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生死朗读》有感

《生死朗读》感想

本片是根据小说《朗读者》改编的,背景是二战的德国,当时的德国是由于战败而受到盟军和苏军的管制。万物萧条,百废待兴。这部电影也是一部间接地反应纳粹的,但是对象有所改变,这是描述德国经历二战后的一些平庸人的命运。

电影最重要的片段是审判的那段,通过审判的过程来体现出二战的德国。影片中的汉娜是一个纳粹集中营的看守者,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人,身为看门人的她,能做的只能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法庭上,当法官问她为什么当教堂里着火后仍然守着大门而不是打开大门让里面的人出来。她的回答是,当时到处是弥漫着烟火,她不能然他们出来,否则情况会更混乱。而她的本职就是看好里面的人,让他们不能出那个大门。就这一点,在审判时法庭上所坐着的那些人看来是不可原谅的,因为由于她的残忍让三百个人葬身火海,是罪无可恕的。接着法官拿着一份报告说那是她写,被告中的其他几个人一致地说她是主管,汉娜极力地自辩,说那报告是她们一起讨论的,但她没有写,当另外几个妇女推脱责任,向她强加罪行时,她极力地反抗,看着争论的场面,法官要求以笔迹来鉴别汉娜是不是报告的作者。在一般人看来算是公正的做法,但是对于汉娜来说却是她心中不能触摸的伤疤,因为她是一个文盲。在一段时间的沉默后,她选择了沉默,承认了那份报告是由她写的,她不想让法庭上的所有人知道她是一个文盲。或许那是她极力维护的一点尊严。最终审判以她的终身监禁结束了。

她是一个文盲,这也是导致她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在看守集中营时,每天都有新来的人,但是集中营中的空间已不能满足,所以他们要挑一些人送出去,挑出的那些人是被送往死亡的地方。当法官问她具体是怎么个挑法时,她说她们没人挑十个,接着法官说他们具体的指代。当汉娜说她们都不有挑时,庭上的另外几个妇女保持沉默。一个幸存者回忆说她的挑法很特殊,她总是挑一些会读书写字的年轻的女孩。白天给她们好吃好住,晚上就把她们叫到她的床边,让她们给她朗读。但是最后还是把她们送走了。这在那个幸存者看来是残忍的,因为她可以挑一些年纪大的或是生病的,但是相反却是挑一些年轻的女孩去死。这在汉娜看来,她只是喜欢听故事,喜欢书里面的美好的故事,但是由于她的不识字,使得她不得不靠别人来朗读,朗读也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始终,是一条暗线,是汉娜悲惨命运的一条线,也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一面。或许在她看来,她挑选出那些女孩,白天给她们好吃好住,只是趁这个机会让她们过得好一点,自己也没想到那确实那些女孩最后美好的时光。所以在几十年后的法庭上,人们认为她是魔鬼,那是因为人们不能理解她,这一点在迈克来说,他是理解的。所以在法官的继续追问下,她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来为子辩护额。就反问了判官如果是他,当时他会怎么做。一时让判官哑口无言,但是审判不会因判官的不回答而终止,或许不止是判官,法庭上了所有人可能都不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他们都只是平庸的人,他们当时能做的都只能是做好卑职工作,而这本职工作,让集中营能正常的运行。由于空间的有限,所以得保证人数的一定。对于汉娜来说,那只

是她维持生计的方式而已,并不是想参与战争或是谋杀, “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 “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电影的导演斯蒂芬?戴德利对于电影中悲剧人物的评价,这也是部电影的闪光之点。这是汉娜悲惨命运的一面,这是身处于那个时代自己不能选择的。汉娜悲惨命运的两面,一是不能选择所处的时代,二是不识字。

