写的长篇小说系列《一代风流》的第一部。小说描写了大革命时期壮烈的革命历程和社会状况。主要从三家巷内周、陈、何三家的变迁及这三家人的社会地位和在大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突现了当时风起云涌的革命状况和纷繁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式,是一部经典的红色小说。

小说通过陈文雄、何守仁等人对革命的背叛和陈家姐妹对爱情的背叛反映了买办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本质。而出生在世代工人家庭的周金、周榕、周炳三兄弟虽然经历不同的成长道路,但最后还是不约而同的加入了革命,选择了中国共 产 党,为了革命理想不懈努力甚至献出生命和爱情。正是通过阶级这一界限,小说将所有人物划成两个派别:一派是以周家三兄弟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包括区桃和他的姐姐欧苏,周炳的表弟杨德辉,周炳的朋友陶华、杜发等人,罢工工人麦荣、何锦程等人,革命战士孟才、谭斌、冼鉴等人以及卖菜的冼大妈和流浪汉冯敬义。这些人出生贫苦,很多都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罢工和革命、保护革命者,为之作出巨大贡献甚至献出青春和生命。另外一派以陈文雄兄妹及何守仁为代表包括陈家四兄妹、何守仁、李民魁李民天兄弟、张子豪、陈万利、何应元等人。这些人都来自地主买办家庭,过着奢侈的生活,有的生来痛恨革命,有的表面向往革命暗地里背叛革命,有的在革命和反动之间犹豫不决但最终都倾向了反动的一边。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背叛誓言、背叛爱情、背叛自己的理想,甚至

不惜出卖别人的生命换取自己的荣华。

作者正是通过对以三家巷为核心的这两派人物以及他们经历的描写凸现了当时社会各的阶级状况和革命斗争的形式。三家巷中的三户人家,分别为工人、买办、官僚地主,通过他们还牵出了农民(震南村胡家)、手工业者(周炳二姨夫区华一家)、小资产阶级(周炳的舅舅杨志朴一家)等当时社会的各种阶级。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形象和命运以及他们在革命运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的描写,生动描绘了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场景和丰富多彩的阶级斗争画面。

作者通过如此精巧的构思和布局,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本质,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天生的对立,刻画出买办、官僚地主阶级丑恶的嘴脸,表现了无产阶级的崇高和伟大。小说里两个阶级阵营里的人物构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伟大、崇高、无私和无畏,一边是阴险、狡诈、渺小和胆怯。以一条普通小巷内发生的故事反映了整个广州乃至整个中国的革命情况,和同一时代的其他作品相比,这部小说的作者可谓独具匠心。

但是于同一时代的所有作品一样,这部小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影响,也具有一些同时代作品不可避免的缺陷。在当时革命文艺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小说的主要思想和情节都以突出无产阶级和英雄人物为主,从以上可以看出,作者对书中不同阶级的人物描写过于绝对化,以阶级为界线将人物划为截然不同的两派,而在这两派的内部人物的本质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这一点不仅脱离了事实也是小说失去了让人想象的空间。小说当中工人阶级这一派的人物每一

个都是伟大的、崇高的,而另外一边,买办和地主那一派的人物无一例外的都是些卑鄙小人,尽管他们当初也许曾有过进步的追求和想法,但最终脱离不了阶级本质。作者的这一观点无疑受到了当时文学创作潮流的影响,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符合人性的复杂本质的——他把人物的性格过度的依赖到外在环境上。对人物的描写也难免与当时的其他作品一样过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周炳被描写成一个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小说的开头就写他长得“圆头大眼,身体健壮”人人都夸她英俊漂亮,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长高、变帅,简直成了广州第一帅哥。作者还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了他的善良、忠厚、聪明、富有正义感而敢于反抗,俨然一个贾宝玉。区桃也被描写成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长得顾盼不凡,人才出众,见过的都赞不绝口,不但美貌如天仙下凡而且心灵手巧、正直勇敢,最后为革命英勇献身。作者对主角的过度偏爱无疑也是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

但是作者毕竟是一个造诣高深的作家,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的局限,避免了当时文学作品普遍具有的一些毛病。在人物的塑造上,小说不仅描写了周炳等一批正义的革命者,也是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陈文雄、何守仁、陈文婷等一批在革命与反动中动摇的人物,这与当时只突出正面人物的潮流是不同的。对于这些人物的描写不但丰富了作品的情节的人物形象,也是作品更加饱满,更加贴近现实。作者也没有把买办和地主阶级塑造得一项十恶不赦,在表现他们本质的时候也描写了他们善良正直的一面,例如陈文雄和陈文婷兄妹,陈文雄曾经也一度热心革命,追求自由,在陈万利收购周家房屋时也表现

