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观后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电影《十月围城》观后感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革命。”

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率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该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画了一群为走向个共和蹈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爱情、为了救赎,但当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

不同于其他以革命为主题的电影,《十月围城》所表现的,全部都是为革命献身的小人物,它所反映的,是在革命的大环境中所激发的整个民族的爱国热情。这部影片虽然人物众多,但没有一个干瘪,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个侠骨柔情的热血男儿——“小贩”王复明,外表粗糙但内心细腻;“打女”方红,性格倔强,但内心向往平静安逸;“乞丐”刘郁白因为恋上父亲的女人而堕落于街头,为了救赎也为了解脱而加入此次行动;“少爷”李重光,稚嫩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车夫”阿四,天性纯朴忠诚;“革命党”陈少白,坚定不移的革命党;“商人”李玉堂,守旧但爱国。“赌徒”沈重阳,嗜赌如命,但心本向善?? “我是个商人,我不是革命党。”

但就如陈少白所说的,“从你为革命捐的第一分钱开始,你就已经是一个革命党了。”李玉堂作为剧中商人的代表,一直贯穿着全片。虽然他不能明白陈少白口口坚信的革命是什么,但他知道革命党心中的明天是他想要的明天,是儿子想要的明天,是四万万中国人想要的明天。只不过,再有钱的商人也不过是一介草民,他只想让自己的儿子平安,自己的家人安全。所以,在游行的队伍中,他上前拉着自己的儿子回家,所以,在陈少白强调他已经和革命党划不清界限的时候,他厉声呵斥“我是不是革命党我不在乎,但我儿子绝对不能是。” “别忘了,你是个中国人。”

这句话,有着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报馆中,他战战翼翼的复述着陈少白的话,不够力度,但够坚毅,那个时候的他内心一定是复杂而纠结的,他曾

告诫自己的儿子不要这样做,但是他却挺身而出,奋不顾身。

我非常欣赏王学圻的表演,说他撑起了全片的精髓也不为过。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每一处情绪的刻画,都恰到好处。作为一个朋友,他有至情至义的延续,作为一个雇主,他有殊途同归的自责,作为一个父亲,他有爱子如命的无奈,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有正义凛然的无畏。

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女孩”,正当我们深陷并迷离于各种版本的野史以及戏说中时,《十月围城》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方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可辛和陈德森的这次尝试让我们体会到另一种宽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仅是社会精英,普通的中国人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一个后来者都在享受着他们用鲜血浇灌出的希望和繁荣,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人的一次集体励志。

 

第二篇:《十月围城》观后感----史纲论文

尊重历史,却为何忘记他们

                          ——看过《十月围城》

不知你可曾留意过,有这样一群人:群雄割据,诸侯纷争的时候,他们随着号角,用冷兵器厮杀,不知多少战死沙场,然而,他们的身后,是一个帝国的冉冉升起;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的时候,他们埋头苦干,甚至连尸体都被压在巨石之下,然而,正是靠他们的奉献,中国有了让世界惊叹的万里长城。

他们没有样子,没有名字,所以,当我们夸耀国家历史和荣耀的时候,也理所应当般地忘记了他们。然而,恰恰也就是这一群人,推动着历史前行。

影片《十月围城》正以孙文来港与十三省代表会面,策划反清起义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为了保护孙文,保卫中国革命而牺牲,默默无闻的生命。

影片中,我仿佛被拉去了一片广阔的荒漠,空旷的黄色幕布上,我看见一小汪可怜的水,借着云朵的遮蔽,暂且逃过烈日的暴晒。水面上,浮动,或是挣扎着卑微的小生命,享受着所谓的小幸福。可烈日终究还是要统治这里的一切,当既定的结局上演,我的眼光被不忍拉去遥遥的远方。理智告诉我太阳的到来才会使得世界明媚,我缄默,因为感性问我,有没有想过,你就活在那个小世界,而不是带着无济于事的悲悯在一旁张望。

时代,历史,欲望……一双双无形的大手把玩着我们的世界,扭动它,颠倒它,旋转它。而这个世界,又是由无数个小世界拼凑而成的,也许,某次的扭动,将世界摆成了一个新的形状时,恰恰就掉了一个角,而我们,也恰恰就在那里。

或者说,我们,某天,就成了他们。

阿四,一闭上眼就会梦见阿纯,他有他的友情,有他的梦想,他就要有先生教他识字,他告诉阿纯:“过了明天,我就娶你。”

臭豆腐王复明,从少林寺一路向南,直到遇见了海,他有他傻傻的快乐和惬意,有他的义气和追求,他告诉阿四:“过了明天,我会来你和阿纯的喜事。”

方红,六年跟着他的父亲走过了十五个地方,一直想过安稳的日子,想回家,她对阿四说:“过了明天,我就带我爹回家,哪也不去了。”

沈重阳,多少个夜晚,梦见自己的妻子,又有多少个夜晚,思念着自己的女儿……

刘郁白,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留住了所有的悲伤……

他们或许梦想过明天要拥有什么,可他们一定从没梦想过,明天,最大的幸福其实是拥有明天的明天。

如果说整个影片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是一代人面对这悲哀的奋力抗争,那我想说,正是是这些小生命,在这悲惨大背景下的小幸福,让这悲哀浸透了黑的色彩,让这抗争变得那么残忍,至少让我不忍。

回到今天,我们中又有多少,会记得那些曾为了历史向前,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的人呢?诚实地说,在看《十月围城》之前,我并没有去关注过这样一群该被我们铭记和感恩的人。而现在,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开始将他们铭记,并感恩,更要知道,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渐渐淡忘那些本该被铭记的人?

冯友兰曾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过,中国是一个家邦概念很重的国家。所谓家邦概念,就是把国家当作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因此,集体利益也理所应当地远重于个人利益。可是,这在教育我们为集体付出、奉献的同时,也因为在本心上忽视个人利益,造成了对个体价值的淡漠,而且这种心理不占少数。

任何一种心理状态都有文化上的根源,根源文化本无对错,可加上人自私、占有欲等本性,对错便在各种有意识地、有目的地理解下逐渐形成,而且愈演愈烈。集体意识此时也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成了大众面对良心拷问的挡箭牌。因为有集体利益,只要大家都占便宜,我就也可以占便宜,因为这符合集体的利益,而有时候,心中所谓大家都有的便宜则是幻想出来,幻想多了,假戏成真,推波助澜。同样,大家都犯的小错误,我也可以犯,这也符合集体利益,甚至还有了“法不责众”的道理,这无疑是我们民族文化给民族根性影响上的悲哀。

最后,我们无奈地看到这样一个局面:当对自己有利的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和集体,和组织捆绑在一起,认为自己的利益时集体的利益。可到了为集体做牺牲,做贡献的时候,则划清了和组织的界线,强调起个人的价值、利益,认为不公平。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承认个人的价值、意义,却不约而同地忘记了那些本该被我们铭记和感恩的人。

我们有孔孟,有墨翟,也有老庄,有杨朱,有太多的哲学,太多的道理,让我们在利用人类本能谋取私利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把自己武装到心灵!我们,太复杂了。尤其是在一切如此功利的今天。然而,问题从来都是环环相扣,让我们无从下手,我们原本的美德,被利益、功名绑架了。

我想,学习历史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此,我们该去了解历史,了解那些该让我们铭记的先人,从中学会感恩,找回那些本该让我们恪守的美德。思想上扎根过去,而非无源之水,双脚才能稳立于大地,不断前行。

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只有带着信念上路,义无反顾!

相关推荐