影片中的迈克,是一个出生在二战结束时的一代。他们对于二战时的残酷可能不能体会,但是他们也是不幸的,因为生活在战后的德国,万物萧条,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悲凉,老一代人的沉默和麻木,迈克和汉娜的关系准确地表现了:经历了二战、在纳粹的罪行面前或合作或沉默或麻木的老一代德国人和年轻一代之间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当我努力去理解时,我就会有一种感觉,即我觉得本来属于该谴责的罪行变得不再那么该谴责了。当我像该谴责的那样去谴责时,就没有理解的余地了。两者我都想要:理解和谴责。但是,两者都行不通。”小说这样表达这种复杂的感情。一场大雨,回家的途中身患猩红热的迈克病情发作,呕吐之际恰好碰到了汉娜,汉娜送他回家,就这样他们有了交集,迈克是一个不自信的男孩,汉娜也是一个自闭的人,两个同种类型的人相遇了,彼此间寻求着所需要的东西,汉娜让迈克给她朗读,迈克也从中获得了自信。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可是后来由于汉娜升值了,搬离了那个地方,他们就分开了。后来再见时确实汉娜受审的时候,那时的迈克是作为一个法学

院的学生去旁听。看着庭上的汉娜,迈克的心情是复杂的,可以通过他几次的进进出出法庭看出。当迈克的同学在讨论那场审判时,对于庭上的妇女,在他们看来是罪无可恕的,因为她们害死了很多的人。但是作为迈克,他能理解其实她们都是无辜的,应该去理解她们,而不是所谓的指责,当最终审判的时候,其实迈克可以挽回的,或许能改变审判的结果对于汉娜,但是由于他保持了沉默,因为眼前的情况对于他来说,充满了矛盾,他如果却申辩,那么他和汉娜的那一段往事就会公布于众,在世人的眼里,汉娜是一个罪人,他或许是怕他的那一切被人所知,还有个原因是迈克知道汉娜是甘愿承担罪行了,为了维护她的自尊,她是文盲的事实。迈克不知道该如何做,在老师的开导下,老师说如果他们新的一代不能从他们老的一代那里学得教训,那一切还有什么意义。迈克本来申请了探监的,可是后来当快到的时候却犹豫了,选择了放弃,或许当他做决定探监的时候就是一时的想法,当真正地进入到监狱,看到满天飘飞的雪花,寒冷的气息冷人窒息。又打消探监的念头,后来由于内心的复杂,只能找他的同学排解。在迈克的犹豫之下,审判以汉娜的终身监禁结束了。结束后迈克就离开了他所生活的那座城市,对于他来说,那是一个他始终自责的一个地方,因为他由于碍于世俗的眼光,内心公正和正义的矛盾,没有去为汉娜申辩。其实迈克也是一个悲惨的人,虽然和汉娜在一起的时光不长,但是足以影响了他的一身。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和她发生一夜情的那个女人说,有没有一个女生和待了足够长的时间,知道他的脑子在想些什么。对于他的婚姻也是短暂的,对于她的女儿来说

他也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父亲。难以理解的原因是迈克心中装满了一些秘密,没有对于任何一个人说过,一个人独自受着折磨。后来当迈克再次回到当初的那个城市时,他再次用录音的方式为汉娜朗读。这时迈克的录音无疑是对于汉娜来说是最好的礼物。后来汉娜通过录音自学了识字和书写。但是当她给迈克写了一封一封的信时,迈克却没有回过一封信。迈克还是一样滴为她送书,为她朗读。后来汉娜的刑期满了,迈克是她唯一有联系的人。刑期到满的当天,他们相见了,一别就是几十年,曾经的孩子如今也已是中年之人。当汉娜伸手去示意握迈克的手,迈克却显得有点犹豫。迈克答应给她安排出狱后的一切,言语不多,短暂的相见,或许对于汉娜来说,心里还抱着一丝的希望。但是当见过面后,明白了现在的他们已经缺少了心灵得沟通。有的只是物质上的补偿。后来还没有等到迈克来接她,她就上吊了结了她的生命。迈克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完成她的遗愿。后来迈克完成了她的遗愿,并且还为她立了一个墓碑。对于迈克,那永远是他心中的秘密。后来迈克带领他的女儿去了那个墓地,才诉说了埋藏在他心中的秘密。那也是迈克真正地放下的时候。也是让那段往事让后人所知。

整部电影真正是让人深思的,有人说民众都是乌合之众。他们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奔波。有时或许只是谋生的一个方式,却在无形之中参与了一些活动。好的与不好的。一片中的汉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对于汉娜怀有一丝的同情。同时也感叹她命运的悲惨。对于迈克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一生都活在自责的煎熬之中,内心之中藏着属于自己的秘密。归结与大的方面,他们都是

那个时代的不幸者。

 