出强烈的反对立场,陈文婷一直热心帮助周炳,虽然这些都与爱情有关,但这足以表现他们也有善良的一面。而对爱情的描写也是这部小说与众不同另的一大特色,书中周炳的革命经历与爱情经历密不可分,主人公在对爱情的向往和对革命的追求不断成长进步。美好的爱情给这部小说增添了更加动人的色彩。

海子诗赏析

夜色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这大概是海子所有诗歌中最短小的一篇,但却是最能表达海子处境和思想的一篇。这首诗放映了海子内心深处最深刻的矛盾:最卑微的处境和最远大的理想。

夜色,是当时海子所处的环境。对海子来说,那是一个苦难的年代,社会刚刚从动荡中平息,人们思想混乱,知识不受尊重。处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下,海子就像一个人行走在黑夜笼罩的茫茫大地上,道路黑暗而孤单。

海子,一个卑微的才子,来自安徽农村,在那个轻视知识的年代,虽然15岁就考入了北大,虽然有着非凡的才华,但他的处境却是十分卑微的。大学教师的收入微薄,自身尚不能保,还要顾念家乡贫困

的父母兄弟。生存对于他来说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因为贫困海子过着流浪般的生活,也是因为贫困,海子在爱情上屡受打击。当海子的初年女友因为海子的贫困而遭到家长的反对不能跟海子在一起的时候,海子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流浪、爱情、生存这三次受难实际上代表了海子一生的际遇。他一生的痛苦、一生所收的折磨实际上都可以用这三次受难来形容。而实际上,这三点的根源就是他的贫穷,是当时那个不平等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知识分子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导致了海子一生的苦难,这些也注定了海子最终必将走向死亡的铁轨。

虽然海子处在这样卑微、贫穷的环境之下,但是他的理想是无比远大的,海子追求的是他的诗得王位,他以太阳自诩,诗歌、王位和太阳都是他对于诗,对于人类生存的远大哲理的不懈的追求。终其一生,海子都在诗歌的领域不住探索,他始终都在追求他理想之中诗歌的王冠,尽管我们不能说它实现了他的追求,但是在他的追求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很多伟大的诗歌,虽然它也许不能带上王冠,但是诗歌的王冠给了他在黑夜中不断前进的勇气和动力,他一直都是走在朝向王位的太阳的路上。

悲惨的现实和远大的理想,这看似天与地的差距集中在海子一个人的身上,这成就了海子不朽的诗歌,也造成了海子悲剧的人生。他一生都在这两者之间苦苦挣扎,无法解脱。在他的身上拥有了时间最美的理想和最卑微的处境,于是我们却无法评价海子究竟是一个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人。也许正是海子的最卑微的处境造就了他最伟大的理

想——现实中的不得志使他转向诗歌的世界,在诗中寻求现实世界的解脱,现实的痛苦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或者也有可能是他远大的理想造就了他卑微的处境——为了诗歌,为了理想海子牺牲了世俗生活得幸福,他每天花大部分的时间写诗,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寻求生活的改善。他为了诗歌的王国放弃了尘世的生活。这两者究竟孰是孰非,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得出来,这两者在海子的身上是相互依存的,似乎卑微和远大是命运的一对双生子,注定要降生在海子这样一个天才的身上。而也许正是这一对双胞胎造就了海子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

废都》读后感

近日看完了《废都》,觉得实在是一本好书,展现了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万千气象。刻画了下至收破烂的上至市长的芸芸众生像,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虽然书是九十年代末写的,今日看来一点也不觉得过时,因为中国社会并没有因为几年时光的流逝就变得面目全非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沉积早已形成了这样一个以人情为核心,纠结着狡猾、欺诈、利欲熏心的人文环境。我对这本书还未有着深刻的理解,只有一些肤浅的感触罢了,就此谈谈。

书里的主人公庄之蝶,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作者要给他取这样一个名字,是暗示他的“招蜂引蝶”吗?应该不是吧。全书以他的行踪经历为线索,贯彻始终。书的末尾他死了,死得好!他是早该死的。一开始我以为他是一个乐于助人又有才华的大作家,是值得人景

仰的,后来的种种却让我越来越看不起他。他斡旋在权力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道义,不顾感情做出些让人不齿的事。龚靖元与他是莫逆之交,他却能为了自己画廊的生意将人家的全部家档骗了去。龚靖元死后,庄之蝶痛苦至病,是后悔吗?恐怕是害怕吧,怕龚靖元死后对他的咒骂。

唐宛儿是朋友周敏的“妻子”,他却能勾引了去,沉迷于美色,沉湎于男欢女爱之中,全没有个正人君子的样子,书里虽有意思说他对宛儿是真爱,我不知道是否贾平凹的原意即是如此,但在我看来不是爱的。庄之蝶更多的是贪恋于唐的美色,书里哪一个与他有染的女子不是有貌无才的女子的?庄在唐身上找到的不过是年轻时恋爱的感觉罢了,完全够不上爱的!唐宛儿后来受尽折磨,庄之蝶落了几滴泪,伤心了一回,也就放下了,或者说是心灰意冷了,这能证明是真爱吗?

