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最终稿件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 学会“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幸运、台湾、袭击、期待、空旷、暂停、谈何容易、平安无事、突如其来、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抽取骨髓手术背后的谈何容易,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 体会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以及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爱心的无价。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桥吗?能说说你们看见过的桥都是什么样子的吗?

2、是啊,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桥是连接两个地方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桥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那么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这节课中的桥连接的是哪两个地方吗?(杭州和台湾)桥具有连接的作用,那么课文中的这座桥把谁连接在了一起?(小钱和台湾青年)

3、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中找到杭州、台湾,教师解说:“这座生命桥两头连接着杭

州和台湾,是一座跨越了海峡的生命桥。”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词语。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课文主要讲的是:台湾一青年为大陆一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事,赞颂了两岸人民用血脉亲情架起了生命桥。)

4、学生分别读写杭州和台湾的部分,想一想,当时的杭州市和台湾的情况怎样?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句子,板书:

杭州 台湾

风景优美 大地震 危险重重

5、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浅析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2)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二)以“静”切入,感悟危情: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不论是在风景优美的杭州还是在危险重重的台湾,不同地方的医院的病床上却都同时躺

着一位青年。

课件出示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问:小钱和那位青年为什么都躺在病床上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小钱为什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学生深入文本,仔细读描绘这两副图的段落,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他们的不平静?自由读,划划有关的句子。)

2、回想第一段的优美景色,换位思考: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1) 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2) 说 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3、分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师:你觉得小钱此刻的心情真的那么平静吗?

(2)从“静静地”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病情严重、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

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进行体会,并反复练读这个句子。

病情严重: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指导朗读重点理解,相关语句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1)交流体会。请同学们反复读读这段话,指名再读,说说你的感受。

(2)见过含苞的花朵吗?(美)它给人一种什么感受?(生机勃勃)

小钱这样一个18岁的年轻人,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一样,但是还没开放就要凋零了,什么是“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谁能读出这样的感受?(指名读)

理解:“即将”的意思;(将要;马上要;马上就要)

“凋零”的意思;(花儿枯萎;花儿凋谢)

“即将凋零”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小钱快要死了;小钱像花儿一样随时都可能凋谢) “含苞”,我们以前学过成语“含苞未放”“含苞欲放”,指花儿还没有开放,文中

的意思(小钱很年轻;小钱还没有成年,他只有18岁呢。)

(3)创境引读:小钱如果不得白血病,他可能在做些什么?(读书、学习、愉快的玩和跑)可是现在的小钱却只能在病床上躺着,谁再来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4)指导感情朗读。

(5)他的心情这么不平静,为什么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骨髓)

过渡:引导学生体会寻找骨髓的不容易。

5、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1)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前后对比)

(2)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

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

(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相关语句: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3)因为有了这样的人,使他的生命有了希望。那么此时小钱的内心会怎么样?(兴奋、高兴)读句子体会。

(4)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三)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医德高尚的李博士,也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认识这位台湾青年。

二、深入阅读文本(围绕主线,探究“谈何容易”)

(一)整体感知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谈何容易)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上记号。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两岸,有着深远意义。

抽取骨髓的工作是在剧烈的余震中进行的。

(二)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体会青年的“不平静”)

课件出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台湾青年又是怎么样的呢?

1、体会环境的不容易

你从哪里发现了谈何容易?我们来交流。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注意先读你找到的句子,然后再谈你自己的理解。

出示1: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当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时,外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呢?(余震不断,地震还未结束,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像余震每一次发生时的情景(想想5·12汶川大地震):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如何呢?

出示2: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歇,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从“余震、摇晃、突如其来、沉着、静静地、一次又一次、暂停”等关键词语中体会到不容易。)

2、体会心理的不容易

刚才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地震,究竟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看图片)同学们,如果处在这样的地震,出于本能我们该怎么做?

(1)是呀,要在这样的余震中完成手术那又是——谈何容易。同学们,读着这节,青年不寻常的一幕一定会刻到你的心上!那就是——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说说他的内心平静吗?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读句子体会。

(2)其实,和这位青年一样,李博士以及那些医护人员他们的内心都是不平静的,当余震一次又一次袭来的时候,他们的内心都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他们都要忍受“一次又一次”的什么呢?(痛苦、威胁、着急、担心)

当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

1)担心他的家人;相关语句出示

“家人”,什么叫家人?(和自己有血肉之亲的人、骨肉相连的人)

台湾青年连自己的家人的安危都不顾了,可以感受到他把小钱看作了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担心自己的生命危险;

3)惦记着大陆彼岸的小钱。你从哪里知道的?(但是,他知道……I期待着他的骨髓。) 谁能读出这种情绪?谁再来读?