第二篇:电影《生死朗读》观后感

电影《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讲述了一名曾为纳粹集中营看守的女子汉娜的故事。讲述了她与小自己二十多岁的麦克的让人不为理解的畸恋以及她因曾经在集中营时所犯的过错而受审判入狱。故事简单,但中间的一些细节,中间所暴露出的一些人性让人久久不能化解。

影片前50分钟都是以麦克与汉娜的感情交往为主,当中不乏N多的激情戏。说实话我是不怎么懂这50分钟到底是为了什么?噱头?后续铺垫?但是我想对于麦克那样的一段经历定会给他的人生带来永久记忆的。年轻时的爱情往往很真,很美好,很让人难以忘怀的。更何况其中还夹有青春期的萌动。

但是影片的真正带我们穿越情感命题,将影片引入真正主题与升华的是在汉娜选择悄悄离开的那刻后。多年后,作为法学院学生参加审判二战中纳粹罪行听证会的麦克,当他发现汉娜竟是被指控谋杀300名犹太人的战犯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呢?羞愧、悲愤、哀伤、焦虑...也许都有,也许也都不是,我不是他所以不能完全体会。但是让我震撼的是汉娜。面对所有的审判,所有的罪行,她全部承认,而且她的表情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坦诚。当听到她那句“换了你,你会怎么做?”时,法官沉默稍许。是啊,换做是我们,作出裁决。我们会怎样做?审判者以正义身份自居,以高高在上的的姿态对过去的无数集中营中的一例。而作为法学生的麦克在知道真相,知道对汉娜有利证据时为什么他选择的是沉默呢?由此我也怀疑他对汉娜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是爱吗?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汉娜做得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一个孤独可怜的女人为了活命而做的。如若她不那样做,也会有千千万万的“汉娜”会那样做,动荡的社会本来就会存发着无数悲剧的!

汉娜入狱后,在狭小的空间,孤独的无味的生活。直到某天她收到一箱录音带,那是麦克为她朗读的带子。由此汉娜的狱中生活发生改变,她学会了朗读,学会了识字(看到此处我再一次泪流满面,她背负了20年的孤独,那是怎样一种心境,我不敢想象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学会了写作。她一直叫麦克“小家伙”,她给麦克写信,甚至要求麦克给她回信,但是麦克却一直没有给她回信,麦克到底是怎样想的呢?

汉娜要出狱了,监狱管理员给麦克打电话要求他接她出狱,给她安排狱后生活。麦克同意了,并在时隔几十年后第一次与汉娜正面相见,汉娜伸出手与其相握,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出麦克双手的不安与震颤。他已经不再是当初为汉娜痴狂的“小家伙”了。汉娜要出狱了,我猜想她不会再离开监狱了的,就如《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在狱中生活了五十年的老人。因为以汉娜的性格她成不了安迪,她不能像安迪那样选择积极地人生。

片中麦克曾对他女儿说“他不曾对谁坦诚”,但最终他却带他女儿去了汉娜坟前,讲述了他的那段过往......

看完后我一直在想麦克对汉娜到底是怎样一种情结,是爱吗?如果不是爱,那到底是什么?

————坦诚,卑微,孤独,爱?

此外《生死朗读》在我记忆中最深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关于个人的尊严,汉娜是一个文盲,但是她对知识非常渴求,在集中营时她会让很多小女孩为她朗读,跟男主角在一起后,也喜欢听她的朗读。但是也许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下,没有文化就没有尊严,于是汉娜尽力掩饰自己的缺陷,甚至最后付出了终身监禁的代价。她走在一条偏执但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她也不

得不面对没有解救教堂里的犹太人的处罚。

第二是关于法律与正义。汉娜得到终身监禁的结果让人唏嘘,“纳粹”、“凶手”,这些称呼强加到汉娜身上有逻辑但是却无道理,有逻辑是因为汉娜确实间接参与了战争,无道理的原因正如该片导演斯蒂芬·戴德利所说“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

对汉娜的判决是“合法的”同时也是“不正义的”。如果法律无法理解民众当时的环境以及她当时所处的复杂关系,那么审判其实就是一种暴力——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暴力。有句话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法律是刚性的,但是如果缺乏了灵活性也就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也许英美法系的判例能够解决这种矛盾吧。

第三是关于沉默。影片的悲剧,其实正是因为男主角麦克的两次沉默:第一次,麦克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麦克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麦克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出汉娜最需要的回应。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男主角的沉默,看似是为了保住汉娜的尊严,实则是一种逃避现实,当一个人无法直面人生的惨淡和心中的真实感情时,悲剧也就自然产生了。

这样的爱情,又或不能称作为爱情。一个懵懂的少年,一个丰腴美丽的女子,在乱世中相遇,在意乱情迷中赤裸相见。做一场又一场颠覆生命、颠覆道德、

颠覆黑白的爱。爱到生死难别,爱到天翻地裂。爱到生命中只有了这种唯一的,带着肉欲横流的表达方式,在白天黑夜里抵死缠绵。

那么罪,那么美!那么美,那么罪!

故事追溯到了19xx年一个飘雪的日子。他是15岁的少年,她是36岁的女人。风轻云淡中,他们相遇。只是一场普通的邂逅。他在生病的途中下车,她帮助了他。经历了三个月隔离室的生活后,解禁了的他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见她。

就是在这一天,她似乎开启了他心中那扇紧锁的门。他看见她泰然自若地熨烫文胸,他看见她翘起性感的美腿,一点一点地穿长筒丝袜,那双腿,美到极致,美到让他心脏停止跳动。

那样荡人魂魄的蛊惑,那样若有若无的撩拨。他落荒而逃。

可她的身影,只如一个妖精。每时每刻在脑海纠缠。心底有个声音:“去见她,去见她。”

苦苦挣扎。再次相见,她叫他:“孩子。”她极为自然地提出为他洗澡。水流温柔地抚摸男孩年轻,鲜活的身躯,他害羞地盖住私处,情不自禁想象她在浴缸中的迷人妖娆的模样。而纱帘后的她看见他已经发育成熟的男性躯体,已然悸动了。 裸裎相对。罪恶之花在一刹那间越开越旺,越开越烈。火花四处飞溅,惊扰之处,满是欲望。他宛如在漆黑的夜里,驾驶一艘即将失事的船只,毫无方向,随时触礁。他急切想捕捉远方星星点点的亮光,她却笑了。她说:“孩子。”然后他被她带领,沿着她指引的方向,一路奔腾,一路欢歌。

身体与身体的纠缠,灵魂与灵魂的对抗。他俯首称臣,战栗着,不安着。

爱是做出来的。他完全迷醉。在她所给予的身体盛宴中不能自拔。他甚至惊讶地发现他爱上了这个比自己大21岁的女人。他满脑子都是她。上课想,吃饭想,他翘课去找她,一进门就飞速地脱掉衣服,情欲似鼓起帆的轮船,轻易就扬帆启程。

他几乎完全被这种新鲜的情欲刺激占据了思想,寝食难安,只有见到她,才能稍微安静下来。似乎只有身体的相互撞击才能释放他对她的思念。

偶然一次,他说:“那里简直不能安静读书。“读书”二字让她的眼睛里绽放出羡慕的”

光。第三次鱼水之欢后,她央求他为她读他自己写的剧本。他一字一句地朗读,她安静地听,每一个字符,每一个音节都努力捕捉。

她那么喜欢听他朗读,情欲涨满的双人床上,琅琅的书声让她沉迷不已。 恍如平静的生活一往无前。可是,矛盾不离左右地浮上水面。

他坐上她售票的电车。她在遥远处,并没有他所以为的会走来吻他。陌生的眼神击败他内心百转千回的甜蜜。他们争吵,他们发出决裂的嘶吼。他让步了,因为贪恋她所给予的身体的欢愉,他在爱情中如此卑微。他含着泪问她:“你,爱我吗?”

她点头,含着泪点头。面对一个15岁少年的爱情,她不忍辜负,不敢亵渎。但究竟,她爱不爱他,她无法回答。她无法直视自己的灵魂,到底是爱他强壮的身体,还是爱他纯洁的灵魂?或许,这超越道德底线的爱根本就不能称作为爱,而应该称作为罪,于是只剩下了赤裸裸的身体的欲望。

于是,只剩下了做爱,只剩下了隐秘的做爱。误解在一次次身体的相互撞击中灰飞烟灭。

然后,她问他:“你有书吗?”她说:“从今天起,我们改变一下顺序,先读书,再做爱。”