庄之蝶对妻妇牛月清更是无情无义。如书中所说,牛月清为了庄尽职尽责,克守妇道,在他困难时不离不弃,虽不是尽善尽美,但已称得上是个好妻子了。庄之蝶对牛呢?嫌她丑、嫌她老,共过患难却无回报之心;背着她与她人苟合;牛月清离家出走,他却无动于衷,实在可见他的无情无义。

再说柳月,在我看来,庄之蝶对柳月是最狠毒的。柳月虽然出身贫寒,心气也有些高傲,但从一开始的描写来年,也算是个清白的姑娘。可是庄之蝶为了不让她声扬他和唐的私情,就勾引了她;为了拉拢赵京五,就将她推给赵;为了官司的事讨好市长,又将她推给

身有残疾的市长儿子,从头到尾,庄之蝶就没尊重过柳月,她只不过是他的一个玩物、一颗棋子!最后柳月沉沦了,或说是完全世俗化了,不可谓不是庄的错。

说了庄的种种不是,也不能不反过来谈谈。庄之蝶其实也不过是别人的一颗棋子。市长竞选时,利用了他;周敏找工作时,利用了他;洪江发财靠的是挖他的墙角;黄厂长推销101,利用了他??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只要有利可图,皆利用了他。可叹庄之蝶究竟是无奈还是无知?人家利用了他,他又去利用了人家,如此反复,最后就连庄也身心俱疾,万分憔悴了。于是他就说:“我是要写长篇的。”又常想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写作而不可得,这也许就是庄最后的一点原始的良知和追求了吧,却也无法完成。长篇岂是那么容易写的,安静又岂是那么容易求的,除非他扔了笔,说自己“丧失了写作能力”就真能安静了。这大概不只是他作家的悲哀吧,也是每个社会人的烦恼与悲哀!

再看庄之蝶与阿兰姐姐,他同情她,包容她,不嫌弃她,尊重她,也透着庄之蝶的善良与人情味!而庄为了编辑的事,先是写信佯装他的初恋情人,抚慰他孤寂的心灵;后是尽力奔走争取职称的事,都显出他的一片善心。在景雪荫的事上,庄之蝶也是动了侧隐之心的。所以说,庄并不是个十足十的坏人,他也是委曲求全地活着,常常责问着自己的良知。

问题就出在他的良知总是占了下风,总是只在得意时出现一下,真遇到了问题麻烦,他又变成了一个薄情寡意的人了!是他令自

己变成这样的,还是另有什么力量逼他变成这样的?也许是生存的法则吧,两军对垒,不进则退!既然不想退,那只有进了!而进往往就得抛弃了良知。

书里的结局是庄之蝶死了,死得离奇,死得古怪,我还不能了解其中的含义,只觉得他是该死。

除了庄之蝶,《废都》里还有很多的男子,他们大多薄情寡意。譬如周敏,我是最瞧不起这个人的,从头到尾就是个市井之徒,是个无用之人!现譬如黄厂长,违法犯罪,抛弃糟糠之妻;犯罪时狗胆包天,东窗事发时胆小如鼠,不值一提,还有洪江、市长儿子,那个主任、汪希眠??坏得各有特色!

而书里的女人呢?都是弱势的,无助的,这也符合贾笔下一贯的女子形象。牛月清面对丈夫的不忠,先是容忍后是离开,始终是个妥协者;柳月从一开始的心存幻想到后来的浑浑噩噩,也是表现得随波逐流,有心无力;唐宛儿敢追求“爱情”,却无力创造幸福,挽留快乐,只会把赌注押在别人的身上;但她至少反抗了。还有一个反抗的女性角色,便是阿兰的姐姐。这个同样身世可怜的女性在忍无可忍之下,拼上了自己地去报复!如飞蛾扑火般的,她的光芒转瞬即逝!但她是值得人佩服的,她追求了,也留住了仅有的幸福,在与庄之蝶的一夜情后,她真正是为着自己的信任活着了!她摆脱了过去那个混顿的自己。虽然这样的结局在可叹之中饱含了可悲,终不及王子公主的美丽童话般迷人,但于她也是让人感慨佩服的了!也许全书里最让我佩服的是汪希眠的妻子了,这个人有原则、有立场,虽然过得苦,