师渲染:此时此刻,地震还未平息,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但是??(生接读);

(3)出示矛盾:他担心自己的家人,担心自己,那么不平静的心情,为什么他还是那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为什么他要那么坚定地躺在病床上。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三、李博士

质疑:在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除了小钱的等待,台湾青年的奉献,还有什么呢? 其间,有个了不起的人一直在默默地工作着,他就是李博士。请同学们划出描写李博士的句子,自己读好。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来看一看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李博士的?(读3—6自然段)

1、两岸奔波,感受高尚医德。

(1)步履匆匆

“履”在古时候就是鞋子,那么“步履匆匆”呢?

(快速行走;急匆匆地走)

(2) “奔波”在文中的意思

(就是来回奔走;忙忙碌碌地在大陆和台湾不停地奔走。)

(3)从这三个词语“步履匆匆、沉着、奔波”上,你读出了什么?

(当时时间紧迫,李博士在和时间在赛跑;我觉得李博士是一心为病人着想;李博士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四、结果

1、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歇,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看着涓涓流出的骨髓,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照课文里的句式写。

出示:终于青年的骨髓从身体里涓涓流出,你仿佛看到小钱的生命如同________________。

2、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更深入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台湾青年的爱心和骨肉同胞的亲情,伴随着那涓涓流出的骨髓,被带到海峡彼岸,给小钱带来生的希望,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课件出示:

它还是一座___________ 桥,因为_______________ 。(亲情桥、友谊桥、同胞桥??)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力量克服了谈何容易的困难?是呀!只有爱才能挽救起小钱的生命,才能架起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同学们,课文中说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可能永远都不能相见,但假如他们真的相见了,小钱会对那位台湾说些什么呢?

3、老师小结: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第二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三沟小学:张华

一、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爱

1、播放19xx年台湾地震视频,师缓缓叙述:19xx年的9月21日,台湾发生了百年首见的大地震,造成了2000多人的死亡。9月22日早晨,受灾地区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和受伤的人员,当地气象局警告说,未来两周内还将不断有里氏5级以上的余震发生,台湾还处在余震的威胁中。然而,就在这天早晨,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却要开始一场特殊的手术。为什么说它特殊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这次地震有关的一个真实的爱的故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活在非地震带上的孩子们对于地震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缺乏具体直观的感受。我利用19xx年台湾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情境导入,旨在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学习语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进一步理解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和李博士的高尚医德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爱

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是按什

么顺序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叙事文章的写作顺序。这个环节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社会经验,计划相机让学生展示他们课前搜集的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台湾”等方面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探究,寻找爱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

2、品读、感悟重点语句,把品读后的感受注在书旁。

3、在小组内交流体会。

(读书有法,但无定法。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自能选用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去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体会字里行间如诗如歌的爱,这样做更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四)、展读交流,体会爱

1、学生展读说感悟。

2、教师点拨引导体会,并激情指导朗读,随机教学:

A、“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抓住转折词后面的语句,指导激情朗读。导语设置为:“在最危险的时刻,人们大多想到的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然而这位台湾青年,为了救和自己非亲非故的杭州的小钱,没有顾及家人的安危。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让我们用心地再读读这段话吧!”

B、“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抓住余震中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引导学生体会他们的伟大和高尚。指导朗读导语设置为:“余震随时发生,危险随时降临,但他们两个竟能表现得如此从容镇定,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同一种信念:那就是救杭州的小钱!谁能怀着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把这段话读一读?”“老师也被他们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想读一读?”“还有谁想读?”

另外,在涉及到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像: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会平静吗?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写一写,然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加深学生对台湾青年高尚品质的认识。

C、“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抓住“奔波”“连夜”等词引导学生感悟李博士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设置点评:桃花潭水深千尺,台湾人民对我们的情又有多深啊!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对同一个文本的感受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的不同感悟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并引导他们用朗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内容。这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五)总结拓展,畅谈爱

1、教师小结: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

重新绽放了。同学们,课文学完了,请你谈一谈对课题的理解。(通过前面环节的充分阅读感悟,教学难点自然得以突破。)

2、组织讨论:如果人人献出一点爱,那么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

3、欣赏歌曲《爱的奉献》。在播放歌曲的同时,老师深情朗诵以下诗歌: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是啊,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学生在《爱的奉献》的背景音乐中欣赏着老师的朗诵结束此课,升华了情感,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