他毫无选择。她是他的神,他的上帝。他必须无条件服从。

是荷马的《奥德赛》,一本关于旅行的书。

“告诉我,缪斯,那位聪颖睿智的凡人的经历。在攻破神圣的特洛伊城后,浪迹四方。”

“你用手压在他的唇上,他死了。穿过所有地狱。”

他一字一字地朗读,她蜷缩在他的怀里,泪流满面。他更紧的搂住她。 “承受越多,就会越爱她。危险只会增加我的爱。”他悲哀地告诉自己。 他爱上了她。

先朗读,再做爱。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渐渐他习惯了她这种特殊的爱好。可是,这个被情欲充斥的季节突兀地结束了。

最后一次争吵。最后一次撕心裂肺的男女欢爱。那个盛夏,他跑进她的房间,已经人去楼空。

她突然失踪了。

时光荏苒。他渐渐长大。可是心里有一个空洞。那个空洞中有她。他在懵懂少年时爱上的女人,一个喜欢在他朗读后,带着他一起飞翔,一起降落,一起到达幸

福彼岸的女人。

他忘不了她。他又怎么忘得了她?

直至七年后的重逢。重逢残酷而伤感。彼时他是法学院的实习生,参加一场对纳粹分子的审判。在审判席上,他意外见到了她。略显苍老,依旧美丽。审判席下,他惊诧、惊惧、难过。她,这个愚蠢的女人,并不知道别的纳粹分子对她的陷害,而是原原本本承认在二战期间为纳粹做过集中营的看守,并导致一场多人丧生的教堂失火案。

他的灵魂再次震撼!他想到了一个事实。他想把这个事实告诉他的教授,可是,在同学们对她气愤填膺的声讨中,他退却了。

因为他的退却,她被判处了终身监禁。

自私吗?现实吗?痛苦中他敲开了一个年轻女孩的房间,当他拥抱女孩时,他悲哀地发现眼前全是她的倩影,丰满、妖娆。她变成了一根刺,隐匿在他的内心深处,随时随地,露出尖锐的锋芒,将他刺痛,伤痕累累!

这样的痛,到底是恨还是爱?

无法救赎!渴望救赎!

他找出曾为她读过的所有书籍,一本一本朗读,制成磁带寄给狱中的她。

“据说在堤岸上出现了一个新人,一个带小狗的女人。”她的录音机放在枕边,听到多年前曾经听过的这段朗读,她泪流满面。

他寄给她一盒又一盒磁带,在他声情并茂的朗读陪伴下,她呆滞的表情变得欢快,并主动学习认字,在狱中表现颇佳,获得一次次减刑。30年后,19xx年,她66

岁,获得提前出狱的减刑。他们在狱中重逢,那一刻时光静止。她伸出手,想要握住一段时光。他却狠心收回了手,问她:“你是否思考一下过去?”她悲伤地垂下手:“我感觉如何不重要,我如何想不重要,因为逝者如斯。”

逝者如斯,逝者如斯夫!

他终于不再爱她,他懦弱地不再爱她。从她站在审判席上时,他就拒绝再去爱她。她在狱中自杀。其时,他在为她布置寓所。

悲情的音乐响起,一顿一挫,宛如心的哭泣。错过,再错过。爱情,在逝水流年中到底有没有来过?他坚守的秘密——她是文盲。她,这个向往书中世界的女子自始至终都没有可能撰写那份狱警报告。他的退却,只是因为他没有足够地爱她。世俗面前,放弃,再放弃。那个妖娆的女子,生长在记忆中,梦幻中才是最好。 她死了。没有得到救赎,因为他,连自己都无法救赎。

他的爱情,只是一出华丽的悲剧。或许他爱过的,只是青春流年里她对他性的启迪,她带给他的万千欢悦。而,这些,又到底是不是爱呀?

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只余下琅琅读书声: “告诉我,缪斯,那位聪颖睿智的凡人的经历。在攻破神圣的特洛伊城后,浪迹四方。”

“你用手压在他的唇上,他死了。穿过所有地狱。”

“据说在堤岸上出现了一个新人,一个带小狗的女人。”她的录音机放在枕边,听到多年前曾经听过的这段朗读,她泪流满面。

他叫迈克。她叫汉娜。他在流年中爱过她,终在流年中放弃了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