过得不如意,却没有错过。只是她没有选择与汪离婚重新开始,让我觉得有些遗憾。文末庄之蝶死时她出现了,究竟是什么含义?除了牛月清,她算是纯洁地爱着庄之蝶的,不为名、不名利,只是心里的一种感受,比之唐宛儿对庄之蝶的爱,没有太多的杂质。

我不喜欢贾笔下的女性角色,她们基本上全都过于悲惨和无助,而且很软弱。如果是我来写的话,牛月清知道了真相就该与庄离婚;汪希眠夫妇也该离了;黄厂长的老婆该设计骗了他的钱,任他身败名裂;唐宛儿这人我很讨厌,却也会为她安排个逃脱牢笼,下海经商靠小摊度日的结局。只有阿兰和她的姐姐,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太为难了,就怕损了她们身上的清白和傲气!至于景雪荫,书里的安排已经可以了。可能是我太过幼稚,尚不能体会做人的复杂与艰难以及世事的险恶,才会想出这些简单直接、黑白分明的结局。

书里还有一类人,是那收破烂一类的市井哲人,正是由他们的口中,说出了转型期中国社会里的种种人情险恶,世态炎凉,不公与丑陋。

淡泊致远,走好自己的路

——读《外省书》有感

当我看到张炜的《外省书》,看到那深蓝如夜空的封皮,看着“外省书”三个玄奥难懂的字,我不禁有一种读完它的冲动。

三个夜晚,读完了这本书,在最后看到了写作时间,从19xx年到19xx年,6年的时间打磨出来的这本书,的确是值得一读。

小说以“史珂”为开篇,以“真鲷”(史珂的绰号)作终结,我

想是暗示了这个人物的线索作用。这个老人不仅经受了兄长叛国带来的折磨,不仅遭受着妻子背叛带来的痛苦,而且在晚年盘点一生,竟无一件值得纪念的事,40年置身于显赫的学术机关,却未曾著书一本,生活的失败使他在最后变得沉默寡言,淡泊安然。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沉默老人的视角,描绘了世纪末的一幅幅社会形态,刻画着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

另一个重要形象要数“鲈鱼”了。他一生风流倜傥,可以说“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从未留下遗憾,即使最后在老油库度过余生时,他也显得潇洒自在,似乎与史珂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热烈奔放,一个冷静克制,而这两种方式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似乎又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书中还刻画了其他一些人物,如背妻弃子的史铭,洁身自好的师辉,野心勃勃的史东宾??人物虽不多,一个个却鲜活丰满,总可以使人找到他们在现实中的影子,从作品中看到自己,然后从外到内的反省,我想这也是作品的意义所在。

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充斥着诱惑和追求,美女、金钱??不一而足。史铭为了这些叛逃国外,锦衣玉食,而他的儿子史东宾为了不向父亲低头努力打拼,成为亿万富翁??可是这些究竟有什么用呢?晚年的史铭感受到了思乡有切肤之痛,不辞劳苦把弟弟史珂请到美国;史东宾在遇到师辉的那一刻才明白自己一直以来的愚昧无知,却只能一个人兀自神伤。我不禁想问:诱惑于人和感情于人究竟哪一个更重要?史珂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我认为作者通过他告诉了我们答案。独居于海边一隅的他,不看电视不上网,会默默倾听他人的故事,会

在午夜写下些只言片语,会寂寞地去相信曾经的人,清冷却独守安宁。

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纷乱年代,我想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无论有多少诱惑,也要掌好自己人生的舵,不留遗憾地驶向彼岸。

时间仓促,我还难以领会书中的真谛,只是这一点收获也足够我受用多时,愿大家也都能走好自己的路,淡泊而致远??

《二三事》读后感

安妮宝贝说,我写的是都市小说。

我了解为何她这么受欢迎:文字纯简有力、干练琐碎,多用短句,跳跃前进,符合工业化城市的审美。她的文字,满载着女子的优雅和温暖。

我知道安喜欢圣经,读她的文字,我总会想起印度诗圣泰戈尔的名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很希望王家卫能够拍安的作品。安的小说无疑具备浓烈的的镜头感,《二三事》也不例外。主线人物的交会产生的蒙太奇效果,粘稠而富有质感。且随着安妮对圣经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她的行文越来越多的是渗透了对生命的解读,这种解读是隐藏在一种幻觉与神圣的背后的。粗略地翻过一遍圣经的我,还是能体会到她从里面吸收的风格的。

对于安妮宝贝,我想,在午睡之后,将此书当成下午茶中一杯冒着热气的黑咖啡,虽然苦涩而刺激,但也不乏是很好的口感淳厚的速食主义慰藉。

生命!空虚寂